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歸中土的史實


2014/9/3    热度:260   

p. 187

提要

北宋初年,天台教籍由海外重歸中土,天台宗亦由此復興。天台教籍自何處求回?長期以來學者們對這一段史實往往疏於考證,並且因循《佛祖統紀.諦觀傳》的記載,認為得自高麗。本文從天台宗在高麗和日本的傳播情況入手,鈎稽各種史料,指出了舊說的錯謬之處,並詳細論證了天台教籍得自日本的有關史實。

關鍵詞:1.天台宗 2.義寂 3.諦觀 4.高麗 5.日本

p. 188

一、小引

天台宗智者大師學術精深,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其一生著述極為宏富。灌頂《智者大師別傳》曰:「智者弘法三十餘年,不畜章疏,安無礙辯,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間所伏。有大機感,乃為著文。奉撰《淨名經疏》,至〈佛道品〉,為二十八卷;《覺意三昧》一卷;《六妙門》一卷;《法界次第章門》三百科,始著六十科為三卷;《小止觀》一卷;《法華三昧行法》一卷。」此外出自智者口述而為門人追記的還有很多。但是,智者大師的著作迭經法難的摧殘和戰亂的洗劫,至五代末已是殘存無幾。

有釋義寂者,造天台山研尋止觀,乃有慨於編簡之零斷也。宋贊寧曰:

先是智者教迹,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零編斷簡,本折枝摧,傳者何憑端正其學?寂思鳩集也,適金華古《藏》中得《淨名疏》而已。[1]

此可見天台宗於其時已極凋零,故智者大師之著述亦僅可尋得《淨名經疏》一種而已。於是義寂發願於海外求書,終使智者大師的遺著能夠得以完璧歸趙,天台宗亦由此得以復興。

智者大師的著述從何處復歸中土?學術界對此問題一直有不同的觀點。

二、學術界的一些觀點

根據宋人志磐所撰〈義寂傳〉的記載,天台宗的教籍是從日本求得的。其文曰:

吳越忠懿王因覽《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

p. 189

三藏即劣」之語,以問韶國師。韶云:「此是教義,可問天台寂師。」王即召師出金門建講,以問前義。師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喪亂,教籍散毀,故此諸文,多在海外。」於是吳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國,求取教典。既回,為建寺螺溪,匾曰定慧,賜號淨光法師。[2]

但是,志磐在〈諦觀傳〉中卻又說天台宗教籍是諦觀從高麗帶來的。其文曰:

吳越王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之。其國令諦觀來奉教乘,而《智論疏》、《仁王疏》、《華嚴骨目》、《五百門》等,禁不令傳;且戒觀師,於中國求師問難,若不能答,則奪教文以回。觀師既至,聞螺溪善講授,即往參謁,一見心服,遂禮為師。[3]

兩傳的說法截然不同。有學者權衡二者後取〈諦觀傳〉之說。如蔣維喬曰:

蓋吳越王據《永嘉集》「同除四住」之文,求天台教籍於海外,此天台書籍之所以得再傳於中國之故也。但遣使日本之說,於日本歷史無徵,恐係遣使高麗,而誤書日本也。證之《統紀》(指《佛祖統紀》──筆者注)〈諦觀傳〉而益信。[4]

錢俶遣使日本之說雖於日本歷史無徵,但錢俶遣使高麗之說同樣也於朝鮮歷史無徵,我們如何可以僅據〈諦觀傳〉而否定〈義寂傳〉的記載呢?所以,蔣氏的分析失諸輕率。

p. 190

志磐在撰《佛祖統紀》時,其〈義寂傳〉係據《宋高僧傳.義寂傳》,他當然也注意到了此傳與〈諦觀傳〉之間的不同。所以,他在〈義寂傳〉中加案語云:

案二師口義云,吳越王遣使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教文,其國令諦觀來奉諸部,而《智論疏》、《仁王疏》、《華嚴骨目》、《五百門》等不復至。據此,則知海外兩國皆曾遣使。若論教文復還中國之寶,則必以高麗諦觀來奉教卷為正。[5]

