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音乐研究(1)


2014/9/7    热度:529   

  南北朝时代是魏晋以来长期大动乱的时代,也是各族人民和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音乐方面也大抵如此。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汉魏相传的音乐散失了,外域的音乐应运而入。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频繁接触,音乐文化也得到了交流融合的机会。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音乐相继传入,同时带来了各种乐器。南北朝时代是上承秦汉音乐文化传统,下启隋唐音乐文化的一个辉煌发展重要时代。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长达三百余年的混乱局面,社会曾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各地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

  唐朝政权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并奉行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的方针,这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唐代是汉乐和胡乐融合发展的繁荣时代,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音乐集我国历代音乐文化之大成,对唐代以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分布于全国的石窟寺,为我们研究南北朝和唐朝的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其中所保存的大量的伎乐天和伎乐人的形象,从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和舞蹈情况。

  据统计,龙门石窟现存音乐洞窟二十一个。另外,还有雕刻乐器的经幢一个,佛座两个。其原有伎乐天和伎乐人二百三十三身,现存伎乐天和伎乐人一百七十六身。现存大小不同的乐队三十四组,共有乐器十七种。全龙门石窟现能辨认的乐器有一百七十六件(见表一、二)。所谓龙门石窟的“音乐”,实际上就是乐伎和乐器的图像。

  本文试就近年来对龙门石窟音乐图像的考察作一些探讨,敬请专家和音乐爱好者指正。

  一 龙门音乐概况

  (一) 音乐洞窟简介

  古阳洞

  1.比丘慧成龛本尊背光伎乐天 北壁上层列龛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

  伎乐天共九身:吹排箫、吹笛、吹箫、吹筚篥、吹贝、弹四弦琵琶、拍铜钹、击鼓、打细腰鼓。

  2.北壁龛顶伎乐天 北壁中层列龛 北魏正始末至延昌末(公元508—515年)伎乐天共一身:弹阮。

  3.北壁龛顶伎乐天 中层列龛 北魏正始末至延昌末(公元508—515年)伎乐天共六身:吹笙、吹排箫、吹笛、弹筝、弹阮、弹五弦琵琶。

  4.南壁龛顶伎乐天 上层列龛间 北魏正始末至延昌末(公元508—515年)伎乐天共三身:吹排箫、吹笛、打细腰鼓。

  宾阳中洞

  5.窟顶伎乐天 中部 北魏正始二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5—523年)伎乐天共八身:吹笙、吹排箫、吹笛、弹筝、弹阮、敲磬、拍铜钹、打细腰鼓。

  宾阳南洞

  6.窟顶伎乐天 中部 北魏正始二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5—523年)伎乐天共六身:吹笙、吹笛、弹筝、弹五弦琵琶、敲磬、拍铜钹。

  宾阳北洞

  7.窟顶伎乐天 中部 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8—523年)伎乐天共十身,现存四身:吹笙、弹阮、拍铜钹、打细腰鼓。

  莲花洞

  8.南壁龛楣伎乐天 下部大龛 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供养天和伎乐天共八身,其中各半,伎乐天四身:吹笙(2)、吹笛、?。

  9.南壁龛楣伎乐天 下部大龛 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供养天和伎乐天共八身,其中伎乐天四身:弹筝、弹阮、?、?。

  10.苏胡仁龛楣伎乐天 南壁中部大龛 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供养天和伎乐天共六身,其中伎乐天四身:吹排箫、吹笛、吹箫、打细腰鼓。

  石窟寺

  11.窟额伎乐天 门楣左右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 伎乐天二身:吹笛、弹四弦琵琶。

  12.藻井伎乐天 中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伎乐天共八身:吹笙、弹筝、吹排箫、?、打细腰鼓、打鼓、吹笛、弹五弦琵琶。

  药方洞

  13.窟顶伎乐天 中部 北魏末年(约公元532—534年)伎乐天现存三身:吹排箫、吹笙、吹筚篥。

  弥勒龛(魏字洞北)

  14.背光伎乐天 背光外围 北魏太和末年(公元493—499年)伎乐天共六身:吹笙、吹排箫、吹笛、弹四弦琵琶、打细腰鼓、?。

  魏字洞外北龛

  15.龛顶伎乐天 龛顶左侧 北魏末年(公元532—534年)伎乐天一身:吹笙。

  路洞

  16.前壁伎乐天 门右侧 北魏末(公元532—534年)伎乐天现存六身:弹筝、吹排箫、吹笛、吹筚篥、吹贝、拍铜钹。

  万佛洞

  17.壁基伎乐人 南北壁基 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舞伎和乐伎共十二身,其中伎乐人十身;吹笙、吹笛、吹箫、弹筝、弹箜篌、弹四弦曲颈琵琶、拍铜钹(2)、打细腰鼓、拍击板。

  赵客师洞

  18.窟顶伎乐天 中部 唐伎乐天共二身:吹排箫、吹筚篥。

  奉先寺

  19.背光伎乐天 外围 唐上元二年(公元676年)”

