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鹤年:名山游访记(5)
2014/9/8   热度:4915
由香港经安南至云南鸡足山游访记
九年某月。因欲游云南鸡足山。由海道赴香港。此地本广州珠江海口之一小岛。道光间割与英国。今为东亚通商大埠。黎乙真先生。代办护照食物等。送余上轮。时先生与潘张诸君。言及做工夫。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动时制心。行时验心。但说者易。行者难云云。遂别登岸。 次晨四时起轮。沿途水国。苦海无边。 次暮经海口。即北海 廉州。古合浦地。汉书载海出宝珠。以宰守贪黩。珠徙于交趾。至孟尝为太守。去珠复 还。佛经云。贫业能使世界穷苦。不诚然哉。此去琼崖最近。停二小时。时静修法师往鸡足山讲经。不约而遇。又与滇省严厅长。及北海照像馆主李竞武先生闲谈。静师 云。人莫欺心。自有生成造化。事有天定。何必巧用机关。颇觉得味。 第三日下午至 安南建安省属之海防。下轮。寓鸿安栈。行李运去严查。至次日发回。是日天热。友邀游公园。约六七里许。园临大河。上架大桥。马路两旁。树木成行。时正将收稻。土地肥美。每年产米。销于中国颇巨。园中飞禽走兽。虎熊猴鹿皆备。树木成林。而楼台殿阁 点缀其间。一大观也 。 次早验对护照。下午一钟搭车。经海阳省。左北宁省。右安兴省。至嘉林站。过十里铁桥。即东京。为安南国都。安南古称交趾。秦时置桂林南海象郡。汉置九郡。交趾居其一。唐分岭南为东西二道。立五管。安南隶焉。宋后乃自立为国。而仍请中国敕封。明永乐时国乱。西平侯沐晟讨平之。复郡县其地。计十七府。百五十七县。至清复立为国。为中国藩属。迨中法战争。遂为所并。都城名河内。属河东省。下车。寓店。是晚炎热。友邀游湖一周。约三四里许。湖中及岸上。古木参天。风景清幽。市上商业。除法国安南人外。皆闽粤人。据云法人苛税。人民负担极重。又行愚民政策。民智日低。哀哉。安南四时皆夏。男女大都赤足不鞋。周年身穿红色粗布褂裤。面貌与吾人同。因食鲜槟榔故。皆黑齿。 次日。友邀同游公园。傍即法国大都督府。其中古树森森。花草鲜妍。榕木浓阴。特障蔽天。游春祠筛山灵庙。珍禽奇兽。惟猴最多。其他楼台殿阁。池水行树。桥亭庄严。种种风景。难尽述。 次早九钟。乘车。以越池河安沛塞阔良溪保河富流诸站。至老街站。 次朝候或检毕。过铁桥。即河口。属云 南省。我国交通阻滞。各省人士。欲至云南。须由英属香港。法属安南。而后达此。路政不修。亦穷弱一大原因也。安南至蒙自铁路。系法人建筑。铁轨下用铁枕。经过崇山峻岭。盘旋而上。沿途岩洞甚多。瀑布千丈而下。穿洞而行。涧边猿猴跃舞。坡上群鹿狂奔。沿途风景。天然图画。从湾塘栈。穿山过峡。盘上山岭数十里。至平地庄村站。搭客渐多。早在河口是炎夏。至此忽秋矣。经蒙自县。黑虎潭。碧风寨。另有小火车道至蒙自。晚七点半抵阿迷州下车。住大安栈。时有滇省教育局张魏三先生相遇。静修法师云。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洪。熟读五经诸史。 次早六钟上车。三十里小龙潭。此去七八里名曰布草峡。火光遍地。烟迷山谷。据云有匪警。经宜良县。并有孙局长同车畅谈。静师云不因果报方修德。孙君云岂为功名始读书。下午五时。抵云南省城。与静修法师同寓忠烈祠。时有法悟老当家。与人互谈。某云交一个读破万卷书邪士。不如交一个端正愚夫。法师云。大恶都从通家做。须知袖里有剑。深仇常自爱中来。宜防刀头之蜜。 次朝虚云法师来。邀住江右会馆虚老谈自终南 一别。由峨嵋朝鸡山。山中好道者稀。令非昔比。故发起勇猛心。以废庵旧基。募建祝圣寺。奔走南洋。募修大殿楼阁并请藏经。开单接众。春天传戒。开学戒堂。夏则讲经。冬则参禅。瞬目间过十馀载。无常迅速可畏也。时有王竹村。张拙仙二先生亦来。虚老谈古人作事。纯公而无私。今人纯私而无公。所以是非颠倒也。静师云。其病根在不明心地。竹村曰或明而不行也奈何。拙仙云。学一分道义。有一分进步。虚老云。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畅谈经日。皆谓若要挽回世道人心。非积极提倡道德不可。彼时有欧阳竞无先生。由唐督军聘来讲经。提倡道德。 次日往访。旋同虚老游圆通寺。后坡上新建念佛堂。全城在目。 次日。往听竞无先生讲经。听众数百人。军政教育各界皆备竞无先生。精研相宗。辩才无碍。 次日。与虚老静师往游南询寺。相传善才童子南询至此。故名。寺院宏敞有同善社人。在此开坛。再观南城外东西二塔。金马碧鸡二坊。雄跨大街。颇为壮观。城中公园。湖心亭。风景幽雅。回时告辞。虚老云。望君日久。何得遽行。余因脑气二伤。幻躯难支。欲往鸡山修养。虚老不允。将 余之衣单川资密藏。余不得已。 次早候伊静坐时。不辞而行。并向中华书局经理借洋数元。由大观楼搭舟。廿五里杨家村。半里高窑普贤寺。过杨升庵先生祠。游西山华亭圆觉寺。登太华山。览佛岩罗汉二寺。气象洪大。皆明时建。更登普陀崖。观昆明池。省城风景。一目全收。至观音崖。三清阁。所谓四面清风云外地。山头明月海中天。真胜地也。中有石壁。人工天成。入云华洞。石刻而成。殿阁深幽。引人入胜。吴道人中兴。飞云阁。半壁飞楼。标奇出异。更有孔殿。三皇五老等殿颇多。达天阁有石刻经文。药王殿有石月台石棋杆。仙泉孝牛泉。石像。石寿星石龙吐水。天然海境种种奇景。清道光间。朱家阁辟山开洞。九载告成。下有大佛寺。石台数座。千岁岩如意泉等胜。壁题滇省雄观。有句云异景奇花观不尽。分明生就小蓬莱。回宿普贤寺。住持及陈友兰先生。谈升庵先生故事。并云物力艰难。要知穿衣吃饭。谈何容易。光阴迅速。即使读书行善。能有几时。当家云。养胸中正气。学天下好人。 二十四日。告辞上坡。二里碧鸡关。三十里三华山。四十里响水寺。二十五里富民县宿。 二十五日。二十 里站上。四十里清流寺。四十里武定州。宿。二十六日上山。山如狮形。故名狮子山。明建文帝出家处。寺名正续。昔颇庄严。后殿绘建文帝像。两傍殉难诸臣位有建文自题诗云。飘泊西南十八秋。苍苍白发己盈头。乾坤有分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春昼永。朝元阁上雨声收。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二十七日原路下山宿富民县 。 二十八日。九十里温汤。宿云涛寺。螳螂江岸。傍有温泉。名清华池。池分男女。有二官池。小池中有石桌石凳。坐浴颇畅另有普通大池。温泉胜过关中临潼华清之水 。 二十九日再浴。午后十五里至安宁州。游太极山。 三十日。三十里草铺。十里青龙哨。二十里安车营。十五里上坡。下即老鸦关。
初一日。十五里白涵厂。途遇杨天福部下。挡阻上山见首领。 初二日。放予下山。二十里腰站街。罗次县属。五十五里面坡铺。 初三日。五里。云石庵。观音崖。风景甚好。十里禄丰县。入南关。过西门大桥。十里净莲寺。住持早知余欲未留住。皆虚老弟子。并谈妄念才兴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心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诵之 令人警省。 初四日。三十里响水关。三十里舍资街。二十五里蒙七铺。二十五里广通县。 初五日。十五里回蹬关。十五里石涧铺。十五里马石铺。罗川县属。三十五里楚雄府。西门外万寿宫。遇志大师。发心开单接众。往访。适遇云泉主人。接余上山。三里高顶山云泉寺。品珠当家。留余休息一日。寺中大佛殿观音楼。寺外树木菁密。风景幽清。品师同往福成寺过午。城中绅士会谈。皆曰老同乡。明时穆国公抽丁来此。皆我江苏大江南北之人。祠堂始祖皆江南省籍故也。并谈富贵又穷穷又富。沧江成路路成河。十年之后看如何。百岁光阴一刹那。云云。 初七日。三十里。大石铺。定远县属。三十里吕合街三十里镇南州。 初八日三十里沙桥。二十里新铺。二十里苴力铺。十里鹦鹉关。十里天申塘。二十里普昌河。属姚安县。 初九日。十五里普棚塘。二十五里安南关。二十里沐滂铺。二十里云南驿。 初十日。十五里晒经坡。相传唐僧晒经处。十里青华塘。十里清华洞。洞内异景颇多。相传唐僧取经过此。然考三藏法师传。奘师原由玉门关。取道西域而至天竺并非由南路。固知俗说诬也。洞中 行约数里许。石桌石床等迹。足称奇异。二十五里加买塘。十五里红崖。八里白崖。即桥头。昔诸葛武侯在此七擒孟获。立铜柱纪功。杨慎诗云。碧鸡金马古粱州。铜柱铁桥天际头。试问平滇功第一。逢人惟说颍州侯十里定西岭。宿云涛寺。 十一日。十五里大哨。三十里赵州。七里飞来寺。二十里下关。二十里药师寺。主人谈忍气吃亏。安身大宝。忘情割爱。立命真符。里许观音堂。香火盛旺。普师当家。发心开单接众。留住。后上半里。盛通山。昔有大云堂金殿等。目前遍地瓦砾。只妙原师结一茅蓬而已。询古之殿阁。何以全无。大师言。宫殿楼阁靡真常。一句弥陀到莲邦。盖专心净土。具正知正见也。三里波罗崖。觉根大师朝山憩此。昼夜精进。实行苦行。 十二日。十二里一塔寺。门外一塔。进东门。古大理府。城中五华楼。五华街。寓赵居士处。城居苍山之麓。面对洱海。即西耳河。长六十里。阔二三十里。水出南海澜苍江。杨慎诗云。化城楼阁壮人寰。泽国封疆镇两关。云气开成银色界。天工凿出点苍山。苍山高四十里。十九峰。峰巅远眺如点。故名点苍山。西门外三塔寺。寺外有门匾曰佛都有唐造雨 铜观音像。按洱海丛谈。此处唐时为崇圣寺。天宝间。僧募造大士像未就。夜骤雨。沟浍皆流铜汁。即用铸像。高二丈四尺。像成。白毫光弥覆三日夜。至今春夏之交。亦时放光。又铜佛三尊。鸣钟上刻证道歌。又碑上书劝修净土偈云。若肯回心修净土。了明法性入慈航。胸中业障消除尽。亲见弥陀大愿王。 十三日。西行五里。即苍山。中有数峰。出大理石。白质黑纹。剖开中有人物山水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形。山高四十里。山巅六月积雪不化。中则苍翠可爱。共十九峰。下则白水一片。二十五里罗刹阁。洱海丛谈。大理府初为罗刹所据。观音来此跏趺今磐陀石尚存。乃向罗刹募一袈裟地。罗刹许之。大士即展伽黎。遍覆千里。罗刹哀乞栖息之地。乃许迁住峰顶。今黑白二龙池地是也。仍回大理。由城南上五里许。苍山中崖。号雪山。世传为佛苦行之地。草石皆有檀香气。丛林梵刹诸峰相望。盖旧在天竺幅员之内。为阿育王封域。故国有三千兰若。今存者什一耳。兹山三峰回抱。万水奔朝。洞穴幽奇。岩壁陡峻。实甲西南。且林阻谷奥。而从无虎蛇之患。其为佛地无疑矣。宋太祖时。王全斌既平 蜀。欲乘兵威。取滇。以图进于上。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是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国。