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观


2014/9/8    热度:330   

   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教授
   佛陀并不回避宇宙这一问题,而是面对它,指出: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缘起有」,以「业力」推动整个心物世界的变化。
   摘要
   本文依据佛教的经论,探讨佛陀所阐述的宇宙现象,依次分析:(1)佛典中有关数字、时间及长度的计量。⑵三千大千世界的结构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时间的相对差异。⑶宇宙的动态变化:于成、住、坏、空中,世界与有情的生灭。此中经论的记载有许多符合现代科学的说法,只是佛教的宇宙观同时考虑物质与精神的合一——推动宇宙变化的是物质间以及精神间的作用力,此力统称作「业力」。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中宇宙的描述更为浩瀚,要由「缘起」与「性空」的观点,才能掌握宇宙的真面目。最后本文讨论「四记问」,以澄清佛陀对宇宙这一问题是否不予置评。
   一、前言
   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小乘的论典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大乘的经典有唐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乘的论典有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等,由这些经论使我们知道佛教对宇宙现象的重视。以下依次依据经论来分析佛典中有关数字、时间、长度的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结构及其成、住、坏、空,并对物质世界及有情世界的成灭详细阐述。
   二、数字
   为了描述大幅度的宇宙现象,佛经中定出许多大的数字,如「阿庾多」、「阿僧企」。今依《俱舍论》卷十二的记载:
   「一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人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那庾多为大那庾多,(中略)……十跋逻搀为大跋逻搀,十大跋逻搀为阿僧企耶。」①
   依此说法,「洛叉」为10,「俱胝」为10,「阿庾多」为10,「阿庾多」为10,「阿僧企耶」(或略为「阿僧企」意译为「无数」)为10。这些大的数字常用来记述长的时间、距离等。只是在大小乘的不同经论中,所记叙的数值大小常有不同,一方面可能是佛经经过长期背诵下传而有所出入,一方面可能是释尊因材施教,适应听众的根机而有不同的权说与实说。佛典中经常出现很大的数字,不外反应出佛教的眼光不是只拘限在一小范围内,而是放眼在广大的时空,使心胸能含摄整个宇宙。
   三、时间
   佛典中的短时间,用「剎那」、「一弹指顷」来叙述。今依《俱舍论》卷十二:
   「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即「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三十昼夜为一月。总十二月为一年。」②
   依此记载来推算,一须臾(一牟呼栗多)为48分钟。一剎那为0.0133秒。一弹指顷约为0.86秒。
   佛典中的长时间则用「劫」来表达。「一大劫」由「成劫」 、「住劫」、「坏劫」及「空劫」等四劫所合成,此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合成。因此「一大劫」共含有八十中劫,每「二十中劫」是由一减劫、十八中劫及一增劫所合成。所谓「一增劫」是由人寿十岁时算起,每经过百年,人寿增一岁,一直增至人寿八万岁为止,如此一段时间,为一「增劫」,共计7,990,000年;反之,则为「减劫」。十八中劫皆由一增一减所合成,故又称「增减劫」。若将增劫及减劫各近似为八百万年,则「二十中劫」约为三亿年,「一大劫」约为十二亿年。依此可以推算出佛经上的「三大阿僧企劫」约为3.6×10年。以上主要依小乘经论来计算,若依大乘经论(如《华严经》、《瑜伽师地论》)则其数值更大。目前太阳及地球的形成年龄,科学上认为不超过二百亿年,此点可相互此较。
   四、长度
   佛典中的长度单位常用「极微」及「踰缮那」(「由旬」)来表达。《俱舍论》卷十二的颂文说:
   「极微微金水,兎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踰缮那。」③
   此颂文是说:由「极微」开始,依次以七倍来增加,则成为「微」、「金尘」、「水尘」、「兎毛尘」、「羊毛尘」、「牛毛尘」、「隙尘」、「虮」、「虱」、「(左麦右广)麦」、「指节」的长度。三个指节合成一「指」,二十四指横排即合成一 「肘」的长度。四肘成为一「弓」,五百弓成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 「踰缮那」(一由旬)。此中「指节」及「指」的长度较为习知。今设一指节的长度为2.5公分,宽为三分之五公分,如此可估计出:
   一极微(的长度)为0.05A(埃)
   一俱卢舍为800公尺
   一踰缮那为6.4公里
   一千踰缮那为一地球半径。
   由于一个波尔半径为0.5A,故知极微本身近乎原子的大小。
