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略史


2014/9/8    热度:679   

一、发端
  今天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全国大小丛林,及佛教团体,皆不约而同的热烈庆祝。在寺院的规矩,是早晚普佛,午时上供,其余佛学团体,或除了以上普佛午供之外,开会演讲。此日就是一般普通人民,素与佛教无关系者,亦知吃腊八粥,用资纪念,于此可见释迦牟尼佛之伟大人格,深入一般人心也。不过时至末法,去圣遥远,张冠李戴,混乱佛史,殊为可慨!今天承蒙各位驾临,共同庆祝,既是宿缘有在,衲不妨提出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作为演讲材料,一阐述焉。
  二、释迦牟尼佛的种姓来源
  1、刹利种姓的来源
  据《长阿含经》上说,劫初之时,世界始成,无有人类。尔时光音天,有福行命尽者,来生为人,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在,神足飞行,无有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名曰众生。有自然地味,犹如醍醐,色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尝,遂生味著。渐成搏食,光明转灭,无复神通。食地味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泽,遂生胜负。因胜负故,便相是非。地味消歇,咸皆懊恼,咄哉为祸!无复地味。又生地皮,状如薄饼,色味香美,后复食之,转相轻慢,地皮又灭。又生地肤,因食多少,生诸恶法,地肤复灭。
  《楼炭经》云,地肥不生,更生两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两枝葡萄不生。更生粳米,后有自然粳米,无有糠糯,不加调和,备众美味,众生食之,生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余众生见,咄哉非法!云何众生有如是事,男子视他呵责!即自悔过,自身投地,彼女人送食与之,扶之令起,因此世间便有夫主之名,以送饭与夫,名之为妻。其后众生,遂为YIN佚,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缘,世中立家,其后众生滛佚转增,逐夫妻供住,其余众生寿福行尽,在光音天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生。
  尔时人类既然繁殖,乃至一切域郭,自然粳米,朝割暮熟,暮割朝熟,割后遂生,未有茎干。时有众生并取食粮,如是相教,乃至并取五日。粳米渐生糠糯,割已不生,有枯株,尔时众生懊恼悲泣!各封田宅,明分疆畔。其后众生,自藏已米,盗他田谷,无能决者,议立一平等主,善护人民,尝善罚恶,各共减割,以共给之。时彼众中有一人,形质长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请以为主,故名民主,以法取租,故姓为刹利。此刹利种姓之民主国王,后来传位其子珍宝,珍宝传位其子好味,好味传位其子静衰,静衰传位其子顶生,中间代代相承,乃至传位三十三代王名善思。善思以后子孙发达,有十族转轮王相续不绝,最后转轮王名大善生,大善生传位其子懿师摩,懿师摩传位其子优罗他,优罗他传位其子瞿罗楼,乃到尼求罗传位其子师子颊,师子颊传位其子净饭王。净饭王生悉达多太子,后来出家成道,号释迦牟尼佛,是故释迦牟尼佛,是刹利种姓,王者苗裔,若不出家即坐转轮王位,世间俗子,往往轻视佛陀,不加恭敬者,盖不知我佛种姓高贵有如此也。
  2、瞿昙种姓的来源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时,有的人称他为瞿昙,瞿昙亦姓也。《十二游经》云:昔阿僧祗劫时,有菩萨为国王,其父母早丧,让国与弟,舍行求道,遥见一婆罗门,姓曰瞿昙,因从学道,婆罗门言,当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昙姓,入于深山,食果饮水,坐禅念道,菩萨乞食,还其国界,举国吏民无能识者。谓为小瞿昙菩萨,于城外甘蔗园中为精舍。
