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诗话——海云堂的由来


2014/9/7    热度:866   

  焦山诗话——海云堂的由来

  觉真

  海云堂的由来

  焦山定慧寺有海云堂,初为方丈寮,后建成藏经楼,新的方丈寮迁至藏经楼一楼,海云堂这才成为监院寮,亦为监院接待来宾之室。堂中因供奉一尊缅甸玉佛,亦有称之为玉佛殿者。但海云堂之名,则历千年而延用不辍。究其海云堂之得名,这次读《焦山诗汇》中了元佛印禅师所作《焦山十六题》诗并序,这才弄明白个中原委。

  佛印禅师大名鼎鼎,他和苏东坡的友谊及其佳话逸事,文林远播。人但知其主金山,却鲜知其亦主。焦山普济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初名普济庵。佛印禅师于宋元祐三年(1088年)自金山来焦山任住持,易名普济禅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第二次游焦山,赐名定慧寺,这才延用至今。

  佛印禅师法名了元,浮梁人。据说出身官宦之家,只因皇帝说了一句“小小年纪,何不出家?”他才被迫入寺剃度的。少年入道,颖悟非常,参开先暹公得法,博通内外,工书能诗,多与士林往还。他在《焦山十六题》诗的序中说:

  了元昔读华严经,至六十二卷,见善财童子由得云比丘偕游海门国参海云菩萨,以证心源。因掩卷窃思,不知海门之在何地?逮主浮玉,因观海门与焦山密迩,尝于静夜登留云亭焚香,东望瞻礼,私自祷曰:“如果华严境界,必有祥异。”须臾,焦山之西北,五色霞光,上烛星汉,旦夕方灭。即于方丈构妙高台,潜对其地,而内翰苏公作诗以倡之。元祐三年春之末,会普济淹之主者,因太守杨公乞退居于此,意欲振发先圣之遗迹也,及至访之,即有海云崖、善财亭之故基,气象俨然。乃化居士丁约造宝莲阁,图海云真像,以为香火之奉。复采山中境作十六题,已遗诸来者,俾知法界妙土,不离乎人间世也。

  浮玉,即焦山。在焦山之东,由山之余支出为两小山,分峙江中。这两小山在唐时一称松寥山,一称夷山。俗呼松寥为瘗鹤山,夷山为小焦山。也有人把二山统称为海门山的。历史上留下的传说,谓远古时期,长江三角洲未形成以前,这两小山即为长江入海之门,故称“海门”,亦称“海门国”。宋人韩维诗:“一带分江纪,双峰照海门。”双峰指焦山山巅之东西二峰,海门即双峰所对之两小山之间江流也。佛印禅师“焦山十六题”诗第一题“海门国”有句云:“二山对峙敞高扉,江汉滔滔向此归。”通过佛印禅师的焚香、瞻礼、祈祷,得到印证,这里果然华严净界,并且在“海门山”(即海门国)旧址寻访到海云崖、善财亭等故基,“气象俨然”,更加印证了华严法界。于是构妙高台,建宝莲阁,绘海云菩萨圣像。海云堂之得名,在这里找到了最确切的答案。

  佛印禅师在十六题组诗中之第五题,即“海云堂”其诗云:

  菩萨住此国,方能招善财。

  佛从花上涌,莲向海中开。

  焕丽超千古,清香散九垓。

  祖师传五叶,何必问西来。

  佛印了元禅师是焦山普济禅寺传青原下十一世、云门宗五世。这在《焦山志》中亦有详尽记载。

  名人写焦山

  历代诗人、名人写焦山,当然首推李白。他的五言六句《焦山望松寥山》:“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诗才之敏捷,蓬勃向上的昂扬之气,奔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堪称歌咏焦山诗作中的瑰宝,至今给我们以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苏轼、苏辙兄弟写焦山的诗不少,我最喜苏轼《题宝墨亭》一律。此亭为藏瘗鹤铭而建,此诗为咏瘗鹤铭而作。诗云: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瘗鹤铭。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麈初涤,四体银迹尚新。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钱钟书先生说:“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虽然同样豪放,李白前诗的飘逸、高蹈,苏轼此诗的明快、洒脱,则依然是各有个性的。