這種解釋從表面上看頗能調和記載上的不同之處,所以,學術界咸據以立說。如日本鐮田茂雄說:

天台宗的螺溪義寂得到吳越王錢弘俶的賞識,他奏請尋求因戰亂廢佛而散失的天台宗論疏,吳越王便派遣使者到高麗及日本去尋求。因而高麗派了《天台四教儀》的作者諦觀帶來諸部論疏到螺溪。[6]

杜繼文也說:

為了尋找國內散佚殆盡的天台宗論疏,義寂奏請向各處搜求,錢俶乃遣使往高麗、日本等國。其後高麗僧諦觀攜帶大量天台諸部論疏來華,使天台宗在宋初時呈現「中興」之象。[7]

郭朋也說:

自唐安史之禍,特別是武宗滅佛、五代離亂之後,佛教各宗的文獻資料,

p. 191

大都喪失殆盡。宋初,在吳越王錢俶的贊助之下,從朝鮮、日本等地尋回了一批佛教文獻。其中,屬於天台宗者為數尤多。[8]

諸家之說大同小異,皆以志磐之論為本。

然而,〈義寂傳〉明云:「於是吳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國,求取教典」,並未提及高麗。所以,志磐試圖調合日本和高麗兩說的觀點,似缺乏有力的證據。雖說大部分學者採用高麗說,但也有少部分學者採用日本說。如湯用彤即云:「宋初天台求經於日本。」[9]那麼,五代末天台宗教籍究竟是從日本還是從高麗,抑或是從兩地同時求取的呢?此一問題不僅關係天台宗的歷史,而且也牽涉到中國與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史。所以,筆者不揣淺陋,對此段史實略作考證。

三、〈諦觀傳〉質疑

諦觀不見於《宋高僧傳》,志磐撰《佛祖統紀》始為其立傳。觀其傳文,不僅於其生平語焉不詳,而且對其攜教籍至中土一事的敘述,亦多有使人生疑之處。茲列舉如次。

第一,高麗國既命諦觀來奉教籍,又為何「不令傳」《智論疏》、《仁王疏》、《華嚴骨目》和《五百門》等書呢?這恐怕是針對這幾部書在北宋初年時仍然散逸在海外的情況,而衍生出來的話。

第二,高麗國既命諦觀到中國求師問道,卻又規定他「若不能答,則奪教文以回」。這是極不合情理的。唐宋時期,高麗國同日本一樣,經常遣使到中土遊學問道、求取經籍。如宋太宗端拱2年(公元989年),高麗成宗王遣僧如可書來請大藏經,太宗即命賜予,並賜如可紫衣。[10]又如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高麗又遣使韓彥恭來宋,請求佛經,

p. 192

得到新印的大藏經一部,翌年4月?歸。[11]高麗求法僧為了能求取經籍,還經常主動帶來一些中土佚籍,以示友好。如義天在宋哲宗時入宋求法,就將中土久佚的智儼《搜玄記》、《孔目章》,法藏《起信論義記》、《探玄記》,澄觀《華嚴經疏》等奉贈慧因寺。可見當時高麗對於中土文化一直是懷著求法的心態的,諦觀怎麼可能會有「若不能答,則奪教文以回」的倨傲態度呢?

第三,〈諦觀傳〉稱「觀師既至,聞螺溪善講授,即往參謁,一見心服,遂禮為師。」義寂因為天台教籍散佚,無法弘揚教義,所以才有志於搜求佚籍。而諦觀既能睹天台教籍之全貌,識見必廣,怎麼會「一見心服」,甚至要拜其為師呢?

