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赏析
2014/9/7   热度:302
一、寒山的影响 寒山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奇人,影响范围包括儒、释、道三家,影响地域远达国内外。引人注目的苏州寒山寺,即以“寒山”命名,因为寒山曾于此寺住过,清代叶昌炽著《寒山寺志》记载说:“寒山寺,创建于梁天监时,旧名妙利普名塔院,以寒山子曾居此寺,故即以为名。”又记载说:“唐元和中有寒山子,掣疯掣颠,来此缚茅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而去。”《苏州府志》又记载说:“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然不可考。”这说明《寒山寺志》的记载,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史实。 又有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使寒山寺家喻户晓,亦使寒山名闻天下。因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人伊藤博文赠给寒山寺巨钟,所以寒山寺吸引很多日本人前来观赏,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亦风靡日本。日本岛田翰还刻有《寒山诗集》,并为之作序,向日本人介绍寒山及其诗作。 最早关注寒山的是杜光庭(850——933),他曾著《仙传拾遗》,记载寒山事迹,可惜已佚,《太平广记》引述如下:“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目树间石山。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太平广记》说寒山的诗有三百余首,与现存者基本一致,《全唐诗》收有311首。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志南和尚的《三隐集记》所载与此相同,但寒山自己却说他的诗有600首,其诗称: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 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 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寒山的诗都写在岩石上,被僧人道翘抄录记载下来。写诗处所不定,很容易丢失。寒山自己记得他写的五言诗有500首,七言诗79首,三言诗21首,总共正好是600首。但现存只有300多首,佚失近半。“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看来寒山诗以佛教题材为主,他把自己的诗视为文字般若,成佛之母。寒山诗语言通俗易懂,清奇雅致,不愧为中国文坛的奇花。 寒山诗的流行本是道翘辑本,另有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志南辑本和明代计益轩刻本。 寒山与天台山国清寺丰干、拾得的友谊被佛教徒传为佳话。寒山的诗富有禅味,很受禅宗推崇,《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七分别为寒山、丰干、拾得立传,元代释觉岸的《释氏稽古略》卷三引国清寺碑铭详细记载寒山、拾得、丰干的公案。据《祖堂集》卷十六、《宋高僧伟》卷十一,沩山灵祐曾在天台山见过寒山,据《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赵州从諗曾与寒山问答。 更有甚者,佛教界根据传说视寒山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视丰干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视拾得为普贤菩萨的化身,三人号称“三圣”或“三隐”。因为这三人都隐棲于天台山国清寺,所以又称为“国清三隐”。寒山诗集附有拾得诗48首,丰干诗2首。 这种传说始自《释氏稽古略》卷三所引国清寺碑铭:“丰干,垂迹天台山国清寺,庵于藏殿西北隅,来一虎,游松径,见一子,可年十岁,扣之无家无姓,师引之归寺,养于厨所号曰拾得,有一贫氏,从寒岩来,曰寒山子。三人相得甚欢,是年丰干云游,适闾丘胤来守台州,俄患头风,丰干至其家,自谓善疗其疾,闾丘见之,师持净水洒之即愈。问所从来,曰:天台国清。曰:彼有贤达否?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宜就见之。闾丘识之,三日到寺,访丰干遗迹,谒二大士,闾丘拜之,二士走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进入岩穴,其穴自合,寒拾有诗散题山林间,诗僧集之,成卷版行于世。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寒山为“和圣”,封拾得为“合圣”,二人合称“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象征家庭和睦幸福,受到新婚夫妇的特别崇拜。据台湾陈慧剑居士著《寒山子研究》一书考证,这种传说始自“万回”。《西湖游览志》记载:“宋时杭城以腊日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今其祀已绝。”看来宋代杭州市有祀万回的习俗,天台山离杭州很近,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万回“蓬头笑面”的形相很像寒山、拾得。于是把一神万回变为二神:寒山、拾得。 寒山的影响不仅在宗教界,俗人也受其影响,如王安石就很崇拜寒山,曾写《拟寒山诗》20首。 寒山的影响力还越出国界,到达朝鲜、日本及西方,寒山诗被华特生译为英语,在西方国家流传。 寒山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美国极端消极的嬉皮派很崇拜寒山的诗,把寒山奉为嬉皮派的祖师爷。 二、寒山的身世 寒山影响如此深远,他是怎样一个人?至今说不清。一般人谈寒山,皆据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疯狂之士,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每于兹地时还国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寻常收贮余残饭滓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或长廊徐行,叫唤快活,独言独笑。时僧遂捉骂打趁,乃驻立,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状如贫子,形貌枯啐。一言一气,理合其意,沉而思之,隐况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乃桦皮为冠,布裘破蔽,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迹,同灯头化物。