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问答题


2014/9/8    热度:311   

⒈为什么说哲学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答:哲学原意为爱智,或智慧之学。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为研究对象。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或普遍的发展规律的学问。

⒉佛教的产生与印度古代文明有何关系? 答:公元前6世纪之前,印度思想界居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恒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刹帝利种姓和吠舍上层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婆罗门种姓至上的传统观念和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婆罗门教由于自身的缺陷,已日益衰败,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⒊沙门思潮中较有影响的流派有那些? 答:1。邪命外道。2。顺世论。3。积集论。4。不可知论。5。耆那教。

4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究竟思考了什么?觉悟到了什么? 答:人生诸现象逃脱不了因果报应,人之所以有种种烦恼,归根结底是由于有情欲贪爱,有由于无明的缘故而被驱使,这样便循环往复于生死轮回之中而不得解脱。为了解脱,如一味苦行苦修,使人精神“恼乱”,无法达到解脱;不修苦行,而过世俗生活,则使人贪恋福乐,意志薄弱,必将永远受苦,正确的方法是舍弃这两种极端的做法,而采取界于二者之间的“中道”, 即佛教。

5怎样看待释迦牟尼的宗教态度. 答:从不以神人自居,强调自己是人类的一员,只有人才能成佛,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顺从神的旨意,因此释迦牟尼着重于人生解脱,凡与此无关的问题,都不感兴趣。

6僧团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答:1.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打破了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主张僧团内不分种姓,一律平等,只按受戒先后长幼排序,可以说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 佛教的因缘理论,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待缘而生,否定了传统的救世主创造世界的学说,也否定了传统的宿命论。佛教虽主张三世因果,并不否定前世的宿业,但认为前世只是果报的条件之一,重视现世的行为,这一点使人思想解放,摆脱创始主和宿命论。3. 首创妇女教团,冲破传统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拥有平等的权利。

7阿含经的学术价值在哪里?答:1阿含经内容的渊源,可以肯定来自第一次结集诵出的三藏,但其形成文字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2阿含经的意义:是原始佛教独一无二的宝典,是一切大,小乘佛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3.阿含经中包含了大量涉及当时印度社会文化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4.然而诸多大乘佛教派别视< 阿含经>为小乘经典,认为是最下乘的圣典,是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教化钝根之人所讲述的较浅显的教义,这是偏见。

8说一切有部对待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无常”“空”的观念是怎样的?为何说是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

答:“法相”就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是一切认识必须直面的对象。佛教解脱之道就在于超越世间认识,达到无常、无我等特殊的智慧。因此,分析“法相”就成了有部表达自己哲学的主要方法。说一切有就是承认精神和物质的存在,是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

9全面认识比较大小乘间的区别:

答:⑴.对待佛祖的看法上(佛陀观):小乘:任保持原始佛教的特点,视其为历史人物,是人间的觉者,佛教的教主和传教师。只有一尊佛加以供奉。大乘:接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把佛,菩萨神格化,偶像化,认为只有依靠佛的智慧和功德才能救度众生,视其为超人的存在。认为有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如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等。进一步认为诸佛是整个宇宙力量的体现。⑵.修行目标上:(追求理想上)小乘:偏重于个人解脱,以阿罗汉果为究竟。大乘:主张普渡众生,提出菩萨是佛体,应以其为目标,菩萨是为了解脱众生之苦,自由往返于生死之间。⑶.修行方法上: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即由种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苦果,因此应当重闻尊教,追求断业灭惑,所以主张个人远离社会,隐遁禁欲。大乘:则认为人生问题不应该孤立地解决,应当全面解决,不但要自己解脱,也要他人解脱,也就是强调众生的“共业”共同转化,因此大乘强调不应回避现实,面对现实,修菩萨之行,在现实中解脱。⑷.理论上:小乘:人无我;大乘:一切法空。⑸.教化对象上:小乘:孔雀王朝时期,佛教主要在统治阶级上层得到支持和发展。大乘:贵霜王朝时期,由于大乘的出现和发展,佛教从上层阶级更多的向庶民阶级渗透, 这一时期舍利崇拜,佛像崇拜愈益普遍,各地建造了大量的佛塔,雕凿石窟佛像,同时佛教的教育系统也大为发展,规模宏大的寺院纷纷涌现,如那烂陀寺,超岩寺等。

10大乘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麽? 答: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发展,演变,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尤其是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发展,演变,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佛教亦复如此,部派佛教是对原始佛教的完善和补充,大乘继承和发扬了部派的佛教学说,并有所发展,在理论上愈加完善。因此,大小乘在精神和实质上确有诸多区别。

11中观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何?答:简单地归纳为:诸法(宇宙万有)依“俗谛”说是有,依“真谛”(胜义谛)说是空,认为客观世界虚幻不实,自性为空。自称其学说是离于空与有二边之见的“中道正观”。中观之‘空’,不是一无所有,是无自性的空,如水中月,虽自性为空,而月亦可得见。这种有和空的矛盾统一(非假非空,即假即空)就是中观。

12中观自续与应成的区别有哪些?答:1自续派:(主张俗谛中“诸法为有”,即世俗认识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有独立自存的意义和内容;而在胜义智慧中则无。)主张在方法论上必须运用因明的正规格式,在破方
论时首先要提出自己的正当理由,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论式,才能使对方了解己方的观点,有效地破他立己,故名自续。2应成派:(通过破对方之立论来使对方折服之方法。该派认为即使在俗谛中也无事物之实相,即在俗谛中一切事物和现象也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内容。)中观论的祖师龙树即主张以破显(己)宗,在论辩中,自己不另建一套学说体系,而是把重点放在指出对方理论的内在矛盾上,故名应成派。3两派在方法论上截然相反。

13二谛理论在佛教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1俗谛:把世界看作真实的存在(有),这是无明凡夫的颠倒认识,也是佛为“无明”钝根凡夫所说的真理。2胜义谛(真谛)把世界看作因缘所生,自性为空,即本质 上都是空性,没有独立的实体性。这就是佛所说的究竟真理,即真谛。

14大乘唯识派的哲学理论有何特点?

