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诗”考辨
2014/9/7   热度:583
“醒世诗”考辨 刊载于:《东方丛刊》总第57辑,2006年3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76-101页 提要:《四库全书》本《寒山子诗集》所收“急急忙忙苦追求”一诗,并不见于更古的寒山诗版本。相反,佛教界称之为“醒世诗”,归于明代理学家罗洪先名下。其实,该诗早在明末清初即有可能和罗氏其它诗歌一起,被佛教界收入《醒世诗》一书。即便从该首诗的内容而观,也应该是罗氏在被罢黜之后所撰,且可视为表达禅意之作。清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以来,此诗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产生异文,有关其创撰背景也多有讹说。“醒世诗”少为正统文学界所重视、却在佛教界和民间广泛弘布,实乃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 主题词 :醒世诗 寒山 罗洪先 禅诗 中国文学 ―――――――――――――――――――――――――――――――――――――――――――― 有一首充满禅意、情趣深远的诗偈,长期以来在我国佛教界和民间流传。然而至少自满清以来,其作者问题即纷坛莫定,或冠之以唐代寒山之作,或被归于明朝罗洪先名下。 它就是“醒世诗”。 该诗究竟是谁所作呢?其流变情形若何?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一、“醒世诗”作者考 “醒世诗”乃寒山诗作的说法,可能最早出自《四库全书》集部二别集类一《寒山子诗集》。该书 在“寒山诗集”部分,收录了这首诗: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冷冷度春秋。朝朝暮暮营活计,闷闷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1] 今人在整理寒山诗时,多据此以补入。如钱学烈《寒山诗校注》将之作为“佚一二”,标名为“急急”。[2]项楚师《寒山诗注》亦列入“寒山佚诗”部分之“佚一二”,依首句而题为“急急忙忙苦追求”,并作说明曰:“此首载于四库全书本《寒山诗集》。”[3]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九,述寒山诗偈的搜集和流布过程曰: 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 浙江巡抚采进本 案寒山子,贞观中天台广兴县僧。居于寒岩,时还往国清寺。丰干、拾得,则皆国清寺僧也。 世传台州刺史闾邱允遇三僧事,踪迹甚怪,盖莫得而考证矣。其诗相传即允令寺僧道翘寻寒山平日 于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所书,得三百余首。又取拾得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纂集成卷。丰干则 仅存房中、壁上诗二首。允自为之序。宋时又名《三隐集》,见淳熙十六年沙门道南所作记中。《唐 书·艺文志》载寒山诗入释家类,作七卷。今本并为一卷,以拾得丰干诗别为一卷附之。则明新安 吴明春所校刻也。……且专集传自唐时行世已久,今仍着之于录,以备释氏文字之一种焉。……[4] “闾邱允”,一般作“闾丘胤”。可见,《四库全书》所收之“浙江巡抚采进本”,源于明代新安吴明春所校刻之“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 吴氏校刻本之首,有“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寒山诗集原序》、淳熙十六年(1189)禹穴沙门志南《寒山诗集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则吴氏校刻本又源于南宋志南辑本矣。而《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所收的民国十三年建德周氏景宋刻本《寒山子诗集》,前仅有“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之《寒山子诗集序》,并无僧志南之记;“寒山诗”之末,增加了“拾遗二首新添”(即“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再以双行小字注云: 巳上诗,除拾遗二首老僧相传其外,切依古印本排比次第耳。 显然,建德周氏景宋刻本除“拾遗二首新添”之外,保持了宋代寒山诗集的原貌,收录较为严谨;小注本身也暗示出,至少在当时坊间已有首数更多、内容更庞杂的寒山诗版本。