  《佛所行赞经》云:甘蔗之苗裔,释迦无胜王净,财德纯备,故名曰净饭。按净饭远祖,乃是瞿昙之后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园,故经称甘蔗之苗裔也。于中独坐时,五百大贼,劫取官物,路由菩萨庐边,明日捕贼踪迹在菩萨舍下,因收菩萨前后劫盗法,以木贯身,立为大标,血流于地,是大瞿昙以天眼见之,便以神足飞来问曰:子有何罪?酷乃尔乎!卿无子,当何系嗣,菩萨答言,命在须臾,何嗣子孙,王使左右弩射杀之,大瞿昙悲哀涕泣,下棺殓之,取土中余血,以泥团之,持著山中,还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右血著右器中,大瞿昙言,是真有道之士,若其至诚,天神当佚血化为人,却后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于是便姓瞿昙氏。至贤劫中,当宝如来出世时,瞿昙神识,始生世界为王,名释迦越,此后轮王相继出世,未尝中断。《大方便经》云:白净劫初以来,嫡嫡相承作转轮王,近年三世不作转轮王,而作南浮提王。白净,即白净饭王为师子合车王(师子合车王即师子颊王也)之子,悉达太子之父,以后悉达太子出家修道,虽然成佛,而一般人犹称为瞿昙者,盖尊重其族姓也。(按瞿昙为纯淑之姓)。
  3、释迦种姓的来源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名。《弥沙塞》云:过去有王,名曰郁摩王,有庶子四人,一名照目,二名聪目,三名调伏象,四名尼楼,聪明神武,有大威德。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长生,顽薄丑陋,众人所贱,夫人念言,我子虽长,才不及物,而彼四子,并有威德,国祚所归,必钟此等,当设何计,固子基业。王见爱念,不设方便,便自严饰,承敬备礼,伺王喜悦,意欲附近,即便白言:因爱致情,本由欢对,我今尤深,无复世意,微愿若遂,或有余欢,若不见许,于是尽矣。王曰:汝欲何愿?理苟可从,誓不相负。便白王言:王四子者聪明仁智,并有威德,我子虽长,顽薄丑陋,承嗣大统,必竟凌夺,若王摈斥四子,我及乃安。王言:四子仁孝,于国无愆;云何摈黜?夫人言:我心叨唠,尤兼家国,四子神武,民各怀国,树党己立,一旦竟逐,必相殄灭,国为他有,愿王图之,不私一子。王言:汝言是矣,吾自知时。
  即呼四子而告之曰:汝有过于吾,吾不忍见汝死,各速出家,克己图生,勿复觊觎,自贻后悔。四子奉命即便装严,时四子母及同生姊妹,并知无过,而被摈黜!不胜枉酷。咸索同去,又诸力士一切人民,多乐随从。王悉听之,于是便去雪山北,东西遐向,南北旷大,多诸名花,甚了居处,遂便顿止。数年之中归德如市,遂人炽盛,郁为强国。数年之后,王思见子,具报召之,皆辞过不还。王便三叹:我子能仁。因以为姓,名曰释迦,其第四子尼楼王,有子名乌头罗,乌头罗有子名瞿头罗,瞿头罗有子名尸休罗,尸休罗有四子,长名净饭王,为悉达太子之父。后来悉达太子出家修成佛了,称释迦牟尼者,远应燃灯之记,近显王种之族,非平常之人也。有云:佛名寂默(牟尼之华言)者,佛年幼时,每至大众喧哗处,众即肃然不语,因以为名,盖显佛威德自在,威人之深也。此三种姓,《释迦谱》言之甚详,今但略述如此。
  三、释迦牟尼佛的诞生瑞相
  1、托胎瑞相
  普通一般人民,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去何所在,真是醉生梦死。如来叹为可怜悯者!今释迦牟尼佛,则不然,生灭去来无不知之。《因果经》云:尔时善慧菩萨,功德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近一切种智,生兜率天,名圣善白,为诸天主说于一生补处之行,亦于十方国土现种种身,为诸众生随宜说法,期运将至,当下作佛,即观五事: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二者观时,至于未至;三者观诸国国土,何国处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观五事已,即自思惟,今诸众生,皆是我初发心以来所成熟者,堪能受于清净妙法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此阎浮提迦毗罗施,兜率国最为处中。《瑞应本起经》云:迦维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处中也。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边地,地为倾斜,故处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诸佛,出兴于世,皆生于此。诸族种姓,释迦第一,甘蔗苗裔,圣王之后,观白净饭王过去因缘夫妻,真正堪为父母。于是菩萨观降胎时至,即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无量诸天,作诸伎乐,烧众名香,散天妙花,随从菩萨满处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于四月八日明星出时,降神母胎。
  2、住胎的瑞相