志磐所撰《佛祖統紀》,於史實往往多有錯謬之處,向為學者所詬病。〈諦觀傳〉短短數百言,其所敘即頗多牴牾,可見其史料價值是我們需要謹慎對待的。

四、義寂求書的史實

《佛祖統紀》中的〈義寂傳〉係據《宋高僧傳.義寂傳》而成,但是增益之處甚多,亦有令人生疑者。如智者大師的《妙玄》既然逸在海外,義寂又是怎麼知道「同除四住」之語是出自其中呢?〈諦觀傳〉中也有相同的記載,其文曰:

法師諦觀,高麗國人。初,吳越王因覽《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語,以問韶國師。韶曰:「此是教義,可問天台義寂。」即召問之。對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復存於是。」[12]

志磐對文中的自相矛盾之處也有所覺察,但仍然試圖為其圓通。他在傳中加案語曰:

p. 193

《妙玄》既散失不存,未審何緣知之?必寂師先曾見殘編耳。[13]

傳文中既云「今不復存於是」,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殘編」。所以,志磐的解釋也是牽強的。

義寂求取教籍的記載,最早見之於《宋高僧傳》。贊寧曰:

釋義寂字常照,姓胡氏,溫州永嘉人也。……既通律義,乃造天台山研尋止觀,其所易解猶河南一照也。……後款告韶禪師,囑人泛舟於日本國購獲僅足。由是博聞多識。微寂,此宗學者幾握半珠為家寶歟?遂於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訓,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演,私署淨光大師并紫方袍,辭讓不卻,受而不稱。及興螺溪道場,四方學侶霧擁雲屯。[14]

此傳所敘較為平實,亦可糾正《佛祖統紀》記載中的失實之處。據此傳可知,義寂從日本獲取教籍後才能「博聞多識」,錢俶亦因此延請開講,天台宗由此得以復興。有文獻記載:

智者大師位登諸地,示四依,得總持門,獲無之辯,所述教法盈數百卷。淨光大師義寂傳而講之。……[15]

又有澄彧所撰義寂塔銘曰:

師諱羲寂。……昔智者師迄湛然師,燈燈相續,遍布寰宇。自唐武宗焚毀,微言暫污,傳持中廢,而能苦心研味,在處宣通,制科考文,

p. 194

誨人無倦。……[16]

此皆頌義寂興教之功。正是由於義寂求得了佚失的教籍,並且苦心研味,才使得四方僧侶慕名而至。因此,諦觀之師事義寂,當在義寂求取教籍之後。《佛祖統紀.諦觀傳》稱諦觀「既至,聞螺溪善講授」,亦可證在義寂開演講訓、聲譽日隆之時,諦觀才禮其為師。其時義寂已經得到了智者的佚籍,諦觀怎麼還會來奉教籍呢?即使諦觀師事義寂時也曾帶來過教籍,但至少有一點已經可以肯定了,那就是義寂為中興天台宗而求取的教籍並非從高麗得求。

那麼,天台宗的教籍究竟是從何處獲取的呢?《宋高僧傳》中說得很清楚,是從日本。宋人宗曉為義寂所撰傳略也說:

後時忠懿王以教相咨問德韶國師,師指授尊者,因是奏王,請出金門建講,欽若敬奉,為之造寺,今螺溪定慧院是也。王又遣十人往日本國,取天台教藏迴。賜師以淨光大師之號。[17]

此與《宋高僧傳》的記載完全符合。

在義寂求取天台教籍的過程中,吳越王錢俶起過重要的作用。志磐在為錢俶作傳時說:

(錢俶)又嘗召螺溪寂法師至金門建講,問智者教義。以典籍不全,慨然遣使,齎重寶求遺書於高麗、日本。於是一家教卷復見全盛。[18]

p. 195

義寂是一介僧侶,當然無法到海外去求書,但是將求書的功勞全部歸到錢氏的名下,也是不符合事實的。錢俶雖然虔心向佛,但將天台教籍得以復見的原因,說成是他「以典籍不全,慨遣使」,顯然是將義寂的作用給抹煞了。《宋高僧傳.義寂傳》稱「後款告韶禪師,囑人泛舟於日本國購獲僅足」,說明是義寂通過國師德韶,請錢俶出面派人到海外去求書的。

值得注意的是,志磐在錢俶的傳中再次沿用了同時到高麗和日本兩地去求書的說法。此說的根本目的,在於維護其〈諦觀傳〉中所謂「諦觀來奉教乘」的敘述。天台教籍得自高麗的說法,在宋代是頗為流行的:

