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史觀


2014/9/8    热度:236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2冊

頁339-368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339頁

一、緒言

一、建立人間佛教

佛教原是人間的佛教,而今曰「人間佛教」者,似別有

非人間之佛教在也。依佛教之十法界有情義觀察,各別教化

之故,則佛教有人間佛教、天眾佛教、地獄傍生餓鬼修羅佛

教、聲聞乘佛教、緣覺乘佛教、菩薩乘佛教、佛乘佛教,如

是人間佛教乃十法界佛教之一部分,故不足以人間佛教代表

全體佛教觀也。雖然,吾人今獨倡人間佛教者,蓋有因由,

絕不是好奇心理之所驅使有以表異也。觀夫釋迦牟尼世尊與

夫過去無量諸佛之成等正覺皆在人間,說法利生皆以人類為

最大且要之對象,可知佛教重視人間之一般意向矣。就人類

以言﹕經論皆說人為六道有情中極靈智者,所處之地位,既

非三途之苦惱逼迫,更非天眾之耽著樂欲。而人類世間為一

非苦非樂亦苦亦樂

340頁

之境界,發心學佛,較餘諸趣,實為便利。就教化以言﹕人

間多諸聲聞菩薩之所應化,故人間成為一下趨三途上達四聖

之中心基礎地位,此所以佛教之教化力,徵諸以往諸佛諸菩

薩無不集中施設於人間世也。故人間佛教,為超地獄傍生餓

鬼修羅之佛教,為達聲聞緣覺菩薩乘之佛教。欲救三途眾生

故,應建立人間佛教﹗欲為超人而達聲聞緣覺菩薩之地故,

應建立人間佛教﹗欲自度而度人故,應建立人間佛教﹗欲令

一切佛正法久住世故,應建立人間佛教﹗乃至欲挽救今日之

世界人類,亟應建立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為佛教之總基礎,

為一切佛教之出發點,是故建立「人間佛教」﹗

二、過去與未來之人間佛教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間。故過去諸佛之教化

,亦以人間為本,從人間而施設一切教法,救度眾生而自人

類為起始,一切覺者所趣同故。今釋尊既以人間為本為依而

成佛說法救濟眾生,過去諸佛,亦復如是,未來世尊,無不

皆然。聖言可證﹕

佛在舍衛國祇樹華林窟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

時世有佛名毗婆尸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過去三

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

﹗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來至真出現於世

。復次,比丘﹗此賢劫中,有佛名拘留孫,又名拘那

含,又名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

341頁

毘婆尸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

﹔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八萬人。尸棄

如來亦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

有八萬人﹔三會弟子,有七萬人。毗舍婆如來,二會

說法﹕初會弟子,有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

拘留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拘那含如來,一

會說法,弟子三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

萬人。我今一會說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長阿

含卷一)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阿難﹕「聽我所說,

當來久遠,彌勒出現,國土豐安,弟子多少,初會說

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有九十

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得阿羅

漢。……」

以上所引過去諸佛及未來彌勒世尊所教化之常隨法眾,

其數如此。至其遊行人間種種教化,所度之數,不可以數字

計也。佛陀與弟子教化人間,建立法團----人間佛教----則

佛教在人間為何等莊嚴耶﹖其在當時救濟一般社會人類之力

量,實無窮盡者也。

三、現在應建立人間佛教

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施設教化,觀其史跡,所謂四十

九年三百餘處,苦口婆心,孳孳教導,何嘗一時一刻一處

一會一言一動,離此人間世耶﹖維夫大聖久沒,福音漸寂,

異說邪師,漸遍大千,至今而極﹗人間佛教化與夫佛教之教

化人間,將跡浸輝隱矣﹗而時至今日,世間之亂,人

342頁

類之苦,蓋為空前未有之現象,眾生之業感歟﹖時代之威脅

歟﹖抑為環境之所造歟﹖凡有心人,當此浩劫將臨之秋,危

厄頻增之際,孰不愴慄而起,發慈悲之宏願,披忍辱之鎧甲

,精進勇猛,以救以度之耶﹖救度之法,宜依人類為出發,

同諸菩薩發菩提心,建立人間佛教,救此人間有情。不趨道

仙,不求自度,不冀神變,乃至不希成佛,亦不發願求生他

方極樂淨土,更不希望諸佛菩薩前來消災免除厄難。應先依

止各自之大菩提心與夫各個大悲同情心,觀察現在一切人間