   五、三界与三千大千世界
   佛经中的一个小世界,由「欲界」 、「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所构成。三界内各有相关的众生,《长阿含经》卷二十的《世记经》中记载着:
   「佛告比丘:「欲界求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求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实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④
   以上共标出三界的众生有三十八种。《世记经》又记载着:
   「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四天王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半两。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铢。……兜率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衣重一铢半。……他化自在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衣重半铢。……」⑤
   以上显示出愈往上层的天,其身长愈大,密度愈稀;而另一方面寿命却愈长,《世记经》说:
   「阎浮提人寿命百岁,……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忉利天寿天千岁,……焰摩天寿天二千岁,……兜率天寿天四千岁,……化自在天寿天八千岁,……他化自在天寿天万六千岁,……梵迦夷天寿命一劫,……光音天寿命二劫,……遍净天寿命三劫,……果实天寿命四劫,……无想天寿命五百劫,……色究竟天寿命五千劫,……空处天寿命万劫,……识处天寿命二万一千劫,……不用处天寿命四万二千劫,……有想无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或有减者。齐此为众生,齐此为寿命,齐此为世界,齐此名为生、老、病、死往来所趣。……」⑥
   以上标示出「天」的寿命甚长,但仍不能超越生、老、病、死。今回过头来,看此大地,《世记经》说: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地止于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边无际。水止于风,风深,六千四十由旬,其边无际。」 」 ⑦
   此处的数据,在不同经论上并不相同,但都表示此大地(地球)下方是水(大海),再下就是风(大气)。若再把宇宙的范围,由此世界往外看,依《世记经》的记载:
   「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⑧
   此处指出一个小千世界含一千个太阳系;中千世界含一百万个太阳系;一个大千世界含十亿个太阳系,如是为一佛剎。《世记经》的《地狱品》记述着:
   「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迷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⑨
   依此段经文所述,八大地狱是在太阳系的外围二大金刚山(即「铁围山」)之间。「大海水」似指星际介质,「金刚山」似指不同星际介质间的不连续交界区。
   至于地球上的四大洲,依《世记经》的<阎浮提洲品>及<世本缘品>的记载: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即「北俱卢洲」)。……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即「东胜身洲」)。……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货洲」)。……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即「南赡部洲」),其土南狭北广。……」」⑩
   「此阎浮提日中时,弗于逮日没。拘耶尼日出,郁单曰夜半。……阎浮提东方,弗于逮为西方。阎浮提为西方,拘耶尼为东方。拘耶尼为西方,郁单曰为东方。郁单曰为西方,弗于逮为东方。」(11)
   依以上二段经文的记述,此处的须弥山代表地球自转的轴心;地面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大洲,依次为弗于逮、阎浮提、俱耶尼及郁单曰,如此可符合各洲的日出、日中、日没及夜半。四大洲及人皆在地球上,容易用肉眼见到,而「天」则有不同。《世记经》的<忉利天品>》记述着:
   「天有十法,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众色随意而现。」(12)
   故知佛经中的诸天,并不是像人类的肉身易于见到。至于他方的佛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有如下的记述: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有种种差别形相,所谓或圆或方,或非方圆,无量差别。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表示在大乘佛法中,有千差万别的宇宙形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三千大千世界」。今日的天文学,已明显知道太阳系中的天体有盘状的分布,由十个恒星所构成的银河系也是旋转的盘状。银河系外的「旋涡星系」也是如此。由许多星系所构成的「星系团」,则有的不再是盘状;更大尺度的「超星系团」则旋转不显著。