故宋人作洞天福地记。南中见遗。未得为通方之论矣。 十四日。出东门。渡洱海。对面三十里。约三小时登岸时鸡山祝圣寺。庄房佃人。得信在此侯接。即行三十里祝圣庄房。是晚宿焉 。十五日晨。佃人送余行。云沿途颇不安静。六十里鸡足山麓。沙址村。灵山一会坊。前有鸡足大王庙。鸡足山者。脉自昆仑来。古属西域天竺界内。梵语屈屈叱播陀。此名鸡足山。由汉晋高僧传法于此山。大唐西域记诸经书。皆言迦叶尊者入定处。山高九千四百丈。周四百里。前列三岗。后拖一峰。宛然鸡足形也。雄据六诏。控引西番。前临苍洱后带金沙。连接三州。风和土美。南有毕钵罗窟。北有石宝山。俱菩萨显化道场。其间奇峰幽壑。川石溪泉。崖洞壁窟。林坪峡谷。以及贤踪圣迹。宝刹琳宫。悬虹飞瀑。古木名花。灵鸟异兽。不可胜数。洱海丛谈载观音七化。一化老人戴红莲冠。披袈裟乞食。二化梵僧持钵乞食。三化梵僧坐宝山磐石覆五色云。云中二童持杖执镜。四化僧乞食被恶人支 解。须臾复生。更杀之。焚骨为灰。贮以竹筒。沉水中。须臾裂竹而出。形体无损。五化僧蹑木屐行。追之不及。以箭射之。箭化莲花。今洱东所谓莲华菜也。六化游僧腾空。化大士相。光芒不敢仰视。七化僧名菩提陀诃。自云吾乃西方莲花部尊者阿嵯耶观音行化至此。语讫化去。盖此地于大士最有缘也。华首门。一名迦叶门。在峰顶南侧。崖如平劈。高数百仞。广且数倍。岩壁有痕而剜厥状如门。双阙宛然。上檐飞突丈馀。周回隆起。圆扉对掩。中裂一隙。其左右各三丈三尺。高倍之而门嵌其中。鬼斧神工。所谓迦叶奉佛金缕衣入定于此。以待弥勒下生。昔阿难与阿世王来朝。石门自开。去后复闭。夫罗浮二岫。风雨合离。蓬莱三山。随波上下。宇宙大矣。诚未可以浅见测也。阿难刻像建迦叶殿。供奉其中。仰视矗陡。俯无际。下观佛光。人人可见。所见各有不同。谷中树木参天。林深径窈。游者悚怖。闻古产狮子野人。今只熊鹿獐猿而已。昔有三百六十兰若。高僧众多。今寺院三十馀处。知识希少矣。右去接待寺。有蓬莱初地坊。上三里许。过桥。昔有地胜龙灵坊。上坡里许大士阁。相传有敌袭大理。见 一老妇。负巨石而行。敌惊愕。妇曰此地人多力。我老妇人。老且病。不能负重矣。敌惧而遁。妇置石于地。人知观音化身。就石建阁焉。府志所载妇负石也。有西来第一坊。在象头山前。明沈公建。东有黄猿洞。猴蓄山果其中。人往觅焉。或得数斛。再上三里解脱坡。榜有牟尼庵。明建。有僧结茆施茶。对看玉龙瀑布。乃鸡足第一瀑。名曰飞瀑穿云。徐霞客诗云三支东向谁为钥。匹练中悬万壑前。鼎足共瞻鸡在后。涛头忽见马争先。珠玑错落九天影。冰雪翻成双壁喧。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头群鹤共翩翩。二里宿祝圣寺。乃虚云禅师开山。虚公初募化暹罗。数月无应者。入定数日。端坐不动。国王大臣。咸来罗拜。旋请入宫诵经。乃募得巨金。兴筑此寺。历十馀年建筑山门。大殿。藏经阁。各厢房等。次早宝山方丈同游悉檀寺。寺在满月峰。右有蓦直去坊。下有大龙潭。上靠石鼓峰。明万历间僧与丽江土府建。天启辛巳。请嘉兴书本藏经一部。五里文笔山。尊胜塔院。名曰塔院秋月。崇祯间丽江府与僧道源建。乃鸡足左峰尽处。回顾诸山。俨如千幅图画。塔高六丈六尺。周匝禅室四十馀楹。顺治间铸巨钟二 千馀斤。晨夕钟声。响震山谷。塔院当家谈。山后有僧静闻骨塔。乃徐霞客带来葬此霞客名弘祖。江南江阴人。好游天下名山。僧静闻慕鸡足之胜。与同行。至广西而病。将死。嘱徐焚身取骨。负至山中。以了其愿。故葬文笔山之阴。建塔。黄郊为之铭。按霞客游记。静闻为莲舟法嗣。禅诵垂二十年。刺血写法华经。愿供之鸡足。崇祯丙子。同霞客西游。抵湘江遇盗。槊坠滩水。静戴经于顶。得不遗失。后以创病死。霞客为函骨与经。供鸡足之悉檀寺。并瘗骨焉。霞客有哭静闻诗云。鹤影萍踪总莫凭。浮生谁为证三生。护经白刃身宁舍。守律清流唾不轻。(注云上人戒律精严。唾涕不入水。)一篑难将除骨补。半途空托寸心盟。别时已恐无时见。几度临行未忍行。告别返寺。次晨圣空大师陪同上山顶。里许石钟寺在仙鹤峰下。寺创于唐时。明永乐正统间。敕赐大少林寺。康熙年僧洪广二公。重建殿阁。供佛接众。寺名石钟者。阁之左有澄潭。上悬岩石。扣之如钟鸣故名。今潭石俱废矣。经一里。兴云寺。里许大觉寺。在紫云峰前。有群峰拱秀坊。明建。并请藏经。内有恭节公祠。寺左有龙华寺。在白花山前。内 有木太守祠。因山中修建功德。惟公最多。故祠焉。近有极乐庵。右有万寿庵。三里寂光寺。有万松深处坊。在锦霞峰之下。背靠檀林。弘治年初创。有花椒庵。嘉靖三十七年苏杨二公建。俗呼大锅寺。后倚锦屏峰。左有贯花楼。右有藏经楼。大殿前有大铜锅二口。明万历时高菩士铸。东上小路二里许。古兰陀寺。万历间黔国公建。延法师真澄居之。后上有九金龙潭。昔有金龙潜伏于此。今废。西走华严寺。在鸡足山中峰之中。背倚熊罴岗。面向九重岩。嘉靖间僧真圆建庵。张郭二公扩为寺。按寺址林峦深邃。原系熊窟。真圆公选胜至此。趺坐通宵。众熊大吼散去。遂居焉。内有沐国公祠。中路直上十里。弥勒院。今慈风大师住持。修筑十馀楹。前岗古有空心树。高百馀丈。大可数十围。其下分开。可安蒲团。昔有高僧名老广西。坐化于此。今杳不见矣。东去古有明歌坪。有八大明王歌碑。明创胜峰寺。今亦碑寺俱没。里许慧灯庵。明僧洪平结茆习静处。五里全谰寺。又名迦叶殿。中奉迦叶尊者。原名袈裟殿。在插屏峰麓绝顶悬岩之半。此寺创始年代莫考。古碣有云。周昭王丙辰牟尼佛出世。传衣在此。 故名袈裟殿。唐天宝时。供刻像于中。屡遭焚毁。顺治间。山东僧静极徒慧辉募请南藏全部。并水陆庄严器具。不贮本寺。而接众饭僧。内有土王殿。相传沙漠土王。神至西域。随护迦叶尊者至此。殿有小像。即阿难尊者塑奉。匾曰饮光法会。又曰光流百代。殿中有书板经数十函。古有铜塔。因遭回禄毁去。后倚插屏峰。地势壁立千仞。犹如壁上挂灯。东有罗汉壁。悬崖万仞。徐霞客诗云。列锦标霞景色酣。莫将枯寂觑云岚。面来绝壁云常定。放出重峦石共参。枝借翠微栖各一。水供香积献分三。藏头换骨形何幻。崖霭层层露法昙。明时有五十三修士。架木悬岩为空室。名曰五十三参。今一无所见矣。二里真武洞。二里铜瓦殿。当家留宿于此。殿在金顶峰下。正德间北胜州土官高土懋与僧圆成重修此殿。因山顶风冽。严冬积雪。屋瓦冻裂。遂冶铜为瓦以覆。左有袈裟石。右约百馀步即华首门。石门阔三丈有馀。高数倍。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处。前有太子阁。全铜造成。阁前观音楼。下有佛殿。华首洞翠千层。上倚陡壁。下临绝壑。扶杖而行。俯而视之。山形尤奇绝焉。徐霞客诗云。巍崖高拱白云端。翠 壁苍屏路几盘。重阙春藏天地老。双扉昼扃日星寒。金浩劫还依定。锦砌当空孰为攒。何必拈花问迦叶。岩岩直作玻颜看。门傍有眼药水。水仅勺许。而旱曝不涸。相传二僧泣泪泉也。昔有僧名小澄。与二僧同住一茅庵。朝往榆城。暮归华首。人称为神僧。偶自城中归。索食于二僧。僧曰。汝自城中来。反索食于我耶。澄遂走叩华首门。门訇然中开。澄遂入。二僧追呼。至则石门闭。二僧悔恨涕泣。焚身门外。焚身处生柏二株。至今存焉。 次晨上猴狲梯。乱石槎丫。啮空而出。仅容半足。下临无际。梯数十级。扪手蹑足。支膝抵胸。渐渐移步。不敢下视。下视则魂摇足颤。不能自主矣。三里大悲阁。再上二里。四观峰。住金顶寺。寺在天柱山峰上。古有方塔一座。今毁。弘治间有僧建庵其上。嘉靖年郡人李元阳建普光殿。观风阁。方长阁。善雨亭。筑罗城。上立四观楼。崇祯辛巳。黔国公沐天波。移云南省鹦鹉庵太和宫金殿来山。康熙三十年殿阁俱灾。惟铜殿独存。三十一年总督范公。提督诺公。与僧及姚安土官重建。山顶风厉。冬春之间积雪不消。而寺居其上。孤耸寒寂。非有志者不能久居也。头山门弥勒 殿。二门护法殿。内铜殿。中奉迦叶尊者。后佛殿。两厢寮房。老当家留住过午。出后门。随游虎跳涧。太子玄关。八功德水诸胜。是晚稍寒。围炉品茗。当家谈古有僧名老河南。临终辞世偈云。我原本无我。人亦且无人。会得老僧意。大地现全身。 次早北眺雪山。东观红日。西望洱海。南眄云光。胸次一快。 次日回祝圣寺关房。乃虚考退居寮。 次日游传衣寺。前有竹林清隐坊。旁有万松庵。昙花庵。即八角庵。当家谈及土主神故事。此神旧在迦叶殿。祀用血食。万历间。有陕西僧来山。将其神像负之而去。本寺僧众大骇。逐而夺之。其僧曰。尊者道场。何可牲酒作污。我已告巡道。准斥此神下山矣。僧以其诞。争持之不释。其僧委其像于门外而去。寺僧舁归。重不能举。是夜梦神曰。我已为某僧所诉。官伞移下山。今无颜居此。宜送我至山下。明日。忽见山下沙址一带村农。具鼓乐来迎。询之。则云。是夜皆梦土主神云欲往山下。卜地以居。故村老等相约迓之。寺僧以所梦相符。乃听舁下山。建立今庙。后细访之。则前陕西僧果于大理府。具词巡道处。告土主神。牲牢酒醴。秽辱名山。乞以法治之。巡道曰彼神也。 我何能禁。僧曰。但求准我词。僧自能治之。巡道乃批准移下山。至今神甚灵显。远近皆敬祀焉。 次日至华严寺塔院。访某老。谈明罗念庵李元阳及野愚师等故事。皆徐霞客游记屡载者也。又谈文喜师。河南人。遍谒诸方。专参谁字。一日闻钟声开悟云。一窍玄关在此时。世间曾有几人知。若还开了通天眼。步步头头合祖机。数日访得九重岩东。难陀寺后。有空茅蓬一处。前有某僧住月馀即去。今则无人。余即往住。方丈执事等云。此蓬去此七里。深谷幽林。日光不入。阴气最深。且为熊窝猴窟。恐有瘴气难受。余云。生死有定。绝不畏惧。但须借半年之粮。方丈乃率诸大执事送入茅蓬。二六时中。当下一念。不扫而净。此是因境而显。昼有灵鹫鸟。土人呼之旱鹤。即念佛鸟。每啼弥陀佛三字。林中潮阴。出鸡钟松子极佳。每日豆饭一盂。食时有群猿来索。分洒地下。众猴争食。喜跃奔跳。亦足粲也。或有熊过。亦无恐怖。忆古诗云。隐居幽谷别何求。地有胡麻饭岂愁。一榻烟霞贫自足。半肩风雾乐忘忧。鹤翔松顶鸣新月。鱼跃溪间戏晚秋。谩说野人无伴侣。黄花翠竹好同俦。一日阴云往来不绝。即往峰 顶观佛光。时在秋前。早七时。到金顶寺。老当家云。来得正好。即指黄光遍现顶上。殿阁左右。无不弥漫。余好奇。经行光中。约二时许始散。老当家招呼吃茶点。云。佛光之现。各名山皆有之。而鸡山独异。茶话间。僧云快看五色毫光。形如彩虹。周轮圆满。半时始散。午餐毕。经行罗城三匝。静坐一小时。午后三点钟。时僧来报告。今日凑巧。佛光数现。请前面观看。即至月台上。视山腰下。白云弥漫。圆光五色现其中。时观者十馀人。余跪拜。圆光中亦影现跪拜。有人舞跳。圆光中亦现舞跳。大圆镜中。幻身幻色。重重无尽。俗谓之摄身光。约半时许。消灭无形矣。此种奇观。他方实无。徐霞客诗云。灵区回合转祥轮。五色氤氲法界新。透觉尘关空即色。翻成宝相影皆真。蜃楼非海谁嘘气。玉镜中天独摄身。转觉一山凡草木。合辉濯影顿精神。回茅蓬。一日后阁二法师与恍老。陪静修法师来访。云居士将我丢在省城。躲在这里作么。余云法师能宏法利生。余愧百无一能。只好作自了汉。师云后阁恍然长者。邀我来开学堂讲经。畅谈一时。送出。法师与恍老常惠赠小菜。一日祝圣首座。邀余与法师往游华严洞。 在鸡坪关石洞村。十五里至村。有悉檀寺田庄。入口五里。