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纽带礼赞


2014/9/7    热度:213   

黄金纽带礼赞


来源:转载自《中国宗教》2002年第5期 作者: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叶小文

赵朴老说过:中韩日三国人民,三国佛教徒之间有着悠久、深厚的亲缘关系。在地缘环境上,我们山水比邻;在文化习俗上,我们同溯一源;在宗教信仰上,我们一脉相承。有许许多多的纽带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在所有的这些纽带中,有一条源远流长、至今还闪闪发光的纽带,那就是我们共同信仰的佛教。我曾送给它一个形象的名字:“黄金纽带”。2002年9月,正当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黄金纽带”的构想提出10周年之际,我率团访问日本佛教界,会老友,游故地,忆先德,谈友谊,草成数首,以抒感怀。

京都天台宗晚宴

扶桑文化此摇篮,
东西相照妙莲开。
故人已乘黄鹤去,
犹念比睿与天台。

犹念比睿与天台,
一别三载又重来。
朴老谆谆言在耳,
黄金纽带萦心怀。

赠水谷幸正先生

“感君护念殷情意,
此情永久长相忆。”
朴老每每思净土,
“与君世世为兄弟”。

中日友好薪火传,
幸得水谷幸正君。
黄金纽带代代连,
其间自有联系人。

比睿山

白云飘忽过青峰,
迷雾缭绕入碧龙。
仙态神姿绾比睿,
似真似幻似梦中。

再会渡边(注)念朴老,
黄金纽带今更好。
青山长在水长流,
中日友谊万古留。

注:渡边惠进为日本天台宗座主,已九十三高龄

枫叶姑娘

56年前,
广岛被原子弹烧成一片焦土。
但是――枫树又率先破土而出,
遍地枝繁叶茂。
人们还照样生生不息,
到处熙熙攘攘。
潮涨潮落,
宫岛的神殿不减秀色。
风起云涌,
遍地的枫叶更加烂漫。
华灯初放,
满街的姑娘婀娜多姿。
明月高照,
和平的钟声催人入眠。
诗人说,
广岛的枫叶最红。
汉子说,
广岛的美酒最醇。
游客说,
广岛的姑娘最美。
我说,
广岛的和平愿望最诚。
大家说,
没有人不赞美广岛的枫叶,
没有人不喜爱广岛的姑娘。
你看那来来往往的观光客,
脸上都带着开心的微笑,
手里都擎着一个憨态可鞠的木佣,
身上还印着几片火红的枫叶,
不用问,
那一定是?D?D人见人爱的枫叶姑娘。
让我们?D?D用美酒祝愿永久和平,
把美丽留给枫叶姑娘。
(于广岛至东京新干线上)

浅草寺

每到东京,必至浅草。
闹中取静,月圆花好。
每到关东,来去匆匆。
黄金纽带,常系心中。

赠菅原钧先生

青山处处可埋骨,
先德屡屡有叮嘱。
世人常忆“日中恳” (注一),
玄中别院(注二)芳名留。

菅原父子情谊真,
前仆后继毕其生。
天下有此热心人,
中日友好已生根。

注一:“日中恳”即日中宗教友好者恳话会。
注二:菅原父子主持的东京运行寺乃“日中恳”办公地,该寺认其根脉在山西五台山玄中寺,故称“玄中别院”。


赠庭野日旷先生

昔闻讲经说法,
梦里依稀看花(注)。
今度两次见君,
方知如诗如画。

三老谈笑之间,
友谊之树长大。
后人有缘浇水,
万朵妙莲竟发。

注:赵朴老曾与立正佼成会前会长庭野日敬、天台宗山田惠谛前座主一起讲经说法,并应朴老倡议手植三树。后立正佼成会访朴老,每每言及此事。朴老诗云:“三人昔种三株树,闻道三年可看花。今年写真来示我,花花都是妙莲花。”

又会诸君在东京

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会为应邀来访的中国宗教工作者代表团,在赵朴老曾经下榻过的东京新宿世纪凯瑞大饭店举行晚宴,30多位关东不同宗派的日本佛教界朋友聚集一堂。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交杯言欢中,日本友人一再提起三年前我率团来访情景。再次见面,已成老友,倍感亲切。
三年前的欢送晚宴上,我曾致词云:“关东关西总关情,花开花落新芽绽。相见相别情依依,黄金纽带永不断”。未曾想到寥寥几句,日本友人竟抄录在案,宴会上又拿出来传阅。有感于此,我此次致词又讲了如下几句:

又会诸君因有情,
法乳一脉亲上亲。
朴老嘱托言在耳,
叫我如何不思君。

又会诸君因有意,
此情永久长相忆。
人心禅心重爱心,
君意我意皆情谊。

又会诸君因有缘,
黄金纽带紧相连。
山高海阔隔不断,
后生踊跃更向前。

又会诸君在东京,
明月可鉴佛子心。
忆念先德学先德(注),
中日友好代代亲。

注:三年前我为访日事向赵朴老请益,他叮嘱我,中日佛教交流要多讲“忆念先德,勿忘历史,世代友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第一条就告诉我们,要亲近明师。所谓明师,就是我们常讲的“善知识”。“明”,不是说这个老师名气很大,现在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个不见得有效果。佛家讲的“明”是明心见性,真正在修学上他有修、有学、有证。当然,最好的老师是证果的;纵然没有证果的,只要他有真修实学,这样的老师,我们亲近他决定得利益。可是善知识很难得到,自古以来,所谓是“可遇不可求”。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