或长廊唱咏,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之矣。 胤顷受丹丘薄宦,临途之日,乃萦头痛。遂召日者,医治转重。乃迂一禅师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疾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来或去,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言讫而去。”…… 这闾丘胤何许人也?据出版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台州府志》记载,第七任台州刺史是闾丘荫,并注明有《寒山子诗序》,见艺文。闾丘胤很可能就是这位为寒山诗作序的闾丘荫。据此推算,寒山的生活年代可能是580——680之间。关于寒山的生活年代,学术界说法不一,胡适根据《仙传拾遗》的记载,寒山于大历中在天台山隐居,据此推算,寒山的生活年代大约在700——780年之间。台湾赵宗蕃先生曾发表《寒山子其人其诗》一文,认为寒山的生活年代应在642——742之间。陈慧剑先生的《寒山子研究》一书,认为寒山的生活年代应在700——820之间。由此年代推知,闾丘胤为寒山诗作序一事难以成立,很可能是后人的伪托。 根据各种记载以及寒山诗,可知寒山原为陕西咸阳人,因为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 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 渌水千场咽,黄云四面平。 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亲。 这是寒山隐居天台山时思念家乡的一首诗。“肠断忆咸亲”。疯疯颠颠的寒山,实际上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他思念家人使之“断肠”。寒山出身于官僚家庭,他有这样一首诗: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 欲验飞凫集,须征白兔游。 灵瓜梦里受,神橘座中皎。 乡国何迢递,同鱼寄水流。 在这种优越的家庭环境里,寒山从小受过儒家的传统教育,与兄共居,学文学武,但他很不得志,多次参加科考,名落孙山,想当官也当不成。请看如下诗: 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 尽考曰先生,皆称为学士。 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 冬被破布衫,盖是书误已。 少小带经锄,本将史共居。 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 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 谁能借斗水,活取辙中鱼。 箇是何指大,时来省南院。 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 中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 行以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一为书剑客,二迂圣明君。东宋文不尝,西征武不勲。 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余何不足云。 寒山三十多岁,参加过四五次考试都失败了,父兄妻子对他都很冷淡。在此情况下,他决意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到处流浪,到过湖北,还在山东当过小官。寒山对此都不满意,最后决定去天台山隐居。请看如下诗: 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 闻代匈奴尽,婆娑无处游。 归来翠岩下,席草玩清流。 壮士未志聘,弥猴骑土牛。 无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 仕鲁蒙帻帛,且受裹疏巾。 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 弥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 刚到天台县,很不习惯,十分挂念自己的爱妻和儿子,请看如下诗: 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霞。 夫居离妇州,妇住思夫县。 各在天一涯,何时得相见? 寄语明月楼,莫贮双飞燕。 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 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 呼之回面视,况复不相识。 应是别多年,鬓毛非旧色。 之子何惶惶,卜居须自审。 南方瘴疠多,北地风霜甚。 荒陬不可居,毒川难可饮。 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箕。 寒山在天台县,又娶了一房老婆,又有了儿子,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有时还弹琴写字喝点酒,带着儿子摘野果,生活得很愉快。也有人认为寒山把他在咸阳的妻儿接来了。从“巾车有孝儿”、“儿弄口喎喎”来看,这是很小的小孩,不像是从咸阳接来的。在唐代一夫多妻制的环境下,寒山有两房妻子不足为奇。请看如下诗: 琴书须自随,禄位用何为? 披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 风吹曝麦地,水溢沃鱼池。 常住鹪鷯鸟,安身在一枝。 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 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 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 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 父母续经多,田园不义他。 妇摇机轧轧,儿弄口喎喎。 拍手摧花午,搘颐听鸟歌。 谁当来叹贺,樵客屡经过。 田家避暑月,斗酒共谁歌。 杂杂排山果,疏疏围酒罇。 芦簫将代席,蕉叶且充盘。 醉后搘颐坐,须弥小弹丸。 偃息深林下,从生是农夫。 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諛。 保我不鉴壁,信君方得珠。 焉能同泛滟,极目波上凫。 老年时期的寒山,曾经学习道教,有诗为证: 家住绿岩下,庭无更不芟。 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巗。 山果弥猴摘,池鱼白鹭衘。 