答:唯识派主张:与中观派一样否定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但唯识又肯定思维意识的真实存在,即所谓“外无内有,万法唯心”,( 外无内有,即无外境,有内心。),即主张众生心中始终存在法性智慧,——人人心中自有佛的思想。

15怎样评价中观与唯识的代表人物? 答:意为六位圣贤把世界装饰得极美好之意,是大乘佛教的六个代表人物。
龙树:→ 提婆;→ 中观派
无著:→ 世亲;→ 唯识派
陈那:→ 法称;→ 佛教因明学创始人和继承人
中观和唯识构成大乘车之两个车轮,从此大乘佛教迅速发展似夏日之江河。

16藏传佛教产生的社会基础何在? 答: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藏语言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

17藏传佛教的特点有哪些? 答:1。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二为一的佛教。2。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持龙树中观见。3。藏传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论发展的高峰。4。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5。覆盖世界各地。

18为什么说四谛是原始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佛学的基础? (为什么说四谛是关于生死和涅盘的因果的理论?)

答:因为1.苦谛: “一切皆苦”,八苦说.是四谛中最关键的一谛,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2.因谛或称集谛(苦的原因): 探求苦的原因,根源,就是集谛的内容.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 3.灭谛(说苦的消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4.道谛(灭苦的方法): 道圣谛,简称道谛,即是灭苦之道,或灭苦的方法,也就是佛陀所说修道方法,若能依此方法,切实遵行,便可升入圣境,是由凡夫众生成为超脱自在的圣者之道,所以称为道圣谛。

20佛教的人生价值论究竟怎样理解? 答: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不幸的,应当摆脱和超越人生,应以追求涅盘解脱为人生最高理想. 同时佛教又认为人生是宝,是有重要价值的,认为人高于三恶趣,有条件听闻佛法,获得觉悟,乃至求得解脱.

21佛教构筑的宇宙模式是怎样的? 答:宇宙结构论又称宏观宇宙论,是佛教对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整体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一种特殊的宇宙模式论。

22为什么说《俱舍论》 是佛教哲学世界观的集大成著作?

答:藏传佛教认为俱舍世界说,只是不同众生业力所现的各种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状态,世俗智既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其说,只是众说中的一说。

23佛教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如何认识人生(包括心性),认识周围客观世界,如何认识和达到解脱境界的问题,是佛教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24为什么说缘起理论是佛教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特征.

答:缘起与空性的统一,缘起与空性,不是对立的,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为什么一切法空?因为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无自性?因为是缘起有的。

26分析因明学在佛教哲学中的方法论意义

答:因明学可以说是佛教哲学中的方法论,或者叫做“论法”,这个“法”字包括宇宙万有,概括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自然就包含了做人、成佛的道理。如果把“法”当做“佛法”的“法”来讲,这个法就包括了三藏十二部教典,藏传佛教则分为《甘珠尔》与《丹珠尔》两大类。

27般若中观论的思想精髓是什么?答:般若与方便,是成佛的两大因素,而且是相助相成的,所以说:没有方便的慧──般若,是要证实际而成小果的;没有般若的慈悲方便,只是人天善业,对佛道来说,都是系缚。只有般若与方便的相资相成,才能实现大乘的不思议解脱。

28试分析佛教二谛理论之关系

答: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谛1从现象来说为世俗谛相待的世间真理,从本质来说为第一义谛绝待的真理。从世俗谛来看,宇宙万有,无量差别,种种相状,种种功用,种种生灭、来去、同异、是非、得失等现象和因果关系,历历分明而有;从第一义谛来看,虽有万象差别,而体性空不可得。空与有在因缘所生法上是统一的,因此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是二而不二的,这便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道理,这也便是龙树的“中道义”。2真谛如不依俗谛,也无从成立.3以俗谛为阶梯,由俗入真,逐步把握佛理.

小乘:下乘, 即小乘佛教, 自公元一世纪佛教中出现了”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后,就把坚持原有教义, 只求自我解脱的其他教派, 称为小乘.大乘,:上乘。广大乘。即大乘佛教。是公元一世纪时,由部派佛教的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变而成的。大乘佛教除主张“自我解脱”外,还宣扬“救度一切众生”。这种教义能运载更多的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涅盘境界的彼岸,故称大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代的社会,恶好像是善,善好像是恶,善恶混淆不清,很难辨别。你要是心不清净,没有真实智慧,没有相当的定功,真的没办法辨别!一般世间人,是非善恶、真妄邪正,都没法子辨别,都把它搞颠倒,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就是愚痴!现在这个世间众生,你给他讲正法,他很难接受;你耍一点花样去骗他,他还高高兴兴地去上当,这是没法子的事情! 现在的众生迷惑颠倒,信邪不信正,听骗不听劝,很容易上当。佛法的修学,最要紧的,是增长我们的定功、增长我们的清净心、增长我们的智慧。你要是知道这个修行原则,天天接受正法的薰陶,你就不会上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