眾生正在興造極惡,五無間業。而更凶頑自蔽,不生慚愧,

謗毀大乘,方等正法,專愚自執,起諸驕慢,雖懷聰哲,而

具斷善根,反自貢高,永無改悔,習染外道,苦身修業,永

離出要。而更無明造業,長夜受苦,捨離正法,迷於出路。

全世界之人類,何一國一民族而不具此等現象耶﹖為度如是

之人類,發大慈悲,建立人間佛教,如救頭然,克誠克兢,

務使全世界之人類有苦惱者,皆沾佛教甘露,令離苦惱。即

此五濁惡世,建立人間淨土,受佛教化,漸次成為安樂人間

,大同世界。

二、釋尊之人間佛教建立

一、佛陀以前之印度一般情勢

凡一宗教之產生,或一學說之出現,其所在之地方與時

代,環境與信仰,殆有絕大之影響也

343頁

。因此種宗教之建立,或學說之收獲,即為其文明之結果,

足以支配其人民之思想信仰也。佛教若視為一宗教,固不盡

然,以其思想學理有超乎所謂現代宗教之定義。但據其在歷

史民族間之演變,不論在何民族在何時代,確成其一種偉大

的信仰,其創始者,亦非常人者也。

當釋尊未出世以前,印度民族之宗教信仰為神權,雖執

政之剎帝利王種,亦須受婆羅門教之灌頂洗禮也。其所崇拜

之神,多為自然界之物體﹔可超人類之天神。信神有道德性

,因此而歌詠讚美,祭祀供養於神。人民全般之依賴於神,

故神之威權大矣﹗從斯有四吠陀論﹔同時四論含有哲學思想

﹔更進而有六師論之出現,此印度之宗教哲學也。人民生活

,在精神上雖有神之安慰,而環境之物質上富貴貧賤則有異

也,統治階級則有別也。剎帝利之王種,婆羅門之神師,皆

貴族也,統治階級也﹔吠舍首陀羅之農工商,均賤民也,被

統治階級也。當佛出世之際,四姓階級極不平等之時期也。

文化宗教哲學各方面,亦皆有其轉移趨變之情勢也。

釋尊在此時期出生印度,身處王宮,而透視一般社會情

緒。憑其聰睿之大智,藉其平等之大悲,由本願故捨去統治

階級之權位,作改革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之運動。證悟一切法

因緣所生自性本空之大法界後,更從事普遍化之人間運動,

建設印度民族之新信仰新思想。進而作改善政治運動,向諸

國王勸導,建設新印度之新政治,有所謂十六國王之皈命。

十善業道,是其政治之原則。人民在舊社會中得此清涼之劑

,如夢更醒,如日中天,受持三皈,遵行五戒,而作新民,

此所

344頁

謂印度之人間佛教,維我釋迦牟尼佛陀與其弟子之所努力建

設者也。

二、釋尊之人格修養

釋迦牟尼佛為佛教教主,佛教之產生人間,略如上述。

釋尊成功此偉大事業者,一方固由其環境時代因緣之所促成

,而一方實由於釋尊個己之道德修養與智慧修養,始能成此

窮未來劫不可磨滅之功德事業。道德與智慧之修養,終達其

圓滿者,首在其能毅然決然放下權勢樂欲,辭別慈父愛妾,

而獨身出家者也。釋尊意志之堅決,如佛本行經云﹕

世榮雖快樂,有生老病死﹔此四種若無,我心誰不樂

﹖生老病死法,住此生老病﹔若住生樂心,共鳥獸無

異。

又如出家時白父王言﹕

大王﹕今者不可障子出家心﹗何以故﹖譬如有人從彼

焚燒熾然猛燄火宅之中,欲走出者,此是健人,不可

遮斷。大王﹗諸有生者,會有別離,若人覺知世間之

中,皆有別離,而不能捐別離法者,此非善利。又如

有人作事不成,死時將至,而不疾為,此非善知。

即為父王而說偈言﹕

若睹一切皆無常,諸有之法終散壞﹔甯忍世間諸親別

,死別欲至事須成。

釋尊出家之目的,如經中述其遣使回白父王云﹕

345頁

我今不以被人所欺而息捨離父王足下。又亦不以嗔恨

心故,亦復不為求免資財,又亦不以封祿故,亦不欲

求生於天上。唯見一切諸眾生等,在不正路,迷惑黑

暗,邪逕而行,欲作光明,欲除如是生死之法,欲利

益世間之句,無憂惱處,欲斷無常有漏之行,求出家

耳。大慈父王﹗見我如是,樂出家故,不應憂愁﹗

既具非常之志願與目的,當有百折不回之精神,目的不

達,此志不息,世間小事,仍須如是,況成人間之大導師耶

﹖釋尊出家之情形,常述遊四門之故事。然此或為釋尊觀察

社會景況。位高而憂民深,德廣而悲時切,「太子見老病人

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及見沙門,廓然大悟」,

(長阿含經)非無因也。

釋尊道德修養,即其所修行之大慈悲心也。不以苦故,

而退菩提心,不以苦故,而捨一切眾生。為度一切眾生故,

而能犧牲個己之無量安樂。而行苦行,不為己樂而行苦行,

大慈充滿眾生心量,平等捨受,無有差別,怨親平等,無有

彼我,是故釋尊為世界之慈父,為一切眾生之所樂見也。菩

提修養,即其所修行之大菩提心也。不以無明故,而障其菩

提,菩提之圓明證徹法界實相得一切智。夫由大悲菩提莊嚴

釋尊之無上人格,而教化此世界之人類建立人間佛教。數千

年來,為幾百千萬億人之崇拜景仰,故釋尊雖生印度,實為

世界歷史上之一偉大聖者。

三、建立三種信仰基礎

346頁

主義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力量,故凡一種主義,具有信

仰之力量,而為人類所信仰者,則其主義自易推行。釋尊創

造佛教,建設人間,其救人救世之主義,於成佛之後,作意

思維,頗費苦心。應如何而在此人間說法﹖應如何而使人民

信仰吾說依吾行法﹖應如何而使人民得大安樂﹖乃至令一切

有情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離三界,永捨生死耶﹖

凡此諸種問題,皆為釋尊初成佛時,欲度眾生之先決定之義

也。「奇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無明而不證得。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使諸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釋尊如是觀察一切眾生性已,遂決然而遊行人間,實施其

