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苑诗萃__吟咏慧远法师诗文集(第二卷)__远公


2014/9/7    热度:219   

  净苑诗萃__吟咏慧远法师诗文集(第二卷)__远公

  远公①

  唐·灵一

  远公逢道安,一朝弃儒服②。

  真机久消歇③,世教空拘束④。

  誓入罗浮中⑤,遂栖庐山曲。

  禅经初纂定,佛语新名目⑥。

  钵帽绝朝宗⑦,簪裾翻拜伏⑧。

  东林多隐士,为我辞荣禄。

  【作者简介】

  灵一(727~762),唐代浙江诸暨云门寺僧。人称一公,俗姓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童年出家,初居会稽麻源山谷,后至诸暨若耶溪云门寺,再居余杭宜丰寺。三十六岁因病卒于岑山。灵一工诗善文,是中唐时著名诗僧。存诗四十余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注释】

  ①录自《全唐诗》卷八零九。这首诗主要写慧远师承道安,译经弘法的经历。

  ②《高僧传》卷六记载:“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着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

  ③真机:玄妙之理,秘要。消歇:消失。

  ⑤世教:指儒家正统的思想﹑礼教。拘束:束缚。

  ④罗浮:山名。在广东省东江北岸,风景优美,为粤中游览胜地。晋葛洪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称为“第七洞天”。

  ⑥慧远居庐山期间,请西域僧人翻译了大量佛经,并著文阐述,条分缕析,广加弘介,为佛法在南方的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⑦钵帽,僧人衣食之具,代表僧人。朝宗指臣下朝见帝王。慧远答何充书:“袈裟非朝宗之服,体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

  ⑧簪裾:发簪与衣裾,是古代显贵者的服饰,这里借指达官贵人。据《高僧传》卷六记载,慧远居庐山期间,起义军领袖卢循、权臣桓玄、殷仲堪等都曾上庐山拜访慧远,十分尽敬,宋武帝刘裕还曾“遣使赍书致敬,并遗钱米”。

  【译文】

  远公在太行山遇到道安法师后,

  很快脱下儒生衣服放弃了儒学。

  当时玄妙之佛理已少有人探究,

  而正统的理教却还在拘束人们。

  慧远法师本打算避世到罗浮山,

  机缘却让他在庐山上建寺居住。

  册册佛经在他的手中修订完毕,

  佛学思想又增添了很多新名目。

  他主张僧人见了帝王不必跪拜,

  权臣显贵们反而前来向他拜服。

  东林寺里这样的隐士不胜枚举,

  启发我们蔑视尘世的声名利禄。

  龙门八咏·远公龛①

  唐·刘长卿

  松路向精舍,华龛②归老僧。

  闲云移锡杖,落日低金绳③。

  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

  【作者简介】

  刘长卿(725~786),字文房,嵩阳(今河南登封)人。唐玄宗天宝元年间中进士第,曾任随州剌史,世称“刘随州”。其以五言诗见长,有《刘随州集》传世。

  【注释】

  ①选自《刘长卿编年笺注》。龙门即洛阳城南的伊阙山。《水经注·伊水》记载:“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香山在龙门伊水东侧,上有香山寺。白居易《修香山寺记》说:“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龙门建寺始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时有龙门十寺,但具体情况均已不载。唐初,有中天竺僧人地婆柯罗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圆寂于此,葬龙门山阳,起精庐其侧,扫洒供养。后因梁王武三思所奏请,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置伽兰,命名为香山寺,该寺于金元之际已废。洛阳龙门石窟的石龛大小共一千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闻名中外。诗人游龙门,作诗八首,远公龛是其中一首。

  ②华龛:龛为存放佛像或神主的小阁;华龛指有花纹图案的、颜色错杂的小阁。

  ③金绳:佛教传说中,离垢国以黄金为绳,界其道侧。《法华经》:“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这里借指天地交接之地平线。

