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碑铭赞抄本概述


2014/9/7    热度:829   

  敦煌碑铭赞抄本概述

  敦煌碑铭赞是研究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及西北地区政治、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石窟考古和佛教艺术的珍贵文献资料、本文对敦煌碑铭赞文书的相互关系、碑文与莫高窟营建、邈真赞的有关问题及碑铭赞与敦煌的历史作一系列论述和探讨。

  敦煌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是敦煌文书中重要文献之一。蒋斧、陈祚龙等辑录了相当量的墓志铭、邈真赞ヾ;唐耕耦、陆宏基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在前人辑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辑录ゝ,这是目前见到收录最多、最完整的辑录。但唐耕耦等辑录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收录不全,如P2482、P2970、P2991、S289、P3518、S1523、P3770、P2021号等重要的碑铭赞文书都没有收录进去,使人无法从他们的辑录中看到敦煌碑赞铭的全貌。第二,这个辑录没有注意到各卷碑铭赞文书之间的相互关系。且P2913、P3556、P4660号等卷文书辑录中,省略前部残缺部分,失去互相拼接的可能性,无疑是很大的不足。陈祚龙的辑校亦存在许多错误。根据伯希和斯坦因劫经统计,碑铭赞文书五十二卷,一百三十六篇。其中碑文三十二篇(重出五篇)、墓志铭八篇、别传一篇、邈真赞九十四篇(重出三篇)ゞ。

  敦煌碑铭赞文书,上起于唐初的《常何墓碑》,下迄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李存惠墓志铭并序》,前后约360年。除《常何墓碑》为中原传抄本外,其余大部分集中于晚唐五代时的敦煌地区。从圣历元年(698)《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P2551)起,记载敦煌地区约300年左右的历史。碑文集中以吐蕃统治前后到张议潮、张淮深任归义军节度使时期为主,记载这一时期历史比较详细。而邈真赞以归义军时期的晚唐五代为主,前期(晚唐)简略,以五代时期的邈真赞记载详细,史料价值较高,五代以后渐少。敦煌碑赞所记载的敦煌历史、敦煌名人名僧事迹、是历史或其它文献中记载甚少,或根本没有记载。

  一 敦煌碑铭赞文书相互关系

  敦煌碑铭赞文书共有五十二个卷号,这些文书之间有无联系、是我们在整理这类文书首先注意到的问题。《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碑》前人已拼接,故不赘述。

  P4660《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汇集《第一篇之前残存两残行及撰写题记︰“(前缺)……门亲号□,遐迩□□,绘生前之……于时龙纪二年庚戌二月□□柒叶记。”粘连在P4660号《金光明寺索法律邈真赞并序》之前。又P4986《京兆杜氏邈真赞并序》后部有两残行︰“奈何妖丧,交祸所钟,……告凶,……影像,想殁后之遗踪。”两卷拼合,成为一篇首尾完整的《京兆杜氏邈真赞并序》,残缺的部分可以全部释读出来,像“恸”、“告”、“之”、“龙纪”等字只有拼合后才能释读出来。P3726《释门都法律杜和尚写真赞》虽独成一篇,无撰写年代。从抄本字体及年代看,当先粘连在P4660号卷末,后分裂为两卷所致。

  P4010号与P4615号拼合。《敦煌遗书总目索引》“P4010,残文十行。拟为传志,言及索靖,盖其人姓索氏。背另一残文,三行。”P4615号,《索引》曰︰“4615,太子变文(背面释子文),”太子变文后有《李端公讳明振墓志铭》一篇,中部下半行及尾部皆残缺。背面残文,黄永武定名为《墓志》々。P4010号残文十行最末尾一行,前半部分残缺。后半部分作︰“□朝散大夫黄府”,P4615号首行仅存前半行︰“池之妙,高皇祖哲,随”,两卷拼合,文字正好前后饺接︰“千岁留踪,但仰临池之妙。高皇祖哲,随朝散大夫,[大]黄府校尉,守龙勒府长……”,由之而考证出这篇并非墓志,而是《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残卷。P4010号另一面铭文三行,序文数字,与P4615号《李端公讳明振墓志铭》拼合,序文末尾一行基本可以完整释读出来︰“繁云,球故揭其大□,□防陵谷之变,铭曰”。其中“防陵谷”三字,只有拼合前才能释读出来。两卷拼合后,才使这两篇碑铭记载更完整。

