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九章】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一节 龙树菩萨
2014/9/3   热度:480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九章】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一节 龙树菩萨 大乘思想的分系法 从整个的佛法而言,本是一味的;从发展的趋向而言,便不能无别。由思想的承上启下而论,日本的荻原云来,以为可分作两大系统,兹列表如下(参考吕澄编译的《印度佛教史略》及《现代佛学大系》第二十三册:九五页) 但在实际上,大乘佛教尚有净心缘起的一系,因此,我国的太虚大师,经过三期的改进而分大乘为三系。初以1.空慧宗摄三论,2.唯识宗摄唯识及戒律,3.真如宗摄禅那、天台、贤首、真如、净土。(《太虚全书》三三一页) 到了西元一九四○年,太虚大师又将三系改为1.法性空慧宗,以法空般若为宗,2.法相唯识宗,以唯识法相为本,3.法界圆觉宗,包括法性及法相二宗,以尽一切法为界,而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华严(贤首)、法华(天台)、净土、真如等,无不尽入此第三宗的范围。(《太虚全书》五二三-五二五页) 这是站在佛法原本一味的立场而开出“法界圆觉宗”以圆融一切佛法的。实际上,原始的根本佛教固属一味,但发展后的枝末佛教,能否仍是一味而圆融得来,似有很大的疑问。虽然太虚大师是受了天台及贤首“所判圆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阐说”的影响,才设立了法界圆觉宗以取代圆教的地位。可是,天台及贤首的判教法仍有待商榷,此到中国佛教史中再讨论。 因此,近人印顺法师,根据佛教的发展过程及其思想体系,将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三大流:1.性空唯名论,是以龙树为首的初期大乘,2.虚妄唯识论,是以无着为首的中期大乘,3.真常唯心论,是以佛梵综合的后期大乘。(参阅印顺法师所着《印度之佛教》及《成佛之道》) 因要介绍龙树教系的大乘佛教,故将大乘的分系说首先介绍如上。 龙树传略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Nagarjuna),可译为龙猛或龙胜,据《龙树菩萨传》末所说:“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其道”,“号曰龙树”。 龙树的传记有异说多种,现举三种如下: (一)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大正藏》五○·一八四页):说他生於南印度婆罗门家,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先博学《吠陀》、术数、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后与另三个契友,相率学隐身术,出入王宫,YIN乱宫中美女,达百馀日,嗣后事败,三友被杀而龙树仅以身免,因而体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遂入佛教出家。先学小乘三藏,次於雪山塔中老比丘处受大乘经典,因其未得实义而起慢心,故有大龙菩萨见而怜悯,接他入海,在龙宫九十天,读诸方等深奥经典而体得实利。於是回到南印大弘法化,摧破外道,从事著述。当他教化了南印的国王之后,知有一位小乘法师对他忿嫉,他便退入闲室,蝉蜕而去。 (二)西藏布顿(Bu-ston)的《佛教史》所传:龙树生於韦陀尔卜(Vidarbha今之贝拉尔Berar),出家於那烂陀,就学於沙罗诃(Sāraha)婆罗门,以及长老罗睺罗跋陀罗(Rāhulabhadra),后在龙(Nāga)国得《十万颂般若》。遂到东方的派 吐韦沙(Patavesa)及北方的拘楼(Kuru)等地游历,建造寺院,从事着作。最后受一位国王的嗣子沙克帝玛(Saktimat)之请,自刎而化。 (三)《大唐西域记》卷一○(《大正藏》五一·九二九页上)所说:龙树受到萨罗国之王,娑多婆诃(Sa。引正)的皈信,为龙树於跋逻末耆厘(黑峰),凿山建筑伽蓝,极尽庄严,功犹未半,府库已因之空虚,龙树即用药物,滴石成金,济成胜业。又因龙树善闲药术,餐饵养生,寿年数百,引正王亦得妙药而寿亦数百,他的嗣子看看继承王位,遥遥无期,因此向龙树菩萨乞头,龙树自刎寿终,王亦哀痛而死。 以上第一及第三说,颇有演义性质,未必尽为史实,但也确有某程度史实存在其中。大致上说,龙树出生於南印,先受案达罗大众部的感化,次在有部出家,进而受《般若经》及《华严经》的影响而弘大乘,他虽游历全印度,他的活动则以南印为主,由於感化南印一位原来信奉外道的国王皈佛,大乘佛教乃得盛行。关於龙树的年代,异说甚多,大致推定在西元一五○至二五○年之际,已为近世学者的多数公认。 