人間佛教教育,其最初方式,則為宣說三種自皈依法﹕

爾時世尊於新淨潔天施缽內,從彼北天帝梨富婆并跋

梨迦二商主邊受於麵酪密和之,博慈愍故受,如法而

食,食已,即告彼二商主及諸人言﹕「汝商主等來﹗

從我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復受五戒。當令汝

等,常夜安樂,獲大善利。」其二商主及諸眷屬,聞

佛語已,即共白言﹕「如佛聖教,我等不違,即便共

受三自皈依。」彼二商主於人世間,最初而得三皈五

戒,優婆塞名。…(佛本行集經)

自是以往,凡所教化,不論其為人也、天也、鬼畜生也

﹔其於人中又不論其在家也、出家也,首皆宣說三自皈依﹕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能令常夜安樂獲大

善利。所謂建立人間之三種信仰者,即此三自皈依也。如是

三種皈依為佛教在此人間施行教化之最初基礎,亦即人

347頁

間佛教建立之第一工作耳。

一信佛陀為真覺者,自皈依佛。佛為大覺之士,救世之

主,亦為自心之覺靈,故皈依佛,即為皈依各人之覺心,一

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故也。二信達摩為真理,自皈依

法。法為佛陀之親證,世尊之金言,解脫痛苦煩惱之法也,

亦即自心之覺照,故皈依法者 ,即為皈依各人之道心,一

切眾生皆具平等真理故也。三信僧伽,自皈依僧,僧為梵行

者,僧乃和合之眾,救生之士,修行之人也,亦即自心理事

之相應,故皈依僧,即為皈依各人之心身理事和合,一切眾

生本性清淨原和合也。夫釋尊未出世未說法之前,印度民間

之信仰為一神為多神,屬於身外之趨求,不重自身本具之人

格,今佛陀唱三自皈依,乃表示人類內向之反省,一切不依

身外之對象,故此種運動,予婆羅門教之一大打擊,而佛陀

之新信仰,由此建立矣﹗斯亦可謂釋尊對印度人民之信仰革

命也。

四、建立五種行為標準

釋尊既以三種自皈依法,作信仰革命已,此種新信仰,

即為人間佛教。基本建立,令諸人民各獲其自信之力,一切

作業苦樂果報善惡行為,全應向內反省,不宜向外依賴天神

,蓋天神之勢,猶人若也。夫人類大部分之信仰,既有歸宿

,則其思想易於改變,惟行為習慣,於其日常生活之中,習

染既深,轉移匪易,故非有一種標準,不易作確切之改造也

。嘗觀釋尊一生之運動,其

348頁

精力多集中於人間之行為改造,在各種經律之中,幾每一經

一律,皆為此種說法也。今特於人間普遍的建立五種標準,

依優婆戒經分別其義﹕

第一、不殘殺一切生命。如經云﹕

佛在迦維羅國。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

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人。自作者、自身作者

,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是人繫縛奪

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

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命短命……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榖果蓏,悉皆減少,

是人殃流及一天下﹗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

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自身殺,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

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

、囗優婆塞、結優婆塞﹗

第二、不非理取一切財物。經云﹕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

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離本處。用心者,思維欲為

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

處舉著餘處。復有三種﹕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

者遣使取之。

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

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是一惡

349頁

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惡

果殃流萬姓﹗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

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第三、不非禮荒YIN。經云﹕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

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淨惡業﹖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為邪YIN,是人不能自獲他身。一

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

,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

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YIN,現在惡果。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YIN,若破是戒,是人即失

優婆塞戒……。」

第四、言行相符。如經云﹕

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訶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

至戲笑尚不妄語,何況故妄語﹖(妄語即不知言知,

不見言見,乃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善男子﹗若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

屬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

業之報。……是一惡人因緣方故,一切外物資產減少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乃至

阿那舍,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350頁

第五、不作一切破戒作惡因緣如飲酒等。經云﹕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

心多病,常樂鬥爭,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

,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訶責,人不樂見,不能修

善,是名飲酒現世惡報。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

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非止不飲

酒,即鴉片煙等。凡所害人類之精神,促進不善行為

之事,皆所戒免,酒之一種,為當時印度之物,如今

之美國禁酒然。)

