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驽台高古寺幽——明教寺礼胜
2014/9/8   热度:309
在大雄宝殿的西侧,于亭亭如伞的枇杷树中端然耸立的高大建筑,是明教寺的法堂。法堂是寺院里僧人们集会讲经听法和授受皈戒的地方,神圣庄严,一般人难得一见。不过,法堂的设施并不复杂,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法座前安放讲台,台上供一小佛像,下摆香案,两侧列置听法席。法座后的墙壁上还往往挂一幅佛祖讲经图,或达摩渡江图,以示禀佛祖本意传宗讲法。明教寺法堂里挂的是达摩一苇渡江图。传说达摩为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历尽千辛万苦地赶到中国来弘扬佛法。当时正是南朝梁武帝当政,信佛正信得一蹋糊涂,听说来了位外国和尚,梁武帝便急令请来谈禅论道。谁知这远来的和尚既不会念经,也不会说话。当梁武帝乐孜孜地问:“我修了这么多的寺院,功德得有多大?”达摩却兜头给人家一盆冷水,“无半分功德!”气得梁武帝半天作声不得。想想也是,你皇帝老子不关心民众的疾苦,却搜括民脂民膏为自己建碑立传,哪有一点信佛影子!怎么会有建寺的功德?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达摩起身就走了。后来,梁武帝经人指点,又舍不得达摩走了,就派军队去追他,一直追到大江边。达摩一看后边有人追赶,便将一根芦苇抛到江中,自己跳上去,渡江而过,留下后面一大堆人目瞪口呆,也留下一段佳话传诵至今。
在大雄宝殿的东面还有一宏伟殿堂,那是明教寺的卧佛殿。卧佛殿可算是明教寺最豪华的殿堂。地面全部为红木地板铺设。殿顶悬挂着晶莹剔透的琉璃莲花灯,一打开电源,流光溢彩,格外璀灿。殿内四壁镶嵌有大幅的玻璃镜,人进去拜佛,镜内便反射出重重无尽的拜佛人,别有一番趣味。殿中央高高的佛台上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卧像,是由一块长达五米,重约十吨的整块缅旬玉雕琢而成,佛像的袈裟边缘和右臂臂钏上,还饰有上百颗翡翠、玛瑙等宝石。整个佛像衣纹线条圆滑流畅,面部神情平和宁静,安祥自然,若有微笑,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
从大雄宝殿往后,与之有长廊相接的殿堂,是明教寺的地藏殿,里面供有佛教地藏菩萨。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他“安忍如大地,静虑如秘藏”,故名“地藏”,传为主管地狱的幽冥教主,俗说的阎王还要听从他的指挥,可见地藏权力之大。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地藏也很信仰,我省的九华山甚至还成为地藏应化的地方,世界知名。说“应化”,这里面是有来历的。在我国唐朝时候,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渡海到中国的九华山修行,99岁时去世,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憾金锁”。后人据此认定是地藏菩萨转世应化,便尊其为“金地藏”,加以供奉。至今九华山尚有他的肉身存在,千年不腐,实为难解之迷。明教寺供奉的便是金地藏的形像。同地藏一起的还有他的两个徒弟:年老者闵公,年轻者道明。前者为在家人,后者为出家人。传说金地藏初到九华山时,就是这位闵公首先向他敬献土地,并送自己的儿子随其出家,后自己也随之皈依为徒了。
历史上的金地藏还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诗人。《全唐诗》中尚存一首《送童子下山》,云: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在教驽台上的东南角,有一处绿意葱茏的园子,即明教寺花园。园子不大,也没什么名树古木,但花木扶疏,错落有致,细审之下,别有幽处可寻。在这里,龙爪槐左曲右摆,奋力撑起一挂绿瀑,那苍翠,从高高的叶梢直流到细叶黄杨的脚下,草丛深处。蝴蝶兰就那样娉婷而放,幽蓝的花瓣娇嫩得连蜻蜓都有些舍不得,翩翩地直飘向碧绿的石榴树,躲在枝叶间,偷偷地瞧。松径尚无人呢。几只叫不出名的小黄鸟叽喳喳地在石凳上吵闹,不知怎的,又攸地一齐冲向头顶的松柏,惊醒一树松针,簌簌而落。无人来,风自扫……