《四库全书》本多出的“急急忙忙苦追求”一首,极有可能是浙江巡抚采进本所羼入。 总之,《四库》本所独多出的“急急忙忙苦追求”一诗,相当可疑。因为其他种种寒山诗版本,如上述《四部丛刊初编》所收本,以及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寒山诗集丰干拾得诗附》、日本正中年间刊本《寒山诗》等,甚至《全唐诗》[5]中,都并无此作。 与《四库全书》本相对、和《四部丛刊初编》本等相默契的是,佛教界和民间多认为“醒世诗”为 明代罗洪先所作。 虚云老和尚1955年7月1日在云居山开示曰: 昨日说《四十二章经》中的二十难,会过来,难会变易。难是对待法,难中有易,易中有难, 在各人所用不同。不讲别的,主讲贫穷布施难吧。佛弟子行菩萨道,布施为六度之首。施者舍也,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布施,舍就能解脱。因为一切,皆非我有,能内外尽舍,自然解脱, 布施又有什么难?佛在世时,有一双穷夫妻,穷到不得了,住的是破草房,勉强能避风雨;穿的两 人仅共一条下裙,没有上身衣服,出门只能一人穿裙,一人赤身露体留在家里。所以二人每日轮流 出门乞食,也就轮流穿这一条下裙。……他二人穷是穷极了,但能把布施难这一关打破,就获如此 利益。可见难不难在乎一念,没有一定的。昔明代罗殿撰有《醒世诗》曰:“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 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 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这虽是浅白文章,似乎没有很深的道理,但全把我们业障鬼一生的行为描 写出来,谁人能脱离这诗的窠臼,谁就是大解脱人。[6] 台湾中台禅寺组织演唱并编辑出版的《禅诗音乐组曲》(2002年典藏豪华珍藏版)光碟[7],内有《醒世诗》,亦标词作者为“罗殿”。 考载籍中多以“罗殿”指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部落,或代指其首领。《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下》:“昆明东九百里,即柯国也。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元和八年,上表请尽归柯故地。开成元年,鬼主阿内属。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其后又封别帅为滇王,皆柯蛮也。”[8]《旧五代史》卷三十八《唐书十四·明宗本纪四》:“八月……乙酉,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差使随家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三人来朝,进方物。各赐官告、缯采、银器,放还蕃。”[9]《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第三》:“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地产羊马。其人椎髻、跣足、披毡,其首领披虎皮。天成二年,尝一至,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者来,使者号若土,附牛羊 牛柯以来。”[10]柯劭忞撰《新元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一四五》:“至元十五年(1278),罗殿酋罗阿察、河中府方番酋韦昌盛,皆纳土来降。”同书卷二百四十八《列传一四五》:“(至元十六年)十二月,宣慰使至番中,召集土番酋,以四日,集卧龙番,受宣命。至期俱来,惟诸番卢番延陵,为罗氏酋阿察执去。……罗氏,又名罗殿。”元佚名《招捕总录》:“八番顺元诸蛮(又名一奚卜薛)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府方蕃主韦昌盛,皆纳土来降。……罗氏又名罗殿。”其地或如上举诸例,在昆明,或在贵州等地。[11]与明代人名无涉。文献中亦有人名含“罗殿”者,如《明文海》卷四百四十四:“……生一女许适罗殿撰公长子。先生与殿撰相契尤深,遂缔姻家。……”[12]然据《淳熙三山志》卷八“政和元年,罗殿撰畸命雪峰太平主僧重修”[13]等语,此人却生活于宋代。 实际上,虚云等人所讲的“罗殿”,乃谓明代著名的学者罗洪先。 根据之一,台湾于凌波居士[14]选辑《醒世诗词选》,收罗状元、无际僧、杨升庵等人之作,以“罗状元醒世诗”打头,罗氏之作多达22首,“急急忙忙苦追求”为第12首。[15]可见,此“罗状元”正“罗殿”,而罗洪先恰中过明代状元。