   六、世界的成坏
   依《世记经》的<三灾品>所述:
   「佛告比丘:「世有三灾,云何为三?一者火灾,二者水灾,三者风灾。有三灾上际,云何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净天,三者果实天。若火灾起时,至光音天,光音天为际。若水灾起时,至遍净天,遍净天为际。若风灾起时,至果实天,果实天为际。
   云何为火灾?火灾始欲起时,此世间人皆行正法,正见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时,有人得第二禅者。……此世间人闻彼说已,即修无觉无观第二禅道,身坏命终,生光音天。是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无觉无观第二禅,身坏命终,生光音天。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梵天求生命终,来生人间;修无觉无观第二禅,身坏命终,生光音天。由此因缘,地狱道尽,畜生、饿鬼、阿须伦及至梵天皆尽。……梵天尽已,然后人尽,无有遗余。人尽无余已,此世败坏,乃成为灾。其后天不降雨,百谷草木自然枯死。……缘此世间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间所有小河、汱浍、渠流皆悉干竭。……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悉洞然,……一时四天王宫、忉利天宫、焰摩天宫、兜率天、化自在天、池化自在天、梵天宫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法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13)
   这段经文详述火灾起时,下界众生都生往光音天,整个大地、须弥山王及梵天宫等,皆成灰烬,此时有「七日」出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说:
   「有说世界将欲坏时,即一日轮分为七日,由彼势力,世界使坏。有说即一日轮,至劫将末,成七倍热,焚烧世界。……如是说者,诸有情类,业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时,业力尽故,随于近处,有灾火生,乃至梵宫,皆被焚燎。」(14)
   此处解释劫末「七日」的不同意义,可供参考;其推动力,则归之于「业力」至于世界如何再形成?此论卷一三三说:
   「如是世界,坏经久时,于下空中,有微风起,二十空劫,此时已度。二十成劫,从此为初,所起微风,渐广渐厚,时经久远,盘结成轮,厚十六亿踰缮那量,广则无数,其体坚密。……次有云起,雨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如是水轮,此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踰缮那。有说度量与风轮等。有言狭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轮,其量皆等,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围量三倍,谓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踰缮那。此不傍流,由有情业力;有余师说:由风力所搏。次于水轮,有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此即金轮,厚三亿二万,水轮遂减,唯深八洛叉;有说金轮广如水量;有师复说少广水轮。
   次有云起,两金轮上,滴如车轴,经于久时,积水浩然,深过八万,猛风攒击,宝等变生。复有异风,析令区别,谓分宝土,成诸山洲;分水甘咸,为内、外海。初四妙宝成苏迷卢,挺出海中,处金轮上。……此山出水八万踰缮那,水中亦然,端严可爱。次以金宝成七金山,遶苏迷卢,住金轮上,在水中量同苏迷卢,出水相望,各半半减。次以土等成四洲,下据金轮,遶金山外,最后以铁成轮围山,在四洲外,如墙围遶。……七金山间,有七内海,八功德水盈满其中。七金山外,有咸外海。……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四层四面如妙高山,四宝所成,庄严殊妙,四层如次:坚手、持鬘、恒憍、四王天众居止。持双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四王所部村邑。七山、四级、日月等天,皆是四大王众天摄,故欲天中,此天最广。从第四层级,复有四万踰缮那,至苏迷卢顶,是三十三天住处。」(15)
   以上这一段描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先由风(气体》盘结成轮状,而后收缩成液状的水轮。其中一个说法是径与围量成一比三的长度比,故为盘形结构。而后水轮中间凝成金轮,此代表太阳及其赤道面所成的圆盘。再经由风(气体)的攒击,形成山、洲、内海及外海等。此处的「苏迷卢」代表太阳的旋转轴心(今不指地球轴心),「七金山」则代表七大行星,「四大洲」代表地球。「七内海」,指「太阳风」吹及的区域,「咸外海」指星际间的介质,「轮围山」指太阳风与星际介质交接面的不连续区域。此段文字并指出七金山及日、月等,都是属于「天」,都是「有情」,而不是无生命的物质类!至于为何形成轮状而不散开,文中指出是由于「有情业力」或「风力所搏」。在《世记经》的<三灾品>中也记载着:
