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藏经的特色及其史料价值


2014/9/8    热度:1510   

嘉兴大藏经的特色及其史料价值
  蓝吉富
  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
  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
  255页~266页
  --------------------------------------------------------------------------------
  255页
  一、前言
  在所有现存的中文大藏经之中,最为近世国际学术界所
  重视的,无疑的,当推日本学者所编修的《大正新修大藏经
  》(略称《大正藏》)。《大正藏》收书最多(约三五○○部)
  ,分类最合学术规准,校勘考订最为精审(除依中文各种版
  本对校之外,且亦与梵巴本对校)。除了增辟日本著述汇为
  续藏之外,正编中新增罕见珍本多达二百六十余部。为他藏
  所无之《图像部》与《昭和法宝总目录》的内容,也极具学
  术价值。因此,乃能在推出之后六十余年仍然饮誉不坠,位
  居所有新旧版大藏经之冠。
  除了《大藏经》之外,较具特色的是日本藏经书院所编
  修的《卍续藏经》。《卍续藏经》原名《大日本续藏经》,
  是《大日本校订藏经》(国人略称之为《卍正藏》)的续编。
  由于《卍正藏》的内容大体不能超出《大正藏》,因此不为
  学界所注意。倒是做为续编的《卍续藏》,因为在所收的一
  七五六部佛典之中,有一三六五部书为《大正藏》所无。因
  此光芒仍能不为《大正藏》所掩而在学术界具有独特地位。
  《卍续藏》的内容,绝大部份是中国佛教著述。因此,
  乃成为研究中国佛教者最为珍视的宝库。该藏也几乎被认为
  是唯一的中国佛教史料大集。研究中国佛教 (尤其是宋元明
  清佛教) 的学者,如果在该藏中找不到须用的佛典,往往即
  会认为已无其他管道可寻。
  大体而言,这种看法并非全然错误,因为如前所述,《
  卍续藏》所
  256页
  有而为《大正藏》所无的书有一三六五部。而在其他所有各
  种大藏经都未收,仅仅在《卍续藏》中才能看到的书,也有
  九八一部之多。这样的独家收书量,是其他任何大藏经所远
  不能企及的。又因为其中佛典绝大部份是中国佛教徒的著述
  ,因此,《卍续藏》乃被中国佛教研究者视为最具代表性的
  大藏经。从而衍生出“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误导,才使
  很多学者在《卍续藏》中找不到中国佛教资料时,往往至此
  即止,不会想到还有其他藏经可寻。
  本文撰写的主要动机,就是要修正这种误导。因为《嘉
  兴大藏经》(略称《嘉兴藏》)的续编就是可以与《卍续藏》
  分庭抗礼的中国佛教资料大集。然而,学术界知道《嘉兴藏
  》而且能应用的人,为数实在不多。依据笔者的统计,在《
  嘉兴藏》的续编中所最先收录的书,共有五○五部。其中,
  为《卍续藏》所沿用的有一七四部。而为任何其他大藏经所
  未收的,仍有三一○部之多。
  《嘉兴藏》这三一○部独家所收书绝大部份是中国佛教
  著述,出自明清二代的尤多,共有二八八部。因此,称之为
  《卍续藏》之外的“第二部中国佛教史料宝库”应该不算过
  誉。研究明清佛教的学者如果不会应用《嘉兴藏》,其后果
  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二、嘉兴藏不能普及于近世学术界的原因
  《嘉兴藏》创刻于明末高僧紫柏大师真可。主其事者为
  其高弟密藏与幻予等人(注1)。原版初雕于山西五台山妙德
  庵,后来因为该地交通不便,气候奇寒,乃迁移到浙江余杭
  县径山的兴圣万寿禅寺与化城寺 (注2),因此该藏又被称为
  “径山藏”。当时承办该藏发行事宜的机构是浙江嘉兴的楞
  严寺,所以又称为《嘉兴藏》、或《楞严寺藏》。全藏正编
  ---------------------
  (注 1) 参见《密藏开禅师遗稿》卷末、〈密藏禅师遗稿复
  跋〉一文,清?解印撰。收在《大藏经补编》第十
  四册,四二○页。1986年,台北,华宇版。
  (注 2) 有关嘉兴藏迁回径山以后的雕造情形,参见龙池清
  :《明代刻藏考》。东方学报(东京)第八册,十八
  页。1983年,台北,宗青影印版。
  257页
