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 系列六 4、如理作意正听闻·心法境界难言说


2014/9/3    热度:390   

认识人生 系列六 4、如理作意正听闻·心法境界难言说

 

  1、法无定法唯心观·意乐加行契机要

  过去有一个寺院、寺院里边有一位法师,他很有修行。忽然间晚上来了一个强盗,他来偷庙里面的东西。法师说,没关系,你要什么你自己拿,随你拿,那个强盗觉得很奇怪,这位法师是不是有什么功夫,我拿的时候到时候手都麻了。47:25 然后这个强盗他东西拿完了,那个法师说:你还够不够?他说从来没遇到这样好的人。那个法师坐在那里干什么呢,他说你念观音菩萨,你要拿,你自己缺乏东西,你自己贫穷,你现在到庙里面拿东西  也造了很多的业 我正在为你修法、为你忏悔、为你回向,那他功夫都非常高。当然我们如果根据一般的逻辑也就很难理解,你说一个小偷到庙里面偷东西,你说随便拿,这个就是说你没有这样的一个境界,你如果有这种境界的话你做这就对的。你如果没有这种境界,那你说你来到庙里面来偷东西,来盗我三宝物,这还了得,后世你就下地狱。那么你这样作意的话,你可能不让他拿,当然也是对的,但不让他拿,他可能把你人都给你杀掉都有可能。所以我们怎么作意就是很重要的,很关键很关键。所以修行的人,你不能从一般的表象特征来看,这是看不出来的,你要看到人内心的世界,内心是一个什么世界。

  《金刚经》里面讲:“须菩提,如我解佛所说意,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没有定法。就是没有固定的你所认为的佛法是什么样子一个标准的答案。它是一个境界,所以不能用是什么、不是什么来衡量,来下结论。“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佛法到最高的境界,不需要说也不需要听,才是一个真正的般若,能所双亡。佛法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内涵,你听的也是根据意思来听,根据佛法的内涵来听,听的人跟说的人这种境界能不能相应,就是能不能对机、能不能契理契机的一个关键。不然的话,我们说的人是一个境界,听的人是一个境界,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容易听错。就是你听的意思,不是说话的人、说法的人要说的意思。或者说,你说法的人,这种意思呢,对方领会不了,领会错了,领会偏了,领会不到位,会有曲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那么我们怎么样要把佛法说出来,让人家能够很准确地领会,反过来说我们要怎么样来领会,法师们为我们说出来的佛法,讲跟说的轨理就是很关键。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有可能我们讲得天花乱坠,对方不接受。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听的人会认为,你这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很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他先建立了这样一个宗,他就不接受,不管你讲什么他都不接受。他内心当中已经做了这样子的加行,前行他已经做好了,每个人要来听法他都做了前行,你跟人家说话以前,你也做了前行,我要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给人家说。或者说对方怎样,因为你要跟他说话,你要听话,你肯定要去属意,属意就是作意,你已经作意了,你去作意的时候,对方的话你才能够听得进去,才能够听得懂对方在讲什么。那么你作意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个对对方认识的一个思想,一个观念已经就有了。这种观念很难以一句话来概括,比如说:你的妈妈对你很好,那么你问他:你妈妈对你怎么好?你很难讲啊,讲不清楚,你可能讲半天,也叙述不清楚。这个好不好啊,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你两个朋友,两个朋友关系很好,你说这个朋友对我不好,这个朋友对我很好,那这个好,跟你的妈妈对你的好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一个法师对我很好,他的意思又不一样啊。比如说两个同行,互相切磋,对你很好,他的意思又不一样。

  那么你很难辨别,世间上面的一个朋友,以及佛法当中的一个同参,以及我们跟他学佛法的一个法师,和我们父母,他对你关怀、对你帮助、对你有利益的,它是什么差别的,你就讲不清楚。你只能引一些别人说过的话,古人讲过的话,经论上面讲过的话来作为自己的答案,而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你内心当中的状态。你讲这个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由六道,增上生道走到成佛,这个全是大道理,他是一个公共的标准、公共的答案,对不对?实际上面的话他跟你没什么关系的,跟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的状态没有关系。那么这个是一个非常浮泛的一个答案,一个境界,那究竟这位法师对我学佛法有多大的帮助,有多大的利益,我们内心有没有呢?有没有作意?有没有加行?有没有意乐?刚才谈到,这些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2、默然境界明辨析·了了分明不言中

  所以在道场当中,我们修行用功,都是要在这些境界上面去努力,所有的语言的叙述,都是有限的。《维摩诘经》当中,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最高的境界都不用讲话,默然。我们戒律当中也是一样的,有作羯磨,大家默然,默然就表示通过,都不用说话。你看到一个非常有修行的人,他整天不说话。或者说我们整天不说话的人,我们会认为很有修行,话说多了人家就觉得你很散乱。但是,是不是我们话讲少了,那就等于说是一个默然的境界?默然跟少说话跟不会说话是不一样的。你不会说话,我不说话,那这种默然跟你这种境界的默然不同。默然他一切都很清楚,不需要去表达,因为很难把我们内心的世界讲清楚,所以他默然。默然他也不会做错,不会做错事,他做什么事情,他还是很清楚应该怎么去做,就是不在语言的本身,一切尽在不言中。

-----------------------------------------------------------------------------------------------------------------

相关链接

认识人生(目录)

更多佛教基础读物

-----------------------------------------------------------------------------------------------------------------

XC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XC法师佛学问答

XC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XC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观世音菩萨久远以前已成佛道,应化菩萨身循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凡有所求,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救护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今天是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恭请各位诵经、吃素、放生、供佛等,行诸善事,功德无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