夫如此五種修身作業之標準,在當時釋尊領導改建之下

,印度人民,常數千百人倒屣相迎,信受奉行。經之在長阿

含、中阿含、增一阿含等,律之在優婆戒經、四分律等。於

斯種經律之中,不離尋釋尊改造社會之運動史也。

五、釋尊一般之教化及其弟子

欲改造社會作社會之運動,則不能行於一種方式也,固

矣。何則﹖社會為多方面之組成,其性質乃極複雜,故欲全

般之改造,非從事多方面之工作不能也。釋尊慧心炯眼,於

一時頃尚能洞徹十方無量世界,一切有情心性差別,況印度

之一國人民心理,豈不洞見如掌上珠﹖故釋尊第一步以三種

自歸,改革其人民之信仰,第二步以五種規律,改革其人民

之行為。有如是之基礎已,則次第進行其計劃,擴五戒為十

善道,更努力推進廣於王臣等之貴族教化以冀藉王勢之力,

達其救人救世改造社會之目的。因彼時王種之權勢極大,同

時外道婆羅門等之舊勢力仍大,不難作反對

351頁

釋尊之運動,倘有王臣之護持於行道施教,自易進行者也。

觀乎十六國等王臣長者等之歸仰,則知當時印度佛教建立人

間之廣大矣﹗釋尊為達其建立人間佛教目的,五十年來布道

五印,席不暇煖,其生活除暑期九十日之安居外,率皆遊化

於各國之間,如吾國孔子周遊列國。此種運動,乃至其入滅

,尚諄諄於說教也。

釋尊說法,善於觀察機宜,審知其心性習慣,然後為其

說法。對於一般人民之說法,固不離其三皈五戒十善,使其

在社會上為一良善具德之國民,即此亦為進取菩提之基本矣

﹗然夫於每一有情,又適合觀機擇法以教之,故釋尊之說法

方式,實未嘗拘執一端也。

釋尊之弟子從其出家而以教化人間者,嘗說為一千二百

五十人(過去現在因果經),但實際上不止此數耳。又如彌勒

上生經說﹕「尊者阿若憍陳如……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尊

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尊者大自犍連與其眷屬二

百五十人,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者二百五十人,摩訶波舍波

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毗

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跋陀婆羅與十六菩薩,文殊師利與五

百菩薩。」是諸弟子皆依佛教修學,在社會中布道宣法,共

同努力佛陀主義之成功者也。

以上所舉弟子之數,或不止此,而諸弟子除在家者,或

限於一地方,而出家弟子,則或常隨於佛,然亦不定。在當

時亦隨各弟子所教化之區域而住止,有時亦隨釋尊調遷。有

如所謂大弟子

352頁

者,蓋為佛陀有力之助手,向外說法布道與在內教授新學弟

子,皆可由諸大弟子任之。就當佛陀成佛之後,數十年間,

在其教化區域之內,集團林立。大多數弟子,雖仍度其林下

塚間之生活,而園林寺院等則次第建立矣。奇哉﹗大悲大智

,其心其行﹗釋迦世尊﹗人間佛教之創始者﹗人間佛教化之

實行者﹗世界歷史之偉大聖者﹗人間之福音,世界之救主,

功勳廣大,盡言說海,不足讚其萬一也。

三、古世之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與小乘佛教

佛陀之人間佛教之創建,已如上述。然此種信仰與行為

之改造,仍為隨順世俗一種移風易俗之方便耳。所謂人間佛

教者,非謂貪著人間之佛教也,乃改造人間之佛教,救濟人

間之佛教,解決人間問題之佛教,超出人間之佛教也。三皈

五戒,十善業道,事理因果,可謂之一種社會公民教育,佛

學名之曰世間法。在印度思想界宗教界,最普遍之要求,確

為超人之出世方法,印度土地豐饒,大部人民物質生活不感

痛苦,故史家曰印度民族富有宗教哲學思想,非無故也。夫

為人天師之釋尊,作世間解之佛陀,既於一般公民,施其相

當教化已,對此較高級之思想家宗教家,如舍利弗迦葉目犍

連等,亦有其善巧方便之教導耳。建設教團,專修深造,提

高人間佛教之價值

353頁

,有聲聞乘功德,菩薩乘功德。

二、教團之律儀原理與戒法

「初期佛教,誠能產生高尚之生活,吾儕心中,對於高

尚生活之感應,亦非純由理論而生,佛教之傳布,蓋非對於

流俗有所隨順,而實亦非隨順流俗所能阻也。其傳布蓋因初

期佛教徒多淑邪之士,樂於助人,高尚可敬,自信甚強之故

。」此世界史家韋爾斯氏之佛教教團生活觀也。釋尊張其教

綱,建設教團,攝受信徒,作專門之教授教誡,以期解脫人

間,固其人間佛教運動之宿願。歲月日增,人數漸眾,必有

一定之方規,庶可步解脫之芳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諸佛之通戒也。止一切惡,為消

極之修善﹔修一切善,為積極之修善。未信者信,已信者令

增長,已增長者令圓滿,斯皆釋尊建立律儀之原理也。

然猶有別義﹕一曰成就出世之功德也,「夫欲儲淨法,

洗滌身器,將越愛流,前鳩行楫,居其選也,特有戒焉……

切身口而流訓,則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動靜以研機,則