  释迦牟尼佛,既从兜率降神母胎,于是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虚而来,从右胁入,身现于外,如处琉璃,夫人体安愉快,如服甘露,顾见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欢喜,踊跃无量,见此相已,廓然而觉。生希有心,即便往至白净饭王所,而白王言:我于向者眠寤之际,其状如梦,见诸瑞相,极为奇特,王即答曰,我向亦见有大光明,又复觉汝颜貌异常,必怀圣子,光显释种。《普耀经》云:菩萨住胎十月,开化训诲三十六载,诸天人民,使其声闻及诸大乘,以故大乘有住胎相,而小乘则无。盖因小乘之人,心量狭小,不能澈见故也。无上大乘,圆融无碍,处处皆可度生,时时皆可说法。故《瑞应本起经》云:自从菩萨处胎以来,摩耶夫人,日更修行六波罗蜜。天献饮食,自然则至,不复乐于人间之味。三千大千世界,常皆大明,其界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亦皆朗然。故经又云:菩萨在胎,行住坐卧无所妨碍,又不令母有诸苦患,菩萨晨朝于母胎中,为色界诸天说种种法,至日中时为欲界诸天说种种法,于日晡时,又复为诸鬼神说种种法,于夜三时亦复如是,成熟利益无量众生。
  3、出胎的瑞相
  《普耀经》云:悉达菩萨在母胎时,夫人采女有来礼拜而供养者,或复有来作是愿言:当令得成转轮圣王,悉达菩萨闻已,心不喜乐。或复有来作是愿言:当令得成一切种智,菩萨闻已,心大欢喜。菩萨处胎垂满十月,身诸肢节,及以相好,皆悉具足,亦使其母诸根寂定,乐处园林,不喜愦闹。
  时白净王,心自思惟,夫人怀孕日月将满,而不见其有生产相,作此念时,会遇夫人遣信白王:我今欲出园林游观,时王闻此,愈怀喜欢。即敕于外,令净洒扫蓝毗尼园,更使栽值诸妙花果,流泉浴池悉令清洁,又敕诸群臣百官夫人,去者皆悉侍从。于是夫人即升宝辇,与诸官属并及采女,前后导从,往蓝毗尼园。尔时天龙八部,亦皆随从,充满虚空。
  夫人到已,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于是菩萨从右胁降生,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树下生七茎莲花,大如车轮承太子足,尔时太子目顾四方,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狮子吼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言已,示婴儿相,九龙吐水,金盆沐浴。车载回宫,举国庆善,所感瑞相三十有四,今但从略少分说耳。(此正当中国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事也)
  四、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因缘
  1、为了脱生老病死而出家
  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后,净饭王非常欢喜,取名悉达。当时请一位大名鼎鼎的阿私陀仙,为太子占相,仙观相已,忽然悲泣,不能自胜,王及夫人见彼仙人悲泣流泪,即惊怖曰:我子初生,具诸瑞相,有何不祥而悲泣耶?尔时仙人歔郗答言:大王,太子相好具足,无有不祥,若不出家,可继转轮王位,若是出家,一定成佛,惜臣老矣,不能见太子出家修道成佛闻法,是以悲伤耳。净饭王谛听之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则喜太子命大,惧者惧太子出家耳。因此将太子将来出家成佛一席话,禁止不准人知,恐太子长大了,被人告诉,引起出家之念头也。
  光阴是流水般的一天一天过去,太子忽然到了读书年龄了,净饭王为太子聘请许多文武老师,授以世间文字、武术,太子皆一目了然,无不精通。年至十七,王为太子纳耶输陀罗与瞿夷为妃,表面上虽有夫妻之名,然无夫妻之实。老王知而忧之,另建三时殿,选国中美女数百,一日三时舞乐太子,然太子宿根发现,仍无兴趣。
  一日,太子欲出游观,百官侍从刚出东门,遇一老者对太子说了许多因衰老而带来痛苦的话,所以太子不乐而回;又一日出南门游观,遇一病者对太子说了许多因病而带来痛苦的话,所以太子不乐而回;又一日出西门遇一死者的孝子对太子说了许多因死亡而带来痛苦的话,所以太子不乐而回;最后出北门游观,见一威仪堂堂的比丘,太子呼而问曰:汝何人也?答曰:比丘。所为何事?答曰:修道。有何好处?答曰:能脱离生老病死。
  太子闻耳大喜曰:善哉斯道,吾亦欲出家修之矣。于是乎回宫辞王出家,王不听许。太子为脱离生老病死起见,遂呼车匿(马夫名)备马,半夜逾城而去。
  2、为达到平等自由而出家
  尔时太子,既出宫已,至于天晓,耶输陀罗及诸采女,从眠而觉,不见太子,悲号啼泣,即往启摩诃波阇波提(佛的姨母):今旦忽失太子,莫知所在。摩诃波阇波提,闻是语已,迷闷辟地,如是辗转,乃至达王,王闻此言,屹然无声,失其精魂,若丧四体,举宫内外,皆已如是。时诸大臣即入检视太子住处,案行宫城,见城北门自然而开,又复不见车匿(马夫)犍陟(马名),即问门司,谁开此门,互相推检,皆云不知,并问防人,亦云不解此门开意。于是诸大臣,心自思惟,北门既开,太子必从此门而出,宜速寻觅太子所在,即策千乘万骑,络绎四出,追求太子,以天力故,迷失途径,不知所至,即便还归,白大王言,推寻太子不知所在。
