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阶述唐──学诗先读求味


2014/9/7    热度:237   

题目:诗阶述唐──学诗先读求味               作者:雪庐李炳南
本文:
  中国之馔,称冠全球,珍错具备,烹调万殊,色香味养,无一不精。而各地名厨,且各
有其专擅作品,虽昔王侯之尊,亦未能遍享其美。假使东西两洋厨师,欲学中馔,自必先使
朵颐饱餐,领略其味,果能辨得酸咸之度,许为知味之人,然後始可言鼎鼐火功,刀俎切技
,盐酱次序,生熟时间,是烹调之道,必以解味为基也。
  诗学一端,为文章之特品,既讲四声,复论多韵,虽嵌对仗於颈颔,要当因势而转变,
严立调谱於补借,仍可随文以权宜。有风雅颂之章,有兴赋比之体,备五七长短之言,别古
近绝律之格,结构奇诡,幻化无穷,几同中国之馔,莫可方也。初步学诗,宜设方便,正不
必谈声韵,说格律,应先导之朗吟文辞,详解义旨,俾助动幽思,发雅兴,诚能眼识气象,
意会境界,则是已得精魂,犹食已知其味矣。而後再陈法度,当不畏难,故言学诗,尚乎先
读。
  诗己学,味已知,眼渐臻高,意渐及远矣。然或探旨不达,落笔犹窘,过在徒知而未尝
行,学而未及思也。夫思不离乎吟与观,讽咏千遍,其义自现,是吟之要也,批即导矸。续
隐出焉,是观之效也。行则积於仿与作,读千赋,能作赋,惟仿之功,以屮悬虱,望若车轮
,久作乃成。如是矣;多则学始进邃,知益入深,有见必思,有思必行,受受欣欣,有不能
遏止之势焉。斯境也,斯人也,始可言能学诗,亦可谓真知味。
  选诗百首,可以取模,近体八十四首,分二十一类,有五七绝律,近体毕其事。古体十
六首,首各一格,举一反三,古体毕其事。排律不过展长排比,易知不列。为便自修薰陶,
每首皆标平仄,并敷陈格局,讲解其要,至其取境用典,亦加略注。选量虽隘,可以知津,
津固弹丸,洪涛万里之所由也。
  孟子於诗,贵乎以意逆志,後人不味斯旨,每好为前贤诗注,然能得其义者,究几人哉
。以杜诗为例,注者何止百家,抵牾穿凿,学者病之,至於仇氏所注,息欲尽详,月露风云
,一一俱疏,更招许多讥笑,诟为赘词。此编之述,似益琐屑,胡为知其弊,而复蹈其辙耶
?曰:时与事皆异矣,盖文言语体暴兴,是道久弃,今复倡之,多有不知其门,兹为启初学
,不避讪谤,故行一时权宜,俾其有所入处。

选五七绝句
登临类

登鹤雀楼            王之涣

——--— --——- —--——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文法格局)首句西望,从天而向低,写丛山苍苍。次句东望,从地而向远,写大野茫茫。
此联皆属实景,乃因登楼所见。三句承上所见,意犹未足。而启下句更上一层。四句显示身
在二楼,其上仍有一层,点出楼之层数,极为巧妙。後联写情,乃系登楼所思。文须活着,
不必一定再登也。
(讲 要)楼在山西永济县,传建时有鹤止得名。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写山河皆其实境
,非泛言也。山河实为主景,口海皆其客体,联中主客拗对,故作颠倒,而又於主客分重其
一,首句以客日为干,细味方知。再东来白日而沈山,游已久也,西来黄河而入海,想当然
也。惟其日尽不可留,河入不可见,始引出欲穷千里目之远,更上一层之高。下联流水,对
似不对,两联成诗,屡变故不滞板,极尽综错,极为自然。
(取 境)不言高,只言远而高自见。不言登,却言更上而已登昭然,且明楼有多层。
(参 考)白日曹子建诗「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依山之日曰白,形容其转移也。

                    第0期 公元1970年10月发行 零刊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这一生所受的一切,这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前生。前一世造的因,今生受果报,今生所造的因,来生受果报。我们到这人间来干什么?来受果报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你不再怨天,不再尤人。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畏因,因为他知道果报之可怕!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决定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件伤害众生的事情。众生迷惑颠倒,天天在造恶因,果报现前,他害怕,众生畏果;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他乐意承受,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