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活与生态:宗教哲学的描述并品牌叙事学的一阶语法
2014/9/7   热度:572
佛教的生活与生态:宗教哲学的描述并品牌叙事学的一阶语法 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讲师/陈界华 摘 要 佛教文化的日常生活,全依准于生活实务,是个宗教的想象区,也是哲学的非冥思区,不受经典的正、误规范;在这里,一切以人之生活之所是为是、以所是为存在,是原始物质的保留区。在这里,人的生活表现为原始物质的状态,人的生活即是生态,无需外加家压力。这种原始物质的宗教性,令使佛教的庶民生活贴合于生态,不奢用,适人性,而利身心,而成世道。于此,佛教的宗教世道,当可叙述为品牌流行之机。这之间,人可修为不及物之身心并受描述,其描述之一阶语法,正是生活实务之佛教宗教叙事学之新机。 关键词:佛教生活、生态、所是、宗教哲学、品牌叙事学、一阶语法。 I. 开题 佛教文化的日常生活,全依准于生活实务,是个宗教的想象区 (imaginary),也是哲学的非冥思区 (non-meditatary),不受经典的正、误规范;在这里,一切以人之生活之所是为是、以人之生活之所是为存在,是原始物质的保留区。在这里,人的生活表现为原始物质的状态 (materia prime),人的生活即是生态,无需外加压力。这种原始物质的宗教性,令使佛教的庶民生活贴合于生态,不奢用,适人性,而利身心,而成世道 (so as to complete the way of the world)。于此,佛教的宗教世道,当可叙述为品牌流行之机。这之间,人可修为不及物 (intransitive) 之身心并受描述,其描述之一阶语法 (first grammar),正是生活实务之佛教宗教叙事学 (Buddhist religious narratology) 之新机 (new mechanism)。 佛教文化的日常生活, 全依准于生活实务,但是,并不拒绝经典定词 (clichés)的生活指引。经典定词者,日常生活脱口即用之德教之词也,其语用之指标为“训”(teaching),或者称作“修”(discipline),是生活教育的一环,其语用之出,以复词复用为准。所以,如果有“一切皆空”,就有“一切诸法”、“生命即是空”、“生活即是空” 的经典定词或经典衍生定词 (life-generative clichés)。生活,就是衍生实务/实践 (generative practices),这是庶民宗教生活之机 (mechanism),此是生活即生态,一切依准于环境语用 (environmental pragmatics)。 II. 生活“所是”的宗教哲学 佛教庶民文化的日常生活,完全依准于生活实务/实践,是个宗教的想象区,也是哲学的非冥思区,不受经典的正、误规范。在这里,一切以人之生活之所是为是、以人之生活之所是为存在,是原始物质的保留区。 II.i. 宗教的想象区 设佛教的庶民的日常生活,为宗教的想象区,则其日常语用定词或衍生定词,当为信仰之表现。这种信仰是深植于世道俗务的。 在这种信仰表现当中,“宗教”是“神秘的”─其“神”之表现,当然为“秘/密”不可得。这种现象,一者维持了“宗教”的寻常的约束力,二者,俗家人的日常语用或有及于经典者,当然就有庶民型态的自由衍生之势。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有“一切皆空”,就有“一切诸法”、“生命即是空”、“生活即是空”的经典定词或经典衍生定词,而人/庶民的生活,则表现为原始物质的状态,并内含“宗教”,其“宗教/性”之想象,无所不穿透于日常语用与环境俗务。 II.ii. 哲学的非冥思区 佛教,作为这样的一种“‘神秘的’生活宗教”, 宗教的哲学的冥想,当然是俗务生活的、衍生的、语用/生态环境上自由的,当然不能表现为宗教规范条例的形式/仪式。 所以,设“宗教”为“哲学”,那么,佛教的庶民的日常生活,当为哲学的非冥想 (non-meditative) 区。 II.iii. 生活“所是”的宗教哲学 (一) 如此这般,则归为“哲学的非冥想区”的佛教的庶民日常生活,以生活之“所是”为宗教之表现。 在这样的理解里,佛教的庶民的日常生活,其存在之型态,为“所是”(etre – il y a)。 这是一个可喜的俗务的、衍生的、生活/生态环境上自由的语用叙事;这是宗教哲学。这个宗教哲学,提供的是两条并行的探索路线 (probes): 1. 宗教人性的起源; 2. 宗教理性的基础。 这样的宗教哲学,“人”消散为“人物”或“事物”或“生活”现像。 II.iv. 生活“所是”的宗教哲学 (二) 我这里引用的两条并行的宗教哲学的探索路线,原是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的立论。在休谟那里,“宗教理性的基础”是立论之首,这里,主要的关怀,则是“宗教人性的起源”。 在佛教的庶民的日常生活里,可描述的是日常生活的物质的面貌,这是生活宗教的所在地─以生活“所是”为宗教,为宗教哲学。生活“所是”的宗教哲学,起始其人性论于生活之物质面貌,设生活表现为原始物质的状态,这个状态的语用叙事句是:etre – il y a。这是生活宗教的一阶语法 (first grammar)。 III. 品牌叙事学的一阶语法 这个一阶语法,是世道俗务的表现,其于世道俗务当亦有实用之回馈。 所以,这样的宗教哲学,就可能有这样的关照生活宗教实务设计: 1. 设此生活宗教之宗教哲学,为生活“所是”之叙事:etre – il y a; 2. 设此叙事为生活的原始物质的状态,为庶民的生活图腾:tattoo – il y a; 3. 设此生活图腾为生活流行 (popular),为流行封印 (impress):X –il y a。 那么,就有了新的叙事句: il y a ~ 衍算为真:Σ 这也就是说:当庶民生活转进为叙事语句的描述对象的时候,表达 (expression) 的功能就会出现─“生活”就 “(被/) 功能化”(functionalized)。所以,具有佛教生活宗教“品牌”的叙事句,就是: F (il y a) = ~Σ 其中,“Σ”为“衍算为真”,而“~Σ”,则是“衍算恒为真”。 这是佛教生活宗教的“品牌”叙事学的一阶语法,是生活宗教的佛教宗教哲学可回馈、可积极参与于世道俗务的新实用要点。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没有别的,他没有私心,一切为众生服务。佛法讲度众生,“度”就是今天讲的服务。能够舍己为人,无条件地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大慈大悲,这个叫大菩提心。不肯舍己为人的人,始终不能成就。众生有苦难,你有能力帮助,你不肯帮助,你想等到极乐世界学成后再来帮助,你要是有这种想法,极乐世界你去不了。那怎样是到极乐世界学成再来?现在看到众生苦,我确实没有能力帮助,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本事,这个行。你现在有能力,你不肯做,那你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相违背的。如果你有一分能力帮一分,有两分能力帮两分,那你的功德是就是圆满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