  作为苏门弟子的张来(文潜)也留下一首《望焦山》:“焦山如伏龟,万古浸碧浪。举头北顾海,尾负金刹壮。我开东城楼,委蛇日相向。松杉数毛发,人物见下上。欲携浮丘公,据壳恣潜漾。仙风如见引,金阙或可访。”前人说张来受白居易和张籍的影响颇深,读此诗,信然。平易舒坦,毫无修饰,信笔写来,意尽即止了。

  我不能不提到贺铸,他写了一首《金山化城阁望焦山》:“朝登化城阁,写涕沧江东。魏然瘗鹤山,屏绝横流中。云湮生蔽亏,水石相磨砻。飞构结岩腹,天然严佛宫。初无刳木智,不与尘界通。旷莽天地间,腔事岂易穷?将谋乘兴入,难此迎潮风。可信浮桴约,仅有由也同。我亦念行役,翻如征北鸿。何日一渔艇,悠悠浮玉翁。”贺方回是宗代著名大词人,想不到他的这首诗,开朗明净,毫无“艳科”的脂粉气,相反,却有点离尘出世之思了。

  汪藻、孙觌,都是并不卷入江西诗派而又倾向苏轼的著名诗人。汪藻《宿焦山方丈》一首,孙觌《焦山吸江亭二绝》,写的都极富禅趣。汪藻:“修廊延客补,妙香慰人心。”孙觌;“万顷苍茫一岛孤,潭潭云海现毗庐。问君吸取西江水,中有曹溪一点无?”幽微含蓄,立处见真,具透彻之悟也。

  汪元量是宋末的一位诗人。他本是供奉内廷的琴师,能诗善画。元兵灭宋,把三宫俘虏到北方去,他也成了亡国之虏,滞留北方十三年之久。他的《焦山》一律,可能写于入燕之前:“焦山寺里白云堆,白尺危楼白尺台。持咒圣僧漂海去,寻诗闲客渡江来。雷轰古树蜈蚣出,日转虚檐燕子回。案上愣严都好在,昆明又见有新灰。”语言朴素,而感慨深沉。

  元代,萨都剌是一位著名的回族诗人,他的宫词、艳体乐府和山水诗,都颇具特色。他有《题焦山方丈》、《题焦山方丈壁和僧韵》各一首。后者云:“故人不忍别,野景亦相留。白雁寒沙月,黄云老树秋。风霜欺客鬓,鼓角入边愁。满目关河兴,登临倦倚楼。”写出他对焦山的留恋,风土色调,颇见他的艺术水准。

  明代的几位大画家:沈周(石田)、唐寅(伯虎)、文澄明,都有《登焦山》诗,令我称奇的是,三人各有二首,虽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各有不同,但取景写境,诗中有画,风格则无异也。沈周的“江势方长海又开,倩人扶上妙高台。”唐寅的“天从西北开天堑,地到东南缺地维。翘首三山何处所,却看身世转堪悲。”文澄明的“松寥阁外水潺潺,流尽年光是此间。一曲梅花来白鹤,几时骑上碧云山。”诗情画意,溢于言外。

  那位以“致良知”而成为一代思想家的王阳明(守仁)有《游焦山炊邃庵韵》三首。邃庵,就是前一篇“诗话”中提到留赠玉带的宰相杨一清。其三云:“扁舟乘雨渡春山,坐见晴沙涨几湾。高宇堕江撑独柱,长流入海扼重关。北来宫阙参差见,东望蓬瀛缥缈间。本逐终年何所就,端居翻觉愧僧闲。”王阳明是一个有禅悟有理性的人,这里留给我们的是一位诗人王阳明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切男女我父母”是什么意思呢?答:【出自心地观经卷二】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