  尔时太子业已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即敕车匿、犍陟回报宫中,宫中眷属及诸臣民,闻报之下莫不感伤。老王念子心切,一再使人劝请太子回宫,太子答曰:我岂不知父王于我恩情深也,但为生老病死之苦,不得不暂相舍离,将来若能了脱生死,成等正觉,达到真正自由平等地位则四恩总报,三有齐资。又相传云:印度四姓阶级甚严,我佛出家乞食托钵,现平等相,盖为消灭阶级制度也。
  3、为享受清净无为而出家
  世间之乐皆非究竟,因为乐尽悲生,仍然是苦,我佛如来有鉴于斯,虽处王宫,不被红尘所迷,如莲花生于污泥,不为污泥所染,良有以也,盖以如来深知一切众生皆因情欲,沉溺爱海,生死轮回,无暂停息,若欲了生死,出三界,破烦恼,证菩萨,享受究竟清净无为之乐者,非毅然断绝一切牵挂碍,一心修炼不为功。因此出家。
  五、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经过
  1、苦行圆满应当成道
  悉达太子出家以后,欲想拜一位出家比丘师父而不可得,因为游四门时,在北门所见之出家比丘,乃古佛应化指点太子也。今太子出家,乃自用宝剑剃须发,身披袈裟,亦由换来。因为太子剃须发已,自见其身所著之衣,犹如七宝,即心念言,过去诸佛出家之法,所著之衣,不当如此,时净居天于太子前,化作猎师,身服袈裟,太子既见,心大欢喜,而语之言,汝所著之衣,是寂静服,往昔诸佛之标式也,何云著此而为罪行?猎者答言:我著袈裟以诱群鹿,鹿见袈裟皆来近我,我得杀之。太子又言:若如是说,著此袈裟但欲为杀诸鹿故耳,非求解脱而著之也。我今持此七宝之衣,与汝贸易,吾服此衣,为欲摄救一切众生断其烦恼。猎者答言,善哉如告,即脱宝衣而与猎者自披袈裟,往跋伽仙人所住之处。诸仙徒众,迎接太子,太子座已。观察彼诸仙之行,或有以草而为衣者;或以树皮树叶而为服者;或有唯食草木花果;或有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食,如是行于自饿之法;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跷一脚;或卧尘土;或有卧于荆棘之上;或有卧于水火侧。太子见如此苦行,甚觉稀奇,问目的所在,皆答惟求升天界而已,太子叹曰:汝等所修非真正行,纵使生天,天福享尽,仍遭堕落,汝等云何修此苦因,以求苦果。于是太子舍之而去,再访其他道门。如是辗转至九十六种,时经五载。太子感觉九十六种外道,皆非了生脱死之法,不如反躬自求,于是到雪山,独坐观心,日食一麻一麦,鹊巢顶、芦芽穿膝,身瘦如柴,天神地祗号哭,不知不闻,六年苦行圆满,自知应当成佛,所谓因圆果自满,法尔如是也。
  2、时至机熟应当成道
  悉达太子六年苦行圆满,观察所化众生时至机熟,急应成道,而度脱之,心复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若就如此得道,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般涅槃因。兹为破除彼诸邪见,应当先受食,然后成道。作如念已,即从座起,至尼连禅河,入水洗浴,洗浴毕,身体羸瘦,不能自出,天神下来,为捺树枝得攀出池,时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难陀波罗,时净居天,来下劝言:太子今者,在于林中,汝可供养。女人闻已,心大欢喜,即取乳麋,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上奉,太子即便受彼女施,而咒愿曰:今所施食,欲令食者得充气力,当使施家得瞻得喜,安乐无病,终保年寿智慧具足。太子复作是言,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受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成佛道,普救众生。
  3、降魔军已应当成道
  悉达太子既受食已,身体光泽气力充足,即趋菩提树下,见帝释天变化为童子在割草,佛问曰:汝名何等,答曰吉祥。佛闻之非常欢喜,以为成佛之预兆也。遂向童子化草敷座,吉祥童子如教奉行,太子见座敷好,便发愿言:今夜若不成无上佛道,誓不起此座。因此愿力宏深,震动魔宫,魔王从梦而起,恐怖毛竖,召会魔众,以何方便而往伏之,时彼众中有四魔女:一名欲妃;二名悦彼;三名快观;四名见从。奉命扰乱悉达太子清净梵行,悉达太子见彼现三十二姿态,虽极尽迷惑之怪状,而心不动。并言我不用汝,汝其速去,于是魔女忽变成老太婆窜去。尔时魔王知道欲诱不成,遂率魔兵魔将八十亿众而来坏佛,至如来所,而作是言:瞿昙,汝独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掷著大海。佛言我观世间无能掷我著大海者,汝能动我澡瓶,即可掷我于大海,于是魔王率八十亿众,一齐用力推摇,而不能动。魔王恼羞成怒,即命三界所有魔众,各现奇异怪状,对佛施以兵器,佛手一指,兵器如雨落下。再一指,大地震动,魔众颠倒在地。遂哀求皈依,既降魔矣,于是半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六、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情形
