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寨禅院诗稿
2014/9/7   热度:433
三皇寨禅院诗稿 入山(二首) 入 山(二首) 其 一 其 二 △二零零六年七月二十日,从北京到少室山,朝发夕至。又从好汉坡、登天梯、八步平、南天门到三皇寨,一千八百多级的艰难攀登,幸有德建弟子关照,甚感欣慰。 结 缘(二首) 其 一 △二零零二年,由中央电视台赵邈、赵聪拍摄播出的<<今风细语江湖>>二十集中,有三集写德建,十分感人。此片荣获国际米兰电视大奖,德建由此名扬中外。他更加立德修身,成为少林禅武医一代宗师。 赠德建法师(十首) 其一 离 家 龙江故里小山村, △德建十四岁离家,后来皈依佛门。 千里嵩高无坦途, △德建以武通禅,以禅领武,兼修禅医,日臻妙境,真少林之骄子。 其三 省 亲 不惑离山省亲回, △二零零二年春节,德建省亲。赵邈随同拍摄。父子话别一幕感人至深。父病危笃,德建恨无奇才能救,唯洒泪相别。 父老娘亲苦一人, △佛家以孝为本,与传统观念相同。德建赡养老母,为人所敬。 未必真知在学堂, △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阅世知人,笑口常开,肚大能容,驱恶扬善,多年磨砺,使其日渐成熟。 其六 审 时 人和地利与天时, △时至不疑,见善不怠,为所当为,寻求知己,合力精进,使其迎来了弘扬少林三宝的良机。 永月永莲两苦人, △能为出家六十年的永月永莲建塔,唯德建能为之。 远古幽居有三皇, △三皇寨原来只有几幢简单的建筑,德建自酬资金,兴建北魏风格的无量佛境。 其九 创 举 待到明年四月八, △德建把少林禅武医纳入科学轨道,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实属首创。 锐意登峰三十年, △登山之峰难,登心之峰更难。达轻松无碍之境,正是德建的心态。 人生有难翻成悟, △德云居士七十一岁,患病被德建治愈。我此次入山,亦与居士结缘。 当年永月隐嵩山, △永月九十一岁,昔为大家闺秀,三十出家,居三皇寨六十年。 昔年伴主小莲花, △永莲七十七岁, 当年是永月的丫鬟。文革间同被视为牛鬼蛇神。 生在白云出没间, △蓉蓉生下来被其母卖给人贩,永月从人贩手中买来收养,已九岁。 山花野菜自天然, △山中十日,日日吃斋,感觉甚好。 当年曾叹苦丁苦, △德建从意大利引进一种蓝花阔叶蒲公英,每餐必备,可称佳品。 高峰高树举蝉鸣, △禅与蝉谐音,到此听之,若有所感。 峰耸高炉云似火, △三皇寨西望对面的高山,连绵横亘,郁郁苍苍,每逢夕照,十分壮观。 挡阳山外香炉暖, △挡阳山后的一座山峰,形似香炉,又如一双佛头仰卧。 山母亿年孕奇胎, △三皇寨北偏西矗立的一座山峰,峰端下有一平台,台上坐一石猿,状若金刚,凝望洛阳。 连 天 峰 奇峰一见比天高, △连天峰位于三皇寨北,与瑞迎峰相对,极其高峻。 瑞 迎 峰 夕 照 夕照天红山未红, △瑞迎峰即三皇寨上的峰上之峰,石白如玉,逢夕照而呈红色。 龙 阳 洞 灵山绝顶起龙头, △龙阳洞是德建住的处,禅堂静谧,小院清幽,朝可观日,夕可观崖,又是险绝练功之处。德建自名无说境。 崖上石花生绿苔, △回心崖位于新修佛殿北侧绝壁之上,人到此小憩,多有所思。 悬 天 洞 一洞悬天辟险崖, △悬天洞位于栈道初段右侧,极险。 仙 人 洞 何时到此两仙人, △仙人洞距悬天洞很近,传说当年有人在此避难。 栈 道 奇 观(三首) 其 一 远观栈道若油丝, 栈道环峰大气横, △此为行至无孔桥、铁索桥之作。 一峰过去一峰来, △此为行观之感。 其 一 山中连日雨阴沉, 云雾不知何处生, 忽观云起万峰间, △观山云之变幻无常。 日夕蓦然壑壑白, △山中第七日所见并遐想而录之。 △入夜,山风甚猛。起而观之,难以入睡。 曾传巨蟒险峰间, △某夜,出闻蛇音甚近,相安无事。 施 工 山高千仞云蹊隐, △年初以来,三皇寨大兴土木,兴建无量佛境,明年四月初八开光庆典。 