有傳天台智者教義寂者,屢言於師曰:「智者之教,年祀浸遠,慮多散落。今新羅國其本甚備,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師於是聞於王,王遣使及齎師之書往彼國繕寫,備足而回,迄今盛行于世矣。[19]

這說明在宋代的佛學界中,確有很多人認為天台教籍是從高麗得來的。這也是高麗說一直很有影響的原因所在。

但是,各種求書於高麗的記載,不僅出現的時間較晚(沒有早於《宋高僧傳》者),而且牴牾之處也很多,所以我們是不能將其視作信史的。筆者茲更從唐宋時期天台宗在高麗和日本的流傳情況入手,再進行一些分析。

五、高麗與天台宗

天台宗傳入朝鮮半島的時間比較早,唐代新羅的法融、理應、純英曾師事天台宗的六祖湛然,後回國傳播天台宗,但傳承不明。天台宗在高麗國的傳播和弘揚,還是在五代末至北宋初年這一時期。

後唐清泰2年(公元935年),四明僧人子麟曾往高麗和日本等地傳授天台宗。

p. 196

對於這段史實,有的學者是如此敘述的:

中國在唐武宗毀滅佛教及唐末五代戰亂之後,佛教典籍頗多散佚,而高麗國保存中國典籍甚多。四明沙門子麟於後唐清泰2年(935)往高麗、百濟等國求天台教籍,受到高麗國的接待,並遣使李仁日送師西還吳越。[20]

這段話受到了從高麗求書說的影響,所以對史實進行了虛構。有關子麟的史料記載:

法師子麟,四明人。五代唐清泰2年往高麗、百濟、日本諸國授智者教。高麗遣使李仁日送師西還。[21]

據此可知,子麟到高麗和日本等地是去傳授天台宗,而不是去求書的。

子麟在高麗傳授天台宗的影響如何,現在已不可得知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天台宗在高麗的弘揚,是高麗僧人至中土求法的結果。五代末至宋初,高麗國有很多僧人到吳越地區學習天台宗。除了諦觀外,還有非常著名的寶雲法師。宗曉敘其行狀曰:

石晉天福中,有通公法師來自高麗,南參螺谿,盡得天台一宗之道。復欲杭海,大帥錢公固留之。遂傳洪於明之寶雲,法席大開,得二神足而起家,一曰法智師,一曰慈雲師。[22]

寶雲本是高麗王室子弟,他在求得天台教義後,準備回國弘揚,不意因錢惟治的挽留,竟成為中土天台宗的一代宗師。宗曉序〈寶雲振祖集〉

p. 197

曰:

寶雲法師本高麗君族,樂道厭世,從佛薙落。首傳華嚴《起信》,眾已悅隨,洎壯越滄溟來中國。初訪雲居,契悟南宗。重念台衡教觀經五代離亂,僅存一線,遂挺志造螺谿寂公之室,頓受其傳,具體之學聲聞四方。已而誓返本國敷揚法化,因挈錫附舶四明。偶郡守淮海大王錢公請問心要,辟為戒師,自是緇白傾嚮固留演法。[23]

寶雲在得到螺谿義寂的親傳之後,立誓要回國弘揚。這能夠清楚地表明,五代末至宋初,高麗國試圖向中土學習天台宗,並輸回本國。

諦觀和寶雲最後都留在了中土,真正將天台宗傳回高麗並加以弘揚的,是高麗王室子弟義天。高麗比丘白玄天龍說:

義天姓王氏,高麗國文宗仁孝王第四之子也,出家封祐世僧統。元祐初,入中華而上表,請傳賢首教。迺而見許,肇往四明,事智師慈辨,而受天台教觀。趨至靈芝,拜大智元照,而學律藏。從晉水淨源,而聞賢首宗乘。亦遭圓照宗本律師,而問宗義大旨,曲如僧傳等。厥雷聲震於支那動三韓矣。[24]