  P3630《阎会恩和尚邈真赞并序》末尾题记后半行残缺︰“于时大梁贞明九年岁次癸未五月乙巳朔(后缺)”ぁ。P3718《郭煌名人名僧邈真赞》前有题记半行“(前缺)□三日丁卯题。”两卷合并,题记完整。“于时大梁贞明九年岁次癸未五月乙巳朔廿三日丁卯题。”据甲子推算,五月一日乙巳,计三日丁卯。其中“廿”只有拼合后,才能释读出来。

  P2970《阴善雄邈真赞并序》没有撰写题记,但我们据P2482《敦煌名人墓志名邈真赞集》及S289《李存惠邈真赞墓志铭》撰写特点看,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在人死了之后到埋葬之前(七天之内),必须请人撰写一篇邈真赞和一篇墓志铭,往往连抄在一起,连抄时邈真赞在前,墓志铭在后。墓志铭中记有篇主卒年,故邈真赞后往往无撰写题记。P2482号首篇《阴善雄墓志铭并序》记载阴善雄于清泰四年八月十日卒。由此得知,P2970号与P2482号原属一卷及两篇撰写于同时。

  P2482号末尾《--府君图真赞并序》仅存篇额两行︰“晋故归义军节度内亲从都头兼左厢马步军都知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济北--府君图真赞并序”,以下残缺。P3268《邈真赞并序》一篇,前部残缺,仅存序文后半部分及赞文。あ从赞文“选佥注辖,马步知厢”,“位沾都首,荣班幕将”,当指内亲从都头兼左厢马步都知兵马使;又从抄写字迹看,与P2482号诸篇相同,显系一人抄写。故知P2482《--府君图真赞并序》与P3268《邈真赞并序》为一卷分裂所致,中间有残缺,不能直接拼合;然两卷相接,--府君生平事迹基本明了。

  这些拼合,使我们由此得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使其本身首尾连贯、内容完整,有利于文书定名、断代和利用。

  二 敦煌碑文抄本与莫高窟的营建

  敦煌本碑文主要是修功德记碑的抄本,部分碑文的原碑或拓片至今仍保存着。像P2551《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府》、P3603、P4640、P6203《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等。但大部分碑文没有保存下来,这些碑文抄本就显得更为珍贵。敦煌文书中的这些碑抄是关于莫高窟部分洞窟营建过程和塑画内容记载的资料。按照当时敦煌的习俗,每建一窟都要竖碑记事,颂扬公德。由这些碑抄记载可以推知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和时代背景等。大部分碑抄所指的洞窟都可以考证出来,现将碑抄与相对应的洞窟表列于下︰ 卷号         卷名        窟洞         备注

  P2551号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   第332窟   原碑竖于此窟前室南侧,碑已

  毁,仅存一在块,内容亦相符

  P3608、   《大唐陇西李氏莫       第148窟    碑今竖于此窟前室南厢,洞窟

  P4640、    高窟修功德记》              内容亦与碑文相符

  S6203号

  P4640号  《大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

  P4640、  《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    第12窟    此窟有索义辩供养像题记

  P2021、   和尚修功德记碑》(又名《索法

  S530号   律窟铭》)

  P4640、  《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     第231窟   此窟有阴嘉政父阴伯伦及母

  P4633号   处士公修功德记》             索氏供养像题记

  (又名《阴处士碑》)