经龙潭。里许见洞门洪畅。高九丈馀。阔五六十步。门上左右。石乳飞悬倒流。俨如珠贯。大小方圆长短。叶百异状。余先入。策杖缓步。渐高。上数十步。别有一洞。高数丈。阔约丈许。深约十丈许。亦有石柱石凳石塔石鼓石钟等。岩穴突凹。具云网散落之势。更进小洞。路径歧杂。斜穿倒回。急难辨认。石髓结冰。而成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果草木。种种奇形。虽鬼斧神工。不能穷其巧妙。再进小洞。深不可测。亦如上方山云水洞仿佛也。徐霞客诗云。鸾鹤空山路渺茫。重峦绝处逗云房。何人天外能来往。有洞花间独藏。瑶草琼枝开自落。金茎玉乳滴还长。神龙百尺潭时护。不许桃花出夜郎。回至悉檀田庄。备有午饭。饭毕回茅蓬。一日夜半大雨。蓬内水深尺许。豆米皆沉水中。由此受湿忽病十数日不食。幻躯弱不能起。比蓬人迹罕至。故无人知。正在危急之时。山下来一土人云。我家有猪一口。被老熊拖上山来。师可见否。余遂托带一信与祝圣寺。午后方丈即来。予云。我等学道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只要自有主宰耳。空师云。道人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也不妨。余闻之。更觉生死了不相关。心中一无挂碍。彼等将余背下山。请恍老医治。据云危险万分。试服一剂。而得心应手。当夜即有转机。研究病原。茅蓬在狮子林之间。左有重岩。右有山岗。森林蔽天。日先不入。水气瘴毒。结于腹中。今遏忧老着手成春。不得在此了脱。缠绵十数日。仍返茅蓬。经过后阁。礼谢恍老静修诸大法师。恍老谈及山中故事。鸡足山。古时原名青巅山。属天竺国。为阿育王所封。野史载天竺国阿育王有三子。王蓄一神马。三子争之。王令放马。得者与之。三子追至昆池东山得马。即今之金马山。长子继至。知马已为弟得。遂屯西山。时凤凰在山。土人呼为碧鸡。至蒙氏遂封二神为景帝。按一统志。载汉宣帝时。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当祭祀。乃遣王褒往祀盖是时方士亦远闻此神奇事。因欲祀以邀福。今鸡足山土主神即景帝也可见碧鸡金马之名。皆本于阿育王。则此疆域为西域无疑矣。摩诃迦叶尊者。摩迦陀国人也。世尊在灵山会上。六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是时百亿人天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 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新婆沙论云。尊者大迦叶。入王舍城乞食。食已入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诫言曰。愿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峙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俨然而住。迦叶既付法与阿难尊者。以夙约故。别阿世王。入鸡足山。席翠而坐。自念今我被粪扫服。持佛僧伽黎。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年。至弥勒出世。终不致坏。此迦叶传衣入定一段故事也。 案唐西域记。鸡足山在中印度摩揭陀国。距我国支那。中间尚有东印度十馀国。则迦叶入定之鸡足。未必即云南大理之鸡足。又考法苑珠林。感通篇。鸡足山多林竹。狮虎纵横。玄奘法师。欲登无由。乃告国王。派兵三百馀。各备兵刃。斩竹通道。尔时彼国士女十万。奔随。共往鸡足。既达山阿。壁立无路。乃缚竹为梯而上。达山顶者三千馀人。具睹石罅散花供养。又王玄策传以贞观十七年三月。送婆罗门往西域。其年十二 月。至摩揭陀国。而史记西南夷传。楚威王时。将军庄。至滇池。地方三百里。(即洱海)平地肥饶数千里。又大理志。有诸葛武侯征南蛮时驻军处。又隋史。韦仁寿将兵五千人。至西洱海。周历数千里。蛮夷归附。置七州十五县。是大理地。在唐时早入中国版图。何得玄奘法师向王请兵开路。王玄策使西域。又言至摩揭陀国耶。姑存疑焉可也。
鸡山八景
(一)天柱佛光。 天柱为鸡山正峰。最高。仰插青汉。游观者至山顶。适遇风止雨收。 则佛光现于山下。其变幻种种不一。详具四观峰下。
(二)华首晴雷。 华首门当山之极高处。雷雨皆在其下。每见山下云暗。一方雷声 殷然。则知其下澍雨。然山上日光四照。睛明如故。
(三)苍山积雪 。 点苍山积雪冬夏不消。苍素相间。烟云缭绕。实宇内奇观。而榆城 近处山麓反不能见。惟此山正对。了了如观图画。乃天造地设以为鸡足之景。
非他处所能借也
(四)洱海回岚。 洱水明净。与点苍十九峰相映。每风日晴明。烟岚映带。有非丹青 所能绘者。鸡山全收其胜。非真具山水胜情老于此山者不知。
(五)塔院秋月 。 尊胜塔院。在文笔山。塔高六丈六尺。饰以垩粉。莹白如玉。秋月当 空皎洁互映。加以院宇宏敞。廊庑清幽。山空夜静。恍如濯魄冰壶矣。
(六)万壑松涛。 鸡山遍产松树。自巅至麓。绵亘数十里。加以此山深邃窈窕。松阴 幽映。别一天地。清风谡谡。音韵悠扬。恨不令陶弘景听之耳。
(七)飞瀑穿云 。 山中瀑布大小十馀处。而玉龙瀑为第一。悬流千尺。掩映崖树。有 时烟岚旋绕。隐蔽出没。对岭遥观忽疑中断矣。
(八)重崖返照。 九重崖居山之东侧。壁立千仞。正对西方。每当夕阳返照。霞光炫 彩。红紫纷呈。自罗汉壁亘九重崖二十馀里。岩壁尽赤。树石皆为云锦。亦一奇 观也。
后阁者。本名教义阁。恍老及静法师。留余休息三日。恍老做点心。静师办素菜。世味与法味共成无上妙味。自惭无福享受。告辞仍回茅蓬休养。心似白云常自在。境如流水任西东。光阴荏苒。数月下山。鸡山缘影。长留脑海中矣。
按此记原稿失载年月。询之高居士。云已忘之。似在民国九年间。姑次于此。
编者附记
罗浮山游访记
民九冬月初六日。由杯渡山。至上水站。搭广九火车。抵石龙镇。于龙庵晤妙参诸友。同游罗浮。 初七日。雇船往九子潭。遥观罗浮众峰。如莲花千朵浮于北天半壁。两粤王岭以南。山水神奇。络绎数千里。而罗浮尤著也。山在粤东广惠之交。高三千六百馀丈。延袤四百馀里。四百三十二峰。九百八十瀑布。七十二石室。溪涧川源。不可胜数。脉发庚岭。门出浮丘。仙灵之秘窟。尘寰之仙境也。罗山峙于西北。虎豹窟宅。瑶壮居之。相传浮山自会稽浮海而来。传于东南。先贤讲席。佛子焚修。其交界处。为源泉山。远近游者。览胜于兹。其为疆也。东南属博罗。去县五十里。西北属增城。去县四十里。西南属东莞。去县七十里。海中番舶遥望是山为归宿焉。飞云顶。罗山最高处。与浮山绝顶。上界三峰并峙。下为分水凹。上薄霄汉。峰为天柱。下有阿耨池。有时山下雷雨。其上睛明。有时山上风雨。其下朗霁。诸友谈山中岩峦。溪壑回环。胜迹仙踪在在都有。珍禽奇卉。人世所希。自古来岭南者。必来此山。探幽索隐。故名公巨 卿。高人韵士。题咏宏富。三十六里。到九子潭上岸。陆行十里。经铁厂明月寺。即罗浮初地。东行三里。古卖酒田。荒草一片。二里廷详寺。唐赐明月戒坛。度僧于此。坛有铁佛象。今则寺残败矣。三里经梅花书院。遭匪火劫。上三里许。宝积寺。宋朝赐额。前有宋太宗真宗仁宗赐书。景德赐佛衣。嘉佑赐藏经。今皆无矣。与诸善友止息于此。
初八日。敬礼大殿。有铜佛像。后有卓锡泉。即景泰禅师卓锡而泉涌。泉有九孔。又呼为九眼井。后人因泉而建寺。遂为罗浮名刹。凌云塔为禅师入定处。其上罗汉岩。老僧幼参。与余昔日峨嵋相见。不觉二十馀载。岩洞上盖有巨石。穴通深远。出岩傍有佛迹石。上有林一仙洗药池。诗云。中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闲一个僧。下有锡杖潭。上有伏虎崖。谓隋僧惠越。尝引虎枕其膝。故名。又云。郑思远每出。骑雄虎。虎子负经书衣药以从。故名。岩上径路可通。约十里许。大小石楼。其状如楼。有石门。俯视沧溟。夜半见日侧有通天岩。亦清修之地。今荒无人居矣。宋广业图赞。天作高山。神灵之宅。第七同天。佑命南级。福地泉源。二山若一。铁桥亘虚。丹梯接迹。远瞩增城。辉煌金 碧。俯视沧海。空蒙荡涤。按图索骥。眼观耳食。卧游神往。心空境寂。仍由原道回宝积寺。 初九日。同行十馀人。五里黄龙洞。洞口涤尘桥。余曰无尘可涤。可改涤净桥。言之大家一笑。尘也净也。觉也梦也。尽在其中矣。龙珠潭。自山脊而上。险峻约五里。至洞。洞中山水奇胜。称黄龙仙境。额曰金砂隐现。有虾公岩。横翠遮盖。题天生灵壑四字。观住羽士二人。黄龙洞。南汉主梦神指授。因建天华宫。又梦金龙起于宫所。遂改为黄龙洞。周濂溪罗豫章诸公。尝游于此。外有狮子洞。龙珠台。云谷岩。桃源洞。七星坛。有古松七株。瀑布潭有明儒庞嵩遗址。弼存精舍。有李子虎诗云。延祥寺迥寒生户。白萑洞幽凉浸衣。何似此山万松里。满天风雨玉龙飞。山如屏障。中峰突出云外如人。故曰老人峰。其下林木森森。苍翠峻秀。过抱珠桥。五里华首寺。即华首台。在弧青峰山岩峻极。林木幽深松径苍翠。秀塞长空。满目巨石。如狮如象。如几如凳。如门如床。经雨花桥。风涛遍谷。音声如琴。头山门额曰仙山佛国。又曰岭南第一山。寺名资福。二门额曰古华首台。对曰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空禅师题。罗浮异记。谓五百华首游息于此。故名。唐开元建。明万历间千山天然隐空禅师。大阐宗风。祖堂有隐空禅师像。客厅有天然上人诗轴。天然明孝廉也。后岩曲径崎岖。至别洞天处。登洗衲石。上望奇壁千仞。有瀑布倒泻而下龙潭。东坡题壁。飞云跃雪四字。寺分东西二溪。皆幽胜。东溪石刻洗心石三字。上有合掌岩。飞水潭。龙珠亭。有夜乐池。昔夜常闻仙乐。有明照崖。侧径宽广一窍。上贯山顶。仰见天日。空明透彻。故曰通天。有半月岩。巨石含呀成门。上有洞。名逍遥石室。古木遮盖。云藏其中。悉空禅师说法于此。上有龙王坛。景泰禅师说法。有龙来听。首座师谈及明莲池大师曰。世俗许愿。无非求子求寿求财等等。宰杀生命。以为酬谢。此名恶愿。有孽无功。惟在自尽己心。广行众善。忠孝友悌。怜贫敬老。救灾济苦。戒杀放生。种种阴骘方便。随分所能尽力行之。自然降福。若不为善。但有祈愿觊望。便是亵渎神明矣。普告世人。当笃信此言也。 初十日东行十五里白鹤观。罗山之麓。在麻姑峰下。石刻罗浮二大字。亦是天然幽境。白鹤祥云时集其上。唐天宝间。何仙姑曾来。因立祠祀焉。傍有五龙潭。舞 鹤腾龙。张子房书石刻朱明洞天四字。长寿涧三字。宋时石刻。及他勒石字颇多。五里冲虚观。亦罗山之麓。即朱明洞。唐置守祠。宋赐观曰冲虚。道家丛林。中为三清殿。前有御简亭。右葛仙祠。东坡书稚川丹四字。后蓬莱阁。再后遗履轩。朱灵芝在此升仙。黄野人庐在观侧。余羽士言。人性本善。凡恶之初作。只缘一念之差。未必不可劝止。恶之既作。犹有一念之明。未必不可解救。