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释昙延的故事
2014/9/7   热度:874
神僧释昙延的故事 《续高僧传》卷八《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传》中记述:释昙延俗姓王氏,蒲州桑泉人。出自世家豪族,其先祖历任齐、周两朝官职。昙延在十六岁时,因游观寺院,听闻妙法师讲解《涅槃经》,想探悟经法要旨,因此舍弃俗服,出家学道,研讨佛法至深之理。昙延出言清越,厉然不群。弱冠〓之年便能讲经说法,其词辩优赡,弘裕方雅。每次演讲都说:佛性妙理,以涅槃宗为极,足以使人心旷神怡。昙延身形高达九尺五寸,双手过膝,目光外发,长有尺余。容貌举止,肃然和睦,慈目引人,气质博雅,可谓堂堂丈夫。 从《续高僧传》中,我们可知昙延生活在南北朝末至隋初开皇年间,是一位受到朝野敬仰、倾动京城的高僧,影响颇大,声誉显赫。他所翻译著述的佛教经典,雅俗共赏,文辞达义,受到世人的推崇。他讲经说法,连周太祖都亲身恭听。周太祖为他兴建云居寺。隋王朝建立后,推崇佛教,昙延的声誉更加高扬。隋文帝杨坚以他的名字建立延兴寺,并以他的名字把京城东西城门命名为延兴门和延平门。像这样被世人尊重、帝王钦敬的高僧,世上罕见。 昙延于隋代开皇八年(588年)八月十三日在延兴寺灭寂。隋文帝杨坚听后,哀感恸哭,下令满朝王公大臣前往吊唁,并罢朝三日,赠送丝绸五百疋,设千僧大斋会诵经超度。在终南山火化之地,设三千僧人的大斋会,进行火化礼葬。其仪礼隆重,规模宏大,世人少见。 有关昙延法师的神异事迹在《续高僧传》中记载众多。莫高窟壁画中选绘了昙延法师神异事迹的三个故事。依据画面内容,对照本传文字。摘录译写如下: (1)隐居百梯寺智胜薛居士 《续高僧传》中记述:昙延虽然阅读了大量深奥的佛教经典,然而惟恐理解肤浅,又到各地拜访名师,请教聆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经典,全都超过以前的导师,统知佛典津要,理解准确。此时,昙延自顾其影,感叹地说:“我与你沉沦日久,飘泊到何处才是归宿?现在可以选求一地,挟道潜形,精思圣典,求出要法。”于是昙延就隐居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即是人们所叫的中朝山。当时,山中有一位薛居士,学识总括玄老儒学,各种经典圣籍都有阅览。听说昙延虽年少而知圣道,早已悟得佛理,学识出众,就来拜访昙延法师。薛居士见到昙延法师言笑无束,身材高大,在临别辞谢时,戏言出题,讲出四字:“方圆动静,怎么对解?请昙延法师,以礼相答。”昙延听后,应声而答:“方如方等城,圆如智慧日,动则识波浪,静类涅槃室。” 薛居士听后,十分惊异地赞叹说:“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人。希世贤圣,将来必是此人。” 莫高窟五代第108窟甬道顶部绘有此故事,画面榜题明确:“此是百梯山昙延法师隐处。” (2)铨释涅槃经舍利显神光 《续高僧传》中记述:昙延法师隐居太行山百梯寺时,幽居静志,开始编著《涅槃经疏》,恐怕滞留在凡情之中,每次都在睡觉之前虔诚祀祷。有一夜间,梦见一人,穿着白衣,乘着白马,鬃尾拂地,对昙延讲授《涅槃经》要旨。昙延手执马鬃与白衣人交谈论道。昙延梦醒后,立即明白:此人必是马鸣大士。教我要对经义详审,执马鬃喻为知其宗旨,所言之事则可知矣。 昙延即动手编著《涅槃经疏》,便用偈语赞颂:“归命如来藏,不可思议法。”编著完毕后,惟恐不合正理。他就拿着《涅槃经》原本和《经疏》来到京都仁寿寺舍利塔,把《经》、《疏》陈列在舍利塔前,烧香礼敬,宣说誓言:“延以凡度,仰测圣心,铨释已毕,具如别卷,若是幽微深达,愿示明灵。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昙延法师的誓言刚完,涅槃经卷,齐放光明,通夜呈祥。僧俗大众,一齐称庆。塔中舍利也发出神光,三日三夜,闪耀不绝。上达天汉,下照山河。全国看到神光者,一起前来参拜礼敬。其光相所照之处,与妙法师所见一样,这是师资通感的缘故。 人们把此事上表朝中,周太祖听后,十分高兴,立即命请昙延法师讲解《涅槃经疏》,既感舍利呈现祥瑞,又能大弘佛法。 昙延法师编著的《涅槃经疏》详于世上所有经疏。当时世间的英德贤达一起议论说:用昙延法师的《经疏》同远公〓(慧远)所编著的《经疏》相比:远公的文句恰当,世上实属罕见,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则昙延法师超过远公所疏。 周太祖平素就崇拜佛法,喜欢听经,对昙延法师讲经,尤其钦敬。每次讲经,他都亲自事奉讲主,亲听昙延法师讲经的清悦之声。每当法会,远近僧俗大众,前往集会,其观听法会的人群,就如集市一样。 周太祖邀请昙延法师入朝,共商治国大事。但昙延法师性好恬静,不干时政。周太祖因为太行山百梯寺离京都太远,拜访咨询,路途艰险,随后就在中朝山西岭,选择一块风景优美的地方,为昙延法师建造了一处寺院,赐名为“云居寺”。