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次第入门 第一章 做正信的佛教徒 第一节 智慧传承的规律——亲近善知识


2014/9/3    热度:222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一章 做正信的佛教徒 第一节 智慧传承的规律——亲近善知识

 

  第一节 智慧传承的规律———亲近善知识

  (以下内容主要摘自《解脱庄严宝论概说》,冈波巴大师造论,堪布卡塔仁波切讲)

  一、善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学佛,亲近善知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初学佛,亲近善知识更是必要和首要的事。世尊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为学佛者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其中“亲近善士”居首,可见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华严经》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也。”在《优婆塞戒经》中,佛指出发心学佛的五件要事,也以亲近善知识为首要:“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悯心,五者,勤修精进。”(《优婆塞戒经》“发菩提心品第二”)

  修行人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完全依赖善知识的教导,正如同种子必须依靠足够的阳光、水、养份等才能生长茁壮一样,对于发心上求佛道的行者来说,善知识是菩提大道上的引导者以及领航者。

  修行上若无善知识的指导,便很容易犯错,走入歧途,自以为方向正确,但其实走了反方向也不知道,或是走进修行的死巷里,而最后又得绕出来重新出发,这都不是修行的正确之法。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修行导师,修行上若没有善知识,就好比一个外国人来到陌生的北京,既不懂中文,又没人带路,必定会迷路的。

  善知识不但是导师,他还是一位护法,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必定会遭遇许多外来的障碍,此时善知识便能为我们除去这些障碍;而同时在修行中,我们也可能因为五毒的生起,而障碍了内在觉悟的发展,善知识亦能帮助我们免于五毒的侵扰,所以善知识不但是导师,亦能保护修行人免于一切内外障碍的阻扰,就算是钝弱根性的人,藉著善知识的教导与加持,也必定能开悟成佛,解脱轮回。

  善知识亦好比一位船师,当我们要从此岸横越大海到对岸时,若没有船师,就算有船,我们也会因为不懂如何操纵而被波浪冲离了航道,但如果有船师的话,他便能很顺利地带我们到达对岸了。如果将轮回比做大海,善知识就是船师,能载渡我们横越轮回苦海到达涅彼岸。

  无论从哪方面说,对于佛法的修习,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诣毗目瞿沙仙人时,曾举十喻叹其功德: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卷六十四)

  二、善知识的标准

  善知识可分为四种:普通众生的善知识、登地菩萨的善知识、化身佛的善知识、报身佛的善知识。

  身为初学者,必须依止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这是因为我们对佛法仍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办法消化固体的食物,只能喂他喝牛奶一样,我们的领受力和理解力在初学的时候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应该先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当我们在修持上有相当的进展时,便应依止登地以上的菩萨,而当我们成就了相当的证量时,则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进一步当我们证得初地以上果位时,则便能依止报身佛的善知识了。

  报身佛和化身佛一类的善知识都已成就了圆满究竟的怫果,而登地的大菩萨虽然未究竟成佛,但他们的证量亦十分高深,具足大智慧,神通自在。以上这三种善知识的境界都太高了,一般人很难依止这些善知识,故应该先以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为依止、求法的对象。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对我们是极有助益的,他们在我们还无法从诸佛菩萨那儿领受教法的初学阶段,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能渡过这段过程,并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将来能够依止诸佛菩萨,因此,众生类善知识的恩德,是四种善知识中最大的。但我们需要注意把善知识和普通的道友区别开来,这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道友只是修行上的法友罢了,并非善知识。那么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呢?《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

  一般说来,一位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具有下列特点:

  1、修习大乘佛法,是一位大乘行者。

  2、对于大乘教法非常了解,辩才无碍,能够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具足各种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

  3、具足圆满无漏的菩萨戒。

  4、具菩提心,愿利益一切众生,愿将正法传给一切众生。

  事实上,要找到一位具足以上四个条件的善知识是很困难的,不管你多聪明、多么博学多闻、或是多有钱有势都没用,这些聪明才智与财势地位都没有办法帮你寻得一位诸德具足的善知识。

  要能值遇明师,除了得具足身方面之暇、满和心方面的三种信心之外,还必须常常虔诚地发愿,祈求能够遇到一位诸德圆满的善知识,有这样的诚愿,才能有值遇明师的机缘。在我们这个时代,全德的善知识很难值遇,而我们闻法又不能没有良师益友,所以即使是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只要他具足正知见,在佛法的解行上,有一分胜过自己,我们也应如法亲近求学。