《冷庐杂识》卷五“明阁臣状元”条:“明阁臣百六十八人,史无传者二十六人:权谨(洪熙)……明状元八十九人,史有传者三十八人而已:吴伯宗、任亨泰、黄观、……罗洪先、唐汝楫、申时行(嘉靖)……”[16]明言罗洪先为嘉靖年间状元。《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 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17]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亦言: ……嘉靖八年己丑,帝亲阅廷试卷,手批一甲罗洪先、杨名、欧阳德,二甲唐顺之、陈束、任 瀚六人对策,各加评奖。[18] 可知罗氏中进士是在嘉靖八年(1529)。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亦谓:“(罗)洪先 江西吉水⑩ 明嘉靖8/1/。”[19]“明嘉靖8/1/1”,谓明嘉靖八年第一甲第一名也。同书《历科进士题名录》,在“嘉靖八年乙丑科(1529)”之下,亦载: 第一甲三名 罗洪先 程文德 杨名[20]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21]其姓名或别号中,并无“殿”字。为何称之为“罗殿”,尚待大方之家。 根据之二,非家叟着、弟子心亮录《旅泊庵稿》卷四《罗念庵状元醒世诗跋》云: 罗公洪先,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状元。天下之士望中状元如望登仙,而不可得。公中状元,极荣显矣。又能乘机休官,游方学道。此中境量,岂世人所得而知之乎。中状元花世人之眼目,休却官了自己之性命。盖由智眼精明,彻底看破世上功名富贵、是非荣辱,与夫死生梦幻,一毫瞒他不得。譬诸鹤出樊笼,翱翔云表,月离薄蚀,圆照无方。故其所作《醒世诗》,字字针砭,句句痛切。若能默识心通、豁然醒寤,不惟解世桎梏,亦可以洗心瑕疵。古德云:“只知朱紫贵,辜负本来人。”呜呼!公可谓不辜负矣。兹因重镌梓流布,乃发其意如此。[22] 明确地称《醒世诗》乃罗念庵状元所撰。显然,无论是虚云之说、还是于凌波之行为,皆有一定根据。 非家叟,即为霖道霈(1615~1702),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福建建安人,俗姓丁。号旅泊、非家叟, 字为霖,法名道霈。永觉元贤之法嗣。主要在江浙、福建等地弘法。有关事迹,见于《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六十三、《五灯全书》卷六十三、《禅祖念佛集》卷下等。[23] 《旅泊庵稿》卷首,有龚锡瑗于“康熙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撰《[24],并无“急急忙忙苦追求”一首,也并无标明“醒世诗”者。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许,罗氏《念庵集》之类,所收皆正统的诗文,而其“醒世诗”属于劝人为善之作,直白浅显(请 参考下揭文、本文附录),难于登大雅之堂,更不被认为是代表作,故而被摒于集子之外吧。 “急急忙忙苦追求”一首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叠词。然而仅凭这一点无从断定其 创撰时代。比如首句中“朝朝暮暮”一词,唐法照述《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卷二中已有“五会响扬出云霞,清音寥亮遍恒沙。朝朝暮暮常能念,世世生生在佛家”[25]之语。[26]。至于尾句中“万万千千”一词,不但至少在隋代以前即已使用,敦煌写本《维摩诘经讲经文》中也有“万万千千皆倜亻当(傥),势似沧溟排巨浪。杂沓奔腾尽愿行,卓荦神资魔胆丧。……炉焚沉檀杂宝香,万万千千皆合掌。文殊谦,世尊奖,菩萨声闻小为长”之语,天宝三年(744)建《兴文塔铭》亦曰“东西南北总铜山,万万千千弥亿千。钱坊日铸百万算,功匠千人若神仙。天宝三载置此塔,不朽不坏与天连”[27]。 倒是于凌波所辑罗氏“醒世诗”之七,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所抒内容皆颇为类似: 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禄禄几时闲。人心曲区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换,贫贫富富有循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 而这种风格,却与寒山诗相龃龉。 如前所言,“醒世诗”之名当源于明代为霖道霈作跋的初梓本“罗念庵状元醒世诗”,而这可能并非罗氏原题。