   「云何火灾还复?其后久久,有大黑云在虚空中,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滴如车轮。如是无数百千岁两,其水渐长,高无数百千由旬,乃至光音天。时,有四大风起,持此水住。何等为四?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其后此水稍减百千由旬,无数百千万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宫。……」(16)
   此段经文指出以风(气体)持住水(液体),依次形成天宫等。在《世记经》的<世本缘品>中又记述着:
   「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求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着心,爱乐彼处,愿余众生共生彼处。发此念已,有馀众生福、行、命尽,于光音天身坏命终,生空梵处。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
   或有是时,此世还成世间,众生多有生光青天者。……其后此世还欲变时,有馀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是时,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于地,犹如醍醐。……其后众生以手试尝,知为何味。初尝觉好,遂生味着,如是展转尝之不已。……此众生身体粗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17)
   「佛告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已,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润,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其后复有自然粳米,……其后众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其后众生YIN逸转增,遂成夫妻。有余众生,寿行福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名。……时众生竞积余粮故,是时粳米便生糠烩,收已不生,有枯秆现。……即共分田,以异疆畔,计有彼我。其后遂自藏己米,盗他田谷。……我等今者宁可立一平等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18)
   以上一方面说明大梵天王何以自认为是「造化万物者」,一方面说明人间如何由「化生」演变至「胎生」,以及「部落主」的产生。可知佛教的宇宙观中,除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外,时时强调与「有情世界」的关连,也就是说:众生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一体,不可孤立。
   七、时间的相对
   三界众生的寿命,长短不同外,相互间的时间间距也不相同。《俱舍论》卷十一说:
   「要先建立天上昼夜,方可计算天寿短长。天上云何建立昼夜?人五十岁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昼一夜。……上五欲天,渐俱增倍,谓人百岁为第二天一昼夜。……夜摩等四,随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夜。……持双以上,日月并无,彼天云何建立昼夜及光明事依何得成?依花开合,建立昼夜;……又依诸鸟,鸣静差别,或浓天众寤寐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19)
   此中指出「六欲天」中的最下天(指四大王众天》,其一昼夜为人间五十年,其他诸天一并列之如下:
   四大王众天一日:人间五十年。
   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日:人间一百年。
   夜摩天(焰摩天)一日:人间二百年。
   覩史多天(兜率天)一日:人间四百年。
   乐变化天(化自在天)一日:人间八百年。
   他化自在天一日:人间一千六百年。
   玄奘所译的《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中,则记述着: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
   依上列经论,可看出「人天之间」与「佛国之间」都有时间的相对性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时间长短的差异,不是来自「物质世界」间的相对速度,而是来自「心理」的相对变化而形成(例如禅定者入定时,其时间会变慢)。(20)
   八、业力与宇宙的缘起性空
   由前述的宇宙生灭,可看出其推动力量,来自「业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说:
   「诸国土海种种别,种种庄严种种住,
   珠形共美遍十方,汝等咸应共观察;
