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江心寺)楹联
2014/9/7   热度:2477
【金山寺(江心寺)楹联】
〖金山寺(江心寺)〗 金山寺在镇江市区的西北金山上,原是江心岛屿,素有“江心芙蓉”之誉,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于南岸陆地相连。金山古城氏俘山,又称浮玉山,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而故名。金山只有不足百米高,但山上密布寺庙几乎难见裸露山地,果然不负“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之说。金山寺又称江天寺,始建于东晋,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金山寺建筑与山形结合良好,轮廓错落。尤其山顶一塔,高耸江天之间,几十里外就可望见,最有特色。金山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清代末年岛南沙涨,才与南岸陆地相接。山不大,但很陡。山脊呈南北走向,寺院在山的西麓展开,几乎将山麓完全占满,故有“金山寺包山”之说。金山寺因许仙白娘子而闻名,在水浒的“第一百一十一回: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里也有描述:“话说这九千三百里扬子大江,远接三江,却是汉阳江,浔阳江,扬子江。从泗川直至大海,中间通着多少去处,以此呼为万里长江。地分吴楚,江心内有两座山:一座唤做金山,一座唤做焦山。金山上有一座寺,绕山起盖,谓之寺里山;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回里,不见形势,谓之山里寺。这两座山,生在江中,正占着楚尾吴头,一边是淮东扬州,一边是浙西润州,今时镇江是也。”由西面过牌坊经山门向东入寺,正面台地上为大殿(后烧毁,近年重建),再上几重平台,台上错落布置殿堂,即至崖脚。沿山脊线从南到北都有亭堂楼阁,布局自由,轮廓起伏。北端耸起慈寿塔,为砖心木檐楼阁式,八角七级。塔刹入云,翼角高举,是江南婉约秀美的风格。塔不在寺院中轴线上,而建在山脊北端稍低下处,与脊的南部高起取得不对称均衡,构图完美而富有变化。金山在长江南岸,将塔建在北端,在辽阔的江面上很远就可看见。登临塔上,也可尽得江山之美,显然是考虑了大环境的成功设计。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金山寺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盛时有僧人三千余。清康熙帝驾临金山寺,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金山寺规模宏大,雄浑富丽,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金山寺自东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曾用名江心寺、泽心寺、龙游寺等。1948年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毁于一炬。1949年后,政府几次拨款修整寺庙,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金山寺重新交给佛教团体管理,对寺庙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在慈舟方丈带领下,1985年动工重建大雄宝殿,1990年建成并举行了大殿落成及佛像开光仪式。新建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红色廊柱,黄色琉璃瓦,内外是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仪态安详,端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法像庄严。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领。
月明如画;
江流有声。
——清·伊秉缓题金山寺明月亭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佚名题金山寺
能使无风浪
常存得静安
——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题金山寺御书楼
僧归夜船月;
龙出晓堂云。
——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集句题金山寺天王殿
千古英雄浪淘尽;
天下名山僧占多。
——佚名题金山寺
窗前沧海凭开眼;
台上楞伽可印心。
——清·王文台题金山寺楞伽台
“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东南,傍山驳石而建造。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每进一层,疑无上处,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层有清王文台撰写的这副对联。
金山共此一江水;