世人每拒绝如仇。致彼执迷不返。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嗟哉。观有南汉铸铁玉皇像。并有古铜六铜鱼。旧志苏轼云。近于朝斗坛获之。永为观中镇山之宝也。有鸟红翠。鸣如捣药有一尺二十节之菖蒲。东坡山房在观右。观星台。桃源洞天。钓鱼台。在观东南。有石如台。水绕其前。朱明洞后。有青霞洞。水濂洞。多奇石。蝴蝶洞有大小蝴蝶。云是葛仙遗衣所化。东数里。有蓬莱洞。洞之左。两峰突起。相对峭立。如丫髻再下松径口。罗阳溪。产笼葱竹。约大十围。节长二丈。叶如芭蕉。仍回宝积寺。幻师谈。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YIN怒。无处着脚。但枯其根枝叶自瘁。此至论也。妙师言。生死根本。要紧在照破字。若得禅悦。 便谓至足。则内守幽闲。正生死根耳。须是穷参力究。了了见自本性。则生死无处着脚。生死尚无处着脚。忧畏YIN怒。何由而生。 十一日沿山二十里。九天观。老松围绕。别有幽境。古明福观。西约二里。邝仙骑牛入石处十里云水庵。有木犀花。十里步步登高。石刻曰仙凡路别。渐入幽境。佛子坳。又名佛子凹。遥观上界三峰。插入云际。再上三里。石刻分霞岭。张南山题。罗浮二山分界处。又上鸟道崎岖。游者裹足。余贾勇直登。蓬莱门。旧迹颇多。有思源二字。铁桥峰。为罗浮二山连接处在烟霭中。人罕能见。峰为源泉山石。如长虹隐空。砥柱对立。故呼为铁桥。前有会仙峰。瑶石台。玉鹅峰。挺立峥嵘。侧有云洞。雨洞。风洞。青羊石。上有羊足迹。凤皇谷。极乐洞。度仙桥。大小石楼。中有天汉桥。桥石长五六丈如虹。晋末王叔之隐此。并有石刻飞云字。再七里。万山丛叠。罗浮最深处。酥醪观。相传葛仙于此飞升。观内有响泉书屋。香露亭。惜阴别墅。洗梦轩。眠云室。浮山第一楼等胜。羽士谈道德经云。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若迷易曰曲成万物而不遗。有酿泉。冬夏不涸。上行三四里。峻岭悬岩。竹密林深。遥见瀑布挂壁数千仞。近则绿阴遮蔽。回观酥醪。四面山岗。老干围绕。所谓松竹渐开池上月。楼台深锁中天。回观宿。 十二日。仍回宝积。旋返杯渡山过冬。后于次年十月。又来罗浮不与人知。于九子潭。购米一斗。盐一斤。雇工送至飞云顶。岩壁之下觅有旧蓬暂栖。身在高山。而南方气暖风和。寻些野菜。每日和米一餐。终日或行或坐或于峰头高卧。纵目千里。万缘放下。心空境寂。罗浮绝顶。余之所见。有三观。曰日观。曰海观。曰云观。(鸡足山有四观。)日观者。五鼓时观日出。余之目睹理想。皆由风云水气有无多少之动转。故有霞影烟涛之变幻。天台。岱岳。云台。普陀。诸山。观日之变态。皆大同小异。曰海观。峰上遥观沧海。空蒙缥缈无际也。曰云观。朝起每见烟云在山下。乃被阴霾之气所压。伏于群山之中。白云铺海。如人海中。白莲千朵。浮动往来。致众山峰尖露出者。亦飘摇若动惟雨后睛霁次朝观之最佳。(不如黄山云海之奇也)但此外境三观。因心动而显。若回光返照。顿时空寂不过心识变 现耳。月馀粮尽。仍往杯渡山经冬矣。 沌门杯渡山游访记
民九冬游香港沌门杯渡山。即青山。昔杯渡禅师游行之地也。去港九十里。山高约十里。昔韩文公游此。峰上题有高山第一四字。中岩洞口有坊。曰杯渡遗迹。庙名青山禅院。黎一真先生与陈春亭张纯白诸君所倡修。是时假院西里许空室一处。掩关百日度岁。时李柏农潘达微李公达诸先生来访。柏老谈。六朝刘宋中。杯渡大师。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以为名。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来由。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窃去。主人觉而追之。见渡徐行走马逐之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渡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渡岸。达于京师。见时可年四十许。带索褴楼。殆不蔽身。语无伦次。喜怒不测。或严冬扣冰而浴。或着屐上山。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子。更无馀物。后欲往瓜步江。顾眄吟咏。杯自然流。直度北岸向广陵。适村舍李家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斋堂而坐。置芦于中庭。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李见芦当道。欲移置墙边。数人举不能动。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四天王福于李家。于时。有一竖子窥其中。见四小儿。并长数寸。面目端正。衣裳鲜洁。于是追觅。不知所在。后还李家。复得三十馀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李即经营。至中未成。渡云暂出。至瞑不反。合境闻有异香。觅渡。乃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头前脚后。皆生莲华。华极鲜香。一夕而萎。邑人共殡葬之。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见渡负芦行向彭城。乃共开棺。唯见靴履。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众治不愈。后请僧设斋。有僧聪道人。劝迎杯渡。渡既至。一咒。病者即愈。齐谐奉为师。因为作传。至宋文帝元嘉九年三月间。有一僧唤渡。度即辞去。云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次朝送客毕。仍回关房。出关后。性莲。智妙。妙参。朝琳。愿参。诸友来。邀往大峪山观音山等处一游
十阴历正月二十日。乘小轮。一时许。入大澳山。登岸即大屿山麓。海中一岛耳。英属。有鱼市。上山五里。有亭。左右静室三五处。皆女子居。悉抱独身主义。又上三里。松林阴森。秀满半山。即彻悟居二静室。鹿湖洞在焉。古纯阳观。有广清禅师挂锡于此。 再行十里昂平。即山巅。崇山峻岭上辟一陆。阔数顷。上有莲池庵。左数百武普明庵。远参仁海二法师。及性莲老和尚出迎。皆旧友。欢喜无量。此地开念佛道场。约五六十众。是夜性老讲开示。有崖前郁郁西方境。山外青青极乐天。识得其中真净土。弥陀接引入莲池等语海师言。佛说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参师接云即我都无。但如幻耳。侧有大茅蓬。大雨师母子居。檀林。定修师居。 二十一日。由后谷茂林。参观华严阁。下坡乘轮抵港。往澳门三巴子街。有功德林。乃张玉涛居士所创设。朝林上人领导复返杯渡山。与陈春庭居士至港。黎乙真居士来轮送行。谈及富贵学道难。贫穷布施难。纯白居士说。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潘君云。有势不用难。黎公发心有年。与陈张二公。于青山设道场。志在普渡众生也乘轮到沪。转宁波观宗寺。介绍陈君。投谛闲老法师出家。取名显奇。受三坛大戒。时陈君宿业发现。余代替之。谛老作记。事毕朝礼普陀。 天台雁荡二山游访记
民国十年。五月十二日。海门搭小轮。至黄岩县宿。同行者有余元流君。 十三日一百里台州府。宿。 十四日。六十里避雨紫阳观。张紫阳修道处。林木环溪。三十里天台县。宿。时值水灾。沪上王一老。嘱顺道视察灾情。城内佑圣观。韩择木断碑在焉。宋济颠僧故里。 十五日。出城。即见天台诸峰。秀接长空。孙兴公赋云。倒影于重溟之上。磅礴于霄汉之间。仙释都会。中多异人。若白道猷葛孝先诸君。西域记载云。天台石梁方广寺。五百阿罗汉居焉。则天台之称。其来久矣。五里渐入竹径。五峰环抱。双涧奏音。和以松涛之胜。故诗云。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经丰干桥。入国清寺。是晚方丈道兴。谈及维持常住颇不易事。须要忍苦耐劳。是夜大雨。 十六日。往赤城观霞。沿山麓西行。过小石岭。十里赤城山。登紫云华阳诸洞。皆道家居。惟玉京洞住一僧。昔年于此度夏。火经数小洞。直上绝顶。礼舍利塔。昙猷洗肠池。云皆霞色。崖极深广。诗云。晓山遥见赤城霞。近远人烟四五家。昨夜不知何处雨。满溪流出 碧桃花。仍回国清。 十七日。十里清溪桥。众溪汇流。碧波千顷。名曰清溪落雁。八景之一也。十五里洪家山。雨后路滑。泥泞难行。二十五里。岩头庙平镇。二十里寒岩寺。寒山子栖息处。四山耸秀。千涧瀑流。院置岩下。烟云紫翠间。故南山之胜。推寒明二岩。上寒山寺。残败。内住二人。再上寒岩洞。洞极高大。里有龙发洞。潜真洞。名曰寒岩夕照。八景之一也。寒山诗云。为爱寒山道。绝无车马喧。独卧重岩下。长伴白云间。十八日午后。五里明岩寺僧全宰栖禅处。岩谷道狭。两石夹峙。号石门。前对奇峰。重岩叠壑。相传寒山拾得隐身地。唐贞观中。丰干和尚谓闾邱太守曰。寒山拾得。文殊普贤化身也。太守往谒之。二人笑曰。丰干饶舌耶。遂隐身入岩中不复出。故诗云。有路不通世。无心庶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出寒山 。 十九日五里。张家陇。十里广严寺。怀容罗汉肉身在焉。另有二肉身。不知何代僧。香火颇盛。天井老杉数株。 二十日六十里仍回国清。 二十一日。十里上金地岭。壁立万仞。唆似天梯。回观国清。落我杖底矣。五里真觉寺。寺在平岗之上。隋建。智者大师葬焉。龛前双石塔。号定慧真 身塔院。众庶瞻仰。人天供奉。五里高明寺。唐建。重崖叠嶂。松竹葱寺在其中。古诗云。高明宫殿锁烟霞。水绕山回自一家。乃纪实也。观幽溪道场。院宇衰落。今定融和尚勉强维持。复请龙衣宝钵贝叶经一观。午后东行数百武。为响岩。峭壁百仞。随人呼唤。响答分明。圆通洞在幽溪上。一石横架。广丈许下则玲珑空洞。四窗开豁。松风溪流。隐隐送来。于静中可悟耳根圆通。内住如泉大师。谈及真禅不可心思言议云云。 二十二日。往螺溪一游。下约四五里。折北沿溪上二三里许。溪中螺蛳。潭水深数十丈。上有石笋崖。高峙柱空。于此稍坐。水光潭影。照空我心。螺溪钓艇。八景之一也。沿溪再上。松竹幽深。苍翠非常。有白云峰。上拂霄汉。下连磬石。林中有樵农数家。仿佛世外桃源。经太平寺。复观晏坐岩。石鼓。石床。看经台。等遗迹。小室三间。内住一人。往礼幽溪墓。仍返高明。 二十三日。直上二十里。经佛陇。至察岭。万山之中。其岭陂陀。高察旧隐之地。此山在下望之不啻千仞。及升其巅。四通八达。数十里如在平地。并产茶米竹木药草等。