   其状或圆或有方,或复三维及八隅,
   摩尼轮状莲华等,一切皆由业令异。」
   此中明显指出各世界的变化不同,皆来自「业力」。然而「业力」为何?《俱舍论》卷十三说: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其解释为:
   「此所由业,其体是何?谓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经说:「有二种业,一者思业,二思已业。思已业者,谓思所作。如是二业,分别为三,谓即有情身、语、意业。……然心所思即是意业。思所作业,分为身、语二业。……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21)
   此处指出「业」有二种,一种是「思业」,为了「心所思」的一种力量,属精神造作力。另一种是「思已业」,为「思所作的业」,此又分成身业与语业二种,各有表业及无表业二类。「说一切有部」认为「无表业」属于「法处所摄色」,是一种物质性质的作用力(22)。因此,我们可以说业力有二种,一种是属于精神的作用力,一种是属于物质的作用力。今日物理学所提出的四种作用力,属于第二种。在佛教的观点,推动宇宙的生灭,来自精神与物质的二种作用力,并且倾向于认为第一种最为重要。至于物质粒子与精神主体,则来自何处?佛典中认为色法(物质类)与心法(精神类)都是「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变化着,但皆有其产因,因此,物质与精神都有其前因,往上追溯,可至「无始」。所以,无始时,即有物质与精神所构成的宇宙,只是往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在业力的作用下,物质世间(器世间)与众生(有情世间)都不断变化;在不同因素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宇宙现象,这便是一种「缘起」。然而,这些变化是否从自方客观地存在?从小的「微尘」一直到巨大的「世界」,在了义的佛经中,否认其内里的实在性以及自方存在的独立性,因此在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曾开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若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段经文,明显指出「微尘众」并非实有:并不是有内里的实在性,而是以自性空,所以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同样,由微尘所聚集的「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以自性有,而是以自性空,皆非纯客观地存在着,因此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此处否定微尘及世界的实有性质,与今日近代物理所阐述的物质现象的不具有「确定性」,可说是同一旨趣。佛教更提及心理现象也是以自性空,《心经》记述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中的「受」、「想」、「识」,以及「行」中所包含的「心相应行」都是属于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皆以自性空,皆非从自方客观地存在。《金刚经》也记述着: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这也表示心不是「以自性有」,故说「心为非心」:而在世俗上,由因缘聚合而有「心」的存在,所以说「是名为心」。所以佛教的观点,除了认为「微尘」、「世界」不实在之外,「心」也同样不实在;另一方面,虽无内里的实在性,但并不妨碍「微尘」、「世界」、「心」的「缘起有」这一面。《华严经》所述的种种世界海,《长阿含经》所述情器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聚合下的「缘起有」。
   所以,整个宇宙的变化,其基本原理不外是「以自性空」及「缘起有」而已。此二原理,简称为「性空」及「缘起」,便是整个佛法的二大基柱。
   九、世界的有边无边与「四记问」
   在佛经中,常有沙门或婆罗门主张世界「有边」或「无边」等,例如《长阿含经》卷十四的《梵动经》中记载着: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23)
   此处指出佛陀对世界的「有边」、「无边」、「又有边又无边」及「非有边非无边」的四种见解都不赞同,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局部的偏见。在《长阿含经》卷十九《世记经》中,佛陀先提出沙门、婆罗门的「有边、无边」 、「常、无常」等的错误见解后,接着以「瞎子摸象」来形容这些人对真理的偏执:
   「其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辕;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头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各各共诤,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尔,云云不已,遂至斗诤。」(24)
