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 系列六 2、认识三毒法对治·如理观思活用法


2014/9/3    热度:369   

认识人生 系列六 2、认识三毒法对治·如理观思活用法

 

1、谛观自心烦恼相·自他相换熄三毒

  释迦牟尼佛,大家都知道,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候在无忧树下,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在婆罗双树下,他都跟树有关系,所以佛教很注重环保。为什么会跟树有关系呢?树呢,它有树根。“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那么你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这个根就是很重要,根深蒂固。所以,无贪无嗔无痴,名为三善根。没有三种毛病,贪嗔痴的毛病,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反过来说,我们很多善法生不起来,就是因为贪嗔痴。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很小,十岁八岁,常常家里边有人念经。有的居士到我们家里念经、做功课,会听到一句话。他们在交谈的过程当中,一个居士问另外一个:“你最近修行修得怎么样?”他就会说修得不好,贪嗔痴,所有的就贪嗔痴。后来想想,也就非常有智慧。因为我们比较有文化的人,他不会这样说自己是贪嗔痴;没有文化的人会说贪嗔痴,那贪嗔痴它都概括了,把所有问题都包括进去了。那我们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他不会那么真切地去认知到,自己的贪嗔痴有多么严重,不知道。当然,乡下的这些老居士们,他们也未必知道,贪嗔痴的具体的形象是什么。他认为是贪嗔痴嘛,总之没有贪心就可以了,没有贪别人的东西,没有贪欲的念头;嗔心总是不发脾气,对人态度好一点;愚痴就是事情想不开,想不清楚,他可能理解就是很简单。但是恰恰就是这些很简单的,就是人内心的一些形象、心相。他说我还是有些脾气的,还是有些不好的念头,还是有无明,所以就是贪嗔痴,那么他这种的力量就很强,他就认为我们自己有贪嗔痴。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有贪嗔痴,但是不会认为有贪嗔痴,那么这个就麻烦,就比较大,就不会想去对治我们内在的贪嗔痴的问题。所以,修行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心意。那么心意当中的问题,贪嗔痴就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如果自他相换的话,贪嗔痴的烦恼就比较容易对治。

  刚才我谈到傍晚的时候我们在庙里头遇到一个人,那如果是换过来说,如果我是对方的话 那怎么办,他肯定到这里来要寻求帮助,那么这个陌生人希望,我们寺里边的人,如何来帮助他,这是肯定的。哪怕你跟他讲话,对他也是一个帮助;你给他安慰,对他也是一个帮助;肚子饿了,把他带到云水堂去吃饭,那也是一个帮助;他晚上没有地方睡觉,你安排给他一个位置给他睡,也是一个帮助,等等,那个时候我们的作意又是一回事。那么有些人,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会觉得这个人我要去了解了解,到底对我们这个寺庙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个人对寺庙会有好的影响,那可以让他住下来;如果来历不明,会有不好的影响,那么要请他走。但是呢,我们这样子的一个结论,也就看眼前的,我们不能放得长久。比如我们庙里边,沙弥也好,我们的净人也好,他岁数很小,岁数小的时候他有时候很淘气,那你这样淘气 你回去吧,不要在这里呆了,那你也不能下这样一个结论。他今天淘气,明天就好了,他后天就很修行,他可能就比我们大人还修行。你是怎么来看待的,根据什么标准来评判呢?就是你有没有潜力呢,有没有未来呢,未来能不能越来越好,这都是会有关系的。那你如果只是根据此时此刻来判断,根据这一个礼拜来判断,根据一年来判断,根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根据一生一世、根据多生多世,这个判断的时间的长短也会有关系的。就我们的判断是以怎么样子的一个范围,这跟我们的结论都有很大关系,对自己对对方也有关。

  在社会上面做事情也是一样,你要去寻求合作的伙伴,觉得对方很可信,有潜力,那么你就愿意跟他合作,最后事业做成功。那么你的判断错误,觉得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谈的很好,最后为什么会搞成不欢而散,因为你当时没有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你如果说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时候,你就会提早做准备,应该怎么样子同对方相处,应该怎么做。

  反过来说,你要跟对方合作,合作到什么程度,关系也很大。和合嘛,一合相。那么你如果合作不来,和合不来,那么你硬要和合硬要做,那么就把事情做到反面去,会有一个相反的结果得到。

  2、无限生命无常观·多维审思破我执

  所有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无常不是不好,就是因为无常,所以才能够改变,因为能够改变才能够越变越好,因为越变越好所以才能够成佛,无常的特点。那么关键的问题,我们怎么变呢?哪些要改变、哪些不要改变,变与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对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以一个非常固定的,并且非常有局限的观点,去看待对方以及对方的行为就是有限的,我们的认识就是有限的,有限的认识就不是佛法的标准。佛法是从无限生命来看待问题,是从人的初发心来看待问题,是从发心以后的行为来认识问题,并且也是非常注意这个行为的结果,都是很注意的。所以它不是很简单取舍于一点,说我们只要执取这一点就可以了,执取某一点是不对的,是不够的,就非常容易在这一点上面发生问题,成了我们致命的弱点。

  刚才谈到,你在寺院当中遇到一个人,那么你可能说这对我有什么利弊,这对这个道场有什么利弊,这对佛教有什么利弊,这对对方有什么利弊,至少的话你会有这几个角度,当然还有更多的角度,更多的立场,那么你所得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那么这个人,可能你跟他谈的时候因为你的智慧不够,悲心不够,不容易去感化对方。反过来你去请一位法师,这个法师跟他谈,没有三分钟就可能把对方度化,他以后成庙里边的护法,都是有可能性的。所以不等于说,我们遇到的人事都能够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都能解决。有时候是解决不了的,但是自己解决不了,不等于别人也解决不了。我们可以请别人来解决,因为别人帮助你解决了问题,也就等于说你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常常的问题就是会试图靠我们的能力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事情肯定解决不了,因为你没做过,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你做得了这一件事情,很多很多的事情,你不能同时来做。但是你可以请别人来做,你可以安排别人去做,你可以鼓励别人去做,引发大家发心,事情也就做了,也就做好了。未必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都要跟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些观念,我们都是要常常去观察,去注意,佛法才能够入心,才能够把佛法学活,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兑现。

 

-----------------------------------------------------------------------------------------------------------------

相关链接

认识人生(目录)

更多佛教基础读物

-----------------------------------------------------------------------------------------------------------------

XC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XC法师佛学问答

XC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XC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念佛没有十善业就白念了,念佛中念念圆满具足十善业,就能转境界。修行,念念都是转“迷邪染”成“觉正净”。迷邪染”是识,“觉正净”是智,“,念一句佛号,当下便转识成智。转识成智,这就恢复我们本来面目,这才叫学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