  1、说华严顿教的情形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一得道,即三叹奇哉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因此我佛如来,现千丈卢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教,尔时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云笼月,听此大法,直证一真法界,此大法者,即是《华严经》三七二十一天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2、说阿含渐教的情形
  释迦如来既成佛道,对于一切众生,皆平等看待,对于自所证法,皆不吝惜。上面所说华严,即是对一般大众而说。无奈小乘众生,根基浅薄,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所谓如聋如哑,因此如来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蔽垢之衣,对五比丘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结集起来,就是四阿含等经。十二年来说,约时譬如日照幽谷也。
  3、说方等对教的情形
  释迦牟尼佛,前现丈六金身,至鹿野苑,对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之后,五人悟道,证阿罗汉果,从此三乘之人,一天比一天多,得道者亦不少,无奈此辈不知如来权巧方便,得少为足,保果不前,因此如来在方等会上说《净名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故言对教,此一类经,八年中说,约时如食时。
  4、说般若转教的情形
  释迦牟尼佛,前在方等会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二乘之人,因闻三藏,已得道果,信相体信,闻骂不瞋,内怀惭愧,心渐淳淑,不过执著之心,未能尽去,犹居罗汉果,保证偏真理。《法华经》所谓,然其所止,犹在本处是也。因此如来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盖所谓般若谈空,欲以空慧之水,荡去执情也。复此如来在般若会上,令诸二乘转教菩萨者,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付财。二乘本所不知,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此类经典二十二年说,约时禺中时也。
  5、说法华授记的情形
  释迦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过以前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如来不得不为实施权,说其他权巧方便之法,渐此引诱。现在既经四十余年之训练,到了法华会上,当然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谓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法者,即是一佛乘法,三乘咸会,会此一乘法也,九界同归,归此一乘法也。《法华经》中,三周说法,法说一周,授舍利弗等,上根人成之佛记,譬说一周。授四大弟子等中根人成佛之记,因缘说周。授五百弟子等,下根人成佛之记。乃至末法众生,能遇法华经,受持读诵一四句偈者,皆成佛无疑。因此有缘者皆已度脱,无缘者亦作得度因缘,如来出世,本怀已畅,大事已毕,遂唱涅槃焉。此经八年中说,约时日轮当午,无处不南也。
  七、释迦牟尼佛的涅槃旨趣
  1、为扶持戒律而般涅槃