龙树的主要着述 龙树菩萨是大乘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一般传说他享寿百二、三十之高龄,着有大量的论典。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收有龙树着作二十五部,《西藏大藏经》收有龙树着作百二十五部。因为龙树之名太大,所以其中不免兼收有同名别师的着作,以及后人托名的着作。其主要而可靠的,约有如下数种: (一)《中论颂》(Madhyamaka-kārikā) 有关《中论颂》的释论,有如下数种: 1.无畏注--一说为龙树自撰,仅西藏有译本。 2.青目注--此即罗什所译的《中论》,梵文、藏文已无存。 3.佛护注--西藏译为《根本中疏》。 4.清辨注--即是汉译及西藏译的《般若灯论释》。 5.月称注--即是梵文及西藏译的《明句论》(Prasannapada)。 6.安慧注--即是汉译的《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二)《十二门论》(一卷)。罗什译,现尚未见梵、藏本。 (三)《七十空性论》。西藏译。(以上三种为破小扬大之作) (四)《回诤论》(一卷)。 目智仙、瞿昙流支共译,现亦存有梵、藏本。 (五)《六十颂如理论》(一卷)。施护译,西藏亦有译本。 (六)《广破经》、《广破论》。也有西藏译本。(以上三种以破外道的正理派为主) (七)《大智度论》(百卷)。罗什译,系为《大般若经》第二会即《大品般若》 (二万五千颂)的释论。西藏未传。 (八)《十住毘婆沙论》(十七卷)。罗什译,系为华严《十地经》的释论,唯其仅译出初地及二地部分。梵本已不存,西藏亦未传。(以上两种为两部主要大乘经的释论) (九)《大乘二十颂论》。施护译。西藏也有译本。(此为独立的短论) (一○)《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一卷)。失译。西藏也有译本。(此为敦煌发现的小论) (一一)《菩提资粮论颂》(六卷)。自在作释,并与达摩笈多译出。 (一二)《宝行王正论》(一卷)。真谛译。西藏亦有译本。此乃为梵文《宝鬘论》之一部。 (一三)《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义净译,另有异译二种。西藏也有译本,梵本已无存。(以上三种为讨论修持问题以及佛教对於政治的看法) 其中最主要的,则为《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揭示生死解脱的根本,为三乘共由之门;《大智度论》采中道立场以显不共般若;《十住 婆沙论》以深远之见而畅发菩萨之大行。 龙树的思想 相传龙树享有高寿,在他一生之中,从事著作的时间很长。人的思想,尤其是一个大思想家,思想的幅度会随着年龄及环境的不同而有伸缩变动,所以,我们由龙树的全部着作来看,不能不说他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甚至是有自相矛盾的。 因此,有人为龙树思想的不能自相统一,说有三点理由:1.著作的时间有先后。2.著作的对象因了大乘、小乘、外道的异执不同而各有异说的方便。3.著作的对象为了诱导不同时地阶层的群众而用各种方便的异说。 对於外道及小乘而言,当他面对外道时,站在佛教的立场,他固弘扬大乘,却也同样要给小乘地位,小乘确比外道强。因此,他虽在大乘的立场时,要批评小乘,站在应付外道的立场时,同样也要利用小乘的经律论了。 可是,龙树虽以般若空义为他的大乘教的重心,当他面对小乘之时,他便站在全部大乘的立场,即使是净土教系的圣典,他也不予忽略,他以为任一大乘思想,也比小乘为佳。 当龙树菩萨面对众生的接引而著作时,为了适应各类的根性,设教便不能不有差别,以《十住毘婆沙论》为例:在教化的契机上,有时他用(大、中、小) 三乘的分类,有时又用大、中(独觉)、小(声闻)、人、天五乘的分类。至於《大智度论》,包罗了种种的解释、传说、譬喻、人名、地名、部派名、经典名,无异一部佛教百科全书。 龙树乃是总括了他所见到的一切佛教思想,以大乘为中心而予以高下不等的地位,从四方八面来发挥。这样说明龙树思想的庞杂,大概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龙树的招牌,可被各种立场的后世佛子所采用,龙树之被仰为八宗、九宗的开祖,原因即在於此。 龙树的立场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龙树虽有多方面的思想意趣,他的主要立场,却在《中论》的主张,《中论》成於他的壮年时代,故有一股充沛的力量。《中论》有五百颂,分作二十七品,但是,它的主要思想,即在於〈八不偈〉,或加上〈三谛偈〉,若理解了〈八不偈〉,其他的从开头的〈因缘品〉到最后的〈邪见品〉,就可顺着此一原理而贯通下去了。现在对此两偈略加介绍: (一)〈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是第一品的第一颂。(《大正藏》三○·一页中) 在《般若经》,虽已观破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的一切是空,但那主要是从实践的立场说话,尚未进到理论的立场。