義天在中土學習各宗教義,廣求經疏。他特別傾力於天台宗,並且造訪天台山,拜智顗祖師塔,述發願文。義天回國時帶著所請得的經書一千餘卷。回國後,宣宗仿中國天台山國清寺為義天在杜山西南麓建寺,也稱作國清寺。義天在高麗大弘賢首、天台的教法,並奏請將所攜歸的經書悉數刊行。由此天台宗在高麗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從五代末至宋初天台宗傳輸至高麗國的史實分析,高麗不但積極從中土學習並輸入天台宗,而且還大量請取經疏,所以不可能出現高麗向中土大量輸出經疏的情況, [25]

p. 198

更不可能出現如〈諦觀傳〉中所說高麗王故意留下幾部經疏,甚至還準備掂量一下天台宗僧人水平的情況。

六、日本與天台宗

對於天台宗傳入日本的史實,古人曾有過一些錯誤的認識。宋晁說之曰:

陳隋間,天台智者遠稟龍樹,立一大教,九傳而至荊谿。荊谿後又九傳而至新羅法融,法融傳理應,應傳瑛純,皆新羅人。以故此教播於日本而海外盛矣。[26]

他認為日本的天台宗是從新羅傳去的。這是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相對於朝鮮半島而言,天台宗傳入日本的時間要早很多。自唐代開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就從中土學習天台宗教義,並且廣泛搜集天台教籍。

唐貞元年間,日僧最澄入唐求法,他在台州臨海縣龍興寺淨土院抄取「天台智者大師所釋大乘經等,并所說教迹,及第二、第五、第六祖等傳記,并別家抄等」,總計一百二十部,三百四十五卷。[27]最澄此行得到了台州刺史的襄助。五台山華嚴寺天台座主志遠和尚曾向入唐求法的圓仁說:

日本最澄三藏貞元廿年入天台求法,台州剌史陸公自出紙及書手,寫數百卷與澄三藏。三藏得疏卻歸本國。[28]

所以,最澄的收穫頗多,不僅求得了大量的天台教,還有很多法器。

p. 199

最澄回國後上表曰:

圓教難說,演其義者天台;妙法難傳,暢其道者聖帝。……最澄奉使求法,遠尋靈蹤,往登台嶺,躬寫教迹,所獲經并疏及記等,總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且見進經一十卷(名曰金字《妙法蓮華經》七卷、金字《金剛般若經》一卷、金字《菩薩經》一卷、金字《觀無量壽經》一卷),及天台智者大師靈應圖一張、天台大師禪鎮一頭、天台山香爐峰送檉及柏木文釋四枚、說法白角如意一柄。謹遣弟子藏經奉進。[29]

比最澄稍晚些時候入唐的空海,也請得了天台宗若干種教籍,如智者《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疏》、《四教義》及湛然《法華記》、清索《法華贊》、良賁《仁王經疏》等。[30]

唐開成3年(公元838年),日本天台宗僧人圓仁入唐訪求天台聖與經籍。他帶來日本比叡山延曆寺東決天台教義三十條,先後向揚州、五台山、長安等地的高僧求法請益,受學天台《止觀》和《遮那》。此外,他還大量抄寫經卷。圓仁自述至五台山華嚴寺後:

引涅槃院安置閣下一房,此則講《法華經》座主玄亮上人房。座主因講,權居閣院。遠和尚及文鑒座主院,天台教及文書備足。

廿三日,始寫天台文書日本國未有者。[31]

圓仁此次入唐的收穫更多,其自述曰:

長安五台山及揚州等處,所求經論念誦法門,及章疏傳記等,都計五百八十四部,

p. 200

八百二卷,胎藏金剛界兩部大曼陀羅,及諸尊壇像、舍利并高僧真影等,都計五十種。[32]

其中在長安求得四百二十二部五百五十九卷,在五台山求得三十四部七十三卷,在揚州求得一百二十八部一百九十八卷。

此後,日本延曆寺比丘圓珍入唐求法,也求得了大量的天台宗的經疏。圓珍自述曰:

兩京兩浙嶺南福建道等巡遊,傳得大小二乘經律論傳記,并大總持教曼荼羅楨天台圓頓教文,及諸家章疏抄記、雜碎經論、梵夾目錄等,前後總計肆佰肆拾壹本壹仟卷,道具法物等,都計壹拾陸事。[33]