  P4640号  《翟家碑》          第85窟    此窟有翟法荣供养像题记

  P4640号  《吴僧统碑》         第365窟   此窟有吴洪辩发愿文,洞

  窟内容与碑抄相符

  P3720、

  S5630号   《张淮深造窟功德碑》     第94窟    壁画庶层有张议潮、张议

  潭、张淮深等供养像题记,

  洞窟方位与碑抄记载相符

  P3564号   《莫高窟功德记》       第36窟    壁画内容与碑文相符

  P2641号   《莫高窟再修功德记》     第379窟    前室壁画内容与碑抄相符

  P2991号   《敦煌社人平咄子等      第147窟    参马德《敦煌遗书莫高窟

  宕泉建窟功德记》              营建资料浅论》ぃ

  S2113号   《马德胜宕泉建窟功德记》   第97窟    洞窟方位与碑抄记载相符

  P2641号   《观音院主释道真修龛     第129窟    洞窟方位与序文记载相符,

  短句并序》                然壁画中无道真供养人题

  记。参马德《敦煌遗书莫

  高窟营建资料浅论》

  三 邈真赞及有关问题

  邈真赞是敦煌人物传记资料主要部分,又作写真赞、图真赞、真仪赞、邈影赞、彩真赞,或简称作赞。按照当时敦煌风俗,每画像,必请人题赞,备述主人翁功德业绩。

  邈真赞,按写作时间可分为生前所撰和死后所撰。敦煌文书所出的生前邈真赞并不多。有P4660《都僧统唐悟真邈真赞并序》、P3718《张良真生前写真赞并序》、《阎子悦生前写真赞并序》、《刘庆力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等。这些人或年事己高,或疾病在身,以防死后祭礼有亏,故事先请人画像写赞。大部分邈真赞撰于死后,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约在七日之内。

  邈真赞按其用途,可分为供养像和遗像两类。礼佛供养像,敦煌中发现这类赞仅一篇。P3556《河西管内佛法主赐紫邈真赞并序》︰“图真绵帐,同以来仪,……乃瞻依□丽,□丁邈影,上接散花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两边画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如意轮菩萨、大圣文殊师利、大圣普贤菩萨等。”“上题灵像,永捧福田,下题形影,顶祷香坛。”这是画像功德赞,且文书中仅此一例,别的邈真赞都没有记载画像上方画有佛及菩萨。邈真像,即邈真赞所赞主之像,有同于现在的遗像。这些像基本上画于篇主死后不久。P4660《金光明寺索法律邈真赞并序》︰“奈何梦奠,灾祸所钟,风灯运促,瞬息那容,绘像真影,楮眄邕邕,请宣毫兮事,想殁后兮遗踪。”《都僧政曹僧政邈真赞》︰“年期八十,示同殁灭。……图兹影像,往来瞻谒。” 《张兴信邈真像》︰“邈生前之影像,遗子孙兮瞻视。”P3556《河西都僧统汜福高和尚邈真赞并序》称︰“故我大师图形留影,弟子固和奉行。遂慕良匠丹青,乃绘生前影质。日掩西山之后,将为虔仰之真仪”。P3718《马灵--和尚写真赞并序》、《张喜首和尚写真赞并序》、《张清通写真赞并序》有相同的记载,从这些记载看,邈真像就是遗像,是供门人、宗亲、子孙奠祭、瞻仰用的,悬挂于真堂之中。P4660号载王景翼、张禄、翟法荣、张僧政、张兴信等人邈真赞在题记中标明撰写地点“题于真堂”い。另外在送葬时用,送葬仪式中有邈舆、生仪舆,当与邈真像有关,其中邈舆是安放死者画像,以招死者之灵魂送往墓地,是葬仪中不可缺少的仪式。所以当年事已高,即请人画像写赞。死后首先为死者图绘真容、写歌颂死者一生业绩德行的颂辞。

  敦煌碑铭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一种特殊作品。本应是图文并茂,序赞并具。但是在长期传抄过程中,特别是敦煌文书保存下来的邈真赞是作为寺学学生们学习时的范文传抄下来的,所以前期(晚唐)的邈真赞仅保存赞文部分,后期(五代)序赞并具。图文并存的邈真赞我们还未看到,仅知道日本书又博物馆绢画《张氏邈真赞并序》是图文并具,这说明赞文与画像为同时作品。

