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故事——清(一)


2014/9/7    热度:621   

清代佛画更呈衰势,高手寥寥。著名之士人佛画作者是丁观鹏和金农、罗聘师徒,其中丁氏主要以佛画享誉。

金农《红衣罗汉》

清朝曾经创作佛画的文人画家和宫廷画家有方维仪、华嵒、沈瀛、沈源、黄应谌、丁元公、徐人龙、金礼赢、傅雯、俞宗礼、张照、金廷标、贾全、闵贞、钱杜、王锡畴、陆靖、叶舟、王奂、改琦、苏六朋等人。其中一些人的佛画有异常之处。比如钱塘画家杨芝擅巨幅佛像,尝曰:“安得三十丈大壁,磨墨一缸,以田家除场大帚蘸之,乘快马以扫数笔,庶几手臂方舒而心胸以畅也。”新安画家姚宋,相传能在瓜子上绘十八罗汉。

丁观鹏(生卒年岁不详),乾隆时供奉于南薰殿。擅道释人物,兼山水,尤善道释画像。乾隆题诗曾把他与明代丁云鹏并提。《石渠宝笈》著录丁观鹏画迹八十三件,道释画轴占了三分之二。人物法宋李公麟,功力深厚。如《法界源流图卷》,场面宏大,人物刻画工致。尝奉诏将南宋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图卷》摹成两卷,有《无量寿佛图》等佛画传世。

清 丁观鹏 观世音像

清 丁观鹏

清 丁观鹏 罗汉图

姚文瀚,工画人物,兼擅道释画像,仿古尤佳,与严宏滋、丁观鹏齐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姚文瀚画《四大天王》。据载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一头,各护一天下,因又称"护世四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着甲胄防护,手执剑、鉾等武器,脚踏邪鬼,采武神造形。各率二十八部众,镇守一方。

清 姚文瀚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执琴瑟;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

清 姚文瀚 北方多闻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缠蛇; 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执伞,左手执银鼠,象征风调雨顺。古印度四天王则象征地火水风。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心出家庵粥饭僧、三朝老民、荆蛮民,苏伐罗古苏伐罗(即“金吉金” )等二十几种。浙江仁和(杭州)人。年轻时读书于何焯门下,这给金农以深远的影响。金农多才多艺,工诗词,精鉴赏,好收藏。乾隆元年进京应试,未中,心情抑郁,遂出游四方。足迹几遍天下,开阔了眼界,广交艺友,艺术大有长进。初工诗书,五十多岁始从事绘画,梅竹、花鸟、蔬果、山水、鞍马、人物、佛像皆能而有特色。学养渊深,用笔古朴,意境奇奥。为“扬州八怪”之一。画佛像,不守成法,出自己意。有佛画作品《佛像图》、《菩萨妙相图》、《佛院冰姿图》、《十六罗汉像》等。

金农 礼佛图

金农 佛像画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衣云道人等,歙县(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扬州。金农弟子,一生布衣。擅长人物、佛像、梅竹、花鸟、蔬果、山水,独辟蹊径。亦为“扬州八怪”之一。作佛像奇而不诡,画《鬼趣图》以鬼喻人。其佛画既有奉佛之虔诚,又有抒写性灵之洒脱。传世佛画有《观音像》、《普贤菩萨像》等。

罗聘 罗汉图

罗聘 普贤菩萨像

清朝还有如任伯年、吴昌硕者,虽非专擅佛画,偶而为之,却也无不精妙盖世,实乃涵养深而技艺高之故也。吴昌硕(1844一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晚以字行,浙江安古人。曾任一个月安东知县,长期寓居上海卖画。擅长篆刻、诗文、书画。其画取法赵之谦,上追朱耷、石涛、陈淳、徐渭,并以金石、书法的笔法入画。落笔豪放浑厚,别具风格,为上海画派中的重要人物,名重一时,影响远及后世。

吴昌硕 佛像图 中国美术馆藏

立轴纸本设色纵146厘米横40.5厘米

图中一赤足立佛,双手交合于身前。面丰腴,笔法简练,着赭色,略加深浅渲染,卷发笔致生动,有浓淡变化。用没骨法画朱砂佛衣,意笔有势,飞白处更显笔路之灵活。题识由左上方贯下,成为画面构图之有机因素。据题识可知此画作于一九一四年。题记中所言摹王鹿公,即清代画家王树毂,此画笔法,与王树毂风格不合,吴昌硕仅摹其意,而求有我之作。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要“转恶为善”,纯善;“转迷为悟”,大悟彻悟;“转凡为圣”,大圣,不是小圣。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身照世间;意是念头,念念为众生,时时刻刻想如何帮助一切众生,如何帮助这个社会,意照世间;口是言语,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所造的业,这个业跟我们普通的业不一样,这个业叫“净业”。凡夫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是“染业”。染、净在“意”,不在“身口”,身口是纯粹的工具,没有善恶。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电视机一样,它是工具,它没有善恶,你要是传播一些善的事情它就造善业,你传播一些恶的事情它就造恶业,它本身没有善恶。身口是纯粹的工具,善恶在意识里头。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