刘立千著:印藏佛教史(3)


2014/9/8    热度:1196   

第十章 显密教法之宏布
  第一节 律学
  我佛一代教法,统称有八万四千法门,概为三藏十二部。广大无方,非数可量。然而重要修学,亦可约而类之。故藏土学者,将其应学教理,概汇为科系,以资专门研学,此统分为显密二类,显者有:《律学》、《对法》、《波若》、《中观》、《因明》、《弥勒学》等。密者有四部:一、事部。二、行部。三、瑜伽部。四、无上瑜伽部。兹将其流通情形分别述之。
  第一节 律学
  此学初由觉若龙幢从印度施戒与胜友二师听受,后传至藏、钥、玛三人,此三人又传贡巴饶色,贡传仲(grum),仲传鲁梅,鲁传素金刚幢,称为下部律。又由释迦舍即(shakya-sa-na)及法护传娄、觉二师,称为上部律,后亦传与素金刚幢,从此上下二部戒流,遂会一起。素后传郑智光(vdsim-shes-rad-vod)及烈波称胜(sne-po-grags-rgyal),号为后藏二子,复传博穹戒师(spo-chung-tshul-khrim-bla-ma)及伦义净(glan-tshul-by-ang),号为前卫二子,由此四人而广传矣。
  迨后又有错邪青波(mtsho-sna-chen-po)于梦中见德光律师,听《毗奈耶》。受德惹克多(trak-sha-da)之请,即造《毗尼日光疏》。《毗尼》之中,又分《甲杜》(rgya-vdul)、《夏杜》(bya-vdul)、《兹杜》(rtsis-vdul)等,依次承传,后布敦大师,尽得所学。他如释迦室利传与萨班之律学讲解实修,布敦大师亦绍其绪,后尽付与智贤(blo-gros-bzang-po)及玛敦(rmar-tun)。智、玛又传与广慧文殊藏(vjam-dpal-snying-po)。尔后萨嘉文殊庆喜法贤(kun-dgav-chos-bzang)与语自在法(nag-chos)等将其讲解实修分别流传,至今萨嘉、格鲁两派,尚保其传统未替也。(上见《集续目录》173、174页)
  第二节 对法
  对法有大乘《阿毗达摩集续》及小乘《俱舍论》二种。前宏之时,首由印度胜友论师传吉祥积、龙幢、智军等,翻译流布,后遽传月金刚、吉祥金刚、胜智等。达玛灭法时,胜智携《集论》至康,传仲胜智(grum-mchog-pahi-ye-shes),仲后以之宏于藏卫上部。尔后绍其学者有丈底盛藏(bran-tin-dar-ma-snying-po)、邦洛(dpal-lo)、班禅释迦胜(pan-chen-sha-kya-mchog)、多闻龙树(mang-thos-klu-grub)、语自在法称(nyag-dbang-chos-grags),乃至现在。
  又有那若巴弟子班哲达弥底占那(smri-ti-dsa-nya-na),在西康邓柯龙塘为智称(sher-grags)等诸有智者开解讲授,得其传授者甚多,独丈底盛藏,得上下二部对法心教,后传与若法精进(rog-chos-brtson)、谷倭意(go-bovi-vbyung)、本滚多(vban-vkon-rdor)、脱庆喜金刚(tho-kun-dgav-rdo-rje)等而宏之。又后庆精进狮子(mchims-brtson-seng)始在腊江(nag-gjam)造有名之藏文疏释,传与庆大师龚登日热(bcom-ldan-rig-ral)、任达瓦(re-mdav-ba)、文殊藏(vjam-dpal-snying-po)等。
  又迦湿弥罗释迦室利传与萨班之讲授,与萨班梦见世亲,躬承其传,此二称为近传,略与诸家所传者不同,故萨嘉、格鲁二派,对于此学,讲解辩论之风极为盛行,迄今不衰了。(上见《集续目录》174页)
  第三节 波若
  在前宏时,赖朗康巴铠及遍照护之力,翻译讲授,开显波若法门。后宏之时,宝贤译师依印度德友论师,听《现观庄严论》本释,遂树波若讲听之规。其后阿底峡入藏,又有传仲敦巴与枯敦巴等之讲法,此学尤趋宏显。
  又俄罗敦喜饶,曾从绷茶松巴,广得波若法门,遂普宏之,卓智然(vbro-shes-rab-vbar)与阿菩提狮子(ar-byang-chub-seng-ge)等即继中传。又有卓龙巴(gro-lung-pa)一系,亦师承俄罗敦之学,此派至卡巴法狮子而大显也。
  由上数传,遽至布敦大师门人室胜(rin-chen-rnam-rgyal)。宝胜始传雅不败法师(gyab-mi-pham-chos-kyi-bla-ma)。雅得讲授,取求精要,授与门人绒登大师(rong-ston),遂别树讲风,迭出降青然将巴(byans-chen-rab-vjams-pa)、谷让巴(go-rams-pa)、却朗(chos-rnam)、语自在、法称等诸贤哲,继其学说,流传至今。
  又文殊藏之波若学,乃宗自任达瓦与业木庆喜祥(nya-dpon-kun-dgah-dpal)所传。总之广大开演甚深波若要义之风,实自萨嘉、格鲁两派始。(上见《集续目录》174页)
  第四节 中观
  在前宏时印度班哲达占那迦白哈(dsa-na-na-ga-rphe)与觉若龙幢帕译出《根本智论》、《波若灯论》等。赤松德赞王时,静命大师开讲其义,一时中观学说,均顺静师自续派中观之说。后宏时,阿底峡、仲敦巴、宝贤、戒胜等又多是随月称应成派之中见,并译有月称之《入中论》等。
  俄罗敦喜饶亦大量译讲中观学说,继其传者即卡巴法狮子,彼后弟子有八大狮子,广大开显。惟依清辩之说,是自续派之中观。
  后期最宏月称中观学者即巴曹日称译师,曾译讲《中论》、《入中论》、《四百论》等并月称之论疏,后由巴曹有名之四大门徒广显其学。尔后由萨嘉历代祖师,任达瓦、布敦大师、宗喀巴等,继其余绪,发扬光大,使离边执之中论学说,大显于世,作人天眼目也。(上见《集续目录》175页)
  第五节 因明
  前宏期中,由智军、吉祥积等译出法称论师所造《因滴论》、《观相属论》与自释。调伏天著《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等大疏。法称著《正理滴论大疏》及莲花戒与胜友所著《略疏》等。后宏期中,由宝贤高足玛善慧译出法称所造《释量论》与第一品自释及后三品天王慧释,又译法称之《辨理论》,释迦慧之《释量论疏抄》等,广宏于阿里等处,名曰旧因明。
  次由俄译师译出法称之《决定量论》、《正理滴论》,慧生密著《释量论庄严疏》、乐喜著《释量论疏》,日密著第二三品释,胜魔著《释量论庄严疏抄》,法胜著《决定量论疏》等。并取玛善慧及前诸译,均依善本校正。与俄译师同时复有狮子幢译师(seng-ge-rgyal-mts-han)译出陈那之《集量论》与自释,印度因明学要典,传译至此竣事。
  继俄译师之因明学慧菩提与宝称,二师同传菩提称,至菩提宏广,最著名为卡巴法狮子,此师关于因明之著述及余著亦多,现西藏各派通行之因明辩论方式,实创自此师,继彼之后有八大狮子,迦玛巴之都松钦巴,刹巴噶举之向刹巴,皆从此师受学,因明之学,遂行于噶举派中。
  萨嘉庆喜幢亦从释迦室利习五明,重校《释量论》,并著《正理藏论》,统摄陈那、法称因明七部,发宏光事,故萨嘉派亦甚讲因明。(上见法尊著《西藏民族政教史》卷三第21、22、23页)
  第六节 弥勒学
  此学即《弥勒五论》。其《现观庄严论》,即是波若学,流布情形,已详于前。《庄严大乘经论》、《辩中边论》及世亲、安慧之释,前宏时由智军,吉祥积等译出,后宏即俄译师校正传授。《辨法性论》,后宏时初由静贤与戒胜译出,后经迦湿弥罗波罗希达论师与喜金刚译师重校,俄译师又译世亲疏,复由彼传出。《宝性论》与无著释,阿底峡与戒胜亦曾翻释传授,至俄高师又从萨杂那论师广学弥勒法,重校译此释论。又尊喀波切亦亲近萨杂那,由喜金刚翻译,亦广传慈氏之学,尊后传弟子姜惹瓦(lcang-ra-ba),姜传盛精进(dar-ma-brtson-vgrus),此派所传与俄译师有异,遂有尊派与俄派之分。(见法尊《政教史》卷三第25页)
  第七节 密咒事部及行部
  事、行二部,以佛密论师所传为主,由卫曼殊室利(dbus-man-dsu-shun)译师翻译瑜伽三部而宏传之。后宏期中,饶译师尽量翻译讲授,又后事、行二部,已无独树讲听之风矣。