于凌波只是将罗氏22首诗歌当作其所辑“醒世诗”的一部分。倘依于凌波所辑,“急急忙忙苦追求”一首当称作《醒世诗》之十二;如非,则以“罗洪先/罗念庵《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为妥。 综上所述,“急急忙忙苦追求”诗,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明代罗洪先所撰,《四库全书》本《寒山子诗集》属于误收。 二、罗洪先创撰“醒世诗”的背景 佚名《罗状元醒世诗话——罗状元修行心路历程全纪录、罗洪先醒世诗23首》,取于凌波所辑20首, 再加上其他3首,打乱顺序重新编排;每首之前,简要叙述创作的背景。“急急忙忙苦追求”一首的说明文字为: 结果他辞了官,逍遥自在,居家教子,其子已十岁,一日欲试其子的学力,把“对”作试题问: “天对什么?”只因儿子幼稚,尚未顺口答对,看见母亲在傍,指地教示,即见地上一堆鸡屎,答 云:“天对鸡屎。”状元发现了儿子愚钝而失望,又问:“父对什么?”又不会。母亲拍拍胸前,子就 答云:“父对乳!”状元喝道:“冤枉你!读书何用?”状元懊恼了,怀疑着为什么辞了官?所谓清闲 在那里?[28] 认为罗洪先因为儿子之愚钝而怀疑自己辞官仍然得不到清闲,故作是诗。这种说法在社会上颇为普遍,如黄怡君《把心找回来》: 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位罗状元,当官十几年,育有一子,他亲自教导孩子,希望将来儿子同父 般有成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儿子仍然十分愚痴,罗状元非常难过,“自己如此有成就,竟生了 个愚痴儿子,人生所为何来?意义何在?”于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后世此偈:“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 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 肯修。”[29] 显然,此类故事多属于民间口耳之传,添油加醋不小,甚至可能全是水分,不可信从。 其实,佚名氏所加之3首,即难以置信。如所加第3首:“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30]“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实为民谣,类似言句早已在民间流行。如宋阳枋撰《字溪集》卷九:“山谷先生言:‘……只是不可悖理伤道,贪黩货财,以愚子孙。谚所谓不为儿孙作马牛者是矣。不是都管他也,父母于儿女无恩慈,却要儿女尽孝敬,有是理乎?’山谷之语,近佛老矣。”[31]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九十,录宋代徐神公语录曰:“汲汲光阴似水流,随时得过便湏休。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32]元杨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六《邓学可》:“倘秀才积书兴子孙,未必尽收;积金与子孙,未必尽守。我劝你莫与儿孙作马牛,恰云生山势巧,早霜降水痕收,怎熬它乌飞兔走。”[33]明陶宗仪(?-1396?)《南村辍耕录》卷十七“耍孩儿”:“安贫知足神明佑,好聚敛多招悔尤。王戎遗下旧牙筹,夜连明计算无休。不思日月搬乌兔,只与儿孙作马牛。添消瘦不调,相鼎恣逞戈矛。”[34] 进而考之,即便是于凌波所辑22首,也羼杂了其他人士的作品。其三: 为人不必苦张罗,听得仙家说也么。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锦衣玉食风中烛,像简金鱼水上波。富贵欲求求不得,纵然求得待如何。 第二联“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外处是非多”,实为唐末五代僧齐己语。宋代僧雷庵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二十《庆元府东山全庵齐己禅师》:“邛之蒲江人。族谢氏。[35]南宋僧普济撰《五灯会元》卷二十《庆元府东山全庵齐己禅师》[36]、《蜀中广记》卷八十六[37]等处,亦有类似记载。 其四: 新命传宣墨未干,节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府,洗足著登万善坛。 受戒固多持戒少,承恩容易报恩难。何如及早回头看,松柏青青耐岁寒。 如果说其三只有两句与齐己诗雷同的话,这一首则全部抄自生活于罗洪先之前数十年的释宗林之作了。