禅 院 小 驻(二首) 其 一 为访禅师履仙踪, △我住在达摩殿南室,相传此地是达摩面壁处。 其 二 小驻禅堂不愿迁, △小驻十日,真有不忍离开之感。 三 皇 殿(二首) 三皇曾在何处居? △三皇殿原是三皇寨主要建筑物,供奉三皇,香火不断。 初启鸿蒙立三皇, 云崖久练少林功, △德建在悬崖绝壁之上的房檐斜坡日日晨练,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另人胆颤心惊,他却无惊无险。 德 建 行 医 人生难免病缠身, △德建为许多患者治好病,甚至把一些疑难绝症治愈,可见禅医功效不凡。 山外人间似火炉, △有的山外来客,到此高兴地振臂而呼。 悟 禅(五首) 时晴时雨到嵩山, 慧福双修悟禅机, △慧福双修,禅之要旨,不可偏废。 刁孤常叹葡萄酸, △心魔当除之,心闲可入禅。 一片禅心说苦海, △明心见性,自度成佛,佛乃觉悟。 其 五 命由天定不由人, △德建命由己造的思想,令我拜服。 离 山 (二首) 其 一 晨起清斋话别难, 其 二 造访非独山色好, △二零零六年七月三十日,乘菱帅小车离开少室山,上郑少公路前,到莲花峰小憩,回眸高山巍巍,杨柳依依,别了,德建!一个普通而高尚的人,一个无比真诚的朋友,但愿我们后会有期。
作者:赵千春
目 录
结缘(二首)
赠德建法师(十首)
德云居士
永月大师傅
永莲二师傅
蓉蓉
斋饭
蒲公英
听禅
档阳山夕照
香炉峰
望洛峰
连天峰
瑞迎峰夕照
龙阳洞
回心崖
悬天洞
仙人洞
栈道奇观(三首)
嵩山云雾(四首)
夜里山风
夜听蛇音
施工
禅院小驻(二首)
三皇殿(二首)
德建习武
德建行医
山居
悟禅(五首)
离山(二首)
一日风驰入山来,
弃车凭步慢登台。
巉岩垂径竖绝壁,
古木贴崖扫汗怀。
愤上浑然吞紫气,
欣观恰似驾云霾。
忽闻头上有人语,
正为来人做晚斋。
登至坡端真好汉,
天梯再上不凡人。
一平八步立千尺,
百感三思知万尊。
步入南天心广阔,
心达东殿气氤氲。
禅童笑语说师意,
瓜果盈盘敬上宾。
心有禅缘五年前,
今风细雨江湖天。
寻常心态英雄志,
坎坷行程胆剑篇。
有血有情多骨气,
无私无欲少宣言。
米兰高处风骚见,
不愧家乡万里山。
其 二
银屏含笑几相逢,
一见倾心如旧朋。
无说境中能悟道,
龙阳洞里避雷声。
命由己造真高论,
病自心生乃实情。
济世度人成己任,
梅花翠竹两心清。
世代相袭无伟民。
学武恩师才罄尽,
习文学子作离人。
为达心志开生面,
洗好行衣赴少林。
长跪门前别父母,
芒鞋一去踏流云。
其二 得 道
得来更要下功夫。
达摩十载开心悟,
德建廿年换旧符。
绝壁当成大道走,
深禅练就小浮图。
沙弥惊动大和尚,
方知少林有鸿鹄。
良朋手足巧安排。
新年夜色千花舞,
旧语高堂百感来。
泪眼相流言世事,
别情独恨欠奇才。
父忧难有回天术,
风雪归人又分开。
其四 尽 孝
迁来中岳断艰辛。
舒心难得无牵挂,
尽孝何疑在佛门。
眼里常含慈母泪,
行踪未泯壮儿心。
假若老父能知晓,
含笑九泉告祖魂。
其五 阅 世
灵心禅悟化沧桑。
雄才何惧遭人妒,
大法无须借俗扬。
清品难容污浊水,
浮尘不染义侠肠。
遭逢以变应多变,
方寸更知道路长。
度势精思心自知。
禅为修身武为技,
医能济世病能驱。
堪称三宝成一体,
留得六合送八极。
天上月明高处冷,
东坡若至暖如期。
其七 建 塔
恰如枯木又逢春。
兵灾文革无宁日,
开放搞活还本魂。
仁善先修双宝塔,
慈悲后寂并真身。
都说德建名中外,
谁晓佛心惠化深。
其八 建 庙
而今佛地见灵光。
磨沙取石开新境,
法祖尊贤立庙堂。
慈雨承天润四海,
禅心连地度八荒。
高山仰止神思久,
多少因缘化妙香。
风云际会到嵩崖。
听禅论武研医术,
开悟求知留岁华。
山水多情明至理,
生平无憾渡仙槎。
唯将宏愿化春雨,
喜种福田千万家。
其十 登 峰
童心已过万重山。
眼前未觉青峰少,
悟后更知行路难。
忙里偷闲求逸趣,
静中得法慧心田。