  第八节 瑜伽部
  此部印度之善巧理者有释迦亲友,善巧事者为佛密,二者皆极善巧者为庆喜藏,故出三派。其传入西藏,在前宏中崇佛密派。后宏中崇庆喜派。后宏时先是宝贤译师赴迦湿弥罗亲近多师,得甚本续与教授,遂通全部密法,尤长坛城瑜伽部。时藏土瑜伽译本,大半皆有,师乃配疏释而新译之。并新译有《摄真实论》及其疏文,重开讲授,其实修细节,均为注出,宝贤传罗穹智(lo-chung-legs-pahi-shes-rab)、贡辛精进幢(gung-shing-brtson-vgrus-rgyal-mtsham)、扎巴童智(gra-pa-gs-hon-shes-rab)、几洛占那(spyi-non-?-nya-na)四大弟子及余弟子而普宏之。
  颇章静光(藏王拉德之子)亦曾迎请班哲达迦罗霞(ka-la-sha)翻译此部经续不少,特开讲《金刚顶》等经。
  阿底峡尊者亦传行续之灌顶教授与葛弥贡青(go-mi-sgom-chen),后由几洛占那与业巴日慧(gnyal-pa-nya-ma-shes-rab)等而普传之。
  桑迦译师亦广闻坛城瑜伽部,将下部三品大疏完全译出,由桑迦四大弟子业巴日慧、玛巴金刚智(mar-pa-rdor-yes)、宁敦戒然(gnyan-ston-tshul-vbar)隆仓巴狮子幢(spyang-tshang-pa-seng-rgyal)等广大流布,传至中间,由杂嘉敦释札(rtsa-skya-ston-shakra)、鲁日光(snu-nyi-zer)、曾巴大智(vdzin-pa-blo-chen)等三人别建讲听之规。
  又有由尼婆罗热奔陀罗(re-ben-dra)传梅译师(mal)与毗补底旃陀罗传雅德玛巴(gyag-sde-dmar-pa)数派。迨后此数派讲授,多不盛行,惟布敦大师,广求多闻,又博搜此瑜伽续精义之讲解,广造论著,宏显瑜伽。但是现在讲授多已不传,惟下说之上下二派,尚能相续不绝。
  又有上派瑜伽者,为宝贤译师晚年依庆喜藏派而传讲解实修,由上部宏传,自梅译师至萨嘉大师将讲授记录,著成《三类利他法》等。
  下派瑜伽者,为宝贤译师初年依庆喜藏派说法及释迦友派实修,先宏传于下部,后由娘朵(nyan-stol)之姜波法智(rkyang-po-chos-blo)、仁邦松敦(rin-spongs-som-ston)、博东当穹(bo-dong-vdang-chung)等而分成派。
  第九节 无上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有《集密》、《大威德》、《胜乐》、《四座》、《摩诃摩耶》、《欢喜金刚》、《时轮六加行》等。
  一、集密
  《集密》为无上瑜伽部父续,前宏期中有结扎喜(lce-bkra-shis)之译,十八部经中号为心续者即此。旧派续亦有疏释讲授,即金刚笑派之规。后宏期时,讲规甚多,宝贤译师曾译此续及其《明炬疏》。尚有灌顶教授,遂成一派。继此后翻译讲授者亦多,其中为首者,即有名之玛巴译师与桂译师二人。玛巴法慧,先依那若巴、智藏等,尽学《集密》,回藏传甚有名弟子粗敦自在(tshur-ston-dbang-nge),后有康巴一味金刚(ro-nyan-rdo-rje)与昆格巴格底(mkhon-gad-pa-kir-ti)等绍其传承。
  桂祐巴天救译师,先依印度大阿阇黎然灯智、提瓦迦罗旃陀罗(de-wa-ka-ra-tsan-dra)、毗耶巴扎(bir-ya-bha-dra)等七十一善知识及二空行母,尽学《集密法》,回藏后校译前译经续及疏释,广传及门,其中翘楚者建立本续四大台柱,承接要门八大栋梁等。内中卫巴善狮子(dbus-pa-dge-seng)、卡乌巴法幢(khahu-pa-chos-kyi-rgyal-mtshan)又将教授传与萨嘉大师。其直承桂译师学者为孟日瓦狮子幢(mang-ra-pa-seng-ge-rgyal-mtshan)等上首弟子六人,由此六人广传灌顶与讲授。
  甚他尚有阿底峡派、卡派、迦湿班哲达派各种不同灌顶讲授作风。后由布敦大师、穹波烈巴(khyung-po-lhas-pa)、宗喀巴、俄巴金刚大师(ngor-pa-rdo-rje-vchang)等各个分绍其传,迄今未替。
  二、大威德
  前宏期中由鲁佛智广宏此传。后宏之时,先由阿底峡传戒胜,译出本经及《俱生光明疏》,戒胜后赴印,依黑誓句金刚,迎黑入藏,此法遂流传洛博瓦(glo-po-ba)、卡译师、业译师等,各个承传灌顶讲授。然诸派之中,惟饶派流传最广,成为宗尚。后来其灌顶加持要门中诀由萨嘉、格鲁二派广大宏显,惟本续之讲授,反无传矣。
  此法之《真实名经讲授》,由班哲达弥底与宝贤译师传出成为两派。现仅存其与《时轮》讲说相符之传承矣。
  三、胜乐
  胜乐轮为母续。前宏时由无垢友传宝胜,玛得其灌顶教授之传承,开出《佛平等合》派。后宏时,由宝贤译师及桂译师胜乐法汇最多。宝贤得阿底峡传成一派。阿底峡又传绒巴迦喀(rong-pa-vgar-dge),绒传雅德色玛瓦(gyag-sde-zermar-ba)将讲风提出又创一派。又阿底峡传那错译师,此派又名为白邦班巴传(dpal-span-sna-pahi-rgyun)亦是一派。
  又有罗甲慧积译师(klog-skya-shes-rab-brsegs)从尼婆罗庞廷巴弟兄闻《胜乐》法聚,后传与梅译师,梅亦往庞延巴论师甚多,遂通达其法,后传萨勤,于是此法即宏于萨嘉派中。
  玛巴法慧译师,从那若巴得此法传授,故噶举派中亦宏此法。
  又玛巴笃巴法自在(mar-pa-do-pa-chos-kyi-dbang)亦依那若巴弟子摩那迦室利(ma-na-ka-shri)等,尽得灌顶讲授,关于胜乐之法,翻释不鲜,弟子亦众。
  布绒译师(bu-rong-lo-chung)与业译师亦依庞廷巴得其讲风,师资授受不绝。
  松巴法德译师(sum-pa-chos-kyi-yon-tan)依止班哲达扎耶新那(dsa-ya-se-na)听《空行海续》并其疏释支分等,翻译讲演,又成一门。
  其他讲续之灌顶教授尚多,惟玛笃(mar-do)一派,最为殊胜,玛笃弟子色瓦洛顿(rze-ba-blo-ldan)嗣其传承,广宏于藏卫,最能肩荷此派之传授与实修者,惟布敦大师及俄巴金刚持大师。
  四、摩诃摩耶
  此为印度调伏施(vdul-bavi-byin)与宝作寂(rin-vbyung-shi-ba)论师之法门。由阿底峡传与桂译师译出,玛巴又从印度寂贤,得其讲授,成觉朗规,其导引与传授,今尚存留。
  五、四座
  有弥底论师自译,后成桂派。其印度迦耶达日(ga-ya-dha-ra)传与卓弥,及骨骼庄严空行母传与玛巴者,今已失承。又阿巴耶派与佛顶大成就萨日哈派,由继觉月光与邦宿明称二人所传译者,亦已失传。惟觉朗派《度母瑜伽母续》之讲授,至今尚存。
  六、欢喜金刚
  甚深无二《欢喜金刚》续,初卓弥释迦智从迦耶达日具足听受灌顶要门,依次传下,至萨嘉叔侄而大宏,成为一派。
  桂枯巴天救从婆罗门黑足(nag-povi-shabs)学海生金刚及辛底巴所传又成一派。
  吉福幢译师从庞廷巴得那若多巴多法而成一派。
  继觉月光所译讲者,又是一派。
  玛巴译师,从那若学,得其要门,复由麦俄(mes-rngog)传持宏布,成有名之俄系或俄派。后宏于达龙塘巴(stag-lung-thang-pa)
  救度怙足尊者(rje-btsun-sgrol-mgyon-shabs)得寂隐论师(shi-sbas)派喜金刚心传,故主要之传授派别甚多。此中灌顶、讲授、要门、实修等之传统完足无缺,特别殊胜者,惟玛巴、卓弥二派。二派之法,初惟萨嘉源流,作为根本修法,护持宏宣。其喜金刚《三续》,萨嘉三白法王,均有疏释。《二观察经》,随法王派而下疏释者有二十种。福幢大师及语自在法称堪布(mkhan-chen-ngag-dbang-ches-grgas)于大疏上复创加入讲解之规。约传三四代,至文殊怙智悲尊者(vjam-mgon-mkhyen-brtse)复得本尊观传,遂加入讲解传,别创用四种口述,分讲三次而授弟子。