  大抵雕造于万历年间,因此又称为《万历藏》。书成之后,
  曾被运往日本。当时日本佛教界以为该藏是明代唯一的藏经
  ,而忽略了另有《南藏》、《北藏》与《武林藏》,因此,
  即称该藏为《明藏》。此外,该藏的装订方式,一改前此的
  梵本而为方册本,因此,又被称为《方册藏》。
  同样一部藏经,但在古代著述及现代论著中被称引的名
  称,达六种之多。其必使读者无法轻易得知《嘉兴》即谓《
  径山》、《万历》即指《明藏》,是可以理解的。名称的多
  岐,应该是近人对该藏不易认识的原因之一。
  在《大正藏》附编:《昭和法宝总目录》中,罗列《大
  正藏》以前的所有可能觅得的历代藏经目录。但是,外行人
  却很难在其中找到《嘉兴藏》的书目。因为在《昭和法宝总
  目录》的目次里,并没有任何《嘉兴藏》或《径山藏》、《
  方册藏》……的字眼。因此,乃使有意从中寻找该藏所收书
  目者,常无法觅得。
  大陆一位曾撰专文研究《嘉兴藏》的学者,在其所著〈
  关于径山藏的刊刻及其他〉一文中,即曾慨叹《昭和法宝总
  录》中未收《嘉兴藏》目录(注3)。事实上,在《昭和法宝
  总目录》里,有两个地方可以查到《嘉兴藏》的书目。其一
  ,《嘉兴藏》的正编的绝大部份可在〈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
  录〉中找到。因为正编就是《北藏》的覆刻,书目仅有极细
  微的更动。其次,《昭和法宝总目录》中有〈藏版经直画一
  目录〉。其中所载就是嘉兴楞严寺为统一售价而发布的《嘉
  兴正续藏》书目。可惜由于标题中全无《嘉兴藏》字样,乃
  使该目录对《嘉兴藏》的广告及普及效果,几至于零,连专
  门研究的人也常会失诸交臂。
  此外,一部古代藏经之是否会被重视,当然与该藏是否
  被重新印出、重新发行有关。《嘉兴藏》的精华部份(即《
  续藏》、《又续藏》)曾
  ---------------------
  (注 3) 该文的大陆版,笔者曾在数年前读过。可惜忘掉作
  者姓名。目前笔者手头持有的这篇文章,是1986年
  台湾《狮子吼》月刊(廿五卷四期)所转载的,未著
  撰人。作者栏仅标“书摘”二字。在该文的第二节
  ;“径山藏的卷帙和版式”中,即谓《昭和法宝总
  目录》未收《嘉兴藏》目录。
  258页
  于1968年被编入《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可惜由于《中华大
  藏经》营运不善。印行期间,几度停顿,且时生纠纷。因此
  第二辑迟至十余年后才陆续补足。加上《中华大藏经》主要
  在佛教界发行。学术界应用该藏者不多。因此,乃使被编入
  其中的《嘉兴藏》仍然不能普为世人所知。1987年4月,台
  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将《中华大藏经》第二辑重印发行,命名
  为《明版嘉兴大藏经》。这对《嘉兴藏》的普及,应该会有
  若干推广作用。
  除了上述各种原因之外,有一研究背景也是该藏不能普
  及的重要原因。此即“明清佛教研究”在近百年的佛学研究
  界并非显学。《嘉兴藏》正编全系明代《北藏》的覆刻,虽
  然在雕印时曾加校勘,但由于《北藏》版本仍在,因此其价
  值主要仍只在佛典的普及与版本的革新而已。至于史料价值
  ,则端赖续编。续编所收绝大部份是明末清初的佛教著述。
  所以,其学术意义又全属明清佛教研究范围。对于明清佛教
  的研究风气,在近十余年来虽然稍见起色,但是研究者数量
  在整体佛学界中所占的比例,仍不算多。加上众所周知的《
  卍续藏》在中国佛教著述的收集方面,拥有盛名,也收有不
  少明清佛教典籍,因此,研究者之往往只用《卍续藏》而无
  暇注意其他罕见藏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主要特色
  (1)装订方式的革新----易梵筴为方册
  《嘉兴藏》常被称为《方册藏》,可见“方册”(即线
  装)的装订型式,是该藏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该藏最明显
  的招牌。紫柏真可在发起雕造《嘉兴藏》时,其主要动机除
  了旧存之《南藏》版面不佳,以及《北藏》收“在禁中,印
  造苟非奏请,不敢擅便”(注4)之外,另一主要动机就是要
  藉著方册本藏经使佛法广为流传。因为线装的方册本比折帖
  式的梵筴本在阅读时较轻便,价格上也更低廉,有此二项优
  越条件,