明朝吴之鲸《武林梵志》卷二“普宁庵”条: 僧宗林,字大章,号朽庵。弘治八年钦宣到京,提督五台山,校正《清凉通传》入藏。正德间, 钦赐紫衣玉带、法王佛子大宗师。后归北京西直门外大香山寺,钦建宗师府,赐祭嘉隆,间坦然宁。 禅师解脱能文作偈,掷笔而逝。[38] 朽庵诗:“新命传来墨未干,栉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府,洗足羞登万寿坛。闻戒过多 持戒少,承恩虽易报恩难。何如只向山中住,松竹萧萧共岁寒。[39]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宗林传》亦载是诗,辞稍异:“天命传来墨未干,栉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位,洗足羞登万寿坛。闻戒故多持戒少,承恩虽易报恩难。何如只向山中住,松竹箫箫共岁寒。”[40]弘治八年,即1495年。据明河书,宗林字大风。居大香山寺后,“师倦于津梁,奏乞南还。” 其八: 独对青山一举觞,醒来歌舞醉来狂。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催两鬓霜。 身后碑名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得些生意随时过,光景无多易散场。 此首又与明汪珂玉编《珊瑚网》卷十三所载孙忠烈之诗重叠: 孙忠烈律诗四首 后有总跋失去 坐对湖山酒一觞,醒时歌舞醉时狂。丹砂不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身后碑铭空自好,眼 前傀儡为谁忙。要知闲处且为乐,光景无多却散场。[41] 后人所辑“罗状元醒世诗”的这种疏失,可能暗示出一个事实:当年道霈所跋之《罗念庵状元醒世诗》,当非罗氏自己编辑,而是佛教界或民间人士所为。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前面的推断:罗氏之作原本不叫“醒世诗”。 罗洪先《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究竟撰于何时? 该诗嘲讽世人一辈子苦苦追求功名利禄,昏沉于是非、烦恼之中,虽然早有解脱之路,却不肯修身养性。禅味极浓。查《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罗氏本传,洪先得状元之后的经历为: 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 “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 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 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 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 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42] 此后,即一直生活于民间。三十七年(1558),“[唐]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擢假边才起用,皆力辞。”[43]曰:“天下事为之,非甲则乙。某所欲为而未能者,有公为之,何必自我。”[44]故而看清名利场的该诗,至少当作于嘉靖十九年(1540)被黜为民之后。佚名《罗状元醒世诗话》称时乃辞官之后,当缘不明晰罗氏的生平吧。 进而考之,罗洪先被迫离开官场以后,更全力致力于学术研究,身体力行,“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咨访。”[45]人谓罗氏之学,“始致力于践履,中归摄于寂静,晚彻悟于仁体”[46]。其实,性本刚烈,又笃于实行,“践履”实际上贯彻于其一生:当初“丁父艰,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丁内艰,居丧如前”;为民之后,“先世田宅尽推以与庶弟,别架数楹,仅蔽风雨。寻为水漂没,假寓田家” [47];遇“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48],皆是其例。这种风格更是集中体现于其治学历程之中,“甘淡泊,炼寒暑” [49],绝非只会纸上谈论的平常书生。特别令人注意的是,主“寂静”殆始于被黜,亦渗透于言行之中, “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50]有一段时间独居山中,“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51],尝自述其静坐之心得: 往年尚多断续,近来无有杂念。