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唐诗选》


2014/9/7    热度:296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唐诗选》

  选自《枯木再生花——通过禅语悟人生》(细川景一著 2000.11禅文化研究所出版)

  中国唐代诗人贾岛(779~843)有一首题为《访隐者不遇》的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松树下有一童子,就问他“隐者(仙人)到哪儿去了?”童子答道:“老师采药去了。”肯定就在这座山里,但是云遮雾罩,根本不知道在哪儿。

  要参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诗,有必要翻查一下《无门关》第四十七则“兜率三关”。兜率悦和尚。设三关问学者。“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

  “拨草参玄”意为披荆斩棘,翻山越岭,行走各国,寻访名师。上人是对僧的尊称,但在这里是“你”的意思。

  兜率和尚(1044~1091)常常为沙门设下三关让他们修行。

  这第一关,就是尖锐的提问:“修行者遍历四方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拜访各地名师见性,即看取自己的佛心佛性。那么现在,你的佛性到底在哪里呢?”

  按佛教的说法,人无论谁都有成为悟者(开悟之人)、成佛的可能性,这种潜藏的普遍也是基本的人性,即称之为佛性。佛性实际上也就是纯粹的人性。而且这种佛性不仅人有,所有存在的事物,包括草、木、鸟、动物、石头,甚至垃圾都有。禅不仅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加以了解,问题更在于真参实证,即能否将它拿来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需要一声喝破“那么,如今你的佛性在哪里?”

  沙门为追求佛性而每天实参苦修,但却往往求之不得。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佛性远不可及。佛性本就在最近的自己的心里。只是因为追求时却又在左盼右顾,就像今天的我们一样。

  古人把这种状态说成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所说的云即指我们的迷惘、烦恼、妄想。明明就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却因为有云遮挡而看不到。

  鼬鼠、蜥蜴、豪猪等动物的生存能力(佛性)极强,人类也有所不及,常常使我们发出“了不起”“不得了”之类的慨叹。儿童文学家椋鸠十(1906~1987)曾经恳切地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生来就具有某一特长的地方。你,你,还有你,肯定都有的。只是我不知道是什么。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但你们每个人肯定都有各自的出色之处。”

  这个出色之处不是要靠学习、要靠什么人来教才能得到的。“人都有各自的出色之处。为了激发那个能力,人们学习,读书,感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力会自然地喷发出来。这时你才感慨“自己原来竟有如此能力!”(参照1988年3月25日《中外日报》)只不过是你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才注意到了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出色能力而已。

  我们都具有可能成佛的佛心、佛性,但我们并未注意到,总是徘徊、犹豫。这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状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为什么会受苦难?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靠两种业力。一种是「引业」,引导他到人道投胎的业力。这是他在过去生中持五戒,以此善力而得人身。另一种是「满业」,在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之不同,而感得今生容貌、身体状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之不同,属于满业的果报。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