其他入唐求法僧所請得的天台宗經疏還有很多,在此不贅述。

日本僧人刻意搜求天台教籍,同日本國內天台宗的盛行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日本天台宗的盛行,又同唐代盛傳的聖德太子為南岳大師所託生的傳說有關。圓仁與志遠和尚交談時曰:

(志遠和尚)便問日本天台興隆之事。粗陳南岳大師生日本之事,大眾歡喜不少。遠座主聽說南岳大師生日本弘法之事極喜。[34]

南岳大師是天台始祖智顗之師。這一傳說也是推動中日間佛學交流的助因。

經過日本天台宗僧人的不懈努力,中土天台宗的主要經籍已被網羅無遺。景德3年(公元1006年)日本天台宗僧人寂照入貢時,即宣稱:

p. 201

「釋氏論及疏鈔傳集之類多有,不可悉數。」[35]這就為日後天台教籍重歸中土奠定了基礎。

七、宋初日本向中土輸出漢籍的史實

唐代,日本從中土求取經籍的同時,也曾將若干經籍帶回中土。如圓珍入唐時即帶來經疏五十二卷。[36]兩宋時期,日本雖然不再派出遣唐使,但是隨著海上交通的發達,中日間僧侶和客商的往來則還是非常頻繁的。而且,日本從大量向中土輸入經籍,開始轉變為同時向中土輸出經籍。

宋太平興國8年(公元983年),日本東大寺高僧?然搭乘吳越商人陳仁爽、徐仁滿的商舶入宋,並向宋太宗獻書:

雍熙元年,日本國僧然與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獻銅器十餘事,并本國《職員令》、《王年代紀》各一卷。……其國多有中國典籍,然之來,復得《孝經》一卷、越王《孝經新義》第十五一卷,皆金鏤紅羅,水晶為軸。《孝經》即鄭氏注者;越王者,乃唐太宗之子越王貞;新義者,記室參軍任希古等撰也。[37]

然回國後,還曾派弟子奉表來獻佛經等物。

北宋時期海上交通較為發達,而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也多靠從事海上貿易的商船。如日本永延元年(公元987年),惠心僧都源信雲遊博多時,邂逅宋商朱仁聰及同船的杭州水心寺僧齊隱,遂託其將自著《往生要集》攜往中土。後《往生要集》還通過宋商周文德傳入了天台國清寺。又如淳化2年(公元991年)9月,天台知禮送經教於源信,次年源信即託宋商楊仁紹回贈自著《因明論疏四明違略注釋》。不獨中日間如此,

p. 202

中國與朝鮮半島間的交往亦是如此:

高麗國坦然國師,少嗣王位,欽鄉宗乘。因海商方景仁抵四明,錄無語歸。[38]

正是由於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商人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才使海外的逸籍的復歸有了可能。

隨著中日間文化交流的加深,在北宋時期,日本不斷有天台宗的有關經籍傳入中土,這其中既有日本天台宗僧人的著作,也有中土久佚的天台教籍。日本長保5年(公元1003年),源信遣弟子寂照攜《天台宗疑問二十七條》向知禮求教。寂照此行帶來了很多經籍,分贈各處。寂照入宋後致書源信曰:

《往生要集》現在國清寺弘之,教主宗翌相逢示之。又遣雙林行辿和尚一封,慥付便李送了。又《義目》一卷,逢天台有識令決了,追可獻。又遣法相宗《因明》等,從五台山罷歸,相訪其人,可傳付之。[39]

他帶來最多的是天台教籍,其中就有中土久佚的南岳大師所著《大乘止觀》。此書不久又告佚失。《天台霞標》在「天台典散亡數目」中列《大乘止觀》二卷,注云:「宋咸平六年,日本禪師嘗持入中國,今復亡去不存。」

宋熙寧5年(公元1072年),日本大雲寺僧成尋攜弟子七人,搭乘宋人的商船入華巡禮,並攜帶了更大宗的天台教籍和法器。據《參天台五台山記》所載,成尋此行帶來的天台真言經書有六百餘卷。

