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七章】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2014/9/3    热度:328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七章】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三百年间的佛教

  从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之间,约有三百多年的印度史,不论宗教或政治,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不得其详,近代以来,由於古代遗物的发掘、考察,以及利用各种间接而模糊的资料对比、审查,总算已得其大略。在此期的佛教,据吕澄依荻原云来《印度之佛教》编的《印度佛教史略》本篇下一章第七节二段所述,大致有如下的五个区域:

  最盛於南方的锡兰。次盛於印度西南的摩腊婆(Malava)。 又次为西北的信度。再次为北方的迦湿弥罗、犍陀罗。印度东北为耆那教的势力范围。

  我们知道,中印度先为婆罗门教的复兴地,自案达罗王朝灭了摩揭陀王朝之后,南方大众部佛教思想也到了中印,乃至随着案达罗朝的西进而使西方的有部佛教,接受了大众部的感染,有部西方师经量部的出现,自非偶然。上座部有一部分学者之在东南印的,因中印法难而南避,接触了大众部的思想,形成了分别部的再进步。例如以波吒厘子城为中心的化地部及法藏部,法藏(即昙无德部)之有密教色彩,即是受了案达罗文化的影响,故与阿育王时的分别部不同,也即与先此分传到锡兰去的分别上座部不同。

  在这阶段,婆罗门教初期的根基地西印及北印,已为佛教的势力所取代,在阿育王时盛行佛教的中印,反为婆罗门教所占领;婆罗门又向南而成了案达罗族的信仰,并且由案达罗文化的混合而产生了湿婆派的新婆罗门教。又由於案达罗王朝之到中印,佛教便在中印再兴。

  南方锡兰的,当以另篇介绍。案达罗方面的,所知很少;唯有北方的有部一系,所留典籍最多,故仅就此介绍。

  迦腻色迦王其人其事

  迦腻色迦王的名字,见於佛教的记载,西藏及蒙古,亦有所传。西元一九○九年,斯邦内博士(Dr. Spooner)在西北印掘得一舍利函,函盖上即刻有迦腻色迦的名,此可证实古代印度确有其人,并在函之表面刻有“纳受说一切有部众”的字样,可见他是有部佛教的护法之王。

  唯据迦腻色迦王时所铸的钱币图文之考察,王之信佛当是晚年的事,他早期发行的钱币,形式最美,以希腊语题字,并刻日月神像;其次发行的,以希腊文题古代波斯语,所刻亦为希腊、波斯、印度所尊的神像,但未见有释迦之像。

  迦湿弥罗及犍陀罗的佛教,是始於阿育王时末阐提等之来化,因其环境特殊而渐自成一系,其特质是富於论典的撰述及对禅定的重视,故后来的论师、禅师,也十九是出於这一系的学者。

  论师多了,便不能无诤,所以,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最大功德,即是促成第四次的结集。第四次结集有三种传说:

  (一)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藏》五一·八八六页中-八八七页上)载:王因以道问人而解答各异,问了胁尊者,尊者即答:“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王甚痛惜,乃发心宣令,召集圣哲,结集三藏。共五百贤圣,以世友菩萨为上首,次第造论、释经、释律各十万颂,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

  (二)《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藏》五○·一八九页上)中说:佛灭后五百年中,有迦旃延子罗汉,於萨婆多部出家,与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毘达磨。

  (三)西藏所传:迦腻色迦王於迦湿弥罗国的耳林精舍,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使结集佛语。自此以后,十八部异说,悉认为真佛教,又记录律文;其经论有未记载的,今亦记录。

  以上三说,《大唐西域记》仅以世友一人称菩萨,《世亲传》加上五百菩萨,西藏的又加上五百在家学者,并将此次结集形容成为通含一切的佛教,实则仅是一切有部的结集。因而,三说之中,当以《大唐西域记》较为可信。同时,此次结集的成果,是二百卷的《大毘婆沙论》,可是现存的该论之中,却有“昔迦腻色迦王时”的字样,推想其内容业已经过后人的增补了。