  经上说,若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亲近。佛在《圆觉经》中有一段重要开示,为我们找寻善知识指明了方向:“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远离恶知识

  亲近和供养恶知识,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巨大的过失,因为和恶知识结缘太深,就会使我们生生世世成为他们的眷属,甚至同他们一起堕落,难有出离之期。恶知识内在的真实状态和外在表现恰恰和善知识的标准相反,尽管他们一再乔装改扮,还是经常露出马脚。他们虽然打着传播佛法的旗号,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的智慧,误己误人。

  首先,有些恶知识的言论与外道相通,不能圆融显密大小,不能通达中道实相,或说“断灭”,或说“实有”等种种边见,即使口若悬河,也只是落在戏论。其次,有些恶知识把佛法庸俗化,乐于传播“相似佛法”,远离佛法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融,把纯“世间法”当作佛法,以假乱真,只为求得世间福报,而终究会贻误众生,于道业也是一无所得。

  再次,有些恶知识未证言证,妄显幻术诩为神通,把佛法“神鬼化”、“迷信化”,热衷于问卜吉凶和怪异之事,通过控制人们的意识来达到骗财、骗色的阴暗目的等等。另外,有的人号称佛弟子,但尚未发起菩提之心,缺乏智慧和大慈悲心,缺乏戒行,我慢炽盛,烦恼丛生,嫉妒和诽谤有智慧和修行好的人,热衷于搞山头、闹派性,不能潜心学道,而只为贪图名闻利养,断章取义地去“弘扬佛法”,结果宣扬的只是一己之邪见,是坏乱佛法,与正法背道而驰,如狂人指路。

  恶知识的表现远不止这些,因此,要大量读诵大乘经典,通过正闻熏习,不断增长智慧,来提高辨别真假善知识的能力。

  四、如何依止善知识

  如果你已经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当生稀有难得之想,应以下列方法来承事他:

  第一是供养。供养一切你拥有的,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供养,是传统的“四事供养”,还有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等精神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以真正的供养,也是最根本的供养,就是“法供养”,比如听闻大乘正法、助印大乘经典、协助弘法利生、依善知识的教导努力修持佛法等。以这样的供养,祈求善知识能引导你走向开悟之境,但千万不要抱着一种傲慢自大或想跟别人比较的心态来作供养,绝对要恭敬、谦卑地,为开悟成佛而供养。

  第二是遵从。无论善知识要你做什么事,都应该遵从,决不犹豫或怀疑,不管他教导你什么法门,你都应该毫无疑虑地去修持,要知道善知识完全清楚什么是适合你的,就算他要你去从事世俗的事,你也应该无疑无虑地遵从。

  第三是坚定。和善知识间的关系要保持坚定,不要反覆无常,对于善知识的教导要全心奉行,对于善知识的开示应加以深思,愈能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也就愈能从中获得利益,坚定自己对善知识的信心,即使在生死存亡或各种攸关利害的情形之下,也绝不放弃善知识,要和善知识与其教法保持坚强不变的关系,这便是依止善知识的正确方法。

  许多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事实上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但是身为弟子,若不懂得如何依止承事善知识,那也无法有任何内在的发展了。

  有些人遇到了善知识,一开始都十分恭敬,也具有信心,但时间久,他的信心和虔诚便开始动摇,对善知识产生许多怀疑,不再有信心,因此便去寻找其他善知识,结果他从很多位善知识那儿领受一大堆教法,但却一点成就也没有,或许他会因此对佛法产生质疑,认为佛法并没有任何力量,因为他已获得了许多教法,却仍然没有开悟,但事实上真正原因是由于他并未正确地依止承事善知识,反而产生种种疑虑,这种不坚定、不诚恳和不信赖,使他无法在修行上有所进展。

  谈到修行的要领,任何法门,都应包括前行、正行和回向三个阶段。

  在前行阶段,应皈依三宝并发菩提心。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而发菩提心则是要确定我们修各种法门,并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解脱六道一切众生。

  在正行阶段,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病人,而佛法即是对治病症的良药,善知识则为医生,努力修持佛法就是治疗宿疾。我们罹患了极严重的轮回之症,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服食解药,也就是修持佛法,但虽有解药,若没有医师的指示,我们也不知道要服用哪一种才适合,而善知识便是能给我们指点的医师。此外,依止一位善知识,不是几天或几个月就够的,依止善知识必须直到我们轮回之病痊愈,究竟成佛为止,这个观念在正行的部份是很重要的。