以上所舉僅是北宋時期較為著名的兩例,至於通過商人交流的經籍更是難計其數。

p. 203

可見在北宋時期,日本輸出到中土的天台教籍,其數量是相當可觀的。義寂求取教籍的行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這種背景,也使得義寂能夠獲得大宗的佚籍,並且復興天台宗。這同時也可讓我們理解,為什麼義寂是從日本而不是從高麗求取教籍的。

八、天台教籍得自日本的確鑿證據

天台教籍得自日本而非高麗,這一史實不但在有關義寂的早期傳略中有記載,符合天台宗在高麗和日本傳播的實際情況,更可以得到大量文獻資料的強有力的證明。

《楊文公談苑》中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佐證材料。據楊億所述:

吳越錢氏多因海舶通信,天台智者教五百餘卷有錄而多闕,賈人言日本有之,錢俶置書於其國王,奉黃金五百兩,求寫其本,盡得之,訖今天台教大布江左。[40]

這條記載正可與《宋高僧傳.義寂傳》所敘相印證,表明錢俶確實是從日本將天台宗的教籍取回的。楊億與四明尊者知禮的關係相當密切,現在還保存有兩人往返書啟十多通。[41]而且,楊億對日本的歷史及中日間的交往情況也很熟悉。他自述說:

予在史局閱所降禁書,有《日本年代記》一卷及然表啟一卷,因得脩其國史,傳其詳。……案日本,倭之別種也,……蓋通中國文字,故唐長安中遣其大臣真人來貢,皆讀經史,善屬文,後亦累有使至,多求文籍釋典以歸。[42]

p. 204

景德年間日本天台宗僧人寂照入貢,楊億時知銀台通進司,因此與其有所往來。楊億自述曰:

景德3年,予知銀台通進司,有日本僧入貢,遂召問之。僧不通華言,善筆札,命以牘對,云:「住天台山延曆寺,寺僧三千,身名寂照……。」寂照領徒七人,皆不通華言。……寂照東游,予遺以印本《圓覺經》,并詩送之。[43]

可見,楊億不僅與天台宗僧人來往密切,而且對於當時中日間佛學界交往的故事也相當瞭解。正是由於這一層關係,所以《楊文公談苑》中關於錢俶從日本取回天台宗教籍的記載,就顯得史料價值頗高了。

義寂求取的教籍並非完璧,還有若干種重要的經疏逸在海外,所以志磐在《佛祖統紀.諦觀傳》中便演義出了高麗國王故意留下幾部經疏的故事。其實那是因為義寂得到的教籍中摻雜了偽書的緣故。偽書中包括了《仁王經疏》。義寂身後,天台宗僧人一直努力到日本訪求真本《仁王經疏》:

有宋之初,台教乃漸杭海入吳越。今世所傳三大部之類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與夫至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經疏》先至有二本,眾咸斥其偽。昔法智既納日本信禪師所寄辟支佛髮,答其所問二十義,乃求其所謂《仁王經疏》。信即授諸海舶。無何中流大風驚濤,舶人念無以息龍鼉之怒,遽投斯流,以慰安之。法智乃求強記者二僧,詣信所,讀誦以歸,不幸二僧,死於日本國矣。[44]

雖然歷經曲折,知禮還是未能如願求得《仁王經疏》。至元豐年間,《仁王經疏》

p. 205

終由商賈自日本攜歸。通過《仁王經疏》的求取過程,可以說明天台教籍自始至終都是從日本獲得的。

〈諦觀傳〉說高麗王遣諦觀來奉教籍時,將《仁王經疏》等幾部經籍留下。筆者之所以認定這是志磐的演義,關鍵還在於高麗的《仁王經疏》還是從中土傳入的。義天至中土求法回國後,曾耗費二十年時間搜求佛典,著成《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其書卷1著錄《仁王經疏》一卷,並注云:

近從日本國流通云。是天台所說,待勘。[45]

