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句艺术
2014/9/7   热度:159
在诗词格律三大元素之一的体式范畴中,有一个特殊的、值得我们深加探索的条目,这就是对句艺术。
对句的特殊价值
对句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呢?
一、对句是我国诗审美传统观念——整齐律、对称律的最集中、最基本、最典型的体现的范型。
二、对句是诗词的一种体式结构方式,它可以在各种诗词体式中普遍被运用,成为每种诗词体式的构成部分。
三、对句本身又是一种独立的完备的诗歌体式,这就是“对联”、“楹联”。作为诗歌的一种体式,它植入社会生活之深,被人民运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体式的诗词以及新诗,都无法相比的。
四、它的群众性与应用性互相作用,互为因果,造成了对联的特殊的社会价值。人民因为喜闻乐见,便在生活中普遍利用,运用愈广,对联也便愈益深入人心,所起的教化作用也愈为普遍、愈为深刻。可以说,在我们民族精神的血液中,有不少是通过这些对句输入的红血球。
五、如果说,我国的诗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诗歌体式,那么对联就是我国民族形式诗歌的浓缩的、典型的代表。因此它就具有更大的世界价值。
对句的产生根源
我国这样一种高雅精致、独具一格,却又深入人心、运用最广的艺术体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从认识的根源上来考察: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存在着相对的比较的关系,离开了相对的比较的关系,人们也就无法观察世界、说明世界。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这是万事万物永恒不易的规律。这一规律经过人们千万遍实践的验证,被一些智者首先勘破,提高到哲理高度加以概括、鉴定、确认(如《周易大传》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等)以后,这种认识就逐渐扩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渗入人们意识的深层,因而一定会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形成对称、对比、对立等种种相对观,并以此作为为诗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修辞的表现角度、创作基准。这规律既然是宇宙间统一的规律,这种认识既然是合乎事物规律的朴素的辩证的认识,它所产生的审美观念也不会有明显的民族界限、国家界限,也可以说对句艺术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是广泛而普遍存在着的,尽管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中,其表现形态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二、从语言的根源上来考察:语言是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民族形式所赖以形成的主要因素。作为汉语记录符号的汉字,已如上述,是一种与诗歌表现需要极度吻合的文字:
①汉字音义同体,便于组接。
②构词的词素,以单音词根为基础。复音词自古就有,并随着生活的衍进而日益发展,但绝大多数仍然是由单音词素构成的合成词。
③方块汉字虽有表形和表音的成份,却都是以表义为主,没有走上拼音化。因此,以义为主轴的诗歌,可以与单音字构成的音轴,最密切地配合起来。加之汉字有一字多义、一音多字的宽泛余地,这就给义轴与音轴的密切吻合,提供了条件,不合节律、韵律的字,可以调换。
可以说,如果没有汉字的这些特点,任何高明的诗词家也是制造不出千千万万充盈于古籍的那些高明、瑰丽、精警的对句来的,甚至所谓四六骈文、五七言律诗就根本不可能出现。
三、对句艺术,作为一种形式,总是和鲜活、实在的内容紧相联系,并且是被内容决定的。我国古典诗文的形式,当然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其审美观念的体现。作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和等级统治的专制政治形态之集中反映的封建文化,尤其是由于后者的作用,把封建主义的审美观念发挥到极端、绝对化的程度。其实,以整齐律、对称律为核心的封建主义审美观念,说白了,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摆威风、讲排场的表现。南面而王,八方朝拱,然后制礼作乐,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定出一套典章制度、行为规范。老爷出巡,前后要多少对仪牌执事、旗锣伞盖。这种以整齐、对称为特征的审美观念,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强调、尊祟,甚至成了统治权威的象征,从而形成带有权威性、指令性的时尚与风气,必然会辐射到诗文领域里来。这就是公木先生说的“以乐合礼”,“礼就是办事的样子,乐就是唱诗的规则”。这种合乎封建之“礼”的唱诗的规则,就是对句艺术产生的直接根源。
形成过程及变化
封建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汉赋中已有所折射。魏晋以还,随着佛经梵语的引进,音韵之学兴起,为文作诗,都更加讲究起音律来。六朝时代,阶级分化进一步激烈,封建压迫进一步加重,九品中正的门阀制度,流品评题的道德模式,反映于意识,便成为浮华迂诞、玄妙清淡的时风,反映于文艺,便形成空虚浅薄、奢侈华靡的文风。降及齐梁,兴愈浮而志愈弱,诗文愈益趋向形式主义,四声八病之说腾起,贵族华胄倡于上,士流墨客扬其波,天下向风,人争藻饰,盛极一时。对句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出来,并且立即被大量运用于诗文中,形成六朝骈文鼎盛的局面。骈,就是骈俪、骈偶,就是对称、对仗,其基本句型是四六言对句,文中略加变化,故又名“四六骈文”。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北朝从鲜卑族拓拔氏建立北魏,便开始汉化而习用汉语,后历北齐、北周近二百年战乱,那些迁移到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诸族,都先后与汉族融为一体。北朝社会从制度、文化到语言,都处在强烈的鲜活的重构阶段,游牧生活带来的豪爽单纯的性格,促成了诗歌语言清新刚健的风格。
隋朝统一,促使南北文化交流,魏征在其《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纫,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以咏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这种语言的合流,使古代汉语的诗化过程才算最后完成,也为唐朝律诗的产生,准备了完备的条件。