  格鲁派中亦盛行依克珠大师(mkhas-grub)之疏释宏此本续之讲授。
  噶举派伏文殊怙无边智慧尊者(vjam-mgon-blo-gros-mthav-yas)之力,其讲授之规,亦示稍杀。
  七、时轮
  广大二时轮续,后宏时始流入藏土,初系班哲达室和班杂菩提(shri-bha-dra-bho-dhi)传继觉译师,得其本续疏释,建立灌顶与讲授之制。充译师(phrom)继其传,遂为几觉派。
  杂米佛称得时轮足大师之传,译其大疏,传讲与迦释师,为杂派。
  饶法极译师(rwa-chos-rab)从尼婆罗三满多室利等学,译此本经及释,传饶智狮子(rwa-yes-shes-seng-ge)为饶派。
  卓弥从迦湿弥罗月枯(zla-ba-mgon-po)学,广译此本续及疏释,传与扎贡宝护(rgrwa-mgom-dkon-mchog-srung)及卓敦(sgro-ston),又为卓派。
  迦湿弥罗班哲达释迦室利,又以此法传卡罗汉,吉法贤、萨嘉班勤,各又开为三派。
  又绒领金刚自在译师(rong-gling-rdo-rje-dbang-ph-yug)、顶戒生译师(steng-tshul-khrims-vbyung-gnas)、喜乌慈氏法称译师(shehu-byams-pa-chos-grags)、色童戒译师(se-lo-gshon-nu-tshul-krims)等各从杂米与阿巴耶学习流布,门风亦异。
  特以卡译师从罗室利巴扎(ra-hu-la-shri-bha-dra)与治那饶其达(dsi-ne-rak-si-ta)学得此法,别又开出卡派。如是各从所传不同,分派遂多,以本始初译,即非一人,依裂为派别,亦有二十四种之殊。诸种之中,以饶、卓、卡三师及杂米、毗补底旃陀罗五家,始有完足之灌顶,讲授及要门等。数家之风,卓派又以实修著称,饶派以讲解得名。其后布敦大师始集其大成,剖明经讲之规,授其徒贡松巴大乐法祥(gon-gsum-pa-hde-chos-kyi-dpal),法祥传宗喀巴大师,迄今霞炉派与格鲁派均依布敦大师及克珠大师之大疏而为讲传。他如灌顶与六加行之导引传授,即萨嘉、格鲁、觉朗、霞炉等诸派,均能继承宣扬,法脉绝也。
  八、六加行
  此法由迦译师及俞摩不动金刚(yu-mo-mi-bskyod-rdo-rje)师次授受,至布敦大师与广慧笃智幢(dol-po-pa-shes-rab-rgyal-mtshan觉朗派大德)而大宏之。
  余如金刚亥母传大成就师邬京巴宝祥之《净事三金刚》、《能净三支分》、《净果现证三身》等本尊亲传教敕,由喀穹瓦(mkhar-chung-ba)与月狮子(zla-seng)等遽传而宏也。(上统见《集续目录》175、176、177、178、179页)
  第十一章 显密教法之理趣
  第一节 显乘
  何谓显乘?显者显露,乘者载运义、道义,即显然可知之道也。此又云波罗乘,谓以波若波罗密多为道也。
  西藏佛法,虽为大乘,然大乘显密之中,多尚密乘,故无单独显教之宗派,如内地之有台、贤、禅、净等分。
  其许显教波罗乘为因,密教金刚乘为果,波罗乘遍学一切菩萨道,积集广大二种资粮(1),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胝劫(2)方能成佛。金刚密乘,依不共甚深方便,能速满二种资粮,即生成佛。如《密宗道次第》云:“令了知仅以波罗密多道,虽能至十地,然成正觉,决定须入无上密道,若不入此,定不能成佛故。”(见法尊译本第一卷7页)虽然若纯舍显道,亦不能净治相续(3),即非堪入密乘法器。且显乘三乘(4)所共,乃趣入佛果之栋梁,故纯舍显就密,不能圆满道体,是学道之一分,不能急速成就,亦不是处。是故藏中各宗各派修法之教授,无不显密交融,以显教为道之加行,密教为道之正行。前宏之时,纯逗上根,专重密法,显教之中,但择于道有关之重要支分,为修道前导,观旧派诸导仪,其共不共(5)前行,若三皈三学(6)、出离心与菩提心(7)、正见(8)之决择等,莫不将显密教授,交相融贯。盖纯以大乘利根为对象,而组织其修道之次第也。迨阿底峡入藏,判别众生根器,为上中下三士,故建立道体,亦悉以三士为对象,其后各宗均受此影响,于修道正行外,名组织有前行导引,如萨嘉之《三显论》,噶举之《庄严解脱道论》等皆是。及宗喀巴出,祖述阿底峡之学说,著广、略《菩提道次第论》教授,不但教相圆满,三根普被,且将佛一代言说——即一藏大教,亦赅摄无余。惟亦认此论为菩萨之共道次第,而非不共之正行,如原论后分云:“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趋入密咒。”(见原书第三卷78页)由是观之,藏土教法,是以显道为辅,密道为正,为无可否认之事实也。
  其显教修行,最为完整者,莫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论》。论中首重亲近善知识,依止上师为道之根本。次思八暇十圆(9),人身难得,发起求学正道之心。又次乃将道体,分为上中下在类化导。初为希求自利求流转乐者。令念生死无常,及死后流转恶趣苦恼。由此生其怖畏,诚信三宝,复于业果引生定解,勤修十善,灭十不善,是为下士所共学道,亦为人天道。次为厌患轮回,欲求出离,乃仍局于自利者,令思生死过患,及观四谛十二因缘,深明烦恼及业为系缚生死之因,发真实乐断之欲,便于戒、定、慧三这总道,引生定解,勤护解脱律仪,是为中士所共学道,亦为小乘道。后为因自脱苦,复誓欲遍断一切有情之苦,担荷利他重担,发大菩提心,勤学学处,稳定愿心。次学菩萨广大之行,约以六度四摄。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习四摄(10),成熟有情。坚住律仪。六度之中,其后二度,由静虑度,引发正定,由智慧度,引无性解,善离断常及二种无我,方能脱离生死根本,契证空性,而得解脱。此中尤以菩提心摄持,自利利他,乃成大乘菩萨之性,是为上士所共学道,亦为大乘道了。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乘。密乘之中,又有成熟、解脱二道,先入曼陀罗(11)受灌顶,及三昧耶戒,是为成熟道。次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是为解脱道。二种次第交修,是为圆满道体,即生急速便得成就。关于密教理趣纲要,均详次章。
  总其显乘所修,不外三点: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性见。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苦恼,业果之理,悉是引发出离心之方便支分,皆非解脱正因,要不过鼓舞热情,令能常恒发动希求解脱之相续心耳。即宗门之所谓痛念无常,生死心切。其菩提心,亦是入大乘不共之因,然亦仅由胜解引起世俗菩提心,不能即证胜义。且但以此亦不能超出生死,其超生死轮回之方便,乃在能证空性正见。盖生死轮回之根本,即“执诸法实有,其性不空”之烦恼无明,能对治此执无明者,即是空性之正见。要证此空性见后,方能由轮回中解脱也。虽然在凡夫地时,能以教理,抉择无谬正见,亦仅能依于譬喻起比量智,而不能于离言法性亲证实义,即有所证,亦须多历辛勤,尤以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三身,证究竟佛果,须积极积集智慧、福德二种广大资粮,方能成办。然此中不共善巧方便,又非独依于显教所能为事也。
  若初业行人,不谙教理,如何即各行证?故非先明教理,广辨性相,方可抉择正见,且其身语诸行,一切粗重,皆未能断,何堪直趣无上法门?故凡戒、定、慧三学所摄一切大乘显教法门,又非先事修学,以资薰陶而不为功。总之吾人知显教所行,乃大乘之加行,密教所行,乃大乘之正行,显密双重而交修之,即庶乎其不失焉。