舉足下斯道場矣﹗誠險道之夷嶝,闇世之凝缸,度疾之仙丸

,出世之神馭,鑒德者之明鏡,嚴心者之寶鬘,涉象季之大

師,處塵俗之善友。……」(大般若經戒分序)二曰教團組織

之鞏固也,三無漏學,曰戒定慧。戒者,教團之本也。定慧

者,教團之枝葉也。三乘功德,教團之花果也。欲枝葉繁茂

,花果豐美,必鞏固其根本也明矣﹗教團之組織為七眾,此

種組織,即戒律之組織也。合數千百萬之信

354頁

眾,倘無一定之戒法,為共同之遵守,勢難維持其長久之生

活。就功德言,亦難續其無上之慧命也。三曰教團職位之有

別也,佛教信眾類別,曰﹕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

、沙彌尼、近事男、近事女之七眾,前之五眾為出家信眾,

末二眾為在家信眾,出家中初二眾為宿學,後三眾為新學,

均受相當之訓練,負專修佛法教化社會之任,樹立人間佛教

之信仰者。在家二眾,則各隨職業,信奉佛教,護持教團,

教化社會者。凡此區別,皆由戒也。四曰教學程序之有次也

,佛教為養成布道人間之專門人才,故有教團之組織,泊教

團在人間建立之後,儼然人間教育也﹔佛陀及其弟子,人間

之教育家也﹔寺院林舍,人間教育之學校也﹔三皈五戒十善

,無我無常涅槃菩提,人間教育之課本也。印度如是學校式

之教育施設,釋尊實創其始。其教學之程序,按步就班,由

三皈而五戒而十善,再進而十戒六法戒二百五十戒,前前必

具後後,井然不爽,秩然有節,肅然禮具矣,凡此咸依戒法

列其次也。

言戒法者,在家信眾曰三皈佛法僧。曰五戒﹕不殺生、

不與不取、不妄語、不邪YIN、不飲酒。出家眾沙彌十戒,學

法女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為便於觀察,表列如左﹕

355頁

兩眾 ┌ 在 家 眾 三 皈…………歸依佛、法、僧

佛教 │ ┌學法女 五 戒…………不殺等

弟子 └ 出家 │沙 彌 六學法…………不YIN等

└比 丘 十 戒…………不殺等

二百五十戒…………他勝處等

三、教法之思想基礎與要點

清淨戒法為人間佛教之清淨幢相,教團信眾,修學布道

,教化人間,數千年來,漸次進展者,戒法律儀綱維之故也

。夫佛陀教法,除上述者,果以何法而攝受印度當時思想界

及末世眾生耶﹖

印度思想界(哲學)之觀念與宗教界之要求,厥為解脫現

世人生之痛苦,要求安樂自在之涅槃。或謂此種思想信仰,

為印度人民之共同希求,欲冀此種目的之達到,則必於世界

人生,得究竟徹底之解決,作甚深之探討不可。夫宇宙世界

苦樂人生,果惡乎而有,又惡乎而能解脫﹖關於此諸問題之

解答,宗教家之婆羅門等,曰世界人生由神創造,或曰梵天

生,或從大自在天生﹔解脫之法,應祭祀供養於神梵天等也

。思想界之六師等,曰世界人生由梵而有,或曰由自性神我

生,或曰由實德業大有和合等有﹔解脫之法,因此而各別不

同矣﹗佛教於世界人生之觀念,則異於斯

356頁

,謂一切世界人類之成就,各由其因緣業力而得成就,除因

緣外,無所謂天神梵我等而為生主。世界之成住壞空,人生

之生老病死,謂之苦果,此果之產生,因為眾生之煩惱業力

,如是由眾生之煩惱業力因緣,而有此世界人生,乃至一切

諸法,無不由因緣生起,此佛教之因緣說與業感緣起說,亦

即人間佛教之世界觀與人生觀也。解脫之法,修八正道,由

修此道定可解脫生死煩惱一切惡業,煩惱業息,痛苦之果,

自然不生,即此不生,名曰涅槃,此人間佛教之解脫觀也。

凡此教法,於人間佛教而建立者曰苦集滅道四聖諦觀(苦諦

集諦,世界人生之因果觀﹔滅諦道諦,世界人生之解脫觀)

曰十二因緣,謂無明等﹔曰諸法無我,曰諸行無常﹔曰有漏

是苦,曰涅槃寂靜等,示之如表﹕

┌─ 因緣說…………世界觀…………宇宙本體論

├─ 業感說…………人生觀…………宇宙現象論

├─ 四聖諦觀 教法組織

人間佛教法 ├─ 十二因緣觀

之思想基礎 ├─ 諸行無常觀 宇宙解脫論

├─ 有漏是苦觀 行法原理

├─ 八正道觀

└─ 涅槃寂靜觀 … 證法目的………宇宙目的論

357頁

四、人間佛教之解脫道

欲滅苦惱而得寂滅者,必修八正道也。八正道者,善乎

韋爾斯之解說﹕「一正見,瞿曇以見與念,嚴格考驗,一心

求真,為求學之第一步,世俗迷信,不可有也。……次於正

見,則為正欲,蓋自然界忌空,貪欲既擯,則必有他欲起而

代之……服務他人及求公理等等之欲是也。最初未腐敗之佛

教,不以絕欲為目的,而以換欲為目的,從事於科學,或美

術,或改良世事,皆與佛之正欲吻合,唯此種目的,不可與

妒嫉好名之羼雜耳。正語、正行、正業,可無庸解釋。第六

為正精進,瞿曇於善的意向,及不潔的應用,不與以寬容,

學者於其動作,須加以銳利批評之眼光。第七正念,於所為

或未為之事,常防範個人感覺,或虛榮心使不得近。其最後

者乃正定,以防信仰者心神之迷,如亞歷山大里敬神之虛憍

是也。」如是八種正道為人間佛教中修小乘佛學之正路,解

脫人生痛苦之正行。所謂正道者,別外道等邪說之不究竟道

也,光明安穩之道也。夫八正道外,又有三十七覺分法,曰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善根、五昇力、七覺支、八