王母来寻五色龙。
——佚名集句题金山寺壮观亭
集句作联,肇始于宋。虽似信手拈来,其实颇费苦心,往往有另辟异境,自成佳联之美。京口江山壮丽,名胜众多。集句联亦不鲜见,其中当数明朝天顺年制的焦山壮观亭联为最佳。此挽联分别集自宋人苏辙和唐人曹唐的诗句。原句虽不通俗,用在此处却是自铸伟词,别具一格。联云:“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全联写景很实,当游人立于壮观亭上,向西远眺,西浮玉金山与东浮玉焦山遥遥相对;宛若兄弟。放眼宽广江面,水天一色。到傍晚之时,江潭落日复西斜,江涛翻滚,长江就像一条欲腾空上天的五色金龙。“静影沉璧,浮光曜金,”联语动静结合,又切紧了题目“壮观”。
千古英雄浪淘尽;
天下名山僧占多。
——清·王仁堪赠金山寺僧秋岩
清光绪间,“状元太守”镇江知府王仁堪赠金山寺僧秋岩联,至今尚为人称道。曰:“千古英雄浪淘尽,天下名山僧占多。”用名句赞名山名僧,“瞻瞩非常,别一世界”。
无山得似巫山好;(佛印)
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
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辙)
——佛印居金山寺时期与苏轼、苏辙同游巫山时即景属对
宋僧了元和尚,号佛印,居金山寺。有一次,他与苏东坡出游,同行的还有苏东坡之弟苏辙(1039一l121年)。他们游到巫山时,佛印出对道:“无山得似巫山好”。东坡不假思索,即应道:“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在旁,经过一番思考,对东坡道:“兄长下联还不甚工。不如改为:‘何水能如河水清’。”东坡与佛印一听,齐声叫好。以水对山,更觉工整。三联中的“无”与“巫”、“何”与“荷”、“何与河”都是音同义不同谐音同,颇见巧思。
气接鸿蒙,中流开远势;
山浮杳露,一柱倚高空。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金山寺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长 老)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周渔璜)
——清·周渔璜应对金山寺长老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1665一1714年),贵阳青岩人。他曾奉旨阅兵江淮,来到江苏省镇江。一日闲暇,便往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就有点鄙夷他。这时暴雨骤至,淋打着江边沙滩,长老故作谦逊地道:“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下联如何对,恳请大人赐教。上联是‘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周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道:“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周渔璜“奇才!”原来上联的“沉”和“陈”。下联的“流”和“留”都是音同字不同的,念来别有韵味。
潮涌西津,不断天风传塔语;
山蟠北固,遥分清濑散炉烟。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金山寺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
——清·朱沧湄题江心寺
“妙高台”,在镇江金山最高处,为宋代僧人了元所建。
山削双青,玉坞潜光高士卧;
潮来一碧,金阑对峙化人居。
——佚名题金山寺藏经楼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佚名题金山寺天王殿弥勒佛[神龛楹]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弥勒佛神龛旁有这副对联。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历来寺庙多损于火灾,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共烧毁二百六十多间亭、台、楼、阁、房屋等。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资新建大雄宝殿,可望在1988年重现古殿风貌。据金山寺的方丈回忆,金山寺大雄宝殿内佛像巨大,金色普照,香火通宵达旦,最兴旺时寺庙里拥有数以千计的僧侣。
领要得江山,鼎伏恰依仙隐处;
观空参水月,锡飞还傍鹤铭边。
——佚名题金山寺大雄宝殿
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
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
——佚名题金山寺壮观亭
万顷碧波水晶盘,托起金山寺;(张玉书)
一轮明月珍珠伞,普照书经楼。(某书生)
——张玉书金山寺属对某书生悬联