龙树的《中论》,便是把般若的真空说, 进一步在辩证的论理上建立起来。 八不是基於缘起法的本质而说,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空有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即来去)作为固定的观念,故有凡夫的我执,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小乘的法执生起。可是在缘起的尺度下,观察世界的真相,乃是既不生起亦不消灭;既非常有亦非断绝;既不能说是统一的亦不能说是差异的;既无新造出来的亦无还去本处的。一般教外学者,误将此等说法解为诡辩、解为无是无非论、解为似是而非论,实则是他们未能明白佛教所讲的中道观,乃是基於缘起法的第一义谛上,透视世界的真相,它既空无自性可得;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照着缘生缘灭的轨则而存在。若执此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於凡夫外道的境界;若以缘起之世界虽为幻有不实,但以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则为实在,那便落於小乘境界。这到中国的天台家,便说凡夫外道执俗(假)谛,小乘圣者执真(空)谛,大乘圣者则否定真俗二谛而立於中谛的立场。唯有立於中谛者,才能入生死而不为生死所缠绕;入涅盘而不放弃对於众生的救济。 (二)〈三谛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的第十八颂(《大正藏》三○·三三页中)。按 此偈末句“亦是中道义”,如依藏文重译,则为“斯是中道义”,表示即空即假即是中道义,而不另立中谛,正与中国三论宗只说二谛相合。 其实,在《中论》的本义,并未将此偈分作三谛,乃是即以众因缘所生之一切法,为空、为假、为中。缘起无自性,所以是空;为了引导众生,又不得不说种种的法,这些法既无自性,所以是假名而说。假名之法,即是世俗谛。小乘人基於对缘起法观察的结果,是空;此空,仍是由第二义(世俗)谛相对而起,所以不算彻底,唯有将此空的观念也一扫而空,才是大乘的第一义谛,也就是不落空有两边的中道。 因此,到了中国的天台家,便引用此偈而成立了空、假、中的三谛说。但是,三谛之说,未必恰如龙树的本义,龙树未尝立有三谛,这在他晚年撰着的《大智度论》卷三八(《大正藏》二五·三三六页中-下)所说:“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可以证明。 同时即在《中论·观四谛品》中也说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大正藏》三○·三二页下)《中论》的中,乃是扫除了空有二边的毕竟空,称龙树中观之学为空宗的道理,亦即在此。 ---------------------------------------------------------------------------------------------------------------- 相关链接 印度佛教史(目录) 佛教基础读物 ---------------------------------------------------------------------------------------------------------------- 圣严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圣严法师佛教问答 圣严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圣严法师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身要动,心要静,心不但要静,心还要虚,心里头一无所有,这样的人一定长寿。病从哪里来?今天大家知道了,从胡思乱想来的,你想得越多,病就越多;不想,病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学佛的人,是可以不生病的,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修行的秘诀,确实不生病。学佛的人还有病痛,自己要觉悟,这个病痛是什么?业障现前。业障现前就要赶紧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没有了,病就好了,就没有事了;这一点真正相信的人不多,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对于大乘经论要有相当深入的涉猎,才能知道这个道理,这才开拓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命运,决定不会再受宿命的拘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