  注释:
  (1)即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二种。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助其身,欲得三乘证果者,亦宜以智慧及福德二种善根功德之粮,资助其身也。
  (2)译言三无数长时,菩萨成佛之年,区别为三期无数长时也。
  (3)即指心。不间杂余念,心无间断而相续也。
  (4)声闻、独觉、菩萨三乘。
  (5)此间共者指显道,不共者指密道。
  (6)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学,即戒、定、慧。
  (7)(8)出离心,超出轮回之心。菩提心,即度众生之大慈大悲之心。正见,指悟法无自性空性之见。
  (9)八暇,离八暇即是八暇,八暇者即有八种暇豫,堪修佛法之身也。八无暇者即:一、执邪见。二、旁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六、生边地。七、根不全。八、生长寿天等。十圆者即具足十种圆满,此分自具五圆满:一、变人。二、生中地。三、诸根具足。四、业未颠倒。五、信依处。依他五圆满者:一、佛降世。二、说正法。三、法住世。四、随顺法转。五、受他悲悯。总为十种,此广知《菩提道次第广论》2卷65页所释。
  (10)四种摄授众生为道之法,乃大乘菩萨所修也。1、布施摄,以财法施,令生亲爱心,依我受道。2、爱语摄,以善言喻慰令生亲爱心,附我受道。3、蒙利行摄,以善行益众生使受道。4、同事摄,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占利益由是受道也。
  (11)即坛城,佛子圣从集会处也。
  第二节 密乘
  第一目 事续
  何为密乘?密者谓其行径幽深,不为凡小所能了解。且于非其根器者,应当隐秘之谓也。乘者载运义、道义、法义,即隐秘之道或法也。密乘又称“密咒”梵语“门特罗”(man-tra),“门”是能救护义,“特罗”是心意义,谓能救护由诸根境为缘所生执相之妄心妄意。又称“明咒”,能伏贪瞋诸烦恼,遮遣无明,彻见本性。又名“陀罗尼”,谓能总持诸功德。又名“金刚乘”,“金刚”不坏义,即指佛身、语、意三密果德。又名“果乘”,谓随顺佛果时所成四种德相,依之为道而作行持,即以果为道而修证之谓也。
  密乘之旨为何?谓较诸下劣乘道,特为超越,方便殊胜,不舍因位,以为行道。若为利他,不历艰辛,即可急成无上菩提。
  密乘与显教之差别,占那室利论师云:“密乘较波罗乘之中观,其胜有十一:一、缘起其深本续。二、修生起道。三、发光明智慧。四、勤恒清净誓句。五、能令造无间罪有情(1)而得解脱。六、依供养本尊天(2)之安乐及意念,能引发四空慧(3),加持烦恼。七、亲蒙佛佛子摄授。八、即生或中阴间(4)便能成就大菩提果。九、以善巧方便而断烦恼。十、为利有情,缘想三金刚瑜伽(5),能通达诸法如幻。十一、以方便摄持,虽行诸欲事,而可为急速证果之助,是为加行无上。哲毗多迦摩论师(tri-ta-ka-ma)所造《三相灯论》有云:“显密所求悟之见,所取证之果,及发动菩提心三者固属无别。然密宗较显道共胜有四:一、密教能不迷谬于所悟之见。若波罗乘,在凡夫地,对于诸法实相,仅能依譬喻理,抉择离法性,要不过得其共义相,不能如实亲证。密乘取重事相密咒,修三摩地,得甚深扼要,起灌顶智慧,如第三灌所生之四喜(6)确能生起比喻智,仗此智慧,可以急速引生实事智。二、能悟之方便最多,如咒道之修求释地方便,二次第瑜伽,三大胜行(7)等,皆非波罗乘之所有也。三、不历辛勤,而成菩提,在波罗乘要经三大阿僧祗劫,且必广行道之支分,如布施、忍辱等行,经诸难能,始成佛道。密咒修行,则取其易为,不历时日,便可急成菩提。四、逗利根上器之机,在波罗乘,虽是利根,最速亦须圆满三祗劫,方得成佛,此即或即生,或中阴,或七世,或十六世便可成就。
  密乘之经,称为本续,续为恒常之义,谓此真常不二光明心相,无覆无障,虽处因位,或修道证果,一切时中常相系属,而无断绝。其真体上,方便胜慧,圆融常住,故名为续也。本续有为佛所说,或蒙佛所加持者说。其续部经教,有判为三类,如庆喜藏等许为:事续、行续、秘密续三部等。有判为五类,如辛底巴等许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大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五部。或许二许六,异说不等,然一藏续教,不外可分成四类,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其分为四部之理由有五:一、为容摄修外道四种邪行,随顺而说四瑜伽行。二、为内道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派,配此四门而说四种修法仪轨。三、欲界有情,行YIN欲事有四种相,依此四相为道而有四法。四、众生根机有劣、中、胜、最胜四种,为随机设教故。五、受取悉地有以主从之相而受,有以友伴之相而受,有加持而入智慧尊,有二分别之相而修等。因依四种理门,故立四种续部,兹分述之。
  第一目 事续
  何谓事续?主要显示外身语二事,以外事沐浴洁净为主而内修瑜伽,故称事续。
  事续所依之经,有共总续与个别续之分,共总者有四:一、《秘密总续》,宣说灌顶等,乃令未成熟者而得成熟之方便,彼中共说三部一千五百大曼陀罗,其诸曼陀罗与观地预备等法,亦为上三续所共须。二、《苏悉地续》,修避魔等业。三、《妙臂请问续》,宣说上二续所未及之灌顶及明咒修法,并广开息、增、怀、诛等四檀法。四、《金刚顶髻续》,其中大段即《后静虑续》。此中共说灌顶仪轨,修持明咒,广修事业。特于《后静虑续》明示十事:一、修行处所。二、我之真实。三、明咒真实。四、天之真实。五、住火、六、住声。七、住声后授解脱。八、入修明咒。九、护摩法。十、灌顶等。若依闻、思、修三学,固当先通事续之义,然真欲求解脱者,则非广明四种本续之义,罔有成就。
  关于解此本续密意之疏释,印度论师有月官、静命等之著述。主要应依善巧事行二续之佛密与胜菩提两师之著作。佛密论师有《后静虑续释》、《妙臂请问续略义释》、《文义备忘录》,胜菩提有《苏悉地续释》等。
  个别续者,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二部。世间部又分有财部、药叉部、世间部三类。出世间部分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上中下三类。如来部中又有部尊、部主、部妃、部顶、部忿怒男女、部使、部菩萨、部天龙药叉共八类,莲花部与金刚部中惟少部顶、部菩萨、部天龙药叉类,共仅五类。其个别所依经续及修法,可参看《密宗道次第论》,(参看法尊译本第二卷28页-39页)
  事续之修法,先灌顶,授戒,其次正修。
  灌顶者,初以花鬘、水、冠三灌为本,随加授记,庆慰,随许等,或加与否均可。
  授戒者,当详于行续中,惟事续各所许持条文不同,视爱何部法时,即须依其本续中所开出者行之。
  其次正行,此部亦有生起天身与修风息之法,然无无上瑜伽之圆满具足修习,故前三部续,皆无生起圆满二种次第之名。其修法又分(甲)有念诵静虑,(乙)不观待念诵静虑,(丙)善承侍己修释地法三种。
  (甲)有念诵静虑,分正行与前行。前行者,先结各部手印,顶礼十方佛佛子,供养自身,皈依,发心,以咒印守护,盥洗清净,守护自身及处所等。次正行者,修六天法,先依中观理,抉择自心离言空性,是为我之真实。如我真实,所观天身,亦复如是,二无差别,是为天之真实,名真实天(六天之一)。由空性中,所观天身,体性为天,形相现为所诵密声音,遍满虚空,名为声天(六天之二)。次想自心,于虚空中为月轮相,咒了声音,普应虚空,咒文形状如纯金色,名为字天(六天之三)。次观咒文,放射无量光明及佛身相,净诸有情一切罪苦,供养诸佛菩萨,光及诸尊收回,还入诸字,月与字悉变成为所修之圆满天身,是为色天(六天之四)。结各部印契,触著诸处,是为印天(六天之五)。自我明现天身,坚固我慢(8)专注而缘,是为相天(六天之六)。应依此六天之门而修也。