正道支,要皆解脫之教法也。

五、教團之四大會議與聖典成立

釋尊人間說法垂五十年,其法語之流傳於今日者,賴於

結集之編輯也。因說時或無文字之記載,由於讀者之記憶傳

誦,時地之廣,說法之多,非有編輯,不能使信徒信守有規

,更不能遺傳

358頁

後世,指導迷津。故佛臨滅時,即定編輯之規,按佛教編輯

,非止一次,第一次編輯為大迦葉等五百人,於佛滅後不久

,在釋尊說法中心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畢波羅窟(七葉窟)之內

舉行,以大迦葉為上座,由優婆離阿難等助之,而誦曇摩(

法)與毘奈耶(律),其時國王阿闍世王極表贊助,供其所需

也。傳此第一次所誦出者為四阿含等,按此編輯為根本聖典

之歷史,至二藏三藏四藏等之異,誦出人物之別,可稽諸史

也。迨佛滅百餘年有第二次編輯,法眾七百,名曰七百集法

,地在毗舍離國,又名毗舍離結集,相傳此次編輯與第一次

編輯及後第三第四次編輯不同。考此次之編輯,並未誦出若

干種經律,乃為當時教團僧眾十種非法事之裁定,即對於教

團規律之改定之會議也,主持運動者為耶舍尊者。明白言之

,蓋此次集會,所謂由耶舍目睹徒眾非法行為,乃集四方主

要之長老,而作革命運動也。裁定匡正十條戒律之異說,故

此會殆為一改革教團制度。整理統一徒眾為之會議也。雖然

,教團之分裂,實基於此。第三波叱釐子城結集者,因阿育

王平等保護宗教,婆羅門與佛弟子常雜處紛爭不止,故編集

聖典,而集會議,以救其弊,以分其界限,或說為淘汰凡聖

之集會也。會議之眾,合千大德比丘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

,各提出各宗要義,遮他立論,以成一書,即論事論。按此

次所謂結集者,乃一澄清法眾之會議也。第四次會議在迦濕

彌羅由脅尊者領導,五百人之集議,編釋毗婆沙事,雖有部

專門之編輯,範圍不廣,而因依迦膩色迦王之命,在國王保

護之下,其勢亦頗大也。按此次集會,可曰佛教教理研究會

(研究發智論),其二

359頁

百卷之大婆沙,即研究會之成績也。雖然,此教團分裂後之

事也。總以上之四大集會,可尋佛陀滅後,人間佛教之開展

與變化。今將四次會議,表之如次﹕
次 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會 議 訂立教規

教法會議

改制整理

會議

澄清法眾

會議

教理研究

大會

與會要人

人數

五百人

 

七百人

 

一千人

 

五百人

 

主 持 者

人數

 

迦葉等

 

 

耶舍尊者

僧眾革命

目犍連子

帝須

 

脅尊者等

 

 

護 法 者

 

 

阿闍世王

 

 

  阿育王

 

 

迦膩色迦

 

會議成績

(結集)

 

 

訂立教規

依戒為師

誦出四阿

含等

改革僧眾

行為

 

 

審定佛教

宗義要點

與外道不

研究佛教

教義出大

毘婆沙論

 

年 代

 

 

 

佛滅之初 佛滅百餘

 

 

   

│ 年 代 │佛滅之初│佛滅百餘│ │ │

│ │ │年 │ │ │

├────┼────┼────┼────┼────┤

│ 地 點 │摩竭陀國│毘舍離城│波叱釐子│迦濕彌羅│

│ │王舍城 │ │城 │ │

└────┴────┴────┴────┴────┘

由上四次大會,聖典漸次成立﹔教團生活,則屢變屢衰

。然亦可窺釋尊去世以後,佛教信徒人間佛教運動之一斑也

。觀夫史蹟之所傳,其每一結集會議,必有國家當局保護,

改革必有所成就,今就末法之秋,求如耶舍脅尊者等之大勇

無畏佛教革命領袖者不可得矣﹗

360頁

四、中世近世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與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以入世救世為其根本精神,以先度眾生後成菩