十里华顶寺。山光明媚。水色澄鲜。竹木蔽天。真阿兰若。即 今兴善寺。方丈月泉。云。昔智者尝晏坐于此。相传王右军书经墨池在焉。历朝至今常毁于火。今用白铁盖殿。暂蔽风雨。入寺。问华最诸友。已生西方。相识者希。叹人生幻化。转瞬即逝。知客接进休息。 二十四日。朝华顶。仍经地藏殿。太白堂。华顶峰。拜经台。降魔塔等处。经此盖三次矣。诗云。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敬礼拜经台。住持定华法师。出外讲经。关房静悟师如茂师留饭。午后下坡。往龙泉庵。昔日亲近融镜老法师于此。屈指二十馀载矣。现住华海师。谈及融老为苦海之慈航。化城之导师。往黄经洞一空师所。示云。不去不来之法。不即不离之道。辞别上岭。至太白堂。访惠湛上人。谈及山中寂静。每日摄心念佛。静坐须臾。胜过尘世一年。老人苦志虔修。今之僧宝也。又往地藏殿。访静参老人。时有指月破怀二师。谈及桎梏之士。因泉石成膏肓。解脱之宾。以山林为药石。其故何哉。不见道则满目皆山。能忘境则触途皆道。境道双忘。明心见性二师教观并行。见地甚高。拜毕仍回兴善。 二十五日。往永庆寺。入定居。昔永明大师习定处。仍返原寓。主人云。近年学 者贪图口头三昧。不得真实受用。纸上谈兵。有何利益云云。 二十六日。往西谷弥陀庵。访静慧老人。云世人只知造孽。不知忏悔。但知受福。不肯作福云云。 二十七日。往药师庵。贯通当家。开有念佛堂。余君发心念佛。往住数日。六月初三日。因余君不惯山中食宿。送往中方广。此地山水幽胜。又吾旧交兴慈法师出家处。经上方广寺。进内参礼各殿。残败异常。经茂林一转。即中方广寺。昔日门外即石粱瀑涧。颇觉危险。今以墙遮。免人失足。入门。与某师谈。戊戌年来朝礼。正逢炎灾之后。照禅上人。苦心维持。殿宇落成。诸像未就。今来昙华。又遇祝融。兴慈法师重建将竣。佛像未成。与上次来时仿佛一样。亦奇矣。门前观瀑一周。足称天下最胜。忆杨公诗云。积雪悬岩照幽谷。轰雷破石响空山。真疑天上银河水。倒泻千崖万壑间。 初四日。余君留住。独返华顶。下约三四里许。名曰景星岩。壁傍有一硖。穹窿幽邃。下视攒峰垒嶂。如列翠屏。即简堂大师修道处。昔吴公芾。佚老于休堂。和陶渊明诗。有云。我自归林下。已与世相疏。赖有善知识。时能过我庐。伴我说道话。爱我读佛 书。既为崖上去。我亦为膏车。便欲展我钵。随师同饭蔬。脱此尘俗累。长与岩石居。此岩固高矣。卓出山海图。若比吾师高。此岩还不如。又曰云山千里见。泉石四时流。我今才一到。己胜五湖游。住持了开大师。苦修于此。一见有缘。假小楼休息度夏。 一日出寺右首里许。西谷茂林中。一溪清流。随山湾屈。人行涧上。林园清幽。别有天地。深约五里。茅庵林立。约二十馀处。余常拜访高僧。 一日与了师往天封道一游。横行竹径。道路宽畅。上下左右茅庵林立。皆在松竹间。若隐若现。如一幅图画。人在画中行。约十二里。抵天封寺。昔入天台之大道。即智者大士十二修禅地之一也。历代出有高僧。今甚残败。午餐而返。仰望诸峰挺秀。陵谷深幽。顺道天兴庵。访妙瑞上人。已西归。不禁怅然。经小室崖。有僧昼夜持诵金刚经。已三十年无间断。南明庵定昌契理二师互谈。知罪肯忏。知过肯改。知福肯作。知心肯修。作佛也不难矣。仍返景星崖。 一日上文殊崖。见许身居士题有福德因缘四字。游玉树林桃林灵墟等处。盘石可坐。精庐可居。约四五里许。修篁蔽路。直下般若庵。面壁岩。竹林内兰若数楹。 原路上坡。经林下溪边石上稍憩。有隐修如冰师立于崖前。语及儒家谈性理。不谈因果。论是非不论报应。只为上人说法。不能度中下人。日落回寮。山被云封。不得其门而入。幸了师来迎。山中茅庵共约九十馀处。或为长者福聚。或为衲子化城。各有竹园茶圃。兼仗香火募缘作生活也。 一日往华峰观胜。闻中方广有人来访。故于次日即往。与余君遇于岭头。遂同至方广。时值亢旱。禾苗半枯。新昌民众约数百人来此祷雨。 次午。霈然大雨。历三昼夜。约七八寸许。涧水高丈许。二瀑争流。飞雪四射。山川震动。可惊可怖。由下方广前下数百武。即观瀑桥。石桥观瀑。为八景中之一也。时石粱桥口。天河倒泻。喷射至数十丈。轰耳眩目。桥头难以立足。真奇观也。两岸松竹翠接长空。石桥下有惠泽潭。据云其龙甚灵。下方广寺亦有五百罗汉。寺前云崖天乐。不鼓自鸣。石室金容。无形留影。 一日独往断桥道。随涧而下。过岭七八里许。荒谷深山。无人行迹。断桥今废。再下铜壶滴漏青龙水珠帘等处。无足观。回经上桥。观之。似两龙争壑。水接天河。仍宿寺中。 次晨。十里过岭。经数村。至龙王堂。五里 由清溪而入。岭路九折。洞门一望。诸峰环绕。下坡桐柏宫。金庭洞天。唐司马建。有吴越王铜天尊像十位。昭明太子圣迹。元明宫洞天宫有禹钟。迎真宫有伯夷叔齐像。龙潭二里为琼台。大壑之心。一峰突起。状如削瓜。下俯百丈龙湫。不可近视。琼台双撅。八景之一也。 次早。七里。后桃源观瀑。金涧三井之泉。悬挂于苍岩翠壁之间。如白练数百丈。宫前农田十数顷。佳禾盛茂。 次早。过桐柏岭。碎砂路滑难行。十八里桃源洞。谷内两岸植桃。右有护国寺。再上里许。道狭如羊肠。三里荒谷。石崖阻不可上。口北小庙三间。名曰秦游岭。口外烟树人家颇盛。桃源春晓。八景之一也。诗云。数点残星挂绿萝。看桃行入旧山阿。桃源洞口红成阵。沙麓崖前翠作涡。天外曙光惊鹤梦。水边啼鸟和渔歌。刘郎去后无人到。吟倚东风车色多。三十里。沿麓山溪行。抵国清寺。询问日期。已七月七日矣。适友人沈心师在此作水陆佛事。打千僧斋。热闹异常。寺中有杖锡泉。普明大师以锡叩之。泉水涌出。傍有伽蓝殿。即元弼广济真人。天台主神。据云祈梦甚灵。通宵男女不绝。 七月十六日。出山。晚至台州。 十七日乘船至黄岩县宿。 十八日午抵海门。饭毕。往游白枫山清修寺。沿山径。约四五里。中有一峰突兀空悬。盘旋而登。左右诸峰林立。面对海洋。一望无涯。相传宋高宗驻跸于此。并有御题联句。再往海口一游。古迹均湮废矣。 十九日。海门雇小船。六十里宿大溪镇。属黄岩温岭二县。二十日出镇。遥观雁山诸峰插天。透出云表。雁荡风景。首推二灵为最。其景物聚集故也。三十里大荆镇。七里接佛寺。遥现有大石如人立山坡。名老僧崖。二里石粱洞。粱悬洞上。有天窗透光。内有清泉。冬夏不涸。下有石粱寺。三里谢公岭。遥望诸崖。争奇竞怪。二里天冠峰。云板洞。果盒桥。南为连云嶂。西行灵峰寺。昔日寓此。今则颓败。左上北斗洞。西上数百武观音洞。又名罗汉洞。在合掌峰下。相传唐时多怪异。有高僧独处其中。诵法华经。怪不为害。宋供观音像。迩来香火颇盛。又曰一线天。闻内有秦桧摩岩一处。遍寻不见。洞内陟九坛。三四百级。有珠帘水漱玉泉等。殿傍有洗心池。各胜迹。沿山直上。三里许。碧霄洞。金玉峰居士中兴。由凤凰洞至长春洞。阮石泉先生重修。上 有五老凤凰诸峰。皆奇秀。至洞休息时。当风雨连朝。行路颇难。二十二日。游净名寺。昔颇壮观。今则住持无人。仅有善友照管而已。行三里。折向南。沿翠微嶂。行响岩。入灵岩谷。至灵岩寺。寺亦无僧。后岩有蒋叔南先生筑有山房。并发意维持雁荡各寺古迹。并派人引导指示一切。因留宿。灵岩面对锦屏独秀诸峰。罗列环抱于寺右。登数百级。为龙鼻洞。有龙鼻水。壁间有唐宋摩崖颇多。足宝贵也。上有小龙湫瀑布等胜。折回灵岩。 二十三日。出谷南向。二里许灵岩村。五里上马鞍岭。东西谷分界。下岭石城嶂。五六里入谷。里许大龙湫瀑布。天下奇观。谚云。欲画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枉为人。傍有龙井。深不可测。折回谷口。外行二里。华严岭。里许罗汉寺。明卧云和尚开山。今住俗人数家。犬豕成群。昔日清净兰若。今成粪秽之场。可叹。前有宋建石桥。由筋竹涧。约三四里。能仁寺。内有一僧。假宿于此。 二十四日。余一人独行。携竹杖单帽乾粮。往雁荡山顶一游。三里芙蓉岭。二里石门村。村内雇樵人引导。由连云岭约十五里。先经深林。后上荒山。崎岖难行。抵山巅。广阔数里。人迹罕至。底洼之 处。即雁荡。周约里许。满荡青草。水藏其下。中有数泉。古有雁宿。今亦不见矣。遥望大海。茫无津涯。天台括苍。秀出云表。与樵人分食干粮。饮荡中水。顷刻雾起云飞。千峰不见。樵夫曰。快快走。雨来了。下坡约二三里。乌云四合。狂风暴雨。无处回避。周身透湿。心中照顾。念头不为所转。经黄泥坡。坡陡路滑。樵人滑下。将余打倒。扶起同行。余又滑下。将樵人跌下。是时风狂雨大。行快跌快。扒起快。溜下快。拖泥带水。一时许抵石门村。樵夫笑云。我二人由雁荡一路滚下来。至樵家稍息仍回能仁寺。晚饭时。饥火中烧。急不择食。食后大呕吐。乃知菜是荤油炒。苦哉。 二十五日。折回北斗洞。古名伏虎洞。宗松羽士募修楼阁数层。休息数日。洞前石龙戏水。诸峰拱秀。崖石争奇。惜不能在此清修。辜负山灵矣。 由九华至黄山游访记
民十一年。闰五月廿四日。阴雨初霁。着芒鞋。携竹杖。带草帽。由九华东岩寺起行。三里平田冈。登顶。九华群峰悉见。拱秀争奇。山下浮云遍铺如海。恍如白浪滚滚。奔腾活泼。非笔墨能言其妙也。转观黄山。千峰插天。烟云无际。五里经后三天门。普济亭。五里金光洞。窥之常见金光。故名。庙宇房屋颇多。倚崖面山。中横一溪。昔日茂林修竹。今则一变为衰颓气象矣。五里过岭。二天门。三里进天门。五里一天门。五里渡涧转上。名头天门。沿途山水风景。不如前山之胜。五里南阳湾。市镇极小。店中午餐。适有歙县汪妙慈先生谈及谚云。不见高山峻险。那知平地坦荡。黄山图经云。黄山为玄圣之都。仙灵窟宅。旧名黟山。盘据宣歙二郡。广五百馀里。其中七十二峰。二十四洞。岩溪泉源。不记其数。唐天宝间。敕改黄山。周书异记云。昔轩辕黄帝在山访道于浮丘公。曰栖隐修真。必假山水灵秀之地。唯有黟山。云凝碧汉。气冠群山。神仙止焉。今由大道。十五里陵阳镇。途与人谈。做好人性情舒畅。血气和平。梦里清净。人生一 日闻善言。行善事。方不虚此一日。三十五里。铜官寺宿。 廿五日晨。五里琉璃岭。岭有关。险要如山西之石岭。关侧有严关寺。石埭县界。出关。昔日由桃岭羊栈岭。往白岳山。今东行五里。荫凉桥。此处山水极佳。五里陵阳寺。南里许即石埭县城。十五里。杨家河。有云水僧。自黄海来。谈云。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真洞达世情。足为著书训世者不易之方针也。并指此河。上通祁门。下达芜湖。七里观音桥。七里密岩关。有应声峰。五里望岩岭。十里三折岭。八里甘棠镇。宿店。有人谈云。仰天但使心无愧。作善何须人尽知。去太平县城十里。