  敦煌邈真赞大部分皆记载篇主姓名,但部分邈真赞或有姓无名,或者有名无姓,或二者都不具备。其中部分邈真赞篇主的姓名可以考证出来。

  P4660《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使持节瓜州诸军事守瓜时刺史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上柱国阎公邈真赞并序》,由P3410《崇恩析产遗嘱》、P3301《吐蕃时僧人分配布施名单》、《通鉴考异》引《实录》、P3481《释门文范》等,得知这位阎公即阎英达。P4660《都教授毗尼大德炫梨赞》。据S2729号《辰年二月十论使论悉诺--接谟勘牌子历》乾元寺僧中有张金炫及莫高窟第155窟有“释门都教授乾元寺沙门金炫”题记,由此得炫梨即张金炫,又见载于P2807《释门文范》中。P4660《都僧政曹僧政邈真赞》,由撰写题记得知曹僧政卒于中和三年五月,P2079《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北图29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尾题中记载872、883年都僧政和尚,又据S5972《维摩经疏》题记得知这位都僧政即曹法镜,其名又见于P3301,S1154号卷中,曾多次入朝于长安。P3556号第一篇残缺篇额,文中亦不记载篇主姓氏香号,仅第一行有“河西管内佛法赐紫”,按同卷--福高、陈法严邈真赞中皆记载其任都僧统时曾带“佛法主”之号,故我们推测此乃︰895——902年出任都僧统之康贤照。S390《--嗣宗和尚赞》称“河陇仁师,殊方教主”,“法门栋梁”,当是P2040《食物帐》、P2032《净土寺食物帐》等记载944、945年左右之--僧统。P3882号赞文一篇︰“府君讳元清,字大静,即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承天托西大王曹公之亲外甥也”。按曹议金有姊妹三人,分别嫁给阴善雄、罗盈达、张怀庆,三人邈真赞及阴善雄、罗盈达墓志铭中不载元清名。序文称“先任太常乐部,勾当不失于公方;教习伶伦,训海广能于指示。”P3490《于当居创造佛刹功德记》︰“厥今有清信弟子押衙兼当府部宅务知乐营使张么乙……善闲六津,调八音能降天神;不失宫商,合五好而陈教礼。故得陪府主而降此郡,纵恣异常,受恩荫下,不厥晨昏,宁惭报得。”从记载看,与曹议金有亲缘关系,又通晓音乐;此功德记写成于天成三年(928),《府君元清邈真赞并序》撰于后晋,时间相去不远,两篇记载当为同一人,由此得知元清姓张,张怀庆之子。

  四 碑铭赞与晚唐五代敦煌的历史

  敦煌碑铭赞详细地记载了晚唐五代敦煌的历史,这些史事是正史所缺载的,弥补了正史的不足,填补了中国历史的空白。

  吐蕃占领河西陇右之后,敦煌与中原隔绝,信息不能通达,正史中很少记载吐蕃占领敦煌后的统治情况。《新唐书·吐蕃传》说阎朝以“苟毋徙佗境,请以城降”,“州人胡服臣虏,每岁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仅此而已。敦煌碑铭赞中P4638《阴处士碑》记载︰“熊罴爱子,拆襁褓以文身。鸳鸯夫妻,解鬟而辫发。岂图恩移旧日,长辞万代之君;事遇此年,屈膝两朝之主。自赞普启关之后,左衽迁阶;及宰辅给印之初,垂祛补职。”此外P4640《索法律窟铭》、《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当时敦煌大姓中依靠吐蕃占据了当时的主要官职,像部落大使、将军、支计使、都督等,并免税免役。而其它人,P2991《报恩吉祥窟记》记载︰“时属黎元失律,河右尘飞,信义分崩,礼乐道废,人情百变,景色千般,呼甲乙而无闻,唤庭门而则诺。时运既此,知后奈何。”从这一记载看,吐蕃占领敦煌后,对敦煌当地的冲击很大,对反对吐蕃统治的敦煌民众,或杀或徙,许多家庭已绝灭无人,门庭已非昔日的住户,这些记载是正史中所没有的。