  而无论什么法门,在结尾定要作回向,回向的意义是无论我们积聚了什么功德或善业,都不贪执或只想私自拥有,而将此功德于一切众生分享。

  如果没有这样的修持步骤,修行人则可能会犯三种错误:

  第一种是像个倒放的瓶子一样:虽能听闻佛法,但却没有半点能真正领受的,什么也装不进去,就像个倒立的瓶子一样。

  第二种则像一个有漏洞的瓶子:虽然你听闻教法,也能明了其中的意义,但却没有谨记在心,一切都从漏洞中漏光了。

  第三种则像一个有毒的瓶子:虽然我们听闻教法,亦能思索其义,但由于极为严重傲慢的心态,导致我们感觉传法的师父有很多错误,因为这种自大心态和对善知识的不信任,毁坏了我们所听闻领受的教法,这就像瓶子中已经染了毒一样,食物本来是很有营养的,但若你放在了有毒的瓶子里,它也变质了,这种自大骄傲和种种的邪见,就是毒药。

  我们值遇善知识,并能如法地依止承事,修习教法,则必能时时刻刻地发展内在的觉受,在来生亦能遇得诸种善知识,修诸善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备注:

  身方面之暇、满和心方面的三种信心:人身是修行的基础,但并不是单单一个人身就足够了,一个圆满珍贵的人身宝是具足身方面两种特质,以及心方面的三种特质。

  1、身方面之暇、满:身方面两种特质是“离八难(八无暇)”和“具十圆满”。

  A、离八难(远离八种没有学佛的机会和条件的情况)为:

  (1)未堕入地狱。地狱众生要受种种冷热的苦,根本无法修习佛法;

  (2)未堕入饿鬼道。饿鬼道的众生受著极度饥渴的痛苦,亦无法修行;

  (3)未堕入畜生道。畜生道的众生非常愚钝,也没有办法修行;

  (4)未生于野蛮未开化的地区。野蛮落后的地方,根本听不到佛法;

  (5)未生为天人。天人拥有各种的娱乐和享受,故很难生起修行的心;

  (6)没有邪见。具邪见的人不信因果,乐于行恶、厌于行善,无法修行;

  (7)值佛法住世。如果佛陀没有示现人间,转无上*轮,那我们便不能听闻到佛法了,然而释迦牟尼佛已化现世间,并三转*轮,故我们远离了第七难;

  (8)未生为聋哑或痴呆之人。生理上有严重障碍,导致无法领受、听闻教法的人,亦不能修行,这包括精神上完全受损的人;

  B、具十圆满(十圆满包括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为:

  五自圆满为:

  (1)投生人道;

  (2)生於佛法盛行、善知识具足的地方;

  (3)诸根具足;

  (4)未造违背佛法的大恶业(指五逆而言);

  (5)对佛法和修行具足信心和欢喜。

  五他圆满为:

  (1)值佛住世;

  (2)佛转*轮;

  (3)佛法住世;

  (4)无论各种阶级、种族的人,都能自由地修学佛法;

  (5)具足善知识的慈悲教导。

  2、接着谈到心方面的三种特质。心的三种特质,是指三种信心而言:

  (1)深切的信心:深信种种有暇、圆满的条件,都是于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所致,此外并对诸佛善知识十分虔诚恭敬,乐于奉行他们的教导。

  (2)向往的信心:这是指向往诸佛的成就,就像饥饿的时候对食物的渴望一样,因此希望能够修持善知识的教法,而证悟成佛。

  (3)清净的信心:确信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过去世的善业所致,故能发愿奉行诸善;而一切痛苦亦导致于过去的恶业,故亦发愿要断除一切恶行,就像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生了病,便绝对不会再去吃这不净的东西一样。

----------------------------------------------------------------------------------------------------------------

更多KJ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大众当中修。大乘佛法讲“历事练心”,你跟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境界天天接触,接触就是修行。第一个修行,就是修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我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马上就要觉悟:我是凡夫,我的功夫不够。这个念头一天比一天淡,欢喜的人看得也平淡一点,讨厌的人现在也不讨厌了,我们功夫有进步。你要想修行成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必须要把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看淡,从内心发出慈悲,发出欢喜心,诚诚恳恳地帮助别人。愿意接受的,我们就多帮助;不肯接受的,我对他不偏心,他不接受,这没有办法。障碍在他那边,不在我这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