提為其宏大誓願,故與人間佛教上所建設之小乘佛教不可同

日語也。蓋小乘佛教乃依人間而出人間者,大乘佛教則在人

間而覺悟人間者。故從大乘佛教之救世精神上觀之,則人間

佛教即大乘佛教之實現,大乘佛教乃人間佛教之法幢,雖大

乘佛教不止教化人間,而其教化一切眾生之安立基礎,仍不

外人間世也。故祖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

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復次,諸佛之人間成佛與菩薩之人

間教化,皆為實現其大乘救世精神於人間世也。故經有佛制

不許菩薩深入禪定,生長壽天及二乘地之教誡,專令一向不

捨眾生直至成佛。故知談大乘佛教者,不可超越人間佛教,

應知大乘佛教,即是人間佛教,實行人間佛教,亦即是實行

大乘佛教也。

二、菩薩深入人間之心理

佛滅後七百年頃,印度崇行大乘,為人間佛教,佛滅後

第二期之運動,由出世而返歸入世者也。

印度佛教至馬鳴而倡大乘,迄龍樹無著世親等而極盛,

其主教之士,皆為依小乘而出家者。

361頁

大乘佛教在教法上思想上,應為全系佛法之進步,即其教團

之組織與教化人間之方法,亦大有轉變也。如因婆羅門之猖

獗,而以秘密教攝化之。夫大乘佛教以大慈與大悲之心念為

入世之精神,倘無大慈悲心,則絕不能入世救生,實行人間

佛教。所謂大慈心者,謂救世之人,其心應盡眾生界而慈愛

眾生。然眾生界無量,菩薩之大慈亦復無量。如經云﹕「慈

性安隱,離諸怖畏,慈善根力,隨順聖道。慈能令彼多瞋暴

惡不忍眾生,捨離暴惡。慈能將導一切眾生,趣於解脫。慈

能離彼鄙賤下劣。慈為坦路,善道涅槃歸趣之所。」以如是

之大慈心力,能與一切有情快樂。觀諸眾生,常懷慈善。以

其與一切眾生樂故,則能忍受勞苦犧牲個己之一切享受,而

施諸眾生。

大悲心者,謂救世之人於一切眾生應起救苦之念,一切

佛法以大悲為首故也。如大寶積經云﹕

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度諸眾生,行於大悲

,畢竟不捨一切眾生。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

生安住不實虛偽顛倒,於無常中妄起常想,於諸苦中

妄中妄起樂想,於無我中妄起我想,於不淨中妄起淨

想。菩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

微妙法,令其永斷虛妄不實諸顛倒故。如是眾生,深

為大失,極可憐愍﹗極可訶責﹗何以故﹖為瞋癡之所

害故,又為無智所加害故。捨離正法,安作非法,修

行惡法,墮在地獄畜生焰魔鬼趣,如是眾生惡業引故

,所在之處行於非道,譬如野牛於彼塚間,為諸眾狗

之所搏

362頁

逐,逃迸先避,臨大峻崖,窮途所逼,夜中嗥叫。菩

薩觀是事已,於彼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

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復次,菩薩觀諸眾生,為慢所害,計我為勝,由恃此

故,應可問訊,而不問訊。應可禮拜,而不禮拜。於

諸長者心無敬順,於諸重師,不加祇仰。於聰叡者,

而不請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修﹖何等不

修﹖何等應作﹖何等不作﹖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何

等為道﹖何等為三摩地﹖何等為解脫﹖如是等法,曾

未明了﹔但自計我為勝為尊。菩薩觀已,於諸眾生,

起大悲心,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一切憍慢種

故。

乃至觀諸眾生,一切痛苦,為拔除故,不惜身命而救拔之,

如是大悲之心,遍眾生界,深入人間。作自所作,善作所作

,不變異作,為諸眾生作所應作。一切眾生,如意圓滿,是

為菩薩深入人間,救度人間之大乘心理。

三、悲與智之發展

夫為出類拔萃之丈夫,當有不凡之心志,方足成其不凡

之事業也。菩薩之大悲心理,並非一時熱愛所生,全由眾生

之痛苦環境以激發之。觀人間痛苦悲感之深,如喪考妣,情

無以加。如大丈夫論云﹕「有悲心者,見苦眾生,雖不能教

,可不能歎言﹕苦哉眾生﹗見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所病,生

老病死之苦,常為痛苦之所惱逼。怪哉眾生墮是大苦﹗世間

眾生,身苦心苦,常為結業

363頁

之所破壞。鳴呼﹗怪哉﹗世間眾生逼迫之苦,何有菩薩而不

生悲﹖身在於駛流沒生死無窮可畏大苦海。眾生常為苦苦所

苦,行苦所苦,壞苦所苦。若見一苦,足生悲因,況復具足

三苦﹖」又云﹕「愚癡眾生,常為百千諸苦所苦,若見一苦

,應生悲心,況復百千諸苦﹖」又云﹕「若聞世間種種無量

諸苦,石尚應軟,況有心者而不生悲﹖若聞世間悲呼之聲,

枯樹猶應生華,況有心者而不生悲﹖」又云﹕「有悲心者,

菩提之果,便在掌中。」吾人今日所處之世間,非一極大之

痛苦牢獄耶﹖所有之身心,非一純苦之蘊聚耶﹖推己及人,

大悲之心,油然而生,悲泣墮淚,何能己已﹗如大丈夫論又

云﹕「菩薩悲心,猶如雪聚,雪聚見日,則皆融消。菩薩悲

心,見苦眾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淚。」又云﹕「計菩薩

墮淚以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捨於親屬,悲泣墮淚,

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嗟夫﹗今

日世界人類之痛苦,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不可言喻﹗安得

具大悲心之菩薩出現於世,一灑其同情之淚耶﹖

佛教傳布人間,自佛滅七百年後,此種以大悲為中心之

運動,日益增盛,徵諸大乘佛教史之發展,可以喻矣﹗亦唯

以此大悲為首為導之方便佛教,始有今日之種種遺留。吾人

三生有幸,千劫難逢,今既沐於人間佛教之大悲水中,當以

之稍潤菩提之心苗矣﹗或曰﹕世界所傳之佛教,由印度而錫

蘭而西藏等,有三時期﹕第一期小乘佛教,為人間佛教之基

礎。第二期大乘佛教,曰空曰有,均為人間佛教之智的發展

。第三期大乘佛教,重於迴智向世,開智利生,攝受方便,

密法

364頁

斯尚,咸為人間佛教之悲的發展。

四、菩薩深入人間之事業

菩薩除自生活職業,其入世度生當無一定之事業,所謂

隨一切眾生之機感,應以何法而度者,即以何法而度之。應

現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如法華經云﹕「應以小

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

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

法。應以宰官身而得度者,既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

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等身而為說法。應以婦女身得

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

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又如地藏經等,菩薩觀眾生之作惡

而說報應,使離惡業,導入安樂,置於正路。

菩薩本其大悲心願,入世度生﹔其度生之方便,又復隨

類隨機以度之。然其萬行大總,在於六度,眾善所尚,厥為

四攝。六度之義,極廣極深。最初入世,方便所歸,莫若四

攝事焉。言四攝事者,曰布施、曰利行、曰愛語、曰同事。

布施事者,謂在人間,隨人所求,踴躍歡喜,無不施與。利

行事者,謂隨自職業,利樂眾生。愛語事者,一切眾生,皆

喜利益語言,讚歎語言,故於社會中,社交紛雜,人類個性

,亦復不一,菩薩隨其根性,以柔軟語而攝受之。同事事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救眾生,當同其類,宜若所作,

