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故事——汉朝
2014/9/7   热度:1136
佛像的故事——汉朝 《大唐内典录》卷一记载:中国东汉时代秦景奉敕回月支国途中,见优填王旃檀雕像,请画师依样画了一幅,带回洛阳。皇帝见后,敕旨在西阳城门和显节陵上供养,从此丹素随着盛行于中国,随后并伴随着佛教的南北传布而流传于诸邦,譬如南传的锡兰、暹罗、缅甸等,及北传的尼泊尔、于阗、西藏、韩国和日本等地寺院的雕刻、绘画,处处均充满着佛教艺术色彩,诚如西藏佛教史上所载:“佛教流行之处,便有宗教艺人之高手。”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影响之钜。 中国与日本、印度,同被举世公认为亚洲国家中,绘画艺术最古老,成就最卓越者。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特征是,他们的绘画都受佛教很深的影响。例如中国绘画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壁画,而中国壁画有史可考的年代为汉朝,当时佛教初传中国,塑像及壁画随之茁壮蓬勃,南方以寺庙壁画发展为主,北方则多石窟造像。 绘画与雕塑、建筑同为“视觉艺术”的三个主要类别。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不论是建筑、雕刻、绘画,凡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佛教渊源深厚,其中尤以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汉到六朝,佛教绘画不但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主流,在六朝时期,凡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几乎都能创作佛画,佛画已然是绘画的中心。除此,享誉世界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的壁画,更为中国绘画史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在西安、洛阳两地就有数百片绘有极乐世界、地狱变相图以及佛陀、菩萨、罗汉、力士等图像的壁画。可惜这类作品今日在中原地区几乎已经荡然无存,所幸在丝路途中的敦煌石窟还保存了丰富的佛教壁画资料,因此可以说,佛教绘画不但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尤其石窟壁画更发挥了保存中国文化的功能,可谓居功厥伟。 敦煌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历代多由增建。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在甘肃省的鸣沙山千佛洞,又称为“莫高窟”。莫高窟建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最兴盛。从南到北全长一千六百一十八米,至今尚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石窟内有二千躯以上千姿百态的塑像和许多瑰丽的壁画。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之后,对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多处汉代佛教雕塑,著名的如四川省乐山麻浩亭堂横梁上所刻的一尊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彭山出土的佛像陶器座,什邡出土的佛塔画像砖,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汉代摩崖石刻立佛像等,足以证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最迟在汉代,佛教雕塑艺术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流传。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中载,丹阳人笮融于献帝初平四年任下邳相,督三郡漕运,“乃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供奉金铜佛像的记载。 金铜佛像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称为金人或金泥铜像。随着犍陀罗、马吐腊、笈多艺术以及尼泊尔、克什米尔等造像模式和风格传入中国,对中国早期佛像造像有很深的影响,面相、衣纹、装饰都带有浓厚的印度特色。 在江苏连云港市郊的孔望山崖壁上及其附近,留有大量佛教题材的石刻。相传孔子曾登临此山以望东海。内容有具背光之佛像及涅磐之卧佛、佛弟子、象及象奴、蟾蜍等。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共雕刻出1贴躯各种形态的造像。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桓、灵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造像内容的佛教部分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等,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主要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初转法轮等。 像群的雕刻技法,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山岩上直接刻图;二是在长方形的塞中刻画。用传统的汉画像雕刻技法来表现外来的佛教题材,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时代特征。具体使用了单线阴刻、平面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四种,基本以平面线刻为主,约占整个造像的80%。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为什么会有“爱别离”?这是我们过去世自己造不善业,破坏别人的家庭,包括打鸟等破坏畜生的家庭,使别人家庭骨肉分离,妻离子散,不能够完聚,于是我们在这一生受到果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