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如何製成


2014/9/8    热度:243   

「唐卡」是藏語。「唐」的含意與空間有關,表示廣袤無邊。畫師茨旦朗杰舉例說,就像在一塊布上,既可畫幾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畫一尊佛。「卡」有點像魔術,指的是空白被填補。說白了,唐卡,其實也就是西藏的卷軸繪畫。

據說西藏第一幅唐卡畫的護法女神白拉姆,就是吐蕃王松贊幹布用自己的鼻血畫就的。西藏每個受過傳統訓練的畫師,都說得出這個傳說。

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唐卡源於吐蕃時的文告和僧人講經說法時隨處懸挂的布畫,歷史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也有人深信早在更為久遠的象雄古國便已出現。

經考證,唐卡的形式與遊牧部族的生活經歷有關。藏民在遼闊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為隨身携帶的廟宇。畢竟,唐卡比塑像更輕,也不同於壁畫,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帳篷裏,哪怕是一根樹枝上,就能成為一種象徵,讓藏民們祈禱、禮拜、觀想,或保佑去世的親人。最小的唐卡僅有巴掌般大小,畫在紙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擇吉日而向廣大信眾示現,當其緩緩展開後,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

西藏人把唐卡畫師統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他們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傳的範本,須得遵循。這範本往往隱匿於密存的經典中,記載著至少八種成套的造像尺度,無論是姿態莊嚴的靜相神佛,還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應的比例,不得修改。

唐卡至今猶存的最大秘密恰恰在於「因循守舊」。這個辭彙在此却象徵著唐卡的光榮傳統,每一位畫師正是因為堅守這一傳統而成為文化記憶的複製者。不過這絕不是排斥畫師的才華,使他們變成毫無個性的匠人,雖然他們從不在唐卡上留名,但却賦予每一幅唐卡莫大的感染力。

產生並且延續這種奇異魅力的另一個秘密是顔料。所有的顔料皆取自大地,不是珍貴的礦物就是稀罕的植物,其配製則完全靠手工操作,過程緩慢而複雜,甚至跟人的力氣有關,比如白色和黃色可以由年輕男人來打磨,但藍色和綠色則需要體弱無力的人慢慢地研磨。用這些顔料繪製的唐卡可以歷經滄桑却不變色。其中對金色不可或缺的應用乃唐卡絕技。

別具一格的唐卡從未像今天這樣廣為人知,一些被稱為「新唐卡」的繪畫注入了日新月異的資訊,如拖拉機、汽車、飛機等象徵物質進步的符號。更多的「新唐卡」還借鑒中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冀望成為獨立的藝術品。可「舊唐卡」的畫師頗不以為然。

堅持傳統的畫師茨旦朗杰說,自己當年學畫時,「每天晚上都要背誦佛經和比例。」作畫時還邊畫唐卡邊念經。「過去一幅唐卡至少要畫一年,有的局部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一點也不耐心,只圖越快越好。當然,現在要是一年畫一幅,這個畫師也就吃不上飯了。」丹巴繞旦教授說。

值得關注的是一度失傳的藏畫顔料如今正面臨著礦源短缺甚至喪失的問題。如花青和藍綠被喻為顔料中的「王子」,是唐卡繪畫不可或缺的色彩,加工製作這兩種顔料的礦石主要分布在西藏拉薩附近的尼木縣和昌都地區的兩座礦山上,尤以尼木的礦石最適合加工。但近幾年來,該礦山已被當地有關部門賣給某礦業開發公司用來煉銅。西藏大學礦物顔料廠的幾位畫家嘆息道:「藏畫顔料猶如唐卡的生命,發掘難,維持下去更難,能不能以某種立法的形式進行保護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学佛,怎么个学法?要用佛的标准,改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学佛。一定要用佛做标准,不可以用人做标准!我们学佛,把自己所有一切违背自性的行为统统修正过來,这叫“修行”。“行”就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思想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一切造作是身的行为,行为再多,佛只用三个字,“身、语、意”,全部包括了。修行非常重要,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时刻刻要有高度的警觉!自己念头一起,要知道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要知道这个念头该不该起。就算是善念,最好第二念就要立刻换成“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