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山水诗选


2014/9/7    热度:250   

壮 游

唐·杜甫

越女天下白,
镜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
欲罢不能忘。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到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发剡中

唐·赵嘏

正怀王谢俯长流,
更览余封识嵊州。
树色老依官舍晚,
溪声凉傍客衣秋。
南岩气爽横郛郭,
天姥云晴拂寺楼。
日暮不堪还上马,
蓼花风起路悠悠。

寄剡中友人

唐·马戴

故人今在剡,
秋草意如何?
岭暮云霞杂,
潮回岛屿多。
沃洲僧几访,
天姥客谁过?
岁晚偏相忆,
风生隔楚波。

宿一公精舍

唐·温庭筠

夜阑黄叶寺,
瓶锡两俱能。
松下石桥路,
雨中山殿灯。
茶炉天姥客,
棋席剡溪僧。
还笑长门赋,
高秋卧茂林。

送丁中允宰剡

宋·陆经

尘土官曹几处闲,
君今作邑好开颜。
落帆直向剡溪口,
入境先登天姥山。
鱼鸟半和风俗处,
云霞多杂书簿间。
雪晴还须寻安道,
莫作经宵尽兴还。

新昌道中

清·袁枚

朝出新昌邑,
青山便不群。
春浓千树合,
烟淡一村分。
溪水好拦路,
板桥时渡云。
仆夫呼不应,
碓响乱纷纷。

腊月八日于剡
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
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
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
楼台世界稀。
夕岚争气色,
余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
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
从此濯尘机。

刘阮庙

宋·王十朋

涧水桃花路易迷,
不同人世下成蹊。
自从重入山中去,
烟雨深深锁旧溪。

南明篇

明·徐渭

天姥迢迢入太清,
更分一壁作南明。
为龙学凤看俱是,
削障裁屏望即成。
别有双峡中天起,
青云不度高无比。
岁岁花开似画中,
年年度月如窗里。
含奇吐秀无穷极,
出云入雨随能得。
叠岫许可作莲花,
远峰翻借蛾眉色。

锯解岩

宋·僧显忠

苍崖危不倚,
中裂势难图。
始铸阴阳锯,
谁开造化炉。
藤摇疑碧屑,
树砍若分符。
漏出飞泉影,
长垂一带孤。

月 峡

明·李咏

咽咽石根泉,
离离峰顶雪。
竹树寒不凋,
苍岑更奇绝。
凭栏送落星,
坐久炉香歇。
安得紫玉箫,
婆娑弄明月。

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

南朝宋·谢灵运

攒念攻别心,
旦发清溪阴。
暝投剡中宿,
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
还期那可寻。
傥遇浮丘公,
长绝子徽音。

送人之桐柏山

宋·周文璞

半里松黄醮碧波,
狂夫于此欲如何?
洞天春晓归不得,
司马悔桥芳草多。

早发天台中岩寺
度关岭次天姥岑

唐·许浑

来往天台天姥间,
欲求真诀驻衰颜。
星河半落岩前寺,
云雾初开岭上关。
丹壑树多风浩浩,
碧溪苔浅水潺潺。
可知刘阮逢仙处,
行尽深山又是山。

经天姥寺

清·王又曾

天姥峰阴天姥寺,
竹房涧户窈然通。
老僧敲磐雨声外,
危坐诵经云气中。
禅榻茶烟成夙世,
天鸡海日又春风。
回头却忆十年梦,
梦与山东李白同。

过隐空和尚故居

唐·刘长卿

自从飞锡去,
人到沃洲稀。
林下期何在,
山中春独归。
踏花寻旧径,
映竹掩空扉。
寥落东峰上,
犹堪静者依。

剡山夜月

唐·朱放

月在沃洲山上,
人归剡县溪边。
漠漠黄花覆水,
时时白鹭惊船。

题沃洲

清·许汝霖

沃洲山水秀如眉,
晋代名流去莫追。
千古云深佳趣在,
书声清晓出林扉。

题水帘洞

五代·罗邺

乱泉飞下翠屏中,
名共真珠巧缀同。
一片长垂今与古,
半山遥听水兼风。
虽无舒卷随人意,
自有潺溪济物功。
每向暑天来往见,
疑将仙子隔房栊。

水帘洞

宋·朱熹

水帘幽谷我来游,
拂面飞泉最醒眸。
一片水帘遮洞口,
何人卷得上帘钩?

刘阮妻

唐·元稹

芙蓉脂肉绿云鬟,
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
不知何事忆人间。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从听经闻法上开悟的,占很大的比例。听经闻法,大多数人能得利益、能觉悟,但是还有少数,听十几年经,听一辈子经,还干一些破戒的事情。你提到经教,他也懂,他也能言善道,为什么他破戒?恶习气太重,烦恼习气太重。俗话所谓“看得破,忍不过”,他忍不过,他还是要破戒,还是要犯罪,还是要搞自私自利,欺骗别人,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损人利己,利是暂时的小利,实在讲害自己,将来三途恶道去了,哪里是利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