一天,回到家乡的张玉书应几位朋友邀请乘舟游览金山寺。进了山门,过大雄宝殿,拾级而上,到了南侧的楞伽台。这楞伽台,因苏东坡曾在此抄写《楞伽经》而得名,又名苏经楼。张玉书等人,正欲跨进楼门,忽见楼门一侧写着一比联语的下联,却不见楼门另一边写有上联,好生奇怪,就停下脚步,细细念了起来。这上联是:“一轮明月珍珠伞,普照书经楼”。张玉书一看,知道这一定是哪位在此赏月时得的佳句,正欲问,寺内和尚忙道出原委。原来,此前有一浙江书生赴京赶考,途经镇江,特登上金山寺,想领略一下金山赏月的妙处。那日,正碰上月半,圆月当空,清辉如水,登台望月,如醉如痴,不由口出下联描出眼前所见美景,其中还别出心裁地用了个比喻,将月色比作珍珠伞,使联语充满诗情画意。书生续对上联时,却突然文思断落,怎么也对不出来。无奈,只好将下联书写门边,以求上联。张玉书听了,微微一笑:“下联虽妙,却缺上联,可惜,可惜!”友人忙说:“请大人挥毫。”张玉书也不推辞,指着台下浩浩大江,做了个手势,便拿起笔,蘸了墨,在门的另一边轻松地写出上联:“万顷碧波水晶盘,托起金山寺”。“好!”友人一看,连声叫好,为一副对联终于完整地诞生而高兴。
鹤归幽窦玄烟冷,龙卷长江树石腥;
若教便逐蒲轮起,安得清风镇海山。
——佚名题金山寺大雄宝殿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英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清·李芝龄题江心寺
金佛尊严,法相重光,江月圆明禅院静;
山灵赫奕,神威显示,天花纷坠寺门新。
——李宗海题镇江市金山江天禅寺
李宗海生平资料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52654。
水上立鳌峰,地少天多,一片光明开觉路;
门前对龙窟,安禅听法,万花飞舞渡迷津。
——清·杨棨题金山寺
天下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佚名题金山寺天王殿
此联与下面的定慧寺弥勒殿联仅前二言的差别。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性;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依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
——佚名题金山寺山门
六百余部藏经,无非发明圣教,镇大江突兀奇峰,好凭佛力金轮,普销劫运;
五十三参奥义,何能赞叹菩提,愧老夫颓唐秃笔,敢与坡公玉带,永寿名山。
——清·彭刚直题金山寺藏经楼
一瓦一椽,一粥一饭,檀那脂膏,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度,形影非坚,凡心未了,圣果未圆,可惊可怖,可悲可怜。
——僧开题金山寺膳堂(32+32=64字)
此联同甘露寺膳堂一样。
半天微雨,千珠万点,细落长江大河,即通江之广、湖之广、海之广、成遍四渎,登风楼看五百名山,观天观地观明月,洪开宇宙;(康熙帝)
一介书生,七魁八秀,胸藏骏业鸿猷,始中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联捷三元,赴瀛洲同十八学士,安国安邦安神稷,世代功勋。(张玉书)
——康熙、张玉书君臣联句题金山寺雨景(48+48=96字)
提到康熙和张玉书,镇江人都有一种亲切感。他们一个是与镇江有着密切关系的大清天子,一个是镇江土生土长的清代名相。二人的传闻不少。康熙皇帝非常喜爱镇江的山水。著名的金、焦、北固三山,南郊竹林寺、八公洞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和诗文。尤其是风景秀丽的金山寺,曾使这位帝王流连忘返。6次南巡,必到金山登临远眺,称这里是“江山之奇,未有逾于此者。”这个皇帝也很喜欢镇江籍大学土张玉书,每次南巡,总要召他随行,一起共商军国大事,品评诗词文赋。有一次,他在镇江金山寺行宫逗留时,还提出到城中的张家巷去看看张家的宅院。张玉书因家中的“乐志园”在顺治间烧毁而婉言谢绝了。康熙皇帝未去成,就御书了二块匾额,一块叫“松荫堂”,一块叫“光辅”,让他带回去悬挂在家中,以示倚重。他还亲笔写了《金山寺月夜》这首诗赐给张玉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三十日,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江浙又来到了金山寺。他在行宫住下后,召见了当地的官员查问了治河的事情,接受了一大批地方官员敬献的墨宝文物,又吃了京口的特产鲥鱼,看了当地艺人的演出,心情十分舒畅。下午,他在行宫内休息时,恰逢天公作美,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让这位皇帝饱览了金山“细雨飞来箭发弦,江波接上势如连”的胜景。顿时,康熙的倦意全无,诗兴勃发,他马上召张玉书进见,与他对诗为乐。他就金山雨景赋出上联句:“半天微雨,千珠万点,细落长江大河,即通江之广、湖之广、海之广、成遍四渎,登风楼看五百名山,观天观地观明月,洪开宇宙。”张玉书接下联句:“一介书生,七魁八秀,胸藏骏业鸿猷,始中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联捷三元,赴瀛洲同十八学士,安国安邦安神稷,世代功勋。”二句对接,珠联璧合。不仅字句工整,文辞典雅,又联想丰富,喻意深刻,显示出君臣二人的诗才与功力,为金山这座名刹增添了光彩。难怪康熙皇帝听完张玉书对句后大喜,即命摆宴,君臣同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