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说明寒山学习道教的目的,着眼于“长生不老”。经过实践,感到此路不通。请看以下二诗: 出生三十年,当游千万里。 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 练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 今日归寒山,枕流谦洗耳。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狱,今日草茫茫。 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 终日行绕绕,不离其盆中。 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 岁月如流水,须臾作老翁。 三、寒山的最后归宿——佛教 寒山对道教失去信心后,转入佛教,与拾得、丰干结为挚友。寒山不仅是信仰佛教,而且是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有诗为证: 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 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俱。 褐衣随春冬,粝食共朝暮。 今日恳恳修,愿与佛相遇。 寒山出家后,穿着僧服,勤恳修行,很希望见到佛。寒山出家后,住于天台山国清寺,与拾得、丰干为友。有诗为证: 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众。 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 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 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 最后一句“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很富禅味。看来,寒山倾向于禅宗。“合同”二字来源于雪窦禅师的“无影树下合同船”。“合同”即万法皆空的不二法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七记载有关寒山、丰干、拾得的公案。南宋志南集《天台山国清寺三隐集》记载四则公案,关于拾得的公案一则,关于寒山的公案三则如下: 一、 寒因僧灸茄,以茄串打僧背一下,僧回首,寒持串,云:“是什么?” 僧云:“这疯颠汉!” 寒示傍僧云:“你道这师僧,费却多少盐酱?” 二、 赵州到天台,行见牛迹,寒曰:“上座还识牛么?此是五百罗汉游山。”州曰:“既是罗汉,为什么作牛去?”寒曰:“苍天!苍天!”州呵呵大笑。寒曰:“笑作什么?”州曰:“苍天!苍天!”寒曰:“这小厮儿,却有大人之作。” 三、 沩山来寺受戒,寒与拾往松门夹道,作虎吼三声,沩无对。寒曰:“自从灵山一别,迄至于今,还相记么?”沩亦无对。拾拈柱杖曰:“老兄唤这个作什么?”沩又无对。寒曰:“休!休!不用问它,自从别后,已三生作国王来,总忘却也。” 此中“沩山”,即沩山灵祐(771-852),沩仰宗创始人。 寒山还写过一些禅诗,如 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 手把兔角弓,擬射无明鬼。 这明显是禅诗。衣为“空花”,鞋为“龟毛”,弓为“兔角”,这些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即空。能认识“空”,就能消除无明,达到解脱。 寒山身居天台宗发源地天台山,他所处的唐代,天台宗盛行于天台山。寒山对天台宗的态度如何呢?诗中没有直接表露,从其诗作来看,他很重视修禅,也许他学习过天台宗的止观学说,也很重视天台宗所依据的《妙法莲花经》,受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下诗: 重岩中,足清风。 扇不摇,凉冷通。 明月罩,白云笼。 独自坐,一老翁。 世事绕悠悠,贪生早晚休。 所尽大地石,何时得歇头? 四时周变易,八节急如流。 为报火宅主,露地骑白牛。 此中“八节”即一年的八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此中“火宅”出自《妙法莲花经》第三品《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白牛”亦出自此品所说的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喻指三乘。又有一诗,与此相似。 摧残荒草庐,其中烟火蔚。 借问群小儿,生来凡几日? 门外有三车,迎之不肯出。 饭食腹膨脝,个是痴顽物。 寒山住于天台寒岩,吃的是别人剩下的残渣剩饭,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他淡泊名利,注重修禅,注重养生,于一百多岁高龄辞别人世。有诗为证: 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 布裘护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样模? 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焚进己躯。 浮生幻化如灯尽,塚内埋身是有无。 寒山是个奇人,怪人,他不为名,不为利,终生隐居于天台山寒岩,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没留下,只留下一个绰号“寒山子”。历史却和这个貌似颠狂的疯老头开了个玩笑,使他名扬天下,至今人们还在研究他,解析他,因为他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于一身,要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忘却这位寒山子。 参考书目: 一、陈慧剑:《寒山子研究》 二、郭鹏:《寒山诗注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每天做完早晚课,都懂得要把念佛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给一切冤亲债主,可是问题是怎么念佛诵经才有功德呢?我们念经的时候,心跟经融合成一体,古人讲的“随文入观”,这就有功德。你念这一声佛,你跟阿弥陀佛能够合而为一,心如佛、愿如佛、行如佛、言如佛,那就很有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口念弥陀心散乱”,你拿什么回向?拿散乱回向。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恨着这个人,还讨厌着那个人,你以怨恨回向,这怎么行?所以行、解要相应,才有功德;行跟解不相应,哪来的功德?所以,以功德回向,你首先要想到:你有什么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