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代文学居士的别号
2014/9/7   热度:157
浅议古代文学居士的别号 作者:申明秀 先谈别号的来历。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白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号主要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 再说居士的由来。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柔柔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喜欢以“某某居士”为号,于是在别号“家族”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居士一族”,其中以文学闻名于世的居士尤为显赫。 古代佞佛的文人雅士的别号固然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归结起来,会发现其取名有一些共同的倾向。不少别号由诗人居住地的地名而来,如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等,有的从诗人住地寺庙的名字而来,如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等,也有的别号由诗人居住环境中某一景观而来,如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随园居士——袁枚(清文学家)、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等,也有直接取材于佛教的别号,如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词人)、无相居士——宋濂(明画家)等。 大多文学居士的别号大都是在中年后甚至晚年才取或改的,这是跟他们人生的经历相吻合的,一般文人雅士愈到晚年愈是虔心事佛,一是因为已从仕途上退了下来,而有宽裕时间学佛;二是大半辈子的人生阅历也使他们心灵圆熟,自然投向博大的佛教,诗佛王维的名句“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所言正是。一般文学居士取别号的时候也比较简单、随意,如上所述,或以居住的地名,或以住处景观,或直接来自佛教,但也有些别号比较特别,颇有一番来历。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本来自号“醉翁”,晚年又改“六一居士”,并为此特作《六一居士传》一文作解:“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又如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自号“六如居士”,就是出自《金刚经》中有名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再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逢乱世,屡遭打击,’她盼望局势平稳、生活安定,因而,她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并自号为“易安居士”。 中国古代大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居士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大花园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应倍受关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喜欢帮助人,能舍己为人,这是菩萨心。可是要知道,要帮助别人,首先要提升自己;如果自己的定力不够、智慧不足,你自己没有离开烦恼,你帮助那个众生,他也一样离不开烦恼。所以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要成就别人,先要成就自己,这个道理要懂。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烦恼伏住,烦恼不起作用,你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没有离开烦恼,帮助别人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纵然弘法利生,做得很有成绩,到哪一天你的烦恼忍不住一发作,大家对你过去所作所为都不相信了,就前功尽弃,那怎么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