  王与马鸣

  中国及西藏所传,均说马鸣菩萨(Asvaghos.a)与迦腻色迦王有关。据传说,王进攻摩揭陀国,该国不敌即献佛钵及马鸣菩萨以求和。又据《大庄严经论》马鸣所作的〈皈敬序〉,有“富那胁比丘”、“我等皆敬顺”之句,可知马鸣为迦腻色迦王时胁尊者的弟子了,传说王亦师事胁尊者。至於《世亲传》(《大正藏》五○·一八九页上)说:“马鸣随即着文,经十二年,造《毘婆沙》方竟,凡百万偈。”此将马鸣说成为《大毘婆沙论》的着作者了。实则,马鸣生於此时,且其又是一代大文豪,为《大毘婆沙论》润色或有之,但他不是婆沙师,因他在《大庄严经论·皈敬序》中,对於富那、胁比丘、弥织(化地部)、萨婆室婆(说一切有部)、牛王正道者(或即鸡胤部)等诸论师,他均一律“敬顺”的。

  不论如何,迦腻色迦王建国於中国与印度的通路之间,晚年护持佛教,而使佛教得传於各民族之间。佛教来华初期,即由西域经陆路而至,宜乎王的功德,可与阿育王齐名了。

  北印的法难

  物极必反,似乎是世间法的铁律。据迦湿弥罗的史书Ra-jatan.gin。

  所载,贵霜王朝在迦腻色迦王以前的二王,亦保护佛教,建筑僧院及支提颇多,至迦腻色迦为迦湿弥罗之王的时代,佛教的势力大振,并压迫婆罗门教对於湿婆的信仰,致受到土邦龙(Na-ga)族的反对,大肆杀害佛教徒,王亦曾为此一骚扰而躲避。当时又有甘陀罗提婆(Candradeva)婆罗门出而镇压佛教。到旃那陀(Gonanda)王三世,始停止对佛教徒的弹压。

  《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藏》五一·八八七页中),也说:迦腻色迦王既死之后,讫利多种,复自称王,斥逐僧徒,毁坏佛法。后来由覩货罗国释迦种的呬摩呾罗杀了讫利多王,佛教遂得复兴。

  由此两书大略一致的记载,可信迦王之后,确有婆罗门的土王毁佛之事。

  法难后的影响

  据印顺法师说,在中印法难之后,佛教即引起了三种可慨的结果(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第九章第二节):

  (一)急於外延而成分失其纯真:因感於教难,乃本着世界宗教的见地,不先崇内、固本、清源,而日务外延,以随方应化,虽释尊所深斥者,亦不惜资借为方便。此固适应了环境,屡经教难而不灭者,以此之力,但已失去佛法的纯真。

  (二)法灭的流言造成了颓废心理:正法住千年,为经律所旧传,乃是遥指千年以形容圣教住世的长时,不因人去而法灭,乃是释尊制戒摄僧的功能。但自教难勃兴,古人即兴起“千年法灭”之悲感,此与佛说,实是言同而心异。此一观念一生起,佛教的雄健之风,便荡然无存。哀莫大於心死,此真是个写照。

  (三)由佛子自力住持转而外求王臣护法:佛弟子本来自视很高,无需政治力的帮助,也不忍受政治力的拘束。然在法难之后,即感自力维护的不足,乃将佛法转而付嘱王公大臣,且以僧团的清净、佛法的流布,均盼由外力之助成。圣典中原有天、龙护持的记载,此乃以自力而感致的外力,是来助而非去求助。但在教难之后,外力护法的思想日盛,乃出之於卑颜求助了!

  印顺法师的这三点看法,确非出於假设,我们若能留心於后出的圣典内容,即可明白。

 

----------------------------------------------------------------------------------------------------------------

相关链接

印度佛教史(目录)

佛教基础读物

----------------------------------------------------------------------------------------------------------------

圣严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圣严法师佛教问答

圣严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圣严法师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布施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你的心真诚,你的心量大,你得的福报也大,出钱多的人,如果他心量小,他修再大的福报,他得的果报还是小。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