方便將導,而安立之。從此四攝事而推行

365頁

六度事、十波羅蜜事、嚴淨佛土事、饒益眾生事、求一切智

智事、究竟圓滿無上菩提事,皆人間佛教事也。

菩薩入世之事,至今世今日而亟矣﹗如有征夫,戰鼓相

催,不可緩矣﹗過去諸佛諸菩薩,如是入世度生不離人間,

現在未來諸佛諸菩薩,亦復如是,入世度生,不離人間。若

離人間,而談大乘佛教者,直魔事耳﹗或仍不出外道二乘也

。大心凡夫,其各勉旃﹗

五、以過去人間佛教建立現代人間佛教

一、建立現代人間佛教之必要

佛教建立於人間,隨各地民族之需求而設教之,既如上

述。應知今日之人間,已非昔日之人間,故今日之人間佛教

運動,已非能盡如昔日之人間佛教運動。昔日之人間,雖有

暴惡愚昧之行為,迷信封建之思想,而大多數人類尚為宗教

之崇拜,易於感化。所謂半開化,或未開化之民族,其為惡

總覺有限耳。若施以佛教之初步教法而救度之,亦易為力。

今日世界之現狀,較諸十九世紀以前之世界狀況為何如耶﹖

從人間道德以觀之,與其曰進化,毋寧曰退化,與其曰形而

上者,毋寧曰形而下者,與其曰向上,毋寧曰墮落。若從文

化以觀之,與其曰文明,毋寧曰野蠻,與其曰物質進步,毋

寧曰精神墮落,與其曰人間快樂,毋寧曰人間苦海。惟以其

文明之日盛,而其

366頁

行為之暴惡亦益亟﹗人類所蒙之痛苦尤益深﹗人間佛教之施

設於今日,豈容緩哉﹗﹖

夫生於現在之世界,人之不厭離世間者,無有是處。惟

大悲心之菩薩,為成其無上菩提,與度其無量眾生,故樂久

處此五濁惡世,以度其生活也。世之謀救人類者多矣,然惟

佛教能救之,在佛教中,尤以人間佛教為最當機。全世界之

佛教信徒,皈依三寶者,倘非獨善其身,應以人間佛教之建

立為急務也。

二、建設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

佛教聖典之說明佛所證之境界,及其所說之教義,固圓

滿無上,固無進化轉變。然從其施設教化於人間,全依人間

有情為對象,則其施設,無論其為何種教法,何等組織,不

能不依此人間有情之轉變而轉變也。以是之故,佛教在印度

阿育王以前,仍本釋尊所教化之數十國,而行其教,迄阿育

王以後,則推廣宣傳,普及全印度,南達於獅子國,由茲以

還,及於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迄今全球五洲,殆無無

佛教之國也。由此以觀,佛教之歷史演變,不能謂無進化。

從教義言,由小乘佛教而發展為大乘佛教,非無進化也。從

地理言,由印度而中國,而全亞洲,乃至今日之世界,非無

進化也。從信徒言,由二商主五比丘之信徒,而一千二百五

十人之信徒,乃至今日之全世界人類過半之信徒,非無進化

也。然過去人間,既有過去人間之佛教,今日之世界,為人

類之總集場,亦當有隨世界人類之思想,施設世界主義之人

間佛教,更當有隨世界人類之

367頁

要求而施設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乃至隨世界人類之痛苦而

施設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以救世界。況佛教在人間之教化,

本不止以一世界為對象,乃以盡虛空界無量無邊世界不可說

不可說之世界而為教化之對象。現在之五大洲,以佛教教化

觀之,乃一極小之範圍耳。是故應依佛教大世界主義而建立

此現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也。

應病與藥,菩薩之所必行﹔泥執同隅,智者之所不取。

世界大同歟﹖人間淨土歟﹖吾人振臂曰﹕唯由世界主義之人

間佛教而世界大同可期,亦唯由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而人間

淨土可成。大矣哉﹗人間佛教﹗巍巍乎﹗世界主義之人間佛

教﹗

六、結論

吾觀人間佛教史已,結曰﹕釋尊時代與小乘時代之人間

佛教,可曰古代之人間佛教。自馬鳴中國隋唐之大乘時期之

人間佛教,可曰中古時代之人間佛教。自佛教入西藏而遍於

亞洲,可曰近世之人間佛教。現在二十世紀之世界佛教運動

,可曰現在之人間佛教。然此乃就史之大概情形以言,欲得

究竟,應著專史。

人間佛教為救濟人間主義,為超出人間之基礎,為入世

度生之根本方便,為圓滿無上菩提之基本大業,亦為菩薩摩

訶薩之應行事業。人間佛教乎﹖無上菩提乎﹖由人間佛教而

圓滿成無上菩提,由圓成無上菩提而究竟人間佛教。天下有

情之人士,曷興乎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这辈子学佛功德究竟圆满,是往生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祖师大德告诉我们,都是圆满的成就!修其他法门,我们这一生当中确实没有把握。取净土往生,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万修万人去”,条件是什么?如理如法地修学。如理如法地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往生,是不如理或是不如法,或者两者兼有。既不如理,又不如法,那就没法子!理与法都在经典当中,所以我们对于经典,要依教奉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