廿六日。微雨上山。十里张家埂。十里府村。半里过涧。黄山山麓。有庵名脚庵。残败。陡上五里许。时雨渐大。经芙蓉桥。对岩瀑布。如千丈白龙下降。亦如庐山青玉峡也。上里许。笑蓉洞。诸峰争秀。势若芙蓉。故名。志云芙蓉峰有帝马行迹。今产茶颇多。旁有土冈。堪种树。有僧结茅于此。冒雨下坡。三里许龙渊。下有大小油潭。是时山水泛涨。声如巨雷。瀑水由高崖直下。如数百丈银虹。飞舞而来。松谷庵左数十武。有石桥 一座。西来涧水从桥上奔腾。声震山谷。不能渡过。众水争流。溅花四射。风声雨声。塞满虚空。而回顾一念。如杲日当空也。无法过桥。拖泥带水。复回芙蓉洞。从小径觅得破屋一所。室漏水深。一年老人允借住。而无宿处。用门扇悬架粱上。静坐休息。所携褂裤皆湿。亦不能换。大雨连夜。山水奇观。漏室无粮。尤觉境寂心空。有快乐无烦恼也。 廿七日。雨止云消。桥已露出水面。渡过到松谷庵。庵在叠嶂峰前。壁挂藤萝。与日光相映。旁有明碑一座。抬头。奇峰蔽天。入庵。主僧兴云师。昔在九华之小天台翠云庵尝晤。今来此处住持八载矣。取出僧衣来换。师谈翠云事云。我是苦恼子。虽不能修行。亦不会造罪。虽无道德。也不会犯法。将相场中看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只好让他。故来此处云云 。 廿八日。礼观音殿。师陪看老人蛤蟆钵盂诸峰。往游五龙潭及大小油潭。瀑水跃潭。活泼泼地。见者方知其妙。然余为访道。非好游。不见而见。见同未见也。 廿九日。自后溪上。经开山祖墓。往观老龙潭等胜。并有石刻数处。忆程楠诗云。雨过群峰翠欲飞。白云松径鸟声微。山僧闲卧闻钟起。共话无生见月归。 师谈山有云雾茶。玉兰。杜鹃。山海棠。等花。名儒罗洪先温伯雪曾遁迹山中。
六月初一日。直上五里。如意亭。有刘景洲筑亭记。五六里山色溪声。迥绝尘境。沿途有五老宝塔展旗诸峰。皆有老松。短小曲折。盘旋于峰石之上。又四五里。有加官十王八仙三佛诸峰罗列。尤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矣。又三四里许。至狮子峰。危岩挺秀。有一巨石。名曰说法台。稍坐休息。李居士出迎云。仙风飘来。我山增光。先登法台说法。普渡众生也。遂同行。见遍山松林如海。古柏浓阴。好似终南翠华之境。狮子峰下。有狮子禅林。唐建。屡圮复修。庵中住持为宏定。并有老友李法周居士在此。专诵法华有年。昔在九华会晤。今又旧雨重逢。心喜无量。 初二日。法老同游。邀余发起建造圆通殿。下坡三百馀步。至清凉顶。新造房屋未成。乃王森甫居士倡建。住持法空大师。湖南人。有一客僧。谈种松得松。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亦慨世语也。 初三日散步谷中。昔日老松如伞。遍满山中。今遭斫伐。又被火劫。去其大半矣。古名松坞。亦名松海。石怪松奇。他处未有也。即返庵中。 初 四日。晨。雾气笼罩。对面不见人影。未能出游。客僧来访。谈云。佛言财色于人。譬如刀刃有蜜。食之不足充饥。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初五日。云消日出。法老等陪游光明顶散花坞。约三里许。经茂林湿径。转过独石危桥。北岩一松。横伸如桥栏。岩下深不可测。上即始信峰。峰顶平周约数丈。绝壁悬岩如削。下临绝壑。上有巨石数决。老松数株。其上有大小石刻。隶书丽田生弹琴处。行书寒江子独坐。另有石刻颇多。未记。白云往来。群峰皆露。法老指看石笋。绣球峰。圆屏狮象诸峰。罗列奇秀。并老松怪石之状。黄山志云。有三十六峰。析之为三百六十峰。再析之为三千六百三万六千。溪源泉洞。数亦如是。法老谈。古来真发心住。此山者。尝见神灯普照。或放光现瑞。或天乐盈空。以及历代高僧。灵异事迹甚多。山志可考。旋回林午饭。复谈狮林精舍。昔五台僧一乘募建。常居始信峰。近来庵中生活。全靠太平县境民人布施也。并诵性航诗云。二十年来不出山。花开花谢守松关。岩前多少庵居者。乞食王城总未还。初六日。雾雨。客僧谈。唐时读书此山者。灯下有女。将窗掏破窥之。公补讫。题诗曰。舐 破纸窗容易补。损人阴德最难修。一夕有僧过其门。见有状元匾。旁有二语。异而问之。乃知有此阴德。后果大魁天下。我等学道人。更加慎重云云。 初七日至十日早晨皆睛。先观日出。继看云海。此地炎夏时。只十之二一日得睛。但雨后天霁。趁早观云最佳。因云雾之气被压。满铺山谷之下。如大海中波浪奔腾。故黄山云海。为山海大观。九华称少海。黄山为老海。他处更莫能比也。日上三竿。雾气消散。不足观矣。山中度夏。曾无炎暑。 十一日。游光明顶。上里许。到顶。平约计一亩地。群峰皆石。惟此处全土。四面诸峰。高峙若城。顶为中心。喜山川有灵足以助道。故尝来静坐。即古大悲顶基。古有大钟。上刻金刚经。重五千零四十八斤。侧有一柏若龙。名曰游龙柏。顶下有廓然大师建大悲院净业林数楹。砖瓦全无。惟空架已竖立年馀矣。木料皆伐千百年古树充用。已觉可惜。如再不遮盖。完全烂坏矣。西行里许。山中有一茅蓬。某师住。谈山有神鸦。迎送宾客先鸣。雀类少而碧鸡鸳鸯以及苍豹朱砂鼠猿猴獐鹿山羊皆有。门前稍有砂土之地。可种菜芋敷口。师终朝念佛。静坐苦行。新来一行脚 僧云。我来住山不游山。行住坐卧如闭关。只见道来不见山。谷中声色我不看。其言颇觉有味。 十二日。夜雨初霁。散步谷中。怪石林立。飞泉轰轰。经散花坞。观扰龙松。往始信峰。坐观云流。下临绝壑。古松穿插。千态万状。一片幽奇。黄海之胜也。 十三日。由狮顶观海。雾气浓厚。而始信峰大放光明。往观。邹匡明云。石笋诸峰。亭亭屹立。有惊起独拔直折等状。石骨中皆有怪松。倒直横生。葱相纠。对岸有接引松。人不敢渡。正静坐间。雾气渐起。云上见松。顷刻间松埋云里。 十四日至光明顶西麓。云气拍面而来。山溪尽杳。一片苍茫。惟带两袖白云而归。 十五日。至清凉顶。法师谈。昔见月律师。曾住贝叶庵。尝于蒲团石坐。持诵法华。一夕见石忽高起。恍惚中。见白衣一人指示曰。和尚道场不在黄山。华山虚席久矣。语讫不见。因往华山。受衣钵于三昧律师。旋继华山席。是日云雾充满山谷。对面不见人影。如我一念不觉。业风吹动。万念纷飞。全在无明壳中也。 十六日。晴空万里。法老云。今日往掷钵源。在钵盂峰下。一名丞相源。相传宋丞相营菟裘处。其中石刻颇多。经雪庄金骨塔白沙 岭。有古庵址。横折有仙灯洞之胜。昔有僧崇梵住此。卅年了脱。沿途峰峦挺峻。风景幽秀。共约十五里。云谷寺掷钵禅院。明建。传南朝有僧居钵盂峰下。断绝色味。枯坐寒岩。三十馀年。神异渐著。掷钵空中。久而始下。石上有卓锡泉。一日仙乐来迎。乘龙而去。住持定青师亦旧相识。外出。幸有工人备餐毕。导观仙人江丽田墓。丞相坟。灵谷开山等塔。并观九龙潭。江老琴台等胜。前后两游皆草草也。 十七日晨。沿途望天都莲花钵盂青鸾诸峰。虚空拥翠。一瞬即被云遮。至狮子峰。天色昏黑矣。 十八日。告别。法老与余经光明顶麓。西向折南。共约五六里。出竹林松径。山冈砂石。总曰后海。西南二里许。有山冈。南为前海。北为后海。中即平天。如匡庐之牯岭也。法老云。黄帝轩辕氏。来山访道于浮丘公。故称黄山。二里天海峰。相传轩辕墓在焉。法老同往拜谒。然无真实考证也。西南沿路小石堆。为指路碑。翻山越岭过天海冈。法老谈黄山采药源。在青鸾峰下。山崖水浒。药单生焉。如峨眉之洪椿坪也。由石冈脊行。法老说。唐天宝间。李白亦曾来游。里许。鳌鱼背。有洞。穿洞怪石林立。半壁飞泉而下。 沿壁宽约尺许。长约二三百步。下临绝壑。不见其底。奇险非常。名曰百步云梯。将入此道。法老云。照顾脚下。一失足时千古恨。明徐霞客过此。意骨俱苏。询余如何。答云。余游山数十载。惟终南深处。崎岖险绝。万无路时。壁坡皆能行。非畏境险。只怕我心险也。转过山坡。隆然而起者。即莲花峰。峰下有古莲花庵址。昔僧灵虚结茆处也。不数武石上有泉。法老云月池也。旁有老龙松。石刻天海大观。汪洋所题。谷中石极。曲折陡险。仅容足尖。俯身盘旋而上。有数石当关。转迳为虚洞。洞上如井通天。太华之猴狲梯无此险也。高数十丈。出洞登顶上。平周约二丈许。下临千仞。不敢傍视。与天都对峙。顶台静坐。北望九华。东观天目。西看白岳。四顾海阔天空。如入霄汉。身为天人。昔日尝游之地也。文殊院人来催午膳。余恋恋不舍。法老呼唤下。里许莲蕊峰。沿途多产龙发草。又里许穿云渡。从大士岩流出。过大小阎王壁。德圆老和尚未接云。多年不来。一路辛苦。茶饭皆备。院三楹。一厨连卧室。今院外新筑一小楼。上宿于此。有额曰到者方知。联云。孤云卧此中。万山拜其下。饭毕同游。德老云。文殊院四围。峰 岩如石椅。位于天都莲花峰间。后倚玉屏峰。前为文殊台。左狮右象。皆前游过者。回院。法老谈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德老言用功之法无多。最要明心。心体一明。头头是道。谈至深夜始息。 十九日。德法二老同游。右行。其下有洞。可出千尺峡。有石刻观止二字。再下经石洞。有云巢二字。经天都峰下观日落。返照红霞。金光遍满山谷。德老指此去上有炼丹峰。相传浮岳公炼丹处。天都与此峰相并。高九百仞。卓立天表。万年松。天都最多。莲花诸峰悬岩皆有。曲折盘旋。生于石上。大者长约尺许。小者二三寸不等。经冬不凋。如连根拔收。历数年取置水碗内。一夜即开。苍翠如新。复收藏数十年。亦复如是。奇物也。余答西岳太华。亦有斯等万年松。其最小寸许者。游人每购之。携至江南送友。法老云。此山有石兰花。香味超群。有云雾草。或生松杉。或生峭壁。状如乱丝。不粘寸土。惟饱云雾为生。性寒味辣。能愈疫疠。至天门坎莲花洞。复回。仍经小心坡。蒲团松迎送松困龙松坡下。沿壁而行。过仙度桥蓬莱岛一线天。入文殊洞。石窟内阴气逼人。不能久立归 来晚餐。皆以石耳为上菜。是晚德老谈。行人来山。如猴穿洞。从黑暗中转出见天。众山尽露。清凉顶之旷。桃花源之幽。石笋之异。惟我文殊院普见其胜。所以有到者方知四字也。法老云。黄山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松奇石怪。非意想所可及。并谈危岩壁上产石耳。性奇寒。小民捐躯冒险采之不易也。山中特产野术红术。真者稀少。皆是买来种者。土产有黄精黄连紫芝。法老说。有仙猿一。白猴二。常在莲花峰腰。不与众猿为伍。不常见之。凡猴颇多群行不独行。窝在悬岩陡壁间。深夜下山偷包谷。此时山麓人家难安枕也。并有独角兽。朱砂鼠。色纯赤。不多见。山羊诸峰皆有。飞鸟绝迹。惟莲花洞以下谷中有奇鸟焉。 二十日。法老饭毕而归。余与德老送之。是日薄雾微风。日光不现。沿途德老谈。近来末法。众生障深业重。净土法门。最为当机。故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我等凡夫。非仗佛力接引。决难出生死海也。至百步云梯。法老云。我于狮林择地。搭个小茅蓬。愿兄来住。年老不必回终南。辛苦吃不下了。余答谢谢而别。彼时雾散云消。青天独露。复至莲花 峰。登顶趺坐。远眺山下。一片汪洋。云流如涌。约一小时许。雾忽上升。诸峰不见。即下峰来。仍回文殊院。德老送来云雾茶约二两。云真天都云雾。每春采觅。不过斤许。又野术三决。石耳斤许。居士下山时带回送人。此是黄山土产也。 二十一日。出游。遇雨。拖泥带水。归来独坐小楼。山雨渐大。不但全无暑气。更觉料峭生寒。 二十二日。风雨满空。寒气满楼。余与德老谈。上年劝修山路。至今有多处被山水冲坏。如再不修。必至断绝往来矣。时有汪君朝山。被阻于此。谈及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功莫大焉。侵夺他人之物。子孙必被人夺。天道循环。因果不昧也。 二十三日告别而行。德老与汪君同送至洞口。余云。送至千里。终有一别。合掌独行。仍经文殊洞。一线天。蓬莱岛。折转危岩。龙洞真如天关奇险。度云巢洞。过天门坎。兰香阵阵送来。约六七里许。道旁有杉木排成茅蓬。僧谈。欲于此处普接良缘结个茅蓬留客住。修条大路与人行。云云。经丛林深处。浓阴蔽日。阴气迫人。沿山皆有奇松怪石。险道难行。经飞洞鼓洞球洞等处。景极幽美。胆小之人不敢旁视也。约七八里许。出林。即见朱 砂峰。此处歙县属。下坡有普门大师塔院。明碑记之。敬礼毕。前行。至山门。额曰慈光寺。朱砂庵者。因峰得名。入寺。询雪岭上人。已归西去矣。正殿内。铜塔一座。千佛绕毗卢。仍是金碧辉煌。殿后洗眼泉。水甘可供千人。今继住者为涤尘师。寺基宏大。难复旧观矣。是夜宿于此。 二十四日。出寺下坡。石级里许。得心亭。古木阴浓。不见天日。里许谷口。溪中怪石如斗如星。似恒河沙数。雨后瀑流。如雪涛涌。激斗有声。如撞金击鼓。诸水下汇于汤口。经紫云庵下。数十武即温泉。名蒸云泉。因就濯浴。尘垢清净。胜过关中滇宁之清华池也。浴毕。过小补桥。往观祥符寺。破败无人居。返经紫云禅林。昔性海上人重兴。又名天下第一茅蓬。今亦衰败。仍回朱砂庵。每日经行。来浴一次。或二次。有韩君谈及。焦静山诗。灵珠。水养灵珠。籁定波生注玉壶。洗尽尘劳多少客。不知还解洗心无。