  释迦牟尼佛化道将圆,入拘尸城,向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如来今夜当般涅槃,阿难悲泣号哭不止,阿尼耨豆告曰:汝是持佛法人,宜问后事,阿难曰:不知何为后事?阿尼耨豆曰: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时,应当以谁为师,汝应去问。阿难如教请问。佛告曰:汝等应当以戒为师。《梵纲戒序》所谓佛灭度后,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汝等大师,与我住世无异者也。诸位须知“波罗提木”即是戒律。佛临涅槃告阿难曰: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扶持戒律也。盖因法华开显指前四十余年所说,皆谓权法,恐人不达,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的道理,空负高心,不拘小节也。
  2、为谈常住佛性而般涅槃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于此可见释迦如来丈六金身,亦应入般涅槃也。何以故?斯亦幻相故耳。不过诸位同时应当知道,佛的色身虽有生灭,而佛性法身是常住不灭的。我们现在的众生,只要你一心感求于佛,而佛还是可以现身说法,如隋朝的智者大师,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忽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是则佛何常有灭耶。不过众生业障深重,不能见耳。
  3、为折伏众生骄慢而般涅槃
  《法华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本来可以多住世几年,其所以不多住世几年就般涅槃者,为折伏众生骄慢故也。世间有一类骄慢众生,见佛久住于世,要么对佛不生希有心、难遭想,要么不肯依教奉行、死心用功,以为佛长住世上,佛法有何奇特,因此如来,非灭示灭而般涅槃,令诸众生悲仰渴慕,依教行持也。
  八、庆祝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意义
  1、学佛培植众德的根本
  上面已将佛的略史,少分说出,诸位可以藉此知道佛的伟大,真不愧称为人天的教主,四生的慈父,无怪乎凡关于佛的圣诞、涅槃,普天下的人民皆表示:一则以喜,一则以悲。诸位要知道,今日佛的成道,比其他的什么佛菩萨的生日忌期,纪念都来得重要,因此我们全国的寺院教团,皆不约而同的举行热烈的庆祝,盖以佛不在今天成道,仍是功果未圆的菩萨。因为今天一成道,即是因圆果满的释迦牟尼佛了。诸位同时应当知道,成佛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降魔之后,才能得道,这真好比战胜了强敌,所得的最后胜利一样。所以我们佛教徒,在今天普天同庆者,深有所以也。不过在衲的意思,世人只知道庆祝佛的成道,而不知学佛培植众德的根本,这不免有点“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的样儿,所以希望在座的诸公,都应学佛培植“三祗修福慈,百劫种相好”的阴功。
  2、学佛增高自己的品位
  今之出家僧尼,为在家人轻视者,大半由募捐化缘而起。衲的主张,今后为谋僧尼的生活解决,惟有提倡僧尼自耕而食,自织而衣,若有真正的老修行,不能自耕自织者,应由教团供给所需,令他速成道业,若无教团供给者,也只好向真正恭敬三宝的居士家里,随缘化之,不可贪多,多则有祸!所以我希望佛教徒,顶好学佛在伽阇山,修苦行的样子:尔时净饭王闻悉达太子日食一麻一米,即派人送千车的食粮,用具等等,而太子云,我既出家不需这些物品请还父王吧。我们四众佛教徒,如有这样廉洁自爱的精神,何愁地位不增高。
  3、学佛看破红尘的虚伪
  世间上有许多英雄豪杰被红尘所迷,不能自拔。红尘之中,色魔最强,所以历代帝王大臣一被所迷,即弄得倾国亡家。故俗语云:“万恶YIN为首;百善孝为先”,我辈佛徒,当应学佛,看破红尘的虚伪。如佛为太子时,纳耶输陀罗、俱夷、裘夷为妃。虽则夫妇,端正绝伦,世无有双,然不为YIN色所动,盖佛深知皮囊盛粪,无何乐趣,世人不察,多为所害,良可慨也。故六祖大师皮囊歌云:“尿屎渠,脓血聚,算未有甚风流处,九孔常流不净坑,六门尽是狼藉铺,堕三途,沉六趣,只为皮囊教我做,我今识汝是冤家,所以教我生厌恶”,我等若能如是谛观,庶几乎近道矣。
  4、学佛辨别邪正的道门
  佛未出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感乱人心。所以佛成道后,广为破邪显正,犹如狮子号吼,百兽潜踪,故《归依本》云:原夫佛未御宇,邪师说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痴盲,欲升反坠;佛出世间,如杲日丽天,群昏灼破,如皓月当空,诸有清凉,诚反邪归正之导师,是与乐拔苦之慈父。今也去圣遥远,人多邪见,表面虽挂佛徒之名,而行旁门外道之实,可叹孰甚!是以希望我正真佛徒,学佛辨别邪正道门,不要自害害人,古德所谓:“佛子修行要了心,莫传邪法哄迷人,须求正见传真理,休信邪师假造文,有智上根明祖意,无缘下士堕沉沦,诸人悟得安心法,再莫痴心向外寻”,若能如此,方不愧是个佛教徒,否则吾末如之何也矣!