  记载张议潮收复河西的过程,首推《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等记载最详细,其次S788《沙州图经》、S6342之《张议潮进表》、S367《沙州伊州地志》等皆有零星的记载。张议潮于大中二年收复瓜沙二州,结束了吐蕃在敦煌的统治;至咸通二年收复凉州;形成了东起灵武,西至伊吾的辖区。此外,P4640《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陪太保以南征,万里横戈,执刀铤于瀚海,既平神鸟,克复河湟,……扬旌复河湟之故地,……东收神武,西接二庭。军屯偃月,拔帜柳营。”神武,即神鸟,指凉州;二庭指安西、北庭,这里指伊州。P4660《康通信邈真赞》记载他曾任甘州删丹镇遏使,充凉州西界游弈、防采、营田、都知兵马使等职。《王景翼邈真赞》亦“列职姑臧”。P4640《索法律窟铭》︰“攻五凉而克复,驻军神鸟、镇守凉城”。在邈真赞中,将张议潮收复河西的战争统称为三场战争。P4660《令狐公邈真赞》“三场勇战、克捷成勋”;《张兴信邈真赞》“入战三场,能当虎兕”;《阴文通邈真赞》“三场入战,百胜心坚”。是张议潮于大中二年以后为开拓疆域收复甘、肃、伊、凉而进行的三次战争。

  南山,敦煌文书记载作南山部落、南山部族、南山贼、南山人,或作仲云。研究者甚多,基本看法是,南山是由居住在敦煌、晋昌之南的山脉中的吐蕃、吐谷浑、小月氏、汉人及石城一带的康居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部落。P2482《常乐副使田员宗启》、P4525《瓜州义郎状》、P3835《戊寅年紫亭镇状》记载雍归、悬泉镇西到紫亭镇的山脉中皆有南山人活动。P2741于阗文《诸使臣奏稿》︰“仲云,一名南山人。”归义军中后期与南山的关系,亦是归义军与吐蕃、吐谷浑和楼兰的关系。P3720《张淮深造窟功德碑》︰“南域吐浑,擢雄风而请誓”。P2962《张议潮变文》中吐谷浑、吐蕃名称可以互相代替,说明他们之间已没有明显的区别。据《寿昌县地境》、S367《沙州伊州地志》于鄯善、屯城、新城,萨毗城之后曰︰“以前镇城并陷吐蕃”;萨毗城“恒有吐蕃及吐谷浑来往不绝。”说明居住在鄯善的南山人(仲云人),实际上就是吐蕃、吐谷浑和康居人。P2594、P2864《白雀歌》记载金山国时张承奉曾发动了一次对南山人的战争︰“进达偏能报虏戎,楼兰献捷千人喜。”S4654《罗通达邈真赞并序》亦记载了这次战争︰“指青蛇未出于匣,蕃丑生降,表白虎才已临旗,戎虻伏死,弯一击全,地收西城。”就是这次战争。敦煌邈真赞大量记载了五代归义军与南山的战关系。S5448《浑子盈邈真赞并序》︰“明闲礼则,传戎音,得顺君情;美舌甜唇,译蕃语,羌浑叹美。……西北输忠,南山闻之而献款。”P3718《李绍宗(润晟)邈真赞并序》︰“破南山,公托隘寇,众赖沾功,扫羌戎,白刃相交,不贪躯命。”《张明集写真赞并序》︰“南山偷路,公乃先行。对阵临锋,前荡后出,凶奴胆辄,波迸星流。因兹雄名声震,美播寰中。太保酬劳,赏迁重叠。”《张良真邈真赞并序》︰“是时西戎起万里之危,域土隘千重之险。……公则权机决胜,获收楼兰三城,宕{K22DC15.jpg}雄番,颖脱囊锥。”《阎子悦写真赞并序》︰“仿设云龙之势、拒破楼兰。”从这些记载看,在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前夕及曹议金任归义军节度使时,曾对南山(楼兰)发动了两次较大的战争,归义军的疆域一度延伸到鄯善一带,这是归义军向西延伸最远的时期。

  大中四年张议潮收复伊州,因沙州四十户居之,但伊州纳职县等均未收复,仍由回鹘控制。P2962《张议潮变文》记载︰“敦煌北一千里镇伊州城西有纳职县,其时回鹘及吐谷浑居住在彼,频来抄劫伊州,俘掳人物,侵夺畜牧,曾无暂安。”张议潮于大中十年、十一年两次对其进行征伐。P4660《临淄左公邈真赞》记载左公曾任伊州刺史。据P5007号记载乾符三年回鹘攻破伊州,伊州丧失。P3033《龙泉神剑歌》记载西汉金山国与伊州回鹘发生过一次战争。S4654《罗通达邈真赞并序》︰“回剑西征,伊吾弥扫。”P3718《张良真写真赞并序》称“牵星旗于伊吾之北。”《阎子悦写真赞并序》︰“决胜伊吾之前,凶徒胆裂。”伊州回鹘属西州回鹘系统,归义军与伊州回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与西州回鹘的关系。