倘是以为小花园不过尔尔,那你可就错了。其实,这儿还有三处可资细细品味。
一为屋上井亭。亭在小花园西北角的一个台子上,也不大,约有八、九个平方的样子。不过,小憩亭内,凭栏望,亭外花团锦簇,亭内画栋雕梁;耳听佛韵轻缓柔长,则悠然而心旷神怡。特别是亭内还有一古井,传为当年魏军汲水所凿,古时因高出地面屋脊而称之为“屋上井”。此井在晋代曾被整修,现今井栏周遭尚镌有一行字,云:“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推之,则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难怪井沿存有二十多条汲水绳磨成的深沟!岁月沧桑,此井堪为见证,睹物思人,令人不免又发思古之幽情。
小花园中的归西冢,也值得一看。归西冢实为“龟(归)鸡(西)冢”,因葬有一龟一鸡而得名,位置在听松阁西侧的松树下。说起龟、鸡,不能不提起明教寺历史上的两位名人通圆上人和藏印和尚。通圆上人是合肥西乡人,俗名袁宏谟,是太平天国的一位遗老。太平天国失败后,他隐居原籍,出家为僧,取法名通圆。明教寺现存主体建筑即为通圆上人于光绪年间所重修。传说寺院建好后,通圆上人便在此居修,办道之余以养龟为乐。年深日久,其龟通灵,闻经声即口角张合,作念诵状,又常于僧人唱偈时作“之”字形爬行,四脚疾驰状若起舞。一时之间邑人传为佳话。后于通圆上人58岁去世时,此龟抑郁而终,被僧人葬于现址。旧物随故主,此情也殊为奇异。藏印和尚是三根和尚(三根与其师赛陀曾整修明教寺山门及殿宇,在合肥知名者甚众)的弟子,1937年始任明教寺住持。合肥沦陷后,为对合肥佛教实行奴化统治,日军派人成立所谓“兴亚佛教会合肥支会”,威逼藏印和尚出任副会长一职。藏印和尚激于民族大义,不甘屈辱,饮毒殉节,堪为爱国高僧。藏印和尚在世时曾豢养一只雄鸡,不同凡种,夜宿必在铜钟之下,晨则闻僧人早起之音必鸣,最奇特之处是凡上殿念佛,此鸡必亦步亦趋跟随之。后此鸡无病而终,藏印和尚葬其于埋龟处,上植青松一颗以为标志,后人遂称之为“龟(归)鸡(西)冢”。
小花园中第三个值得赏鉴的地方是听松阁,听松阁在小花园的东南角,原为一处土堆,旧说曹操曾站在此处操演水军,后人遂在此砌台建阁纪念,名“听松阁”,阁上题有“教驽松荫”四字,是闻名的古庐州八景之一。原来教驽台上并无松树,庐州夏天炎热,士兵操练难熬,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日后松树成荫,清风袭来,松涛阵阵,“教驽松荫”遂成一景,“听松阁”一名的来历也即在此。现在阁上又新增一大铜钟,重达千余斤,叩之,钟声清亮悠远,余音袅袅可持续两分多钟,为合肥新十景之一,名为“教驽梵钟”。听松阁上又有安徽著名书画家黎光祖老先生所撰楹联:“教驽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使该阁更添地方特色。是啊,魏武帝巍巍高耸的教驽台,不能为汉末的大乱消除灾难,而今观赏“教驽松荫”的游客,谁又会从明教寺里的佛菩萨身上想到真实的人生含义呢?
伫立听松阁上,极目明教寺,大雄宝殿重檐碧瓦,巍然高耸,屋上井亭小巧玲珑,如小鸟于枝头展翅欲飞。耳边传来僧人们清越悠扬的梵唱声。台下红尘纷扰,人流如织,恍然记起古人的一首小诗:
教驽台高接暮云
当年魏武驻三军
而今霸业销沉尽
唯有钟声送夕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起念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叫一心执持名号。一起心动念的时候,你不要管它,善念也好、恶念也好、染念也好、净念也好,不理会,马上把它转变成阿弥陀佛。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教我们妄念一起,要立刻转成“阿弥陀佛”;叫“阿弥陀佛”念念相续,不要中断。我们业障习气有第一念,第二念就变成阿弥陀佛了,这叫伏烦恼,这叫做功夫成片,三辈九品里面是下三品往生,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