  5、学佛雪山苦行的精神
  在世间上,无论学一种什么事,若不下一番苦功,尚且不易成就,何况学了生脱死之大道乎,所谓“不经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因此我佛出家之后,先访九十六种外道,知非究竟,次往雪山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身体饿得骨瘦如柴,血脉悉现,如波罗奢花。佛的宿根,如此深厚,尚且这样苦修苦练。今之佛徒,福报没佛大,而享受却比佛大得多了,在家佛徒无论矣,即出家佛徒,一出家之后,一年四季为衣食住忙,其所以要为衣食住忙者,无非想穿几件漂亮衣服,想吃碗现成好饭,想住一所好庙子,那里晓得天不凑巧,往往事与愿违,虽然忙得要死,结果不是弄得衣破无布补,便是粥少而僧多,尤其庙子不是军队住,便是学堂占,既然如是,我希望我们佛教徒,学佛雪山苦行的精神,减少衣食住行的奢华,免去无谓的麻烦,能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冬夏一衲,随缘度日更好。
  6、学佛降伏魔众的威德
  在现在做个真正的佛教徒很不容易,因为魔子魔孙太多了,你若同流合污,还不要紧,假使你想作点佛教事业,显显佛教的救世精神,那么真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鬼事打扰。所以我希望我们真正的佛教徒,要学佛的降魔威德,魔众实在捣鬼得太厉害了,则用威力折伏之,魔众苦已改过知悔,则以慈悲摄受之,此折摄二门,乃佛菩萨度生之工具,吾侪虽无佛之威德,亦可见机而为,克服一切困难环境。
  7、学佛誓成无上的佛道
  古德说得好:“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殆言弥勒释迦,都是修成的,弥勒释迦,既然修得成功,吾侪当然也修得成功,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也。世间众生,往往不加深察,以为:“神仙只有神仙做,哪有凡人做神仙”,便不肯发愿成佛,这真是怀珠作丐之流,如来说为可怜悯者。吾等佛徒,既知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应当学佛,发大宏愿,誓成无上佛道,誓度一切众生。
  8、恭喜诸位皆成佛道
  古人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又云:“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今释迦牟尼佛成道,即是其证也,诸位今天听了我的讲演,从此学释迦牟尼佛,发菩提心,立坚固志,广修六度,普救众生,将来因圆果满,恭喜诸位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民国三十年一月六日(古历腊月初八日)在陕西佛化社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上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我们世间生活习惯、工作、交际应酬、婚丧嫁娶都是世间事。世间事可以做,《华严经》讲“事事无碍”。障碍发生在“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自私自利是世间意,是非人我、贪嗔痴慢是世间意。简单说,你对于世间事还很在意,这就叫“世间意”;如果对于世间事都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这就是没有“世间意”。没有世间意而为世间事,那是佛菩萨,这是佛菩萨示现。我们跟佛菩萨不一样,无论在生活、工作、交际应酬,我们都很在意。在意,就是六道凡夫;如果不在意,就超凡入圣。我们学佛,就要在这个地方学。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