  张议潮大中三年收复甘州,后易手于回鹘,到张承奉时,经常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后因战争失利,遂与甘州回鹘约为父子之国。曹议金任归义军节度使后,亦与甘州回鹘发生了两次战争︰一次发生在曹议金称太保年间(925—928),P3270《儿郎伟》、P4011《儿郎伟》记载太保时讨伐甘州回鹘,曾于酒泉山口、张掖城下发生战争。P3718《张明集写真赞并序》︰“太保酬劳,赏迁重叠。去载大军开路,公常佐在台前。昼夜不离,谏陈异计。张掖城下,效勇非轻,左旋右抽,曾何分意。”P3518《张保山邈真赞并序》张保山于曹公时转迁右马步都押衙,“不辞寝甲,皓首提戈,常进智谋,再收张掖,洪军霸战,国路传声。”P2482《罗盈达邈真赞并序》︰“金河之郊,执决胜于此日。”S5448《浑子盈邈真赞并序》︰“肃州城下、报君主之深恩,白刃相交,乃魂亡于降下。”第二次发生在曹议金称大王时(931—935)。P2850《四门散花燃灯文》记载大王亲征张掖回鹘。P3718《薛善通邈真赞并序》︰“自曹王秉政,收复甘、肃二州。公乃战效勇于沙场,纳忠勤于柳境。”《李绍宗(润晟)邈真赞并序》︰“后乃张掖城下,立万载之高名,酒泉郡前,播雄声于千古。”P2482《罗盈达邈真赞并序》︰“又迁上品,委任马步都权,统领洪军,共收河西陇右。”P2970《阴善雄邈真并序》︰“达恒犯塞,拔拒交锋,统领军兵,临机变策,……东收七郡,意气侔樊侩之功。”当指这场战争。

  敦煌碑铭赞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详载敦煌历史外,还记载了敦煌儒教佛教并崇的风俗习惯、敦煌各个姓氏的郡望源流,纠正以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失误。它是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反映晚唐五代敦煌社会、历史地理、民族关系、石窟考古及佛教艺术的宝贵资料。

  注释

  ヾ蒋斧《沙州文录》主要辑录了P4640、P4638号文书。参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敦煌名赞小集》(《大陆杂志》63卷第4期)辑录邈真赞、墓志铭十余篇;《敦煌真赞研究》辑录邈真赞五十余篇;《敦煌古钞碑铭五种》(《敦煌文物随笔》)收墓志铭五篇。

  ゝ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册。

  ゞ参拙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々黄永武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敦煌宝藏》。

  ぁ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辑录篇额、撰写人署名及撰写题记︰“于时天染贞明九年岁次癸未五月乙已朔十口{K22DC16.jpg}”。陈祚龙《敦煌真赞研究》录文作“十六日”,并误。亦未注意到与P3718号的关系。

  あ《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伯希和劫经录》︰“2482阴善雄罗盈达阎海员张怀庆墓志铭。末有--府君赞,题存文佚,”P3268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曰︰“墓志铭一篇(残)。”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墓志铭并序一篇”。按序文称“绵帐平生,凡青仿佛”,是知乃某人《邈真赞并序》。

  ぃ敦煌研究院编《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缩写文》第46页。

  い姜亮夫《莫高窟年表》认为“真堂”乃张球堂名,误。当是影堂、灵堂。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目的何在?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轮回太苦了,你还愿意天天再受苦吗?天天再受罪吗?所以我们学佛,要给自己定个标准。最简单的方法是念佛,每天念一万声、两万声、十万声等。为什么要念这么多?因为不念佛你就会念妄想,就会念分别执着,那就是是非人我,这些果报都是在三途六道。我们既然尝到三途六道的苦头,就要一心一意想摆脱它,有地方好去,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