  【译文】

  两边种满松树的路通向精舍,

  一位老僧慢慢向远公龛走近。

  恬淡的云朵随着锡杖在移动,

  夕阳越落越低正在接近地平。

  进入夜晚后山色朦胧而浓郁,

  群峰之中却有一盏闪亮的灯。

  云门寺访灵一上人①

  唐·刘长卿

  所思劳日夕,惆怅去西东。

  禅客②知何在,春山到处同。

  独行残雪里,相见白云中。

  请近东林寺,穷年事远公③。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八。此云门寺是指绍兴若耶溪边的云门寺。晋义熙三年(公元407),相传有五色祥云出现,晋安帝诏建云门寺。南朝智永禅师(王羲之七世孙),驻寺临书30年,隋炀帝为表彰智永等禅师,曾改名永欣寺。唐会昌间(公元841)废,仅西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唐大中六年(公元852),观察使李褒奏再建,号大中拯迷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5),改名淳化寺。后战乱频仍,年久失修,云门寺湮于榛莽之中。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及碑文。此诗借访灵一上人抒发怀慧远之情,灵一与慧远在诗中浑然一体,可见慧远法师已成历代高僧之代名词。

  ②禅客:禅寺中住持上堂说法时,由僧众中选一辩才出众者与住持问答,此开问者,称为禅客。也用来泛称参禅之僧。

  ③穷年:犹言尽毕生之力。

  【译文】

  满腹忧思度过这白天和夜晚,

  心怀惆怅飘泊着从西又到东。

  我要寻访的高僧居住在哪里,

  春天的山景处处相同难区分。

  独自行走在山坡上的残雪里,

  却好象和你相见在白云之中。

  请让我也一直走近东林寺吧,

  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追随远公。

  濬公院怀旧①

  唐·耿湋

  远公传教毕,身没向他方。

  吊客来何见,门人闭影堂②。

  纱灯临古砌,尘札在空床③。

  寂寞疏钟后,秋天有夕阳。

  【作者简介】

  耿湋,字洪源,河东人。唐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大历十才子之一。耿湋之诗不事琢削,但风格自成一格。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卷二六八。濬公,应是和诗人同时代的僧人,濬公院当为修行之所,具体地址不详。此诗把濬公比做远公来写,对远公崇敬之情亦展现无遗。

  ②门人:弟子。影堂: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影像的地方。

  ③尘札:落满尘土的信件。

  【译文】

  远公给弟子讲完了佛法,

  就往生到了佛祖的身旁。

  凭吊的人们来看到什么,

  只有弟子闭门坐在影堂。

  纱灯照耀着古老的石阶,

  信札散放在空空的床上。

  寺里寂寞的钟声响过后,

  只看到一轮秋天的夕阳。

  题远大师坟①

  唐·释灵澈

  古墓石棱棱②,寒云晚景凝。

  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③。

  【作者简介】

  灵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会稽云门寺僧人。俗姓汤,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原有诗集《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今仅存十六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注释】

  ①录自《庐山记》卷四。《高僧传》卷六:“远以凡夫之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遗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浔阳太守阮保于山西岭凿圹开隧,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

  ②棱棱:高耸突兀的样子。

  ③雁门僧:慧远为雁门楼烦人,故称之为雁门僧。

  【译文】

  古墓周围的石头突兀高耸,

  夜色之中的寒云凝滞不动。

  虎溪明月令人徒劳地悲伤,

  我们再也无法见到慧远公。

  游石门涧①

  唐·白居易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注释】

  ①录自《庐山记》卷四。诗人游庐山石门涧,在怀念远公的同时,感叹胜境被世人遗忘。

  【译文】

  没有道路能够通向石门涧,

  只得伐榛开路去访问古迹。

  正是山水如画的秋天时节,

  山中清朗的阳光一如古昔。

  曾经听说慧远那些先贤们,

  曾经在这块岩壁题写诗句。

  如今是白云笼罩青苔覆盖,

  望过去一片苍茫无处寻觅。

  稀疏萧瑟的野竹四处丛生,

  裸露的石头已在风中剥蚀。

  自从东晋开始一直到现在,

  已经很少有人到这里游历。

  只有山涧中的秋水流淌着,

  从早到晚一直在潺潺远去。

  曲江感秋①

  唐·白居易【序】

  元和②二年、三年、四年,予每岁有《曲江感秋》诗,凡三篇,编在第七集卷。是时予为左拾遗、翰林学士③。无何④,贬江州司马、忠州刺史⑤。前年,迁主客郎中、知制诰⑥。未周岁,授中书舍人⑦。今游曲江,又值秋日,风物不改,人事屡变。况予中否后遇⑧,昔壮今衰,慨然感怀,复有此作。噫⑨!人生多故,不知明年秋又何许也?时二年七月十日云耳⑩。