  伎乐天共十八身,现存完整者十一身:吹笙(2)、吹排箫、吹笛、吹箫、吹筚篥、弹阮、弹箜篌、弹五弦琵琶、打鼓、弹四弦琵琶。

  八作司洞

  20.佛坛伎乐人 三壁佛坛 唐乐伎和舞伎共十身,舞伎二身,乐伎八身:弹筝、吹笛、吹排箫(2)、团扇(?)、吹笙、弹阮、打鼓。

  龙华寺洞

  21.佛坛伎乐人 三壁佛坛 唐不鼓自鸣乐器四个:筝、五弦琵琶、细腰鼓、铜钹。

  32.本尊背光伎乐天 上部两侧 唐伎乐天四身:吹排箫、吹笛、弹五弦琵琶、拍铜钹。擂鼓台院文物廊

  33.佛座伎乐人 佛座束腰部 唐伎乐人八身:弹筝、吹笙、弹四弦琵琶、团扇(?)、打细腰鼓、吹排箫、吹笛、拍铜钹。

  34.佛座伎乐人 佛座束腰部 唐

  伎乐人七身:?、?、吹笛、打细腰鼓、吹排箫、吹笙、吹筚篥。

  (二) 伎乐天(人)的配置

  1.伎乐天的配置

  伎乐天和供养天就是通常所称的“飞天”,即佛经中所说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前者奏乐(佛经中所说的乐神),后者歌舞(佛教称为歌手、乐人),为佛教八部护法神之一,是佛和菩萨的上界侍从,他(她)们的职司是“娱佛”。天欲作乐,或当佛讲经说法时,她们凌空飞舞,有的奏乐、有的歌咏、有的舞蹈……。伎乐天和供养天是当时现实乐舞的折光反映。

  伎乐天出现的位置,多数在窟顶藻井和背光中,其次在龛顶和龛楣上,个别也有在窟额和窟门两侧的。位于窟顶的伎乐天,围绕窟顶中心的莲花旋转飞翔,以示佛国天宫的庄严、美丽及欢畅。窟顶伎乐天的演奏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两身对称,围绕窟顶中心莲花凌空飞舞奏乐的,如赵客师洞;有四身围绕窟顶中心莲花翩翩起舞奏乐的,如药方洞;有六身围绕窟顶中心莲花旋转飞舞的,如宾阳南洞;有八身围绕窟顶中心莲花旋转飞舞奏乐的,如宾阳中洞及石窟寺;有十身围绕窟顶中心莲花飞舞奏乐的,如宾阳北洞。位于背光上的伎乐天,左右对称,凌空飞舞,吹弹奏乐,其人数最少者为四身,如擂鼓台中洞本尊背光;人数最多的为十八身,如奉先寺大卢舍那佛的背光。位于龛楣上的伎乐天,均为四身,两两对称,飞舞奏乐,如莲花洞南壁的三个龛楣。位于龛顶的伎乐天,有一身的,如魏字洞北的一个龛顶和古阳洞北壁的一个龛顶;有三身的,如古阳洞南壁的一个龛顶;有六身的,如古阳洞北壁的一个龛顶。位于窟额的伎乐天,两身对称,如石窟寺窟额。位于窟门两侧的伎乐天,有十二身的,如路洞前壁门两侧(现存一侧,崩毁一侧)。

  2.伎乐人的配置

  伎乐人即乐舞艺人,通常多指女乐。石窟中所刻的伎乐人是当时社会中乐工的具体写照,也是人间社会音乐生活的反映。龙门北魏洞窟中无伎乐人形象的雕刻,到了唐代,才结合佛教与世俗的需要,在洞窟中增加了具有时代风尚的音乐活动——伎乐人的歌舞和乐器的场面。

  伎乐人出现的位置大多数是在洞窟正壁及左右两壁下部依岩凿成的佛坛上。其上或刻有髡壸门,或刻有小龛,壸门和龛内各刻一乐伎和舞伎,手执乐器各异,构成窟壁下部的一条环形装饰带。这种连续图案的构图形式,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以及神秘的宗教色彩,寓意着歌舞升平、普天同庆的虚幻境界。三壁佛坛伎乐人演奏活动的人数配备,少则五人,中间为一舞伎,两侧各为两个乐伎,如北市丝行像龛佛坛即是此种类型;多则有十人,中间为二舞伎,两边各为四个乐伎,如奉南洞和八作司洞;有十二个人的,中间为二舞伎,两边各为五个乐伎,如万佛洞、龙华寺、极南洞、古南洞、火烧洞北上洞佛坛。有个别伎乐人出现于八角束腰佛座上的,八面各刻一小龛,龛内各刻一乐伎,如擂鼓台院文物廊内两尊佛像的佛座。也有将伎乐人刻在经幢座上的,如禹王池院北经幢座无论是石窟中的伎乐天和伎乐人,还是人间的乐伎,其乐器的样式及其演奏方式,并无两样,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音乐文化的写照和缩影。

  3.图案装饰性乐器

  我国自古有将乐器或画或刻在建筑物上作为一种拜物祭品的习惯,多有象征祥瑞的寓意。龙门石窟东山大万伍佛洞窟顶所刻的乐器即是如此。该洞窟的顶藻井中心刻一朵大莲花,周围的各种乐器、飞天、吉祥鸟、亭阁塔以及流云等排列组合成一个装饰环,其外部遍刻排列有序的小坐佛,动静相辅,构思巧妙。这种使用乐器构成的图案,佛经中叫做“不鼓自鸣”。在图形中乐器系着缭绕的彩带,缀于天空,寓示天界无人演奏,乐器会不鼓自响,发出仙乐之声。这种匠心别具的构思,更增加了佛国天宫虚幻飘渺的感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人说:“我业障很重。”你问问他,什么是业障?他也说不出来。罪业很重,什么是罪业,他也搞不清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由此可知,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