唐朝五、七言律诗(包括近体诗和排律)的严整的格律形式,尤其是其中包含的对句,说到底还只能是封建主义美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唐代的科举制度特别相中它,才使它进一步被确认并流行起来。尔后历宋元而明清,依风波荡,影响至今不衰。而作为律诗主要构成部分的对句,也因律诗格律的完美、定型,而被固定下来,流传下去。
一定的型范格式,乃是作为现实之反映的诗文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历史上表现着两重情况: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万岁”观,常促使诗文停滞于已定的规范化了的形式中,不利于发展;另方面,作为形式,一旦形成便又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人民掌握了它,不但可以利用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影响自己的审美感觉,同时也可以加以某些方面的发展。这就是产生了影响重大深远的五七言律诗以后,不是万年不变,仍然出现舍整趋散、去偶尚奇的走向的缘故。依托骈文、律诗应运而生的对句艺术,一方面是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后来的各种诗体中都加运用,基本还是以五七言对句为主。另方面,它本身又有独立的发展,例如,不但出现百字以上的长联,还出现了各种结构的对联,台湾一新诗人还用新诗的语言作过对联。
对句的用途
一、对句作为诗词的一种结构形式和构成成分,较普遍地作为定则运用于多体诗词中。五七言律颔联、颈联固不必说,排律自始至终是联语,绝句也可用联,上海张方仁提倡的新式绝句,就规定要用一副联语。大量的词谱中都有对仗句的安排,如《满江江》,以岳飞词为例,上阕“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下阕对应处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都规定为对仗句,曲牌中除对仗句外,还发展了流水对、扇面对等等型式的对句规则要求。当代许多注意吸收民族传统的新体诗歌、歌词、民歌、民谣乃至新诗,无不注意对句艺术的运用,即使有的并不严格遵循对句的音律规则。
二、对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已经被人民更为广泛地运用,并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奇观,遍布于全世界华人社会。名山大川,楼台殿阁、寺庙道观、商肆民居,固无处无联,庆生吊死,怀远伤别、试才竞捷等等人际交往场合,也往往运用这一艺术形式。甚至猜谜射奖、嵌名编号等带有游戏性质的文艺活动,人们往往也爱采用对句形式。当代许多省市成立楹联学会,出版楹联刊物,报纸、电台、电视台发起各种征联、赛联活动,足见人民对对句艺术的喜爱程度、运用程度。
三、对句作为一种修辞学,更广泛地被运用于一切诗文形式中。当代稍有古典文学修养的作者,文中喜欢用对句,有些四字句式还讲究平仄声韵的对比谐调,更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外交中词令、报刊的标题、戏剧的唱词、讲演的稿本,种种场合,人们往往也爱用对句,其艺术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接受者会因其精致、高雅、丰满、对称、华美等种种感受,而大大改善其心态,增强其接受效果。
对句的艺术要求
正因为对句艺术运用广泛,国人历来把它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下一代。让孩子们“对对子”,简直成为考验其学识、才华、修辞、急智的最能小中见大的办法。因此当代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数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受过这种训练,有和没有这种训练大不一样。我们也看到当代有些人写出的对联,谬误百出,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掌握对句艺术的基本规则。写对联,其实就是写诗。关于诗的一切内容艺术要求,都适用于对联创作。下面只就其外结构,谈谈它的艺术要求。
一、句型:字数上下联一致,是其通则。句型长短不拘,奇偶不拘,长联可分句逗,其长短、排列次序均不拘,但上下联必须相对应。
二、对仗:分三点来说:
①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必须对仗,大体说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具体说:颜色、数字、天文、动植物、人体……一切属性归类上必须相同。
②上下联语义固应相对,还要求参差,避免“合掌”,不应是同一个意思换个说法,而是有所拓展,甚至背反。这是对句艺术最重要的一条规则。
③长联不但要注意字词语义的相对仗,还要注意上下联语义结构逻辑顺序上的一致。例如上联某小段语法上是动宾结构,下联相应的句子也应是同样的文法结构;上联行文气势是一波三折,下联也应该有相应的语义流。
三、节律:对联的节律和诗一样,基本是二字为组,句中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反,尾字平仄安排也与诗一样。长联比较复杂,因为句中分若干小段,各小段字数必然参差,小段尾字奇偶不一,因而平仄间隔律往往不是那么呆板,有所变化反会增发美感。每首联句,都可自己结构其节律规则。但需遵循两点:一是基本是平仄间隔律,略加变化而已;二是下联节律应与上联完全保持相反的对应关系。一般上联的尾字都用仄声,下联一定要用平声字,一来与上联相对,二来利于结束全联。
四、韵律:从两方面来说。一是联语尾字基本不必押韵,因为是两句体,平仄相对,无法押韵,也没有以同韵部的尾字上下联平仄互押的规定。如果作者恰好用了同韵部的平仄二字结尾,形成押韵的效果,也是可以的,但不苛求,也不一定就是好。二是长联须注意句中各小段尾音的配当,如三段式长联,上联每段尾字一般采用仄、平、仄,下联就要取平、仄、平来对应,同样,并不要求相应的各段尾字都要(或某一处)押韵。有人注意把上联某一段尾字(平声)与下联末句尾字押韵,形成句间不但在“声”的方面有对应,在“韵”的方面,也能有呼应。这当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增添长联的音乐美感效应。但这仅是某些作者因时制宜,不是约定俗成的规则。
总之,整齐律、对称律本源于自然,也合乎人类天性,历代诗人墨客不断注入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后来人民掌握了它,运用了它,依然丰富了审美感觉,推动了它的健康发展。越是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所利用的形式,就愈有生命力。这就是骈文较早就式微了,而旧体律诗直到今天仍具有生机、仍能唤起美感、而其中的对句艺术更是久盛不衰、方兴未艾的缘故。
作者说明:此文参考了公木《〈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序》一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无论在生活,无论在学习,无论在工作,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决定不能够浮躁,浮躁一定坏事,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