  上为事续中修生起之法,若风息之法者,即有“命懃”之修法。事续“命懃”与无上部修义有别,所谓“命”者,谓根门所行之息,所谓“懃”者,谓分别心流转境界,息及分别心,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内摄持,是为防护命懃之义。此法下三部续皆同。修此何益?谓要灭除耽著凡庸境界,须自身明为天身,坚固此慢方可,然分别心外驰,即可为障碍,故使分别不外散而能遮此之方便者,即修命懃之法,因为息是心马(9),若能向内摄息,则心亦自然摄录而住矣。
  又修念诵之先,须具足各种支分,以为前导,如修面前生起,加持地基,种种庄严,迎请安座,显示印契,称赞颂扬,七种支行,四无量心及种种发心等。次正念诵时,又应具足四支。四支者:一、自事支,二、他事支,三、住心支,四、住声支。自修为天,名为自事。修面前生起之天,名为他事。二事无论将咒轮安布谁心,即为所依之事。住心支者,谓缘想天身中有自心,如满月轮相。住声支者,谓于彼上明白缘想诵咒字形相。正诵之时,又有二法,缘咒字形而诵,缘起而诵。缘字形者,或缘而前生起之天心中字形,或缘自心咒字。依前修“命懃”之法,具四支门而诵也。缘声者,自诵咒时,须观彼咒,自发声音,诵时或微念,或意念。念诵数量,每字以十万为准,诵毕结行,亦当善知。
  (乙)不观待念诵静虑,即有住火静虑,观咒字火相,由暖乐而生三摩地,住声静虑,缘咒字自声,顿现于意,以此持心而生三摩地。此二者为有相瑜伽,其无相者,即声后能得解脱静虑,修空性法身同类之因,以此能证法身,获得解脱故也。
  (丙)善承侍已修悉地法者,即依如来、莲花等部而修息增等四檀法(10),其胜共二种悉地,皆以有相无相二各瑜伽达到进诣,而有成也。
  第二目 行续
  何谓行续?不特重洁净等外事,双取世出世行,外事与内修三摩地瑜伽,交相为重,如此之教,故称行续。
  行续所依之经,以《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为主,共说三曼陀罗,其后续略说两曼陀罗。多以如来部为主,莲花部藏中未译,金刚部有《金刚手灌顶经》等。
  行续之修法,亦先灌顶,次学戒,再次正修。
  灌顶者,于花鬘、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灌,随即作授记等。
  授戒者,即共戒之恒念皈依与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萨根本与支分等戒,其他各如续部中所说三昧耶戒,亦应守护。其所有戒,事、行二续,约略均同。
  正行法者,分有相与无相二种瑜伽,有相者,空性未摄持之天身瑜伽(11),无相者,空性所摄持之天身瑜伽。
  有相者,又分内外四支念诵,外四支者,即修我天真实与住事、心、声等四支,于天持心,防护命懃,亦如事续中说。内四支者,仅所缘(12)不同,其自他事,与住心、声及防护命懃,亦如上说。
  无相者,以中观一异之理,决定了解,诸法自性本空,起于定解。若修有相瑜伽究竟,心略趣向,即可任运显现如幻天身。
  其修悉地法,外可修可宝剑(13)等八大成就,内于身观四大轮(14),可成息、增、怀、诛四檀法及不忘失大菩提心妙大摩地等诸成就。
  第三目 瑜伽续
  何谓瑜伽续?为专示修内瑜伽三摩地法,故称瑜伽续。
  瑜伽续所依之经,总摄为三类:一、根本经。二、解释经。三、同分经。其一切瑜伽经之根本,即摄真实会,此先明所证缘起,次明能证方便。
  根本经中说修世出世之共悉地方便,分为四品:一、金刚界品,显示如来部道。二、降三世品,显示金刚部道。三、遍调伏品,显示莲花道。四、义成就品,显示宝部道。其羯摩部道,则摄入宝部之中,此本续后分,专说内三摩地修胜悉地法。后分最后,为爱乐事相分,专说内三摩地修胜悉地法。后分最后,为爱乐事相者,又说念诵供养等法。四品之中,每品皆有广、中、略之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等三种三摩地修法。其广三摩地法有四曼陀罗:一、大曼陀罗。二、陀罗尼曼陀罗。三、法曼陀罗。四、业曼陀罗。其中三摩地法有四印:一、身大印。二、意三昧耶印。三、语法印。四、业羯摩印。其略三摩地法即一印之三摩地,此中共说二百一十三种曼陀罗法也。
  解释经,初品说一秘密曼陀罗,后品开为四十六种曼陀罗。其中秘密大供养曼陀罗,及由因陀罗菩提及罗罗贤等由中印传出,后流行于东南两印而宏传也。
  同分经有《胜吉祥续》、《净恶道续》、《庄严金刚藏续》、《秘密庄严续》、《密宝点》、《文殊真实名》、《开光续》等,各说甚多曼陀罗及修法等。
  瑜伽续之修法,亦分灌顶、授戒及正修。
  灌顶者,初行水、冠、杵、铃、名等灌,名弟子五灌,其上加不退转金刚阿阇黎灌与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安慰、赞誉等共十一种。其中秘密与金刚阿阇黎二灌均不同于无上瑜伽也。
  授戒者,得灌顶已,受戒之相,谓当全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解释经中所说五部(15)之三昧耶戒,皆应守持。
  正修法者,亦分修有相及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者,为随顺佛之成道,转法轮等示佛事之相而修瑜伽,此分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三种三摩地。若根钝不能修三种三摩地,即修四种瑜伽:一、生起本类三昧耶尊为生起瑜伽。二、入智慧尊为随行瑜伽。三、以此为一切动静法之体性而修,为一切瑜伽。四、专法一心入三摩地为最极瑜伽。以上乃缘粗分之天瑜伽三摩地。若现引修定支分,于脐间观天印契,由鼻孔而住于鼻端,以此持心,迨坚固已,生起乐受,得身心轻安,复次再修放出摄入等观,如此方为缘细分之天印契瑜伽三摩地。此又有十种真修法,一、有形色及非有色曼陀罗。二、内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护我处瑜伽。五、迎智慧尊。六、句及意之念诵。七、修三三摩地。八内外护摩(16)。九、解印与收印。十、供已请还。以上皆有相所修也。
  无相者,先观本无生义,诸咒字皆灭,成无我义,我人空性,本尊与咒,亦复如是,此乃专显有分别智。若起无分别智,即先知法无自性及无生住灭等之见,然后定此见中而修。有相者可成妙止,无相者即得胜观,若欲知其修法详情,可阅戈萨罗《庄严释》也。
  总上所修,不除四印瑜伽:一、扫除阿赖耶倏尔迷相,现起大圆镜智,是为身大印瑜伽。二、扫除末那倏迷相,现起平等性智,是为意三昧耶印瑜伽。三、扫除意识倏尔迷相,现起妙观察智,是为语法印瑜伽。四、扫除前五识倏尔迷相,现起成所作智,是为业印瑜伽。其法界体性智,为诸共有之性,能扫除之方便,即与此四印相连之一切天瑜伽修法,若观察真如之性,或为安住,或任运平等诸修法皆属之。一切瑜伽道皆摄有此。依此道修,即能离垢清净,圆满众德,成等正觉。然在修道之中,仍须善为承侍,修三摩地,念诵护摩等,先成其悉地及四印智。若专修三摩地,成不共悉地,得出世成就。若依念诵,即世出世二种皆得成就也。
  第四目 无上瑜伽
  何谓无上瑜伽:谓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称无上瑜伽。