轻松来去全无碍,
何计高低与后先。
德 云 居 士
聪耳冥冥听梵音。
渡海无舟休妄念,
登山有路付艰辛。
回眸识破红尘界,
放眼知归大象真。
痼疾清除心境好,
灵峰日日浴德云。
永 月 师 傅
风雨禅林六十年。
岭树云峰依旧貌,
仙亭佛阁换新颜。
痴情难诉幽人老,
乱世承平苦后甜。
收得蓉蓉如碧玉,
英风自赏鸟间关。
永 莲 师 傅
继日从心到佛家。
一片忠诚随永月,
万般辛苦著风华。
见人生怕说牛鬼,
藏体何妨做井蛙。
忍性动心能自保,
经天含笑对桑麻。
蓉 蓉
蒙童九岁早听禅。
十分母爱已抛尽,
一瓣心花尚保全。
师太有情常教诲,
童心无忌共翩跹。
学堂魁首小才女,
莫忘师尊度化难。
斋 饭
辅佐杂粮做美餐。
石橙石桌庭院里,
香风香气口鼻间。
素食顿觉心肠润,
清淡能知山水闲。
暮雨朝云任撷取,
澄怀从善可留连。
蒲 公 英
今日盘中苦变香。
天下堪称第一味,
人间难得在三皇。
花蓝叶大水浆逬,
品正药浓春夏长。
来此餐餐少不得,
滋身永日保安康。
听 禅
祥寺祥云混太清。
不必西天拜佛祖,
应将心事付禅宗。
神仙羽化无人见,
居士随缘有性情。
早去迟来知定数,
愚心见慧也通灵。
挡 阳 山 夕 照
斜阳西坠满天红。
翻飞点点投金雀,
闪亮条条走赤龙。
彩挂长林明渐暗,
鸣蝉幽谷嗓无宁。
仙台独坐理诗绪,
日隐挡阳心更清。
香 炉 峰
丽日西沉照眼清。
看似香炉烟袅袅,
睡成卧佛意蒙蒙。
耳长听得人间事,
心善难施法外情。
笑口常开不言语,
兼容南北与西东。
望 洛 峰
金刚倒坐望乡台。
洛阳可有桃源树,
白马能驮仙子来?
望眼欲穿千里雾,
痴心常唤百花开。
三皇寨上时时见,
夜里尤闻雨泪哀。
仰首山倾落凤毛。
疑是瑶池浴仙女,
又如天阙下神寮。
轻烟缥缈织裙带,
白瀑依稀吹玉箫。
辗转攀登浑似梦,
声声布谷唱逍遥。
要红唯见瑞迎峰。
千尊佛面真如醉,
万点山花染画屏。
敢与丹霞争瑞气,
更同落日比恢宏。
长天此际多烂漫,
蝉语连连正品评。
一洞朝东亿万秋。
丛石开莲通小径,
芳华吐秀入禅楼。
凭栏大气壮天壤,
回首鸿蒙悟静修。
德建北来三十载,
功成一叶渡清流。
回 心 崖
百年亦得几回开。
丹枫不恨秋光老,
幽草犹知春日来。
有憎能成真块垒,
无情未必是英才。
登高极处回头望,
还是人间多挂怀。
终年滴水下尘沙。
层岩浸落惊天宇,
孤缝开通吸月华。
仰首疾回擦汗面,
纵身飞过挽烟霞。
归来几日魂难定,
犹望云峰暗嗟讶。
落难犹存处女身。
地辟清湫容细水,
天开石窦隐纯真。
无边烽火人间事,
有道情怀天外心。
莫笑洞幽湿且冷,
至今一见也安神。
系住高峰晴朗时。
鸟啭悬花声细细,
人行劳蚁动迟迟。
山音一响叠三谷,
足迹千寻半九十。
岭北飘来丝竹乐,
精神再振上云梯。
△此为远观之感。
其 二
穿岩越壑显身形。
与君健步争飞跃,
携尔幽思自在行。
五孔桥高牵玉带,
九天云矮落霓虹。
谷深无底莫惊怵,
铁索悠悠一径升。
其 三
雾尽山明百鸟乖。
鸣涧轻纱缠瀑布,
翱翔彩羽绕天台。
峰高人想凌空起,
谷险神忧鬼蜮开。
小憩长吟诗一首,
山环水绕久徘徊。
嵩 山 云 雾(四首)
鸟不争鸣虫不吟。
晨雨随风连暮雨,
阴云托日化晴云。
悄然涧底重云起,
俄顷山头景象纷。
零雨其濛又成雾,
终知变化不由人。
△此次入山,正值雨季,十天九雨,变换万端。
其 二
明山转眼气重重。
峰舟壑海苍茫里,
佛祖神仙幻化中。
犹见金刚望洛北,
更无杜宇叫山东。
可怜日日人相对,
好景亦难入画屏。
△唯觉摄像留影之难。
其 三
淡淡浓浓断复连。
大岭横空突缥缈,
轻车行地已超凡。
树传人语在天上,
风送蝉声来雾前。
还是日光多爱意,
当空一照散微烟。
其 四
清风相助演奇胎。
鲲鹏展翅冲天幕,
龙虎争空滚擂台。
流影忽凝蜃海市,
狂飙顿起雨花开。
剑霞射出七彩卷,
泼墨仙人信手来。
夜 里 山 风
可是携风啸山鬼,
捶檐咂顶抖尘埃。
窗棂劈剥星磷火,
树影狂摇桃李槐。
直怕孤峰半折断,
尤惊大雾正吞埋。
禅堂独坐魂难定,
谁扣山门不敢开!
