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建筑
2014/9/8   热度:243
有寺院就有信仰,佛教藉着寺院安僧办道,弘法利生;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筑佛寺。
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基本的建筑包括佛殿、法堂、禅堂、僧寮、库房、大寮、山门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蓝”之称。如果加以细分,修道区又分为两类:安置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罗汉堂、祖师堂、宝塔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法堂、衣钵寮、丈室、禅堂、念佛堂、藏经楼、云水堂、钟鼓楼等。生活区的建筑有五观堂、香积厨、库房、客堂、寝堂、茶堂、延寿堂、寮房等。就整体建筑的格局而言,寺院的建筑,当以能外现庄严的寺宇,内秘僧伽生活行仪的建筑为宜。
古代丛林的建筑,一般在山门口就供着笑脸迎人的弥勒菩萨,代表皆大欢喜;进入山门,即可见四天王殿,其内供有威武凛然的四大金刚或伽蓝、韦陀菩萨,他们如警察般的护卫着道场的安全。其次是客堂、云水堂、斋堂、库房等,于生活方面与信徒、访客接触的建筑;然后是大雄宝殿,这是一寺的主要建筑,屋檐的设计一般有北方的翘角式与南方的平台式之别;紧接着是大众修持用的念佛堂、禅堂等,然后是研究方面的藏经楼、关房;最后是塔院及法师寮,称为后堂或西堂,为退休养老的地方。
随着时代进步,为配合弘化的实际需要,现代寺院则增设有教室、会议室、谈话室、贵宾室、书报室、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托儿所、安养院、医疗所、停车场等。现代佛寺以设备来代佛宣化,以设备来加强教化的功能。可见无论古今,佛教对修道、研究、退休养老均极重视;也就是说,从佛教的建筑中可得知佛教重视生活与世间的关系。
寺院不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弘扬教义的道场;寺院庄严的殿宇,重檐飞翘,壮丽宏伟,尤其过去丛林所谓“二廊十殿”,廊院式的建筑,前塔后殿,有堂有塔,有楼有院,亭台楼榭,园木扶疏,檐庑相接,殿堂一进一进,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表现出深邃幽远的建筑之美。置身其间,聆听晨钟暮鼓、磬渔梵唱,自能生起宁静祥和的愉悦感,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对社会人心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因此,庄严的殿宇本身也能发挥无言的说教。
佛教寺院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便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近代的佛寺建筑多数仍维持仿古式建筑,例如佛光山的大雄宝殿以及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的大雄宝殿,即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不但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发扬光大于海外。
建筑佛教寺院的意义何在?世间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息灭贪瞋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于建设学校,度众万千,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寺院对信徒而言,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修养性灵的安乐场、去除烦恼的清凉地、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寺院提供信众: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听经闻法,增长福德智慧;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道友聚会,彼此以会会友。因此,学佛要常亲近道场,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萨报到学习,这是人生很重要的功课。所以建寺安僧,为万千众生作得度因缘,是不容等闲视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拜佛,求佛加持,佛加持你什么?加持你开悟。你读经明理,道理明白了之后,你知道应该怎样做人,知道应该怎样处世。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修行要修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永远无间断地在学习,这是菩萨行,因此,经不能不读。 “经”是什么?经是佛教教学里面的教科书。我们用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我们修行的功夫,我们一切的作为,是以这个为标准。我们每天读经、念经,用意在哪里?读经、念经是对照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的心行与经典相应,欢喜,要想着怎样保持不要失掉;心行与经论所说的不相应,要改过自新,这就是忏除业障,这样读经,才叫做修菩萨行,才叫做积功累德。所以,经典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是念给别人听的,是自己修菩萨行唯一的一个标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