  ---------------------
  (注 4) 紫柏:〈刻藏缘起〉,《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三,
  《卍续藏》第一二六册、八五四页。1977年、台北
  、新文丰版。
  259页
  当然较易普及。紫柏〈刻藏缘起〉云:
  “……易梵荚为方册,则印造之者价不高而书不
  重。价不高则易印造。书不重则易广布。纵经世乱,
  必焚毁不尽。使法宝常存,慧命坚固。”(注5)
  当时参与其事的居士冯梦祯,在其《刻大藏缘起》文
  中也认为:
  “又念梵荚烦重,愿易为方册。可省简帙十之七
  。而印造装潢之费不过四十余金。即穷乡下邑山陬海
  隅之人,可以酬终年不见之叹,岂不幸甚。”(注6)
  在当时的佛教界里,大藏经的装订风气,仍然盛行梵荚
  本方式。一般的看法是,梵荚本典雅庄重,较能显出佛教徒
  对法宝的敬意。如果用线装的方册本,则易令人兴起不尊重
  的感觉。当紫柏提出方册本的提议时,其弟子密藏道开即曾
  有此疑。后来经过紫柏的解说,才告释然,而矢志参与其事
  (注7)。
  自宋代以来,大藏经的装订方式有几次改变。宋太祖时
  敕修的《开宝藏》是卷子本。其后,《崇宁》、《毗卢》、
  《思溪》、《碛砂》、《普宁》等藏都是梵荚本。明代的《
  南》、《北》三藏也沿袭梵荚版方式。在《嘉兴藏》之前的
  《武林藏》先开启方册装订的风气,但是到紫柏与密藏雕造
  《嘉兴藏》时,《武林藏》的板本已经佚失 (注8)。清代雍
  正敕刻的《龙藏》用的也是梵荚方式。因此,在现存的中国
  古代的大藏经中,只有《嘉兴藏》是线装的方册本。这是第
  一项特色。
  (二)正编史料价值不高。续编收书虽较浮滥,但是保存不少
  重要史料,价值远高于正编。
  ---------------------
  (注 5) 同前注。
  (注 6) 冯梦祯:〈刻大藏缘起〉,径山志(一),四三六页
  。1980,台北,丹青版。
  (注 7) 同前注。
  (注 8) 见密藏〈募刻大藏文〉,《密藏开禅师遗稿》卷上
  。收在《大藏经补编》第十四册,三六二页,1986
  年,台北,华宇版。
  260页
  《嘉兴藏》正编,大体依《北藏》雕印,二者仅有极细
  微的不同。因此,在所收书方面可以视为《北藏》的翻版。
  但是,在印造之初,主事者密藏曾有意在校勘上多用功夫,
  希望在板本上胜过“南”、“北”二藏。密藏之〈募刻发愿
  文〉云:
  “开等滥被田衣,稍窥海墨。尝以宋刻校兹(《
  南》、《北》)二藏,鲁鱼之讹互有,潦鹤之舛递彰
  。……请以三藏并校,参之英贤,正其讹谬。”(注9
  )
  在正式进行雕印工作时,密藏也订定了作为校勘原则的
  “校讹书法”(注10)拟严格控制该藏的版本品质。然而由于
  修藏期间,紫柏罹“妖书”案,死于狱中。掌理全藏雕造事
  宜的密藏旋亦隐去。另一襄赞者幻予亦先紫柏而卒。因此,
  全藏的雕造乃辗转在贵州僧人利根经手其事时才告圆满完成
  (注11)。如此坎坷的雕印经历,加上雕造地点的辗转迁移,
  是否能使全藏品质达到原初的理想,是很让人怀疑的。而且
  ,纵使校勘精良,也不过使正编较具版本学价值而已,并不
  会使史料意义更加凸出。由此可见,正编在当时固有推广佛
  法的意义,但并未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嘉兴藏》(注12)的续编,包含续藏、又续藏、未入藏
  三部份的。这三部分的内容,包含有其他藏经所未收的数百
  部罕见佛书。在保存佛教文献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详见
  下一节)。站在现代学术立场来衡
  ---------------------
  (注 9) 同前注。
  (注 10) 〈密藏禅师定制校讹书法〉,收在《密藏开禅师遗
  稿》卷首。见《大藏经补编》第十四册,三六○页
  。1986年,台北,华宇版。
  (注 11) 此处据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九四~九五页。
  1983年,台北,弥勒影印版。
  (注 12) 依《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二所载的〈藏版经直画一
  目录〉,续编部份仅录“续藏”及“又续藏”两部
  份的书目。但是台北中央图书馆所的《嘉兴藏》书
  目,则另有“未入藏”部份。参见蔡运辰〈嘉兴大