  无上瑜伽所依之经,分为父续、母续。或分方便续、胜慧续。或于其上加入无二续。依格鲁派说:方便者,即俱生大乐智(乐);胜慧者,即悟法无自性智(空)。无上续中,无不显示空乐双运之道。故父续亦即方便续,母续即胜慧续。方便胜慧,不能分离,故无二之分。凡诠显起现妙有方便部分,如四空(17)心所乘五光风息,修成幻身,或正诠,或此所关者即父续。若《集密》、《阎曼德迦》、《毗虚幻网》等皆属之。凡诠显引生空性胜慧部分,如专以空乐无分别光明智慧为所诠,或正诠,或此所关者即母续。若《欢喜金刚》、《时轮》、《摩耶》、《佛顶》、《四座》、《佛平等合》等皆属之。然萨嘉诸祖与布敦大师许为无上,可有三分:一、父续、二、母续、三、无二续。为易了其次第故,依萨嘉所说而分述之。
  父续,有以五部如来加入金刚大持分成六类,然依《月密明点续》所说,为摄持贪、瞋、痴三毒分为三类:一、为摄持贪欲而说《集密》,此又以根本经及解释经之分品,印度衍成七大派。第一派是由萨日哈、龙树等传出号为“圣派”。龙树造有《略法》、《溶合五次第》、《菩提心释》等为生圆生第四论。其弟子提婆又造《集密道次在全修行明灯论》、《净心垢论》、《加持我论》、《现菩提论》四论。又龙树有《建立次第论》、《曼陀罗二十颂》、《辨道边论》、《五道统摄论》四论。罗罗吉祥友造《显明双运曼陀罗仪轨》。月称论师造《本续明释》。递传至毗补底旃陀罗、黑誓句金刚、嬉金刚等均有明释。第二派为“智足派”,佛智足论师所传,造有《普贤修法》、《护摩仪轨》。其弟子阿底峡造四百五十曼陀罗仪轨等。第三派为辛底巴,曾并根本及后分经而造释,依此出《集密》二十五尊之灌顶与讲授。第四派为嬉金刚,顺母续而讲根本经,释缘起分。第五派为班哲达弥底,听贤足讲《集密》而造根本经释。第六派,适当辛底巴等六贤门后,香拔罗(sham-bha-la)即传出印度十二曼陀罗中之《集密》九尊、十三尊、十九尊、二十五尊、三十二尊、三十四尊等六部曼陀罗,闻此系以《时轮》配《集密》而解释也。第七派为庆喜藏,依金刚萨埵传极明王之《十八瑜伽经》之注释教授,乃合并《根本经》及《幻网根本解》,如金刚界而成一派。他如阿底峡尚有观音十九尊之《集密》法。诸派之中,西藏最宏之讲授,惟宗玛巴与桂枯巴二人之教授。二、为摄持瞋恚而说《阎曼德迦》,此有红、黑、怖畏三续。红阎曼德迦十曼陀中,有俄派(萨嘉分派)之五尊曼陀罗,布派(即霞炉派)十三尊曼陀罗。黑阎曼德迦,九曼陀罗中,有饶派开为十三尊曼陀罗,俄派六面曼陀罗。怖畏金刚则由拉里达作释,饶译师传出者,为《八起尸类》等,遂成为俄派曼陀罗。饶译师所传十三尊曼陀罗,后成刹派(萨嘉分系),觉译师所传《八忿怒母类》,成为觉朗派,向译师所传四十九尊,成为萨派。梅译师所传九尊,亦为萨派。其外布派又有怖畏三十二手相所围绕曼陀罗,胜文殊藏亲承近传之《降魔独勇金刚》曼陀罗。三、为摄持愚痴而说《毗卢幻网续》八十五曼陀罗,今已不传,此法之替代即《真实名义经》,由嬉金刚释为无上续,现在俄派中有《文殊秘密曼陀罗法》。
  母续,即《瑜伽母续》,此分七部:一、等分显示六部,分成两派,一派即布鲁派之《佛平等合》,二派即俄巴派所传之旧译。其《佛平等合》即《空行幻母胜乐法》,系无垢友传入西藏称有二十一曼陀罗。二、赫鲁迦格波部,内有《胜乐》、《佛顶》、《大幻网》、《阿惹里》等。赫鲁迦格波部之《胜乐轮金刚》,在印度派别最多,主要者惟从卢伊巴、直布巴、那波巴三派,余如地日迦巴、玛当格巴、罗瓦巴等诸派,藏土亦有传译。故西藏于此法,亦分为萨派、俄派、布派、噶举派、觉朗派、旧派等甚多,不胜枚举。且依各祖所传本续疏释不同,如《空行海》、《佛顶》、《赫鲁迦格波》、《摩诃摩耶》等,亦分出多派。三、毗卢遮那部,即《四座》、《不动》等,四座开为父法九十七尊,母法十三尊。四、金刚日部,即《金刚甘露续》等,有四曼陀罗,此法未闻广开。五、莲舞自在部,即世间五十明王,以《大悲心》、《佛海》、《无量寿》、《度母》等修法,衍成诸派。六、马头部,即《度母出现续》,内有《三昧耶度母》、《金刚三梭杵》等,亦分各派。七、金刚持部,即《等虚空续》,此亦未闻广开。
  无二续,分广大无二与甚深无二。广大无二,即《时轮续》;甚深无二,即《喜金刚续》。《时轮》派别亦多,此不具详。《喜金刚》在印由卓毗、海金刚等传出,后传黑誓句金刚、无敌月、那若巴、麦哲巴等成为七派。又有《金刚心释、难释》等等,共有十二派,俱由萨嘉住持传授。其《根本经》二《观察续》有六曼陀罗,解释经《金刚帐续》有六十二曼陀罗,其经后分为《大手印点续》,后复分为《智藏续》,二者各有一曼陀罗,又讲续《智点》有五曼陀罗,果续《真谛灯》有一曼陀罗,他如《外曼陀罗》、《身曼陀罗》、《十五无我母》,以及桑补扎所说《寂静金刚萨埵法》,《钺刀五尊、八尊、十二尊、十七尊》、以及《谷棍十忿怒》随许等,内中亦有派别甚多,颇难尽详也。
  无上瑜伽之修法,亦分灌顶,授三昧耶戒及正修。
  灌顶者,于未灌之先,应修曼陀罗,曼有四种,彩土曼、布绘曼、静虑曼、身曼等。修彩土曼陀罗,先应观地、乞地、净地、摄地、守护加持地五法,及四种预备仪轨等。次正修曼陀罗又有自起(18)、前起(19)之异,及至七合(20)等修法。修布绘曼陀罗,先加持地,同于彩曼,惟诵文略异,其观地、乞地二均不须。惟应诸尊地神等预备,及防魔摄地等事,弹线色相,与彩绘亦略有取舍。静虑曼陀罗,灌顶阿阇黎,须坚固妙三摩地,弟子亦须利根,其前面虚空,或变化真实曼陀罗,或仅作用解而修。身曼陀罗,身之各部成为无量宫殿性,诸脉道成天尊性,而行灌顶也。其次正灌顶,先入曼陀罗,受三昧耶及律仪等,次灌顶有四:瓶灌、密灌、智慧灌、句灌。
  第一次目 瓶灌
  共许有十一种,总归为共同弟子灌及不共金刚阿阇黎灌二种。共同弟子灌,有水、冠、杵、铃、名五灌,称为明灌。不共金刚阿阇黎灌,称为不退转灌。诸灌之后,均有瓶水之事,故总名瓶灌。得瓶灌已,或真实生起安乐,或作胜解引生,此与空见相合,得空乐智,净身三业(21),除凡庸执,自在自起第修法,四果(22)之中安立成办化身功能也。
  第二次目 密灌
  上师与业印(23)或智印(24)入等引地,化诸尊为萨提心甘露(25),置弟子舌端。或实生空乐无分别智,或胜解生起,净语四业(26),除风息流转之相,加持发语脉息,身得调顺,堪修圆满次第之“三种远离”(27)。自在“世俗幻身自我加持法(28)”,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生四空智,由彼之力,唯从心息,成就幻身,安立为成办报身功能也。
  第三次目 智慧灌
  共真实印(29)或智印,于婆伽曼陀罗(30)中入等引地,风息流行中脉,甘露溶化,依次由顶历喉、心、脐、密而生四喜,与空见融成一味,即俱生空乐智,此为慧灌体性。净意三业(31),除一切境界现起空乐体性之垢障,堪修第四光明次第(32),安立成办俱生法身功能也。
  第四次目 句灌
  现在不能实生,若是法器,即以第三灌顶所生胜解,得决定时,便以此为喻,将所表诠之双运(33)意义,开晓弟子,令其解了,即命为得第四灌。净身语意诸垢障习气,自在二谛交融双运之圆满次第修法,安立能成七支(34)给合双运金刚大持位也。
  授戒者,即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八粗罪、二十二净行及诸禁入等。
  正修者,即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
  一、生起次第
  何谓生起次第?谓非仅顺佛五种德相修习,须顺三有或生、死、中阴三所治相,由内心假想生起天真形相而修瑜伽之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有顺果位五德相而修,然无顺三所治相之法,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最初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承侍、近修、正修、大修、相应、随顺相应、最相应、大相应等。
  其修习支分有供赞及八支瑜伽(35)等法。