   由上述引述可知,佛陀对世界透彻了解而不执着,所以能解脱自在。如果沙门、婆罗门以偏执的见解来质问佛陀:「世界是有边?无边?」佛陀便以沉默舍置之。《俱舍论》卷十九引用大众部的契经来说明「四记问」:
   「苾刍当知问记有四。何等为四?谓或有问,应一向说,乃至有问,但应舍置。云何有问,应一向记?谓问:「诸行皆无常耶?」此问名为:应一向记。
   云何有问,应分别记?谓若有问:「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此问名为:应分别记。
   云何有问,应反诘记?谓若有问:「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耶?」应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言?」若言:「依麤我。」应记:「与想异。」此问名为:应反诘记。
   云何有问,但应舍置?谓若有问:「世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世为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死后为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为命者即身?为命者异身?」此问名为:但应舍置。」(25)
   以上所举出的「应一向记」、「应分别记」、「应反诘记」及「应舍置记」合称「四记问」(26),将问者的问题区分为四种,而给予不同的答复。其中第四种,就是舍置不答。佛陀对沙门、婆罗门不回答世界的有边无边,是因为他们所执的「世界」并不正确,犹如问:「石女儿是白色或是黑色?」应予舍置。此处佛陀的沉默,并不代表佛陀对真正的世界有所不知,也不是表示佛陀只注重实践而不谈宇宙。由佛经上处处提及三千大千世界及其成、住、坏、空,可看出佛陀重视众生所居住的宇宙,认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物质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缘起」。
   十、结语
   以上依据经论来说明佛教的宇宙观,并指出「缘起」与「性空」是心物种种现象的基本原则;唯在细节的陈述上,大小乘的佛典有所不同,故今后在有关佛教的宇宙观的研究上,首先要进一步将不同的说法分析比较,而后与今日科学的看法相印证,同时要避免过分的牵强附会。
   后记:
   有关人类从「光音天」而来,与生物的演化论是否矛盾?今探讨如下:
   ㈠初至地球的「光音天人」,其密度甚小,无有血肉筋骨(见本文第五节),故死后不会留下骨骸,必须多食人间「地味」后,才渐形成骨骸。唯初期之骨,仍易蚀化,必须非常多代后,演化至一定的密度,才能留下来,此即今日原始人的遗骨。㈡「光音天人」初至人间,犹如小孩,只知玩乐,因而下传多代后,智力日减,终于退化成「原始人」。其后,为了生存,日渐演进,终成今日之人类。
   ㈢另一方面,地球初成时,密度甚稀的「龙」、「大翅鸟」等也至地球,同样食了「地味」,密度渐增,终至形成恐龙等古代动物。
   注释:
   ①见《佛教大藏经》44册,851页。
   ②同①,849及850页。  
   ③同②,849页。
   ④见《佛光阿含藏》<长阿含经>2,780页。
   ⑤同④,768页。
   ⑥同④,769页。
   ⑦同④,677页。
   ⑧同④,676页。
   ⑨同④,713页。
   ⑩同④,682页。
   (11)同④,838页。
   (12)同④,766页。
   (13)同④,787页。
   (14)见《佛教大藏经》44册,55页。
   (15)同④,57页。
   (16)同④,794页
   (17)同④,825页。
   (18)同④,839页
   (19)见《佛教大藏经》44册,847页。
   (20)见拙作<佛法与现代科学>,《1990年佛光山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482—498页,佛光出版社,1992年。
   (21)同(19),858页。
   (22)见拙作《佛教教理的探讨》第四章<惑业苦的探讨>,慧炬出版社,1990年。
   (23)同④,542页。
   (24)同④,748页。
   (25)见《佛教大藏经》44册,921页。
   (26)见拙著《佛教因明的探讨》第二章<印度佛教因明传承的探讨>第26页起,慧炬出版社,1991年。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 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如果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这是在搞贪嗔痴,就是在搞六道轮回。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贿赂的,更何况是佛菩萨?修念佛法门,你信心清净,阿弥陀佛保佑你,观世音菩萨保佑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诸佛护念,护法神保佑,一切鬼神不敢靠近你身边。真正修行人,心中没有一个恶念。这样的修行人,一定得到诸佛菩萨和龙天善神的护佑。迷惑颠倒的人,心中恶念一个接一个。这样的人,善神远离,妖魔鬼怪就会跟着他。我们做错了事情,在佛门里修点供养,想佛菩萨就保佑我,赦免我的罪了,那是打妄想!佛法是破除迷信,破迷开悟,你要认真努力修学,才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