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佛法之关系
2014/9/8   热度:1400
书法与佛法之关系
文/刘太浩
笔者过去从事书法教学三十余年,尝以《大学》、《中庸》之道,说明习书之方法及书体结构之原理。虽有所得,犹感未能了然明澈。及皈依佛门,稍涉佛法之余,似有省悟。兹就体认点滴,浅陈于后。
“书法”教学之内容,大致可分为五部分。其一为书写姿势;其二为执笔方法;其三为运笔方法;其四为书体结构;其五为章法与布局。但以笔者经验所得,第一部份最为重要。因为一般学子,书写时姿势多不正确;以其敧斜偏倾之不良习性,影响书写之效果及身心之健康。是故,笔者于书法教学之第一课,必先强调书写姿势之重要并加强练习。同时藉由《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两段话来说明“收心”、“ 正心”、“定心”的重要性。并且参酌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及欧阳询所说:“莹神静虑,端己正容。”以为“收心”、“正心”之佐证。
及至阅读《四书蕅益解》,得见蕅益大师释《大学》之章,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列为“点示悟修”;并说明其中之“知”为妙悟,“定、静、安、虑”为妙修,“得”为妙证。而且蕅益大师又藉佛法解说此五字悟修之义有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名能定;外境不扰故,闻所闻尽,名能静;内心无喘故,觉所觉空,名能安;烦恼永寂故,空所空灭,名能虑;寂灭现前,如镜现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如此“悟修”,才能达到“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复次,蕅益大师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列为“示修妙之叙”。其注释如下:“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由是得悉:如能以“格、致、诚、正”四叙,为实践佛法的根本,即可“转眼耳鼻舌身识为成所作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如是则复还其清净周遍之真心。”
笔者读了蕅益大师以上的注释之后,才真正认清儒家所持理念的实在意义,及其与日常应用、精神修为之切真契合处。尤其更深体认到:儒家与佛法立说之旨意虽然牟同;惟佛法直指本心,切陈三观,以破二执之说,更能明澈,足为世间诸法之准则;亦应为学习书法者,深加体察之箴鉴。复观 上惟下觉大和尚曾经开示“学禅对现代人的意义”,说到“学禅在安定身心,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上。因为悟到这念心之后,行住坐卧都可以得到自在;不会空虚、妄想、颠倒;能找到一条大路,可以安稳地永远走下去。”此即明示我们应该落实心性中的内省,运用持戒清净而达定与慧,在日常生活中将烦恼抛却,心结打开,然后使身心健康,进而日行观照,获得净智。这段话,更加应是我们学习书法者所应深切体会的。
再者, 上惟下觉大和尚又在“修行的心路历程”中昭示:要用“九住心”做为修习禅定时九种摄心的修习过程。第一是“内住”的心;亦就是不使本心攀缘六尘诸境,时时以“提念”、“照念”等方法将之收摄。其次是“续住”的心;亦就是把心安定下来,继续精进用功。第三是“安住”的心;也就是六根不与外界攀缘,使心境安稳而有定力。第四是“近住”的心;即是把“定住”的心用在参禅念佛上,具有与佛心相应之境。第五是“调顺”的心;即是当“近住”的心稍起烦恼或随境攀缘时,就要将之收摄回来,慢慢调适,使之归顺。第六是“寂静”的心;即是由调顺达到寂而不动的境地。再由“寂静再寂静”,即可达于“定”境。第七是“最极寂静”的心;也就是在“定”了之后,进一步以“能观”、“所观”之法去观照自我本心,破除烦恼。第八是“专注一趣”;也就是定境与观照合一的“寂照一如”之境。第九是定慧不二之“等持”;亦即达到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的“实相”境地;从此一“实相”境再求精进,即可达到“金刚定”而破“无始无明”。
读了 上惟下觉大和尚的开示之后,使我更深体认到佛法不离世间法,一切都与众生日常生活攸观;只要我们真诚发菩提心,力持善念,以平常心、不动心,去从事一切行为,都是参禅学佛。佛经上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唯一的途径即是“明心见性”;保持当下这一正念,永不染尘,使之开悟而至见到本心本性,臻入“无住生心”之境。于是可知:凡我学习书法者,能够体会此一途径,把握当下,安住本心,勤修精进,当亦可以渐趋而登妙境。由此可证:佛法典则,足为书法教学之借鉴与指针;学习书法,亦应可为修禅学佛之方便法门。
最后,笔者为了使初习书者,对“收心”、“定心”之法,有所参酌依循,特将教学期间制作之“坐姿按腕法要诀”,录陈于后,或将有助于以学习书法修禅习佛之参证。尤其“坐姿按腕法”实为其他各种书写姿势及方法之基础;且为初习书者最易学习而臻入“收心”、“定心”之门径。
“坐姿按腕法要诀”之首项即为“心定气和坐端正。”旨在强调“心定气和”为习书之最要条件。其下二至六项,均在说明“坐端正”之要领。第二项:“头颈竖直脊梁挺”。第三项:“脚掌踏实著地面”。第四项:“胸襟离案肩水平”。第五项:“两肘外张置桌沿”。第六项:“两掌对连等边形”。如果初习书者,依此步骤去做,自然可以保持躯体端正,脊梁挺直,头颈竖立,两眼视线交集于胸前正中一点,于是心境自可宁静收摄,安住而观照,以利书写工作之进行。然后衔接以第七项:“右掌竖立腕著案。”及第八项:“左掌抚纸随意行。”两掌协同配合,与心相印,完成执笔书写之准备动作。若能进而潜心专注于执笔及运笔要领之学习锤炼,自可创作优异之书法作品。
永嘉大师证道歌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古德亦云:“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只要我们发大愿心,抛开妄念,袪除法我二执,以真诚态度学习书法,自可于习书途径之中,获致真知净智,蒙受无上福德。同时我们也可以藉由学习书法之途径,宣扬佛法奥意,裨使社会大众,蒙受无限福慧,契悟无上知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至诚恳信、依教奉行,我们就不会被境界所转。于一切境缘中,转贪嗔痴为戒定慧。没有戒定慧三学,我们决定被境界所转。我们心善、思想善、言行善,能转境界。诚敬地接受佛的教诲,变化自己的气质,进而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我们一念正,就能化凶为吉,转祸为福。福报,我们要让众生享;如果自己享,我们功夫、道行就会退转。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