  修持行者,瑜伽等级,亦有初业行人所修、得智慧人所修、自在智慧人所修、大自在智慧人所修等之分。
  尚有行人于生起次第应当研究观察六事:一、生起次第各个所净之事。二、究竟之果。三、如何转为成熟圆满次第之各分。四、有何胜利。五、体性为何。六、究竟达到之义为何。此应详考各经续疏释,以求了知。
  二、圆满次第
  何谓圆满次第?谓非仅修诸法空性及风息瑜伽,须不观待分别假立,直缘自身已有风、脉、明点、将心意三,入住融于中脉,现起空乐妙智,从智起现天身等,如是所修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修空性风息,然无如上所修,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就性质而别者,有真实与假立;就形相而别者,有有相与无相;就名言而别者,有能遍与所遍等诸圆满次第法。
  尚有行人于圆满次第应当研究观察有十一事。一、圆满次第之体性为何。二、于何处施其扼要(36)。三、如何扼法。四、扼后起何验相。五、由此生何功德。六、何故如此。七、直接所断者有若干。八、达到究竟之量(37)为何。九、五道十地如何配法。十、其除障碍与帮助之法又应如何?十一、主随之分别如何。皆应善如也。
  归而言之,所谓生起次第者,乃由分别假立,或心假想生起而修。此可厌伏凡庸贪耽,成熟相续。圆满次第,不用假立,直缘自成之身中,观风、脉、明点等,入、住、融于中脉之次第,将凡庸耽著,边根拔尽、净三业垢障,而得解脱,且尚不止此,尤须观从本以来,即自性本空之空性,与扼身要所起之大乐,此空乐二智,双合无间,成空无分别智,是为圆满次第,亦是无上瑜伽之特法,立无上部较下三部瑜伽为高者,亦此理也。
  又修入密法之时,尚有导引文,每一本尊,或每一特法,均有指导仪轨。各宗所依祖师传授,其导仪多有不共,宗教派别,由是而分。惟导引文之组织,大概均不外在说明:因位之事相、趋道之次第、证果之方便三者。正修道时,复有最后所依要诀,此即祖祖相承,秘密嘱咐,非学密者,类难详知也。
  兹再总结前说略叙密乘纲要。夫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之心随,乃是密乘。密乘之法,如前所说,先发精进心,于各部所说方便,励求闻、思、修三。若依事续道之瑜伽士,可趣行至资粮道,亲见化身佛,得欲色持明。于此上又修余道,即证双运身位。此言余道,即指无上瑜伽。若依行续道者,渐证世出世间道之种、苗、根、茎、枝、叶、花、果八心,谓有贪欲心,离贪欲心,共一百六十心,若根钝者,证二种无我,经六大劫,入大乘胜解行地。根利者,经于一劫,即入此地。故此部又名在资粮道。若依瑜伽续道,根利者一世,根钝者不过十六世,即能圆满五道十地,至十地时,得大光明灌顶,修四禅究竟边际三摩地,生色究竟天,再入不动三摩地,诸佛乃从定起,为说五相成身(36)教授,遂成佛地。若依无上瑜伽道,便能现证果位,其先以灌顶成熟相续,后受律仪及三昧耶戒。再以闻思,抉择正见。最后无谬修习殊胜二种次第,经行五道,依色、声、意三,入三昧境界,若时机成熟,即用“有广”、“无广”、“极无广”三行,以为辅助。如是乃能急速现证双运之位。又复生起次第已达圆满之行人,心间修“金刚念诵(38)”,脐间观“随灭收摄次第(39)”,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即心间“脉结”开豁,一切风息均收归于心间“不坏明点(40)”中,收已即生起究竟“心远离(41)”之“譬喻光明(42)”。复由此起现“第三次之幻身(43)”,又由能修心远离之譬喻光明,在所修依之“风心本元身(44)”中,用三种乐想,转变坚固,于是妄心差别,均现为天相,风息亦转为天形,此二者和合,即起现尚未断烦恼障之“不净幻身(45)”,即依此身,辅以见道中所证之智性,可断用语十遍计自性种子,以之生起遮二取正智之“第四次事光明(46)”,若得此光明,即二取相身,可以空寂湛然,就此境中,起现无间,生起“逆规三种境界(47),此后即成就“无二智身(48)”,此身乃仅由风心所成,故现为“有学双运身(49)”。尔后复依“内外三方便(50)”即可证得“无学双运七支给合金刚持位”。于此可以自在生死轮回及二十三种双运道,余如八在,八味觉,七支行,八功德等之三十一支分,如八自在寿命享用等之十自在,四陀罗尼门,八解脱,四别正知等皆可自在。彼后又复变化如日光与水月之百俱化身,等空无边,饶益有情(可详阅宝幢所造《入密宗道四续总论》65页)。得有学双运已,即无有死,依此无死之身,决定证等正觉。设若圆满修习幻身,不以“三行”为辅者,便当有死,虽死其中阴时有“事光明”可替为修双运身之依据。此中阴中,因无身根为依,故名中阴成佛。设已究竟“譬喻光明”,即不经中阴,便能契证真实。若得“事光明”,更可现见真实。尔时决定超越。设但能生起次第究竟,证明(51)、长、得三境界,尚须过此一生,或第二生,方能决定证无上道。上乃略述密法修道建立等,若欲广知,即须学各种咒道经论。(以上统见《集续目录》183、185、186、187、188、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3、207、211、215、217、218、221、222、229、231页)。
  注释:
  (1)即五无间等罪。谓造此罪最重,受苦受报或堕地狱无少间隔也。
  (2)密乘所修之主尊。
  (3)即四空智,一、空,二、大空,三、极空,四、最极空。
  (4)死此尚未行彼,中间所受之阴形,又名中有。
  (5)密宗之一种修法。
  (6)喜、极喜、化乐喜、俱生喜等四喜,无上密部之所修四种境界。
  (7)有广、无广、最极无广等三大胜行,修双身之法也。
  (8)此指我自矜为佛,非烦恼之慢也。
  (9)息即气息,如心所乘之马,故气动即心动。
  (10)一、息灾法,为自他消灭灾厄。二、增益法,增长福慧寿命等。三、怀爱法,佛菩萨或人主爱敬。四、诛伏法,即收伏怨敌及恶魔等。
  (11)天身,即所观修佛菩萨之身相。
  (12)心观想所缘之境界。
  (13)八大成就为共成就,有一、眼药(天眼通)。二、涂足(神行)。三、刀剑(炼器杖争)。四、伏藏(摄取宝藏)。五、药丸(长生术)。六、转金(丰足财富)。七、隐形(他目不见)。八、空行(腾空自在)。
  (14)即地、水、火、风四大轮。
  (15)即五方五如来,所谓不动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毗卢遮那如来。
  (16)译为烧施,即一种火祭法,此有内外二种,外护摩即择地作坛,以世火烧供物祀神,以护摩即以如来智火,烧烦恼薪。 
  (17)即真空中所起妙有境界。
  (18)自观为本尊。
  (19)本尊观在自己对面。
  (20)自观本尊为三昧耶尊,迎请之尊为智慧尊,此二相融合为二合,此二又与曼陀罗合则成三合。次自起之三昧耶尊与智慧尊二者又与前起二尊相合四,其上再合为三,故成七合。
  (21)身三业即杀、盗、YIN。
  (22)四果即法、报、化、体性,四身。
  (23)业印,即世俗手印女。
  (24)智印即作意观想之手印身。
  (25)即精液之精纯。
  (26)语四业为妄言、绮语、两言、恶口。
  (27)即身远离、语远离、心远离三种。六加行之前三行。
  (28)即自直成本尊,此属无上密部之一种修法。
  (29)指智慧空行母,已得成就之女身。
  (30)佛母密处。
  (31)意三业为贪欲、瞋恚、邪见。
  (32)第四次之事光明,事光明释详后。
  (33)即空、乐二者互相融合。
  (34)一、相好圆满。二、与己同证之明母平等联结。三、由风息入中脉而生安乐。四、虽有安乐而无实成,自性本空。五、清净幻身,相好庄严,轮回未空之间,相续不断。六、此身虽有转向,体性不变,得成无碍。七、自性圆满,不住寂灭,任运而起大悲。
  (35)即由承侍起至大相应止共为八支。