夜 听 蛇 音
午夜临廊似胆寒。
花草幽姿摇暗影,
山溪细语落明泉。
忽闻阶下嗤嗤动,
停转佛前款款还。
万物通灵知普度,
比邻咫尺也相安。
竟有僧民建佛乡。
袋袋泥沙压铁骨,
津津汗水透山梁。
善心同在心怀起,
殿阁常融日月光。
待到明年吉庆日,
三皇顶上拜无量。
通幽入翠到明庭。
株株白槿开清艳,
树树仙桃挂净瓶。
拇石一乘留翰墨,
奇岩十万问无名。
抬头即见达摩祖,
也念弥陀三两声。
幽花独爱静中观。
三千世界藏蓓蕾,
万代乾坤流叶端。
雨似梵音敲夜梦,
风行慈雾化朝泉。
清茶一盏浮兰蕙,
到此何人不佛仙。
其 一
少室山高云色奇。
百丈龙蛇盘洞府,
万年始祖卧清虚。
抚今尚有三皇殿,
怀古难猜五帝迷。
还是女娲颜色好,
真传犹待后人知。
其 二
一花独艳是娇娘。
收来山水清淳气,
造出人间富贵乡。
八极心归先祖愿,
九垓情满女娲肠。
灵山一拜诗魂净,
上秀巍巍草木香。
△女娲又名女娇,传为三皇之一,是万民敬仰的圣母。
德 建 习 武
更上极檐翻转腾。
垂壁千寻邀白鹤,
盈天咫尺戏飞虹。
快如电闪轻飞燕,
定若高磁立铁钉。
意念超然无外物,
痴观一梦叹轻灵。
为却殷忧修慧根。
云雾山中采灵药,
禅宗笈里觅奇珍。
佛心常悯生民苦,
天意独酬夙志勤。
多少患人复旧貌,
入山叩拜泪花涔。
山 居
清凉净地爽如初。
云飞时落零濛雨,
日出常开锦绣图。
累卵山峰无险恶,
呈祥殿阁有真如。
人人到此说仙境,
每上峰巅振臂呼。
其 一
一石一花处处禅。
亦幻亦真如佛性,
不离不弃俱天然。
雄姿悦目清诗梦,
奇态连云隐画仙。
造物纷繁人渐悟,
风来香近喜幽兰。
△兰蕙之心即禅。
其 二
慧知天下福相依。
思聪真可达灵性,
承惠方能不自欺。
慧满福亏无着落,
福盈慧尽变痴迷。
同高同上方为妙,
流水欢歌到海隅。
其 三
容易观瞻得到难。
明月清风任收取,
黄金美玉怎能贪。
妄行妄语皆当弃,
愤世愤人不可偏。
事事自然生妙有,
人生乐处是心闲。
其 四
世间还是苦人多。
登山负重汗飞雨,
阅世惊心恨病魔。
富富贫贫有善恶,
虚虚实实拜佛陀。
明心自度成正道,
莫去红楼唱醉歌。
此语依稀难是真。
修炼先天优与劣,
应知当世富同贫。
命由已造非虚妄,
事在人为乃警箴。
春种夏锄秋获取,
无时无刻不传神。
依依挥手白云间。
天梯宛转到山底,
泪眼朦胧系佛缘。
菱帅回程驱郑少,
莲花小憩品瓜甜。
熏风怎比山中爽,
远去犹怀少室山。
更因禅境有知音。
真真含笑驱民病,
日日达观练武魂。
践志正施甘露雨,
交游常具古侠心。
嵩山一别每回首,
何日重逢到佛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是凡夫,凡夫在一生当中很难成就,原因在哪里?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但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因为我们的成见是错误的,是从自私自利而生的,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不是正确的。真正的善知识,对待一切人一定是平等而无条件的,他的教学完全是看来学的人。他是不是真的想学,从哪里看?从态度上就能看出来,也就是“一分诚敬,一分成就;十分诚敬,十分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