七月初二日。晨。天光睛明。出山三里。谷口。由小径中折出。三里上汤岭关。关上无人居。上岭下坡。皆土路。颇滑。沿山荒草一片。岩上猴鸣鸟语。与水声相应答。十里吊侨 庵。内住一人。十五里椒村。沿途转旋难行。闻陈少峰君修山志。往访即别。十里焦村。黟县属。城上观借宿。其住持劝人云。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云云。
初三日。随山过溪。五里。张村分路。二十里入两山峡中。有大溪。七孔大桥。十里上壤岭。是时暴雨忽至。冒雨直至岭头。雨止。就一茅舍饭店过午。又行二十五里乌石陇。十里夏村。宿店。乡人夜防野猪。又防猴来偷包谷。彻夜不寐。 初四日。二十里柳家渡。此去五里石埭县城。五里琉琉岭。五里铜官寺。三十里陵阳镇。四十里青阳县宿。沿途山水风景极佳。懒于琐琐记载。途遇朝山僧。乙未年遇于黄梅县五祖山。刹那间近三十年矣。谈及妄念胜于佛念业识障于智识。口虽念佛心不染道。出生死终无把握。总须生死心切。一句弥陀。如赤子之恋慈母。始克有济。初五日乘小舟至大通。游大士阁。渡峡江。三里和悦洲。游莲花寺。师谈学道务须步步踏实。事事认真。久久工夫纯熟。因缘时至。乃能上报四恩。下济三有云云。伊回汉口。余乘江轮顺流而下。 次暮达镇江金山寺矣。 云居游访遂至匡庐记
民十一年。五月初二日。九江乘南浔车。经沙河。马回岭。各站。至建昌下车。道中遥观云居。峰峦峻拔。秀出霄汉。云居山在建昌县属。今改永修。古称欧阜山。相传楚将欧岌隐此故名。又山高藏云。故名云居。既蹑其顶。复又入谷。为大平地。田园千顷。云中鸡犬相闻。群峰环抱。天然城廓。真若桃源。有真如古刹。坐万仞峰头。五宗禅老。有四十八代。皆杰出龙象。山有明月湖。碧溪桥。五龙潭。赵州关。仰天窝。雷门洞。诸胜。奇秀天然。形容莫尽。苏长公云。云居冠世绝境大士所庐。其中湖开明月。潋滟寺门。三面平田。四山带砺。崖峦盘曲。宛如莲瓣。朱晦庵题莲华城。黄山谷云。四时美景观难尽。半点红尘到不能。十数里建昌城。入东门。经大街。市面冷落。复出北门。三里荒僻之处。半山坡上。冷水观茅室数楹。即云居下院。当家天贵师。能苦行。适昌桂和尚在此。是晚天师闲谈。猛兽容易伏。人心最难降。溪壑终能填。人心却难满。有慨乎言之也。
初三日。晨饭毕。昌老陪余上山。西门外渡大溪。经山峡丛中。宛折而行。四十五里。 姚店寺。村无饭铺。食物希少。三十五里真日寺。即云居山脚。侧有山上庄房。佃户造饭。餐毕登山。旧山重来。余昔由匡庐陆行。五日抵山。今有火车。两日可到。时已日落西山。坡谷荒草难行。幸有佃人引导。共十五里。至真如寺已更深矣。 初四日。浓雾满山。上殿礼佛。殿上盖铁瓦。额曰真见如来。前有天王殿。东有厢房十数间。内住一香灯师。 初五日。狂风大雨。昌老谈。云居历奉敕建。宋唐最胜。劫运既经。荒榛满目。然古制规模。大有可徵。晏相国碣云。登奥阼者五百室。丹墀四十八。当年法席之隆。可想见也。今大雄天王两殿。仍旧。明万历间奉敕建。王时敏书。天上云居额。藏经阁亦同时建。上覆铁瓦。中奉渗金毗卢佛像。香灯师言。昔日住堂七八十人。今三五人而已。 初六日。安师陪游谷口。古有石坊。曰云居第一山。钵盂山适当月湖前。端正周圆。天然作案。五老峰在寺后。寺之来脉主山。俨若雪顶。龙珠峰圆整秀耸。后枕玉屏。前选佛场。四山之水。汇于明月湖。流三里许出口。有五龙潭。大龙窝瀑布悬挂。远望如匹练悬空。与匡庐争胜。 初七日。往西岭礼罗汉塔。讲经台。各圣迹。晦山禅师 偈云。天上云居更有天。奎章塔半共云烟。闽山粤水来归隐。永仰浮图亿万年。与昌安二老三人同下山坡。四十里马祖寺。地近俗家。寺住二三人。午饭而还。某师谈。此山有道容道膺佛印诸大禅师。学人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方有些气息。
初八日。与安师礼祖塔。游呼童桥。在南山跨马尾水。世传唐洪觉禅师。于此呼童故名。人传苏黄诸老。登匡庐。过云居。目击湖山名胜。慨然乐之。壁题甚多。紫柏云。青天如镜。空雷陡发。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寺前有无心杏树。大数围。老干参天。杏果无心。故真可诗云。有实无心事最真。难将此语对傍人。只须自己亲尝嚼。始信欧峰别样春。折东行四五里。田地荒芜。转北出东。谷口有茅蓬两处。亦无人居。旁有樵径。约六七里通山下。 初九日与安师。出后谷。二十里云门寺。为匡真禅师静隐处。师开悟于睦州。印授于雪峰。弘道于灵树。为人天眼目锋辩险绝。而后转三世为国王。遂失智慧禅宗大彻大悟。竞难出轮回。可畏如此。寺今废圮。只有小庵。一僧出外。有俗人讨债代守门。可叹。此去数里。有温泉。芳草丛深。路影全无。志云。摩崖颇多。余来 二次。未能一睹。名迹湮没可惜也。归未迁新禅堂楼住。斯堂乃久参上人开单接众。庆峰禅师助募。叶施主建筑。约二三载成。今已漏室无人矣。 十五日。云开新霁。散步峰巅。南望鄱阳。缥缈无际。北顾长江。盘绕如带。东观匡庐诸峰插天。西瞻翠崖秀出。立身云表。心旷神怡。 十六日。安师同游佛印桥。谈云居外望。山势最雄。才一进岭。坦然平正。四面峰围。俨如莲华。又宛如一大城廓。内有湖田。祖庭绝胜。故朱晦老题云。千层台拥浮幢寺。十丈莲攒大华图。碧溪近寺前。佛印桥跨其上。傍有谈心石。磬石。木鱼石。在膺祖塔前。游人敲打如鱼声。龟蛇二石。关锁龙潭水口。有欢喜石。当寺东壁立陡削。登高远眺。顿尔忘倦。往来衲子谈。一上欢喜石。终身不出山。石船可坐数人。音明诗云。度生已毕似闲舟。恒泊云湾溪水头。不住中流藏此壑。何年撑出竹林秋。 十七日。安师陪游。谈传欧岌将军。为楚将以怀王入秦。而后裔康王避难于庐山谷中。王翦追之急。天忽雷雨烈风。翦人马不能前。因名康王谷。而将军觅嗣主不得。遂遁此修炼得道。故名欧山。仰天窝昔有上静室。今圮。雷门洞在小湖坪之 右。拔地千寻。嶙峋对峙。寒风叱咤。祈雨辄应。故名。 十八日。礼祖塔。昌老谈。云居古刹。坐落万仞峰头。开山于唐宪宗元和间。有道者初至山南瑶田。谓道容禅师曰。吾自南岳来。寻此山十五载。今获胜地。愿与师阐扬佛教。是夜有五神人来。日求珠当入九重之渊。搜宝必登万仞之巅。上十里许。山水奇胜。真方外之金汤。法门之带砺也。黎明时。头陀命樵人开道。与容登山。有白鹿衔花前导。自横岭折而北。数百步。地平如掌。湖澄如镜。峦岫环列如屏。见五神人现前。曰此山乃弟子眷属所居。弟子受佛记。今愿舍此。续佛慧命。容颔诺。即其地治基建寺。昔龙昌圆悟云。不到此山游。不识此山美。此山雾腾云。明月一湖水。真可达观诗云。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薛苔苍。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德清示云居常元禅师云。出世原为究此心。非图名字挂丛林。话头参到无心处。不向他家外面寻。山中稻田千亩。峰上茶子松竹并茂。皆佳产也。昔住千众。今亦可供养百人。 六月一日。安师同礼开山祖塔。沿路谈。人随情欲。贪世虚名。而不学道。枉受辛苦。言次。金碧溪桥。子瞻题云。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安师又言。佛说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倘若有二。世界无一得道者。到明月湖。独石桥跨其上。陈忠诗云。山涵湖水水涵天。别有乾坤在岭巅。安师又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正谈间。一山当面。即赵州关三字。石刻犹存。苏东坡和黄山谷诗云。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余观山灵之气。助遂甚好。惜无道伴。故思出山。时值连日暴雨。所有殿堂尽漏。无安身处。如再不修。必有倒塌之患也。 六月十日下山。昌老送余出谷。谈及莲池大师跋佛印禅师与东坡书云。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割断。余别师下建昌。搭车回九江。寓能仁寺。途中受暑颇重。友人介绍往庐山小天池休养。旧山重逢。时有窦介人先生。日采谈道。闻孙厚在谢铸陈等诸居士。妙培诸师。于牯岭右冈大林冲坡上。开一道场。谈经念佛。欢喜赞叹。黄龙寺青松上人留住度夏。 潮州韩山游访记
民十一冬由沪乘轮。至汕头。已岁底。乘汕渤火车。轨枕皆石。其他皆木。惟安滇路铁枕。经彩塘浮洋鹤巢等埠。至潮州城。入西关。出广济门。百馀武。有桥名曰湘子桥。桥有十数孔。皆巨石造成。每孔有石五条。每条约长二丈许。阔约三尺许。厚约尺许。每孔石墩上。对面皆有小庙。相传韩文公贬潮阳时。开江入海。造桥难就。湘子以神力助而成之。故水名韩江。桥曰湘子桥。渡桥上坡。即韩山。有韩文公祠。老干十数株围绕。前殿供关圣像。正殿奉韩文公像。旁有湘子像。左右两廊。碑记甚多。匾额曰高山仰止。曰浩然独存。曰仰如泰斗。侧有学校。时放假度岁。只有堂介守门。余见祠中无人。与堂介商。暂住数日。旋伊复回家过年。一人独居。非常清净。竟日不举火。市上亦无素食。只以自带茶食度饥而已。 初二日。有陈明惠居士来祠朝礼。谈佛说。恶人害贤者。犹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即四十二章经文也。 初四日。下山。渡湘子桥。入城。游开元寺。途遇邱有亭君。邀游北城。城外金山。清秀壮丽。近有西湖。嘉 树荫蔽。入峡登山。半山有华陀葛仙诸殿。更有观音殿。香火颇盛。僧室上有巨石。石刻画境二字。登顶一望。韩江如带。城中风景一目全收。复回汕头大峰庙一游。遏曹居士。言浮心慕道道难会。守志奉道道易行。游毕仍往杯渡度寒矣。 名山游访记卷七追忆略记