  藏经及续藏、又续藏目录考释〉一文。收在《二十
  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第五○九页。1983年,台
  北,新文丰版。
  261页
  量,其独特功能远非正编所能比拟。这种“续编之价值远大
  于正编”的现象,是《嘉兴藏》的另一特色。
  四、《嘉兴藏》正续编的价值
  如前所述,《嘉兴藏》的正编是《北藏》的覆刻,内容
  大体与《北藏》相同。所以,正编的价值可与《北藏》同视
  。由于《北藏》为帝王所敕刻,讲购不易,较不普及。而《
  嘉兴藏》为民间所雕造,并且改梵荚为方册,成本减低,售
  价较廉,所以,《嘉兴藏》的正编,具有推广《北藏》的作
  用。又因为所有大藏经的正编所收,都是以印度撰述为主,
  所传播的正是以经律论三藏为核心的基本佛法,与续编之往
  往偏于某类佛典者不同。因此,正编的印行,也可视为基本
  佛法的推广。
  《嘉兴藏》正编雕造完成之后,曾由黄檗隐元赠送一套
  给他的日本弟子铁眼道光。铁眼在日本覆刻该藏,完成于16
  78年。此即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铁眼藏》(又称“黄檗版(
  注13)”)。《嘉兴藏》完成未及百年,即能远适异域,且有
  覆刻本。紫柏、密藏、幻予、利根等诸位倡议其事者之普及
  佛法的愿力,终能得到异国佛教界的响应。这也是正编的影
  响所及之一。
  《嘉兴藏》的续编,所收以中国著述为主,性质与正编
  之以印度撰述为主者迥异。因此,其意义与价值都必须从另
  一角度来观察。根据笔者的统计归纳,续编最主要的意义是
  保存了大量的明清佛教文献,尤以语录为多。可以说是明末
  清初禅宗史的一大汇集。
  评断一部藏经的好坏,可从版本、校勘、分类、所收书
  之优劣多寡等标准来衡量。但是,如果站在保存文献的立场
  来考量,则一部藏经之最受重视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在其独
  家所收佛典的数量上。独家所收书的数量愈多,则该藏保存
  文献的地位当然愈高。这一特质最显著的大藏经,在古代就
  是《嘉兴藏》的续编,在现代,就是《卍续藏》。
  如前所述,《嘉兴藏》续编所收书,包含“续藏”、“
  又续藏”及
  ---------------------
  (注 13) 参见小川贯囗《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中译本。《
  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注25)册,一一五页。1984
  年台北华宇版。
  262页
  “未入藏”三部份,依据我们的统计,这三部份所收诸书之
  中,未被《嘉兴藏》之前的各版大藏经所收的,共有五○五
  部。其中有若干部陆续为后代藏经所再版。《卍续藏》之中
  ,即有一七四部是从这五○五部中选录的。尽管如此,迄今
  为止,在现存的所有中文大藏经里,《嘉兴藏》续编所独家
  收录而未被其他大藏经所收的佛书,也有三一○部之多 (注
  14)。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嘉兴藏》续编,我们很可能会
  不知道历史上曾出现过这三百多部佛书。即使单从这一点看
  ,《嘉兴藏》保存文献的重大贡献,当亦不难获得现代人的
  肯定。
  这三一○部佛典的著述时代,主要都在明清二代:
  (一)明代著述:七一部。
  (二)清代著述:二一七部。
  属于明清二代的书共计二八八部,约占续编之独家所收
  书的93%。而且,这二八八部书之中,又大部分是明末清初
  的佛教大德所撰。由此可见,《嘉兴藏》的续编正是明末清
  初的佛教史料大集。
  此外,就各部书的性质来分,分布的数量大体如下所列
  :
  (一)禅宗语录:二四六部
  (二)文集、杂集:十八部
  (三)经论注疏:十部
  (四)外学(易、老、庄)注释:四部
  (五)其他难以分类者:三二部
  可见此中以禅宗语录为多,所占百分比约为80%。这些
  语录的著述时代仍以明清二代为主。明代著述有四十五部,
  清初著述为一九七部。
  从上面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嘉兴藏》
  续编的主要内容是明末清初的禅宗典籍。为数高达二百多部
  的禅宗著述的出现,其必引起该期禅宗史研究的革命,是可
