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师法五十颂
2014/9/7   热度:113
作者:拔毗天大阿阇黎
拔毗天大阿阇黎 造颂
汤芗铭居士 译
顶礼妙音菩萨!
得具贵胜金刚萨埵上位因,
上师莲足如实恭敬为作礼。
清净续说依止彼,今总集说其敬听。
已能获得胜灌顶,如是金刚轨范师,
十方所住诸如来,三时现前为作礼。
以最胜信日三时,献花中围而合掌,
头顶接足为作礼,开演上师当敬事。
师或在家新出家,为避世间讥毁故,
以持禁戒心作礼,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献座位若起立,作事业等诸敬事,
有禁戒者普应作,唯离拜及非妙业。
上师及与其弟子,同等失坏于誓句,
勤勇轨范及弟子,最初应互相观察。
具慧弟子不应从,无有悲愍而忿毒,
贡高贪著不守护,自矜而伐为上师。
坚牢调伏具足慧,具忍正直无谄曲,
了知咒与续加行,具足悲愍解诸论。
毕竟晓了十真性,善巧绘造中围业,
了知宣说咒加行,其心专一根调伏。
于彼同等怙主想,既为弟子若轻毁,
即名轻毁一切佛,是故恒常当得苦。
若有轻毁轨范师,便由疫气伤害病,
鬼魅炽燃或诸毒,增上愚痴而命终。
王法火难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盗贼,
鬼魅邪引所杀害,从此堕入那落迦。
普于一切轨范师,何时不应恼触心,
若由愚痴而现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诸所示现极可怖,若无间等那落迦,
一切轻毁轨范者,正说应住于彼处。
是故一切勤勇者,于其金刚轨范师,
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时不应起轻毁。
诸有恭敬供上师,随顺师故而奉施,
从此炽燃等侵害,当来亦令不出生。
于自誓句轨范师,以非可施妻与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况复变动诸财物。
是故无数俱胝劫,极难获得大觉位,
若有具足勤精进,亦于现生能赐予。
恒常守护自誓句,恒常供养诸如来,
亦恒奉献其上师,此与一切佛同等。
欲得无尽真实者,以其少分堪悦意,
变成至极殊胜者,若彼若此献上师,
若能于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为福资粮,资粮令得胜悉地。
是故弟子应具足,悲舍戒忍诸功德,
轨范师与金刚持,不应观为有别异。
可畏等同坏塔罪,不应践踏上师影,
况复更所不应踏,若鞋若垫若乘等。
大觉慧者以欢心,精勤听受上师命,
若如理事无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谢。
依师当得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乐,
是故一切精勤者,不应违越上师命。
上师诸物如自命,上师所爱亦如师,
上师眷属如亲属,依于等住恒思维。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缚其顶髻,
置足于垫手置腰,上师面前皆不应。
上师安住或起立,不应偃卧或端坐,
恒常于彼诸事业,善巧兴作令圆满。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于坐垫,
往来经行或诤论,上师面前皆不应,
摩擦支体或舞跃,歌咏伎乐皆不应。
加行众多杂言论,能闻近处不应作。
鞠躬从座而起立,当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轨范所能现见前,具慧不应旋扭身,
不应以背倚柱等,不应牵曳其指节。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与抚摩等,
皆应先行为作礼,礼已后当随所喜。
若当称说上师名,名后随行面前文。
为令所余起恭敬,故先称说胜敬词。
若于上师请教令,即应说云如命行,
双手合掌勿散乱,当善听受上师教。
发笑及与唾痰等,当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当以柔顺语启白。
师前调顺面端坐,善护所著衣等相,
以膝著地而合掌,为求闻等三启白。
于作敬事一切行,其心应离于我慢,
惭羞怖畏善防护,住于初适嫁女相,
一切轻佻等所作,开演师前应远离,
所余类此诸所行,自内观察应遣除。
善住中围及护摩,摄收弟子及讲说,
其处若与师同住,未得许可不应作。
若开眼等随所得,一切皆当献上师,
师与所献取受已,有所余者随所喜。
上师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师前,
随行所有诸敬事,及作礼等当屏退。
随于轨范有所献,或轨范师有所赐,
具慧于彼应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能以正念无忘失,于自遍行皆精进,
同法违越自所行,以欢喜心相劝阻。
有病恭敬师事业,亦未得师赐许可,
于诸遮制虽现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中多说何所用,令师欢悦所应作,
令师不悦皆远离,于彼于此当精进。
悉地随顺轨范师,大金刚持所亲说。
既晓了已以诸事,一切为令上师悦。
意乐清净诸弟子,已正皈依于三宝,
随顺上师而转者,便应施与令记诵。
此乃施与咒乘等,令得成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堕,正所应诵及受持。
如是弟子随师转,生无余利无过患,
集此我积无边善,愿诸有情速成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总得要觉悟,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没有死,所以学佛绝不忌讳“死”这个字。尤其是印祖,他老人家教人,应该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为什么印祖这样教人?教人提高警觉心,教我们要认真努力修行。人生自古谁无死?夭折跟长寿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桩事情我们总要看淡,不要恐惧,对于生没有贪恋,对于死没有忧惧,这样的人有条件学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