高鹤年撰
许止净参订
光绪丁未徐淮海水灾春振视毕往嵩山游访记
三月初二日。海州出发。沿途春暖花香。麦苗茂盛。缘翠连天。春振开查。饥民有望。须往云台山谢神。二十里新浦。三十里千金闸。经五洋湖。沿山麓行四十里。宿城山。经法起寺。途中二人。谈阴谋暗算。天眼分明。祸到懊悔。始知念头差。上山三里。静室。昔日余结茅处。今无人居。初三日。经中鼎东磊。七十里上山云台前鼎海宁寺。礼三官大帝。上年勘灾。祈求平静丰登。果如其愿。故来谢神。许愿重修南鼎紫云山。四载圆满。初四日。经水濂洞。印心石。望海楼。清风顶。昔日常游之地。风景胜迹。已登上册。接徐星槎先生函。邀往唐王洞。友云。人生世间。皆被名利所牵。五欲所缚。如能不被境 转。准可超出苦海。初五日。十二里党路村。十里南城。即凤凰城。唐太宗征东驻跸。十八里板浦。东去临新中正场。皆出晒盐。故有海分司署。至淮城。水陆皆通。初六日。搭船。五十里将近大伊山。舟中有吴姓。山阳人。在板浦盐差有病。口中乱言。要我命。不是我害你。随将青口一客。拖入水中。众客不及救。二人溺毙。船主往镇报告。我等证明入葬。余见。都因宿世冤业。招感今生之报。来世循环不了。初七日。三十里张家店。十里龙沟。二十里新安镇。初八日。十里白头关。三十里五江口。二十里八角墩。至傅门镇。初九日。三十里安东县。过黄河口。五十里淮安府山阳县。沿途春麦皆佳。开放春振有期。须往徐州视察。初十日十五里板闸。十五里清河县。即清江浦。十五里福兴闸。十里新庄闸。二十里罗家营。十一日。五十里桃源县。四十里崔镇。十二日。二十里古城。香客谈话。荣华三更梦。富贵九月霜。病死谁能替。甜苦自承当。二十里白洋河。四十里宿迁县。伍子胥楚霸王故里。十三日。十五里落马湖口。四十里赵河。十里直河。十里沙坊。五十里邳州。无东门。南关外圮桥。相传张子房三进履处。黄石公教 授兵书等物。十四日。二十里唐石。途中有一牛食草。一人担山芋干来。牛即随后追至。触死途中。有廿馀人独追伊一人。大有来因。六十里拷拷湾。四十里黄钟集。十五日。十五里樊家店。沿途麦苗大旺。皆是天恩所赐。春振放毕。难民得益。二十里徐州府铜山县。楚霸王迁都之地。南关有吕布戏马台。云龙山风景清幽。灾区视察完毕。即电义会告辞。适遇葛君云卿。名抱一子。洛阳候补知县。邀余同往参观少林神拳。可以降魔云。君言睡时。尝见二女子向伊索命。哭闹不休。所以我心时常不安。无法避免有时日间昏糊。心中明白。二女即来。不知是何因果。今望同往求高人解冤释结。时余感冒。勉强同行。伊谈静坐常思己过为要。十九日。雇轿车一架。经归德府商邱县。余病困车中。伊与人谈。为人处世。不可步步占先。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等语。经五日。至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二十六日。余病亦退。同游城内相国寺。庙宇宏大。内有市场盛旺。香客颇多。供有相公婆像。藏经楼僧房数处。北城有宋太祖金銮殿。即龙亭城。东南有铁塔寺。僧家不旺。二十七日。经朱仙镇。车中 言。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人有巧计。天有主张。七十时里中牟县。二十八日。微雨一天。君谈。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量。善恶终有报。来早与来迟。七十里郑州京汉铁道中心。二十九日。往许昌光武山。观山洞。看黄河铁桥长约数里。见小工夺利。用武打伤人口不少。世间之事。有利必夺。有名必争。苦哉。仍回郑州。五月初一日。三十里须水镇。路傍图财害命。死人犬食。农人赶至。将犬打死。犬为食亡。人为财死。六十里崔家庙。初二日。八十里禹台。初三日。二十八里过马跑市。见有人争闹。葛君相劝。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至龙潭寺。看九龙潭。深远冷清湛湛。另有佳境等胜。途中老狼食山羊。见人拖之而去。大虫吞小虫。无法救之。因果循环。十二里中岳庙。后诣华盖峰。供奉圣父母。有老僧指示。放大振救人。小振救飞鸟走兽。放虫蚁粮老鼠粮皆功德。初四日。由放鹤亭。饮马井。至峰顶。有二客谈及。因利害人之事。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自心医。葛君言。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云云。山脉来自秦岭。黄洛二水。汇合洛口。东流洛阳城如盆。东南太和诸山重叠。汉 江如龙。阵云朵朵。山水大观也。礼北极殿崇寿宫。五里嵩阳书院。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有汉柏。相传汉武帝植于院外。唐碑四面如一。八里法王寺。与住持谈。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即初祖道场。十五里听法地。涌金莲胜迹。六里三祖庵。三里嵩岳寺。当家谈。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等。禅机甚妙。十二里会善寺。有龙樵泉。初五日。二十里少林寺。登封县属。方丈善清。是晚闲谈。只一个俗念头。错做了一生人。只一双俗眼睛。错认了一生人。寺中约廿馀人。家风颇有威武之势。嵩山曰太室。少林曰少室。因山有左右。故分太少焉。看面壁石。礼大圣紧那王真像。像有三尊。左铜右铁。中系竹篾。所成。乃是真像。初六日。三里初祖庵。有僧云。做官好。葛君答。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愁。有六祖手植槐。五里面壁洞。回至二祖庵。炼魔台仍返少林。看神拳非至诚有缘。不能一见。初七日。七十里偃师县。白马寺残败非常。白马驼经故名。有焚经台故事。葛君与住持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初八日。三十里河南府洛阳县。伊回公馆余往熊耳山。 光绪癸巳由庐山往南昌西山朝云居礼四五祖山游访记
二月初六日。至庐山东林远公道场。看虎溪白莲池。殿房数间。今非昔比。真可叹也。西林道风颇好。三里上山。经王阳明先生坊。廿里大天池寺。山高奇寒。多处积雪未化。三里佛手岩。三里大林寺。五里黄龙寺。娑罗树高十数丈二株。各寺只有一二人居。皆苦行僧。此时牯岭无租界。荆棘少人行。十五里日照寺。山顶观日。五里三叠泉。观瀑亭。约三十里至海会寺。上看五老峰。时有二人取石耳。一人失足。坠岩而亡。人为财死。下去白鹿洞。二十里栖贤寺。龙潭瀑布。神罗汉像。十里秀峰寺。看地狱变相图。青玉峡。十里经黄岩现瀑。十里万杉寺看五指樟。包龙图书龙虎岚庆四字。山麓有二鸡争食。忽一豺将二鸡衔拖而去。鸡为食双亡。十里归宗寺。看王右军耶舍尊者像。墨池。鹅池。喷雪泉。右军读书处。观音洞。三祖庵。金轮峰。舍利塔。此山乃扑天凤势。寺基。右军舍宅建寺。山中胜迹风景。已载前册。各寺留住数日。每天贴饭钱三十文。皆劝余出家。三月初八日。三十里经张韩岭珠玑街。三十里牛栏。十里小九华。初 九日。五里。吴城镇乘船。舟中客谈。一船西来。一船东顺。逆风波势不同。寄语顺风船上客。来日未必是顺风。百里至南昌府章江门。有先贤澹台墓。寓城内南海宫。初十日。由塔下寺。往百花洲。又日东湖。有滕王阁。十一日。出惠民门。三十里生米街。三十里西山。苍翠横空。云飞鸟迷。万寿宫。乃许真君修道处。香火盛旺。有孽龙井。响石等胜。十二日。四十里翠岩。白云流水。翠满长空。山中小径。崎岖难行。十三日。七十里经马祖道场。至建昌府属云居山。真如寺。山巅四周莲花城。朱晦庵先生读书处。东坡佛印谈禅地。由赵州关。仰天窝。东茅蓬。智根师云。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清言有味。山中古迹。已详另册。十六日东下。三十里白沙。五十里小江口。十七日。过江。九十里湖北广济县。路通黄州。苏长公赋赤壁处。十八日。三十里经五里坡。荆竹铺。继宗庵。三十里。双城驿。十九日。五里四祖山。蕲春属一天门。渐入佳境。五里种松和尚塔。林木清幽。五祖前生。号种松道者。求道于四祖。半里传法洞。五祖得心印处。毗卢塔。二里花桥。碧玉流。四祖山。即西 山。名双峰。正觉寺住持慧净云。木有根则荣。根坏则枯。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大殿供奉禅师真身。今是香像。所传法器。宝印。千佛衣。铁主杖。夜明珠。金盆。今失去大半。廿日。三十里石上休息。见山下水边。有蛤蟆食百脚未完。来蛇又吞蛤蟆。余惭无法施救。上山高山寺。寺诣高峰。云满谷中。峰幽怪秀。气象雄厚。罗汉洞。观音洞。垒石最奇。静监祖师道场。廿三日。下坡。三里妙高山。十里杨梅岭。三十五里经石城庙。至东山。即五祖山。南北山。老祖山。莲花洞。受法洞。白莲峰。有池。廿六日。三里讲经台。活佛洞。中峰庵。方丈华香有道。谈伊法弟惹病魔。常有男女。尝用刀棍相打要命。衣自扯破。饭连碗食。口舌俱流血。此乃宿世冤业。问如何解释云云。二里圣母殿。大殿。麻城殿。真身殿。五祖弘忍禅师真身大殿。香桌罗纹石。颇奇。相传西域送来。廿八日。七里下山。经龙亭真意庵等处。廿九日。五祖山一天门。二十五里黄梅县。西城外东禅寺。五祖菩萨道场。六祖证道之地。坠腰石。石刻偈云。决石绳穿祖迹留。曹溪血汗此中收。应知一片东禅月。长照支那四百川。进城高塔寺。塔有奇境未见。甘浊港。离母墩。 四月初二日。三十里孔垄镇。一宿庵。乃六祖大师回粤五祖大师送此一宿处。初三日搭船。卅里曹家坝。十五里清江镇。即小池口。过江。南岸九江府药师门。寓龙池寺烟水亭。能仁寺锁江楼。诸胜已载前册。仍返庐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做善事前要有正确的发心: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功德善事呢?最上等的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一切如母众生都能脱离痛苦,为了一切如母众生都能证得正等正觉(即成佛)而做某件事情,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属于一切如母众生中的一员,如果不放心,可以在发上等愿之后,加上诸如为母亲疾病痊愈,或如为自己能得有善缘子女等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