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吃茶去”


2014/9/8    热度:215   

  “吃茶去”是唐代赵州禅师的一则公案,它成了此后丛林的美谈。据《景德录》所载,赵州在南泉处开悟后便杖锡云游,过着“无处青山不道场的云水生活。直至晚年,他才在赵州观音院住下。有一天,一位禅僧来向赵州参学,赵州问他:”曾到过这里没有?“那位禅僧道:”到过。“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又问另一位禅僧:”到过这里没有?“这僧说:”没到过。“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了后疑惑不解,便问赵州:”为什么到过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过这里的也吃茶?“赵州立即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你也吃茶去!“这便是”赵州茶“这则公案的缘起。
  这句”吃茶去“乍看是一句极为平常的话,但在这平常至极的话语中,却蕴含了赵州禅僧无碍的平等心。在赵州禅师那里,无论是曾到者、新到者、还是院主,都一律只是”吃茶“。一杯茶正是禅师平常心的所在。在赵州禅师眼里,根本就不存在资历的深浅与级别的高低,那人人具有的悟性是平等的。他以极为平常的一杯茶,消除了院主心里所执着的等级观念,激发院主自觉的悟性,从而使其心灵超越自我,进入出离荣辱、悲欢、爱憎等分别心的禅悦中。在赵州禅师那极为寻常的句下,蕴含了如此超越理性的智慧,今天我们品味其旨,似乎仍可以获得几分法喜。
  在未参这则公案之前,笔者也曾有过许多气盛而又幼稚得可笑的事,记得许多年前,我曾携一外地友人去参观岳麓书院,当我见到书院的进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个字,便大不以为然,甚至还为它每比各缀上三个字,成了”惟楚有材惟晋用①,于斯为盛于此衰“,以相调侃。原因是此联除了内容等于口号以外,而且每比仅四字,就有三字不合对仗(其中”楚“为名词,而”斯“为代词;”有“应该对”无“;”材“为名词,而”盛“为形容词。这样就有三字失对)。如此楹联,悬之书院,岂不有辱三湘斯文!而今想起这件事来,颇觉得当时真是幼稚可笑,若是现在见到此联,我便会淡然一笑,说:”吃茶去!“
  天下万事纷然,各呈差异,如果人们以各自执着的分别心去衡量它们,他们就会觉得一切都不顺眼、不遂心。若果以”赵州茶“式的平常心去观照人间的万事,你便会觉得一切现成,本来如此,”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果真识得了此意,便也可以品得出赵州茶的几分禅味来。

  ①《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