杂念渐少,即感应处,便自顺适。即如均赋一事,从六年至今 半年,终日纷纷,未尝敢厌倦,未尝敢执着,未尝敢放纵,未尝敢张皇,惟恐一人不得其所。一切 杂念不入,亦不见动静二境,自谓此即是静定工夫。非纽定默坐时是静到动,应时便无着静处也。[52] 并留下了《夜坐》诗三首: 结庐向南山,日夕入佳气。岂不淹岁年,地远心所慰。 林深山径幽,苍苔蔽白石。闭门今几时,物态异畴昔。 月色满空庭,夜静绝人语。忽闻发幽香,花树知何许。[53] 此外,尚经常外出参访各类人士: 先生静坐之外,经年出游求师问友,不择方内方外,一节之长,必虚心咨请,如病者之待医。 士大夫体貌规格,黜弃殆尽。独往独来,累饥寒经,跋涉重湖,惊涛之险,逆旅倅詈之加,漠然无 所芥蒂。”[54] 我们知道,罗氏之学本于王守仁(1472-1528),又渗入自己独特的实行色彩和寂坐功夫,禅宗色彩相当浓郁。当然,这种色彩只是附丽性的,罗氏学说的主体还是理学。故而黄宗羲云: 或疑其不绝二氏。先生尝阅《楞严》,得返闻之?,觉此身在太虚,视听若寄世外。见者惊其 神采,先生自省曰:“误入禅定矣。”其功遂辍。登衡岳绝顶,遇僧楚石,以外丹授之。先生曰: “吾无所事此也。”黄陂山人方与,时自负得息心诀,谓学圣者亦须静中恍见端倪始得。先生与龙 溪偕至黄陂习静,龙溪先返,先生独留,夜坐工夫愈密,自谓“已入湥山更深处,家书休遣雁来过”。 盖先生无处非学地、无人非学侣,同床各梦,岂二氏所能连染哉![55] 这段记载,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罗氏确实熟悉佛典、与禅宗人士有所交往,对禅定有相当了解,故而会有“觉此身在太虚,视听若寄世外”的感受,并醒悟自己“误入禅定矣”。 以其对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修养,以其长期的“夜坐工夫”,罗洪先写出象《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这样充满禅趣之作,实属自然。 进而言之,罗氏此作,固当视作明代理学家作品,但目为禅诗亦未尝不可吧。正如朱熹之《观书有感》之一,宋人的解说即与禅理无异。宋熊节编、熊刚大注《性理群书句解》卷四:“观书 此篇形容本体清明之象 半亩方塘一镜开。半亩方塘如一镜之开,所以状吾心之体也。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皆徘徊其间,所以言万理之涵具也。 问渠那得清如许,问他安得清明如此,所以喻吾心之静定昭明也。 为有源头活水来。盖由源头常有活水来耳。程子有云:涵养须用敬人之一心,能敬以养之,则天理流行,亦犹是也。为去声。”[56] 黄宗羲谓“今观其《夜坐》诸诗,皆得之黄陂者,一时之所证入,固非与时所可窥见”。罗氏《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亦当作于外出参访途中吧。显然,《罗状元醒世诗话》、《把心找回来》等称,罗氏因儿子不堪成器而辞官甚至出家、并作是诗,全然无稽。 我们再从其他首《醒世诗》来看。剔除不可靠的三首之外,于凌波所辑第二首: 戈盾随身已有年,闲非闲是万千千。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鱼浑已矣,芒鞋竹杖兴悠然。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由“半世功名百世冤”、“象简、金鱼浑已矣”[57]等而观,此时已然远离官场,且“芒鞋、竹杖”四处求师访友矣。第十九首言: 终日忙忙无了期,不如退步隐清居。草衣遮体同绫缎,野菜充饥胜肉鱼。 世事纷纷如电闪,轮回滚滚似云飞。今天不觉明天事,那有功夫理是非。 所叙情境,正合于上举罗氏尽弃先世产业、居于数楹仅能蔽风雨的陋居之中的经历。这种隐居民间、清淡简朴的生活,正是罗氏一生所坚持的。第二十首: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似蜉蝣。石崇不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大谋。 花落三春莺带恨,菊开九月暗含愁。山林幽静多清乐,何必荣封万户侯。 总之,其他首《醒世诗》的精神,亦与“急急忙忙苦追求”一首惬合,表明它们皆为一人所撰。 需要指出的是,后世佛教界和民间传说罗洪先最终出家修行。这并不是事实。 除前引《把心找回来》“于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后世此偈”之外,佚名《罗状元醒世诗话》更谓, 罗洪先作诗之后,“结果投于鼓山出家,在厨房当行者作杂役,如是十三年间,假装愚钝,其实内秘菩萨心,外现凡夫相,相仿于寒山拾得。”“出家后法号念庵”。