  以逆料的。喻之为明清禅宗史研究的“敦煌发现”,当不为
  过。
  ---------------------
  (注 14) 此一数量,是依据蔡运辰:《二十五种藏经目录
  对照考释》一书的第二目录所计算出来的。该书为
  1983年台北新文丰公司所印行。
  263页
  除了禅宗语录二四六部之外,《嘉兴藏》续编还有六十
  四部独家所收书,这些书包含文集、杂集、经论注疏、老庄
  周易的注释及若干难以分类的新著。这些著述对明末清初佛
  教的研究领域,当然也是不算小的史料集。而且,其中也包
  含有不少珍贵的文献。
  以明末四大师的著述为例。虽然《大正》、《卍续》诸
  藏都有四大师的专著,但都不全。《嘉兴藏》续编独家收录
  有下列几种(注15),我们可以看出其在文献保存方面,确有
  优于其他诸藏之处:
  (一)蕅益智旭:《蕅益三颂》(一卷)、《周易禅解》 (
  十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三经解》(三
  卷)、《辟邪集》(一卷)、《蕅益大师佛学十种》(
  十一卷)、《绝余篇》、《灵峰宗论》 (十卷)、《
  净信堂初集》(八卷)。
  (二)憨山德清:《性相通说》(二卷)、《憨山老人梦(
  游全集》(五卷)、《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二
  卷)、《庄子内篇注》(四卷)
  (三)云栖祩宏:《竹窗随笔》(三卷)
  上列诸书,都是其他各藏所不收的独家珍本。其中,《
  灵峰宗论》、《辟邪集》二书是研究蕅益大师的重要史料,
  后者且涉及与天主教神父利马窦等人的法诤。在中西宗教交
  通史上,意义至大。此外,《周易禅解》是一位方外人士对
  易经的看法。在儒佛思想调和等问题的研究方面,该书也可
  能提供若干线索。
  此外,居士佛教也是近代佛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明清
  二代的居士佛教活动,是相当频繁的。此从《嘉兴藏》本身
  的编修过程中也可窥见端倪。在《嘉兴藏》续编中,即独家
  收录下列居士的佛教著述:
  (一)明?沈士荣:《续原教论》(一卷)
  (二)明?姚广孝:《道余录》(一卷)
  (三)明?鲍宗肇:《天乐呜空集》(三卷)
  (四)明?高道素:《南宋江阴明干军院罗汉尊号碑》
  (一卷)
  ---------------------
  (注 15) 参见前注。此外并参考《中华大藏经首编》第二辑
  校订目录。1968年,台北,修订中华大藏经会印行
  。
  264页
  (五)明?宋濂:《护法录》(十卷)
  (六)清?徐昌治:《醒世录》(八卷)
  (七)清?徐昌治:《无依道人录》(二卷)
  (八)明?张守约:《拟寒山诗》(一卷)
  (九)清?朱道则:《天然居士怀净土诗》(一卷)
  (十)清?陆煐:《调实居士证源录》(一卷)
  这些书的数量虽然不大,但是做为研究明清居士之佛教
  活动的史料,仍然甚为珍贵。尤其是宋濂与亦僧亦俗的姚广
  孝(道衍)二人,都是与明代政治有关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佛
  教著述,尤其具有研究意义。此外,高道素的〈罗汉尊号碑
  〉也为研究佛教雕塑艺术者提供了五百罗汉之比较可靠的法
  号资料。
  除此之外,续编三百多部佛书的附件(如序跋、编后记
  、该书主角之年谱、行状等),也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透过适当的搜罗排比,往往可以考订出前所暗昧的史实。又
  因为这些附带文字,常出自世俗知识分子之手,因此,其内
  容所述,就史料应用角度而言,不只是在佛教史研究上有用
  ,有时也可能与一般政治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尤其是续编编
  修之时,正值明清鼎革之际。有若干著名的禅师本来都是在
  政治、文化界曾经活跃过的知识分子。譬如《青原愚者智禅
  师语录》的作者愚者禅师就是桐城方以智,《丹霞澹归禅师
  语录》的作者今释禅师就是明代御史金堡。这类禅师的经历
  既曾与政治有过密切的关系,则从其人的佛教著述中,找出
  一般政治社会史的辅助史料,可能性当然是不低的。
  另外,有些禅师曾受到帝王的特别眷顾,这类人的著作
  当然也可能是考史者的重要素材。在续编中,《天童弘觉忞