  【注释】

  ①录自《全唐诗》卷四三四。原诗为二首,此选其一。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东南角,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此诗写白居易回忆谪居巴楚时,以慧远、屈原为师,度过难关后的生命感悟。

  ②元和:唐宪宗年号。

  ③左拾遗:古代官职,分左右二职,左比右大。主要司职谏诤。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才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

  ④无何:没多久。

  ⑤江州:晋置,即今江西九江。忠州:地名,现重庆市中部一带。司马:掌管地方军事之官名。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琵琶引》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刺史:地方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唐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玄宗又改州为郡,以刺史为太守。肃宗再复旧制。隋唐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也无区别。

  ⑥主客郎中:官名。唐宋时礼部设主客郎中以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⑦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

  ⑧否:音pǐ,不好,坏,恶。遇:知遇,显达。此句意为中年坎坷,年老后得到知遇之恩,得以显达。

  ⑨噫:叹词,相当于“唉”。

  ⑩云耳:语气助词,无意义。

  【译文】

  元和二年、三年、四年,我每年都写过名为《曲江感秋》的诗,于今算起来,一共是三首,编在我的文集第七卷中。当时我官至左拾遗、翰林学士。没有多久,就贬为江州司马、忠州剌史。前年,又官至主客郎中、知制诰。不到一年,又被授职中书舍人。今年游曲江,恰好又是秋天,景物风情没有改变,但人间世事屡屡更迭。何况我又是中年坎坷晚年显达,当年身体强壮现在却十分衰弱,多少感慨在心头,于是又有此作。唉,人生多变,不知道明年秋天又是什么样子啊?长庆二年七月十日记。

  【诗】

  元和二年①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②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③。

  穷通与荣悴④,委运随外物⑤。

  遂师庐山远⑥,重吊湘江屈⑦。

  夜听竹枝愁⑧,秋看滟堆没⑨。

  近辞巴郡印⑩,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沉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注释】

  ①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②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③谴黜:贬谪罢黜。遣,旧时官吏被贬。黜,被降职或免职。

  ④穷通:穷困和通达。荣悴:荣耀和失意。

  ⑤委运: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某人某物。

  ⑥白居易一直心仪慧远法师的风范,曾在东林寺南建“白居易草堂”,并自赋《草堂记》云:“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还曾赋诗说:“心许虎溪云里卧,不作龙尾道前行。”表达了以慧远为师、念佛往生的信念。

  ⑦湘江屈:即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39年至约前278年在世,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先后两次被流放。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屈原曾长期被流放湘江一带,故白居易到湘江吊祭。

  ⑧竹枝:即竹枝曲,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

  ⑨滟堆:即滟滪堆,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

  ⑩巴郡:秦置,属益州。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相当于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

  纶闱:即纶阁。中书省的代称,撰拟制诰之所。

  晚遇:晚年显达。

  朱绂:红色的帽带。

  销沉:即“消沉”。

  容质:容貌和气质;身心。

  【译文】

  在元和二年的秋天,我刚好是三十七岁。

  到长庆二年的秋天,我已经是五十一岁。

  这中间的十四年里,有六年处在流放中。

  不管是通达或潦倒,把命运都交付外界。

  我一直以慧远为师,又去湘江凭吊屈原。

  夜听愁郁的竹枝词,秋天看滟澦堆出没。

  最近辞去巴陵郡官,到中书省重新任职。

  晚年显达不足讲说,白发已和帽带相映。

  当初的意气已消沉,身心都已变了样子。

  但你看秋天的曲江,风烟仍和往昔一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见到别人好、见到别人善,要生欢喜心,成人之美,不但不能有嫉妒,而且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的善行。你要是心里面欢喜,你有力量,你还是不帮助他,这不叫随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