  (36)即指炼色身等功夫。
  (37)此间量字,即俗所谓之程度。
  (38)即六加行中之语远离以下之作法。
  (39)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时之作法。
  (40)即身中永远不坏之精微,由此起现光明。
  (41)即六加行之第三所作。
  (42)即相似光明,虽有光明无实体用。
  (43)即不净幻身伏此方可得第四次之事光明。
  (44)最极微细之持命风息。
  (45)未断八十种自性遍计之最细风息。
  (46)为有实体用之光明,依此可以成就报化二身。
  (47)为明点风息之一种修法。
  (48)空乐无二。
  (49)谓尚未至究竟,犹须修学。
  (50)即有广、无广、最无广等三行。
  (51)乃最微细风息之境界,能生八十种自性遍计。
  第十二章 结论
  吾人读印度史后,知印度佛教由小而大,由显而密,其发展之由,不能无因。盖佛法有教理行证四纲,教理为入佛因,行证为趣佛之果。有教理而无行证则空疏,重行证而不讲教理则雅妄,故四者必兼而具之。佛说教理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岂能穷毕生之力,一一研讨?若然则吾人终无可证之可能。须知教理虽多,其主要求行之鹄的,惟有一门。了此鹄的后,择其契机相应之教,行而证之可也,何必尽学经教!古德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因众生根器有别,故佛乃随要设教,权巧立说,其千差万别之言教,皆不过一时所采之手段,主要仍将众生导一向。《楞严经》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故说法四十九年,悉是随顺他语,试观佛家多数思想言说,先于佛时,印度之外道早已言之,佛法又何足贵也(参看梁漱溟之《印度哲学史》及黄忏华之《印度哲学史纲》)。佛之所以特异于外道者,正不在言说上,而于释尊之特见,即特殊之鹄的而已。故吾人知世尊之特见,始为佛教中之所贵,亦世之所谓真理。既为真理,则当亘古不变,万世为宗,所谓求行证之鹄的者即此。其所设立言教,乃为自觉觉人,令他了解,令他趋行,一时所假藉之方便耳。言教既因人而设,即不能不随人有异,以人性之不一,故法门亦无量,既有变易,即非如真理之可长劫不改。且既因人而异,则亦当因时因地而异。即属变异,则当随社会时代而转移,而进化也。既有变迁进化,若谆谆辩于一时之教相,以一期之言诠为量,则失之陋矣。
  明乎此,则吾人知佛说法,何以有三轮之殊,佛后何以有十八部之裂,乃至大乘之建立,显宗之争论,密教之发展,均是应乎时代之要求,本诸进化原则所演而成也。
  大乘显宗自龙树无著起,乃至法称之间,约五六百年,其中佛教与外道之争,大乘与小乘之争,固无论已,即同一大乘,以师承不同,宗尚有异,于是不能不外应魔外,内攻异说,破人存我,宏自抑他,争执繁兴矣。要之其所争者,或为佛语,或为师教,然总争于变易之言诠,而无与于无变之真理,说食不能疗饥,佛法一事,惟证乃知,故此五百年中,惟闻有善巧宗师,而不闻有持明成就,即此之故。大乘发展至于极端,于是密乘不能不代而兴起。有判印度密法之宏扬,为佛教衰颓时期,余独不取其说,盖此正出于不重空洞之理论,而需要实践之要求。密宗之宏扬,正是佛法之一大好转机,故波罗王朝时,虽不闻立宗大师,而多成就大德即是一证。密教既重实践实修,即不斤斤于言认,只要鹄的端正,凡趋向此鹄的者,皆可取为手段。于是所取方便,因之扩大,兼以当时,魔外之跋扈,佛教几于不能自存,故不能不举凡小而一并收容,兼施其同化作用,此正是佛家随机设教,善巧方便处。亦是认请目的,不择手段之精神表现耳。古德云:“只贵子眼正,不重子行履。”既认清目的,则何莫而非方便,古人搬柴运水,亦可悟道。何必童年学经,皓首犹不了了。一生为经教名相所困,闹个不休,广求知解,博闻经论,死期到来,仍然轮转生死,有何了期。故显教之后,必继以密乘者,实以此为一大原因也。至于印度佛教之灭亡,乃另有其因在,不能以密教责之。且自波罗王朝时,印度佛教,即已流入西藏,至斯那王朝时,西藏佛教已经大成,前仆后继,此灭彼兴。印度之统治者,唯已宣告停止,而佛法何曾有继灭哉!
  其次西藏之佛法,亦自有其特异之点,前宏之时,承波罗王朝之初期,多宏密教,迨后宏时,复承印度之狮子贤、阿底峡等教授,提倡显密并重,至宗喀巴时,其迹愈显,以纯重实践,则有轻视经教之处,如前所说,教理行证不能并重,便有通宗不通教之讥,且盲修瞎炼,亦无是处,兼以纯重方便,大行不拣,难免于教相不相抵触,此迦这当之所以教诚,格鲁之所以称善规了。余故以显密并重为西藏佛法特点之一。
  其二藏中学法修行,纯重上师教授,以经教为旁参,盖经教广泛,学人无下手处,且尽华生之力,亦难通达贯彻,不若师教之简捷易了,且大德开示,多是过来人语,故西藏特别重于依师,尤以师教为修行南针,是其特点之二。
  其余若西藏之宗教,虽直承于印度,然已非印度佛教之本来面目,盖宗教既为社会之产物,即不能不有适应社会要求之趋向,其教中固然一方融冶有西藏之文明,另一方而尚有汉土佛法之渗杂,尤以综合西藏固有神道之苯教,为其最大特点,此详察藏史,般般若据,勿庸赘述也。
  附 录
  附录
  本书编辑所依据之西藏典籍目录
  1·《印度佛教史》(dam-chos-vphags-yul-du-dar-tshul-gsal-ston),多罗那他(ta-ra-na-tha)著(觉朗派大德),一册,德格版。
  2·《佛教源流补遗》(dam-chos-byung-tshul-rtsom-vphro-kha-skang-legs-vcad),为宝顿成(dkon-mchog-lhun-vgrub)与觉满合著(sangs-rgyas-phun-tsogs),全一册,德格版。
  3·《善逝教法源流》(bde-bshegs-chos-vbyung),布敦大师著(霞炉派)(bu-ston rin-po-che),全一册,德格版。
  4·《本续杂集目录》(rgyud-sde-kun-btus-byun-tshul),文殊妙慧著(萨嘉派)(vjam-dbyangs-legs-pahi-blo-gros),全一册,德格版。
  5·《西藏王臣纪》(gangs-ljongs-rgyal-blon-deb-ther),语自在妙善著(格鲁派)(nga-dbang-dge-legs),全一册,西藏版。
  6·《一切教派源流及共宗义史》(grub-mthav-thams-cad-kyi-khungs-dang-vdod-tshul),善慧法日著(格鲁派)(blo-bzang-chos-kyi-nyi-ma),全一册,德格版。
  7·《前译本续大藏源流》(snga-vgyur-rgyud-vbum-rtogs-brjod),无畏洲著(红教)(vrjigs-med-mling-pa),全一册,德格版。
  中文参考书
  《印度哲学史纲》(商务版),黄忏华著
  《西藏佛学原论》(商务版),吕 瀓著
  《印度佛教史略》(商务版),吕 瀓著
  《印度之佛教》(正闻学社版),印 顺著
  《西藏民族政教史》(汉藏教理院版),法 尊著
  《密宗道次第论》(汉藏教理院版),法 尊著
  《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藏教理院版),法 尊著
  《辨了不了义论》(汉藏教理院版),法 尊著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汉藏教理院版),法 尊著
  《缘起赞论讲义》(康定佛学社),阿旺堪布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方无悔,尽心则无憾。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