  禅师语录》(二十卷)与《北游记》(六卷)的作者木陈道忞,
  以及《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的作者憨璞性聪,都与清
  初顺治皇帝关系密切。因此,他们的这些著述也就成为研究
  顺治其人的重要辅助史料(注16)。
  ----------------------
  (注 16) 参见陈垣:〈汤若望与木陈忞〉与〈语录与顺治宫
  廷〉二文。《现代佛学大系》第(53)册,五八一与
  六一三页。1984年,台北,弥勒版。
  265页
  佛教著述可补充一般史料的不足,这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学常识,然而一般治史者真能措意及此者并不多,至为可惜
  。
  五、结语
  如上所述,《嘉兴藏》续编独家所收录的数百部书,主
  要是明末清初的禅宗典籍。因此,其主要用途,便是在明末
  清初佛教的研究层面上。近代学者熟知这一种用途而且能应
  用在研究工作上的,并非全无其人。陈援庵先生便是个中翘
  楚。其所撰《清初僧诤记》、《明季滇黔佛教考》、《汤若
  望与木陈忞》等专著,都曾或多或少应用到这部藏经。
  其次,依笔者所知,对这部藏经的价值极为熟谙的另一
  位前辈,是《中华大藏经》的总编辑蔡运辰(念生)先生。蔡
  老先生是一位卓越的佛典目录学者,曾撰专文若干篇介绍《
  嘉兴藏》的价值(注17),可惜他本人并未从事明清佛教的研
  究,否则成果必定大为可观。此外,日本驹泽大学所编(大
  修馆书店印行)的《禅学大辞典》中,也收有不少《嘉兴藏
  》续编部份所含史料的条目。这些条目往往是其他辞典所未
  曾收录的。《禅学大辞典》所以能够含有这些独特的史料,
  就是因为主编单位----驹泽大学图书馆拥有一套《嘉兴藏》
  的缘故。
  除此之外,目前学术界人士真能运用《嘉兴藏》续编来
  研究明清佛教史或其他历史问题的,并不多见。这种现象可
  以说是史学界之一项令人惋惜的缺憾。
  明清佛教的研究,迄止为止,待发之覆仍然甚多。前此
  学术界的研究者,常苦于资实零散,史料不尽具足。但是现
  在由于《嘉兴藏》要典的两次发行(《中华大藏经》第二辑
  与新文丰版),学术界要取得这些著述已经相当容易。因此
  ,一个研究新局面的形成,应该是可以预期的。研究者如果
  能以《嘉兴藏》为主,辅以《卍续藏》等藏经中的相关著述
  ,则史料的掌握基本上能够周全,要廓清明清佛教的史实,
  应该
  ---------------------
  (注 17) 参见蔡运辰:《印藏及修藏类》(〈如是庵学佛剩
  语〉一),1983年台北新文丰版。
  266页
  不算困难。笔者很希望史学界能够对这一趋势稍加措意。
  其次,从《嘉兴藏》之不易为明清佛教研究界所知,使
  人联想到学术界实有开辟“佛教史料学”一科的必要。大藏
  经原本就是庞大佛教著述的汇集,更何况各部藏经往往各具
  特色,除了印度撰述等基本典籍各藏所收大抵相同之外,每
  一部大藏经的内容,常有异于其他藏经所收的独家佛典。因
  此,如果将这些佛典视为史料,则如何认识、如何分类、如
  何应用这些史料等问题,便成为一门“佛教史料学”的基本
  内涵。没有通过“佛教史料学”的基本训练,要想驾御为数
  达数千部之钜的佛典群,是相当困难的。要想使佛教研究的
  发展早日提升水准,则“佛教史料学”的开辟,应该也是当
  务之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回向:我们做了任何的善事,都是有功德的,我们做回向就是自己愿意把做这个善事的功德,用到什么地方的意思。自己的发心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功德如同一滴水,我们要把自己的功德融入到更大的功德海中。我们做回向的时候,要学习普贤菩萨,将做任何善事的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这样就能最大化我们做善事的功德,我们有些人称这种回向为大回向,如果实在不放心,我们还可以做小回向,如可以将自己做善事的功德回向给自己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等,先做大回向,再做小回向,这样做回向也是可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