這條注雖然簡短,但卻為我們提供了重要而可信的史料。說明高麗國的這部《仁王經疏》不但得自中土,而且還可遠溯自日本。這就完全推翻了《佛祖統紀.諦觀傳》的記載,證明所謂「諦觀來奉教籍」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九、小結

根據上面的考證和分析,現在可以清楚,義寂求取的教籍應是從日本求得,而非歷來學者所認為的來自高麗。同時,通過對這一史實的探討,我們對北宋初期中國與日本及中國與高麗間的佛學交流情況,也可以有更為深入的瞭解。

[1] 《宋高僧傳》卷7〈義寂傳〉頁162,中華書局,1987年。

[2] 《佛祖統紀》卷8,《大正藏》冊49,頁190~191。

[3] 《佛祖統紀》卷10,《大正藏》冊49,頁206。

[4]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3,頁20,上海書店,1989年,頁20。

[5] 《佛祖統紀》卷8,《大正藏》冊49,頁191。

[6] 鐮田茂雄《簡明中國佛教史》,頁256,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

[7] 杜繼文《佛教史》,頁33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8] 郭朋《中國佛教簡史》,頁305,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9]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頁295,中華書局,1982年。

[10] 《宋史》卷487。

[11] 《高麗傳》卷3。此與端拱2年之求書,疑係同一事。

[12] 《佛祖統紀》卷10,《大正藏》冊49,頁206。

[13] 《佛祖統紀》卷10,《大正藏》冊49,頁206。

[14] 《宋高僧傳》卷7〈義寂傳〉,頁162,中華書局,1987年。

[15] 〈建傳教院碑銘〉,載於《四明尊者教行錄》卷7〈螺谿振祖集〉。《大正藏》冊46,頁925。

[16] 〈淨光大師塔銘〉,載於《四明尊者教行錄》卷7〈螺谿振祖集〉。《大正藏》冊46,頁927。

[17] 〈台州螺溪淨光法師傳〉,《四明尊者教行錄》卷7。《大正藏》冊46,頁929。

[18] 《佛祖統紀》卷10〈吳越忠懿王傳〉。《大正藏》冊49,頁206。

[19] 《五燈會元》卷10〈天台德韶國師〉,中華書局,1984年,頁567。

[20] 高觀如〈中朝佛教關係〉,《中國佛教》第一輯,頁206,東方出版中心,1980年。

[21] 《佛祖統紀》卷22〈子麟傳〉。《大正藏》冊49,頁246。

[22]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1,《大正藏》冊46,頁856。

[23]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7,《大正藏》冊46,頁928。

[24] 〈新編教藏總錄流衍序〉,《大正藏》冊55,頁1165。

[25] 高麗僧人也常帶來一些書,但數量往往很少,而且其目的是為了求取更多的經疏。

[26]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序。

[27] 《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大正藏》冊55,頁1057。

[28]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2,頁10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9] 《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大正藏》冊55,頁1055。

[30] 《請御來目錄》,《大正藏》冊55,頁1064。

[31]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3,頁124~1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2] 《入唐新求聖教目錄》,《大正藏》冊55,頁1078。

[33] 《智證大師請來目錄》,《大正藏》冊55,頁1102。

[34]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2,頁10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5] 《楊文公談苑》,頁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6] 《福州溫州台州求得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大正藏》冊55,頁1092。

[37] 《宋史.日本傳》。

[38] 《五燈會元》卷18〈高麗坦然法師〉,中華書局,1984年,頁1224。

[39] 轉引自王勇〈唐宋時代日本漢籍西漸史考〉,載於《中日漢籍交流史論》頁117~118,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40] 《楊文公談苑》頁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1] 載《四明尊者教行錄》卷5,《大正藏》冊46,頁898~902。

[42] 《楊文公談苑》頁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3] 《楊文公談苑》頁10~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4]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6〈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國求仁王經疏〉,《大正藏》冊46,頁916。

[45] 《大正藏》冊55,頁1170。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肯吃亏的人,别人用妄心对我,我也用妄心对他,别人堕三途地狱,我也跟着去,这不吃亏?不吃亏的人搞六道轮回,堕三途地狱;吃亏的人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作菩萨。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