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2014/9/8    热度:326   

  佛教博大精深,特别是隋唐时期西风东渐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佛教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也没有基督教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来生生不息,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庶人所接受。

  从上述不难看出,佛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种讲求以人为本的宗教派别。佛教精神就是用以人为本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因此它是一种规范体系。而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中潜在的规范员工行为的规范体系。在此意义上,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

  同时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许多积极意义。一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共通点

  我们一般认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而佛认为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因此佛教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用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  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就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总的说来,国外的学者更多的是从观念形态上着眼,以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为基础,同时与管理哲学、管理行为相联系。Terence E. Deal(特伦斯)和Allan A. 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通过对于佛教和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二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借鉴意义

  1、 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说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岂可有一独悟而众生迷。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企业的组织目的就是赢利,但并不表明企业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其用以获利的产品来给别人带来思想、身体上的解脱,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其二,企业通过赢利来帮助企业员工以及社会解脱痛苦、寻求快乐。而企业员工和社会得到企业的帮助后,会自然而然地信奉企业本身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无论是金蝶"发展软件产业、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还是商务通"科技让人更轻松"的温情关怀,都会激发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使员工工作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同时也会使社会对企业本身给予更多的信赖,以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按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一体。按现代组织论的原则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佛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领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作为企业里最早为该企业寻找到生存和发展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扁平化管理模式应取代A型管理模式,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海尔提出了著名的"赛马场"策略,使海尔的每位员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尔的诸多才俊脱颖而出,他们为海尔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弃恶从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虽然许多宗教都有弃恶从善的主张,但佛教的弃恶从善有独特内容。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佛教中的弃恶从善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一、善恶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人心的本性无善无恶,因一时的念头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恶均没有实性,"真赅妄本,妄彻真源",由此善恶不过是真妄分别而导致的后果。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去妄存真、弃恶从善是有内在根据的。三、善恶是绝对客观的,没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种名义,可以行恶而以之为荣。在佛教那里,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征服所谓蛮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屠杀异教徒。善恶是自明的,永远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论释。四、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轮回中,是上升还是堕落,取决于人自身。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对应于佛教精神,弃恶从善有以下意义:一、员工本质没有好坏之分,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当他行善时便是行善了,当他行恶时便是行恶了。在建设和宣导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对于曾经违反过企业法规的员工不是简单屏弃,而是努力帮助教化。对于曾经为企业带来过利益的员工不能盲目信赖,松懈对其管理和教化。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文化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带来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于能够带来不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抛弃。并且注意在企业文化里应包含更多的宽容精神和引导观念。三、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不要轻信其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即便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得受到处罚或谴责。同时注意在企业文化里不要掺杂攻击和蔑视其他企业即便是竞争对手的成分,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应树立起自觉与所在的社区和所处行业友善相处的精神。四、企业应渗透褒谴、奖罚的道德和制度体系,让因果报应说在企业文化里具有全新内容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4,重智尚真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所以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佛教所崇拜的是"真如",而不是佛祖,由此禅宗才敢于唾佛骂祖。佛教如此重智尚真,因而也就崇重理性和实证,虽然佛教之所谓客观仍逃脱不了"万法唯心"的范畴,但佛教徒常会不自觉地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圭臬。这与其他宗教的神秘主义截然不同。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显然不在于其"万法唯心"的主张,而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3M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的主观创造能力,设立了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步奖,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师拿着和总裁一样高的薪水,这些都是企业为了鼓励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业文化里应明确一点,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远没有完全了悟其所有真谛,到达终级目标,还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资源和潜力没有被我们利用和挖掘,以此来激励企业员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断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领域的真理。对于企业内部乃至行业内的权威,虽不赞成去唾骂,但也要感于去质问和挑战。在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纵览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独特魅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孔子说天下有五种不祥之事: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和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