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南壁东侧,以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昙延法师的故事,共四组画面,其中上层两组画面,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 (3)祀雨大兴殿普天降甘霖 《续高僧传》中记述: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天下大旱,朝野惶恐。隋文帝发出命令,召请三百名僧人在王宫正殿举行大法会,诵经祀雨,连续几日,毫无感应。隋文帝说:“天不降雨,有何事由?” 昙延法师听后说:“事由一二。” 隋文帝退出法会,同宰相大臣一起议论,不知何意,因此,就命令京兆太守苏威前往,请问昙延法师:“事由一二,是指什么?” 昙延法师回答:“陛下是万机之主,群臣是辅助之官,君臣要并通治术,俱愆玄化。所以天下雨与不下雨,事由这一二决定了(即一者君,二者臣)。隋文帝听后,立即亲自参加祀雨之事,敬请昙延法师到大兴殿,登上御座,南面授法。文帝和群臣,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一起席地而坐,北面而受八戒。戒授完毕,日至正午时,天上有片云飘来,顷刻之间,布满天空。继而天降大雨,无论远近,普得甘霖。隋文帝见后,十分喜悦,即给昙延法师,赐赠绸缎三百疋。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南壁东侧,所绘昙延法师故事画下层两组画,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注释] ①弱冠: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还没行冠礼的少年,称为弱冠。泛指18岁至20岁之间的男子。 ②《华严大论》:是指佛教经典《大方广佛说华严经》及其论疏。此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我国华严宗尊奉此经。 ③《十地地持佛性》:佛教辞典上无注。可能指《十地经论》,凡12卷。印度世亲著,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系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之作。内容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书为六朝时代地论学派依据之重要经典。至隋代净影寺慧远作《十地义记》14卷,集其大成。 ④《宝性》:佛教辞典上无注。可能指《宝积经》。此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魏晋南北朝、隋唐之时,诸译经者曾用不同的经名陆续译出80余卷。北魏菩提流支译有《大宝积经论》。 ⑤远公:即东晋名僧大德慧远。我国净土宗初祖,庐山白莲社创始者,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家。住庐山东林寺讲经说法,弘扬佛教,门徒众多。因为同代还有个名叫慧远的高僧。世人把他称作“庐山慧远”。或敬称为“远公”,把另一位高僧以寺称为“净影寺慧远”或“北慧远”。[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8《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传》摘录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50册,第488页。 二、研究此故事的论著参阅如下资料: (1)孙修身先生著《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一)》,载《敦煌研究文集》,敦煌文物研究所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2)马世长先生著《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载《敦煌研究》1982年试刊第1期。 三、此故事绘于莫高窟第323窟南壁史迹故事画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陀在世的时候,佛弟子每天出去托钵乞食,按着顺序一家一家地乞。不能超过七家,七家都托不到,这一天只好回去挨饿,饿一天明天再来。也不能拣选这个人家有钱,到他家里去托钵。这个吃的东西好一点,那你就有分别心;他没有分别心,他平等地乞食,按照这个顺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