[58]罗氏出家之后,“夫人益加贞烈,费尽苦心,以子为伴,一师一徒,日课为乐,如是经过了十三年,结果儿子又考取了状元,名闻远布,因为是父子同科,一时亲朋满门,闹热如街市”。其子后在鼓山寻得父亲而归,罗洪先却不习惯于世俗生活,又逃往福建漳州,投龙裤国师。 上述皆属于市井流言。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载,“将卒问,疾者入室,视如悬罄,曰:‘何至一贫如此!’先生曰:‘贫固自好。’”显然,罗氏是终于家中的。即便为霖道霈《罗念庵状元醒世诗跋》,也仅谓罗氏“又能乘机休官,游方学道。此中境量,岂世人所得而知之乎。……呜呼!公可谓不辜负矣。”并未言其出家。且跋中屡称“罗公”、“公”,而不及其法号,显然并未视罗洪先为教门中人也。后世部分人士,当是误解道霈“游方学道”之“学道”为剃染吧。另外,前已言及,罗氏与释氏典籍及当时教内人物皆有交涉,又长于静坐,故而其诗作中出现 “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59](醒世诗第二首)、“贪利遂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第十首)、“不如静坐蒲团上,莫惹凡间半点愁。一日三餐充饱腹,得休休处且休休。”(第十四首)、“看破红尘待如何,犹如新燕补旧窝。……万般算起浑如梦,何不回头念弥陀”(第十五首)之类的言辞,并不奇怪。有关罗氏出家之说,不但有关史籍不载,且与罗氏毕业对理学精髓的追求相舛。 是与丰子忄岂(1898-1975)尝画护生漫画、后世遂有人传其信仰佛教一事,几同。 汤用彤先生说:“……但历史上事实常附有可疑传说,传说固妄,然事实不必即须根本推翻。”[60]但我们在研究时,还是必须注意到宗教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着的相当差距。[61] 三、“醒世诗”的流变及影响 如前所述,明代罗洪先创撰的这些诗歌,至少在明末清初就被冠以“醒世诗”之名,并由佛教僧侣 作跋刊行。 世间流传的“醒世诗”有多种,如传为吕洞宾所作《醒世诗》[62]、明憨山德清(1546~1623《醒世诗》[63]等。这些醒世诗,由于内容多是劝人为善止恶,故而一般被当作劝善文字看待。 实际上,劝善惩恶几乎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核心教义之一。[64]佛教自不例外,佛教界自古以来所习诵的所谓“七佛通戒偈”[65],其主旨即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Not doing any evil,offerring up all good conducts)。此偈普见于从《阿含经》以迄当代佛教著述之中。如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一《序品第一》:[66] 尊者法救撰、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法句经》卷下: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为尊贵,断漏无YIN。诸释中难,一群从心。…[67]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三十五载,释迦不仅规定了出家人集合共习的日子,而且将“七佛通戒偈”作为集合时唯一必须宣说的内容: [68] 宣扬不造作一切恶行、广行一切善行的此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 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69] 显然,佛教僧侣和其他信众认为,罗洪先的这组诗偈惬合于“七佛通戒偈”的精神,故而被视作“劝善书”[70]。这是它被屡屡引用、阐说乃至于刊印,从而得以广泛流行的根本原因。 进入电子时代,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的流布更为便捷和周遍。除了文本以外,配上旋律 的音乐本子亦早即出现。2006年2月8日,笔者用yahoo一搜,有关“醒世诗”的网页多达130,000多个。不但不少寺院网站[71]收纳之,而且有的博客(blog)将之放在首页,甚至放入“个人说明”或“作者自白”栏。[72] 此首诗的流布情况,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某个作者、某件作品,在当时当地或许并不著名,甚至在后世的诗话、文论甚至近代以来的文学史上,都难觅蛛丝马迹。但在文人话语圈之外,在民间或宗教界,却极享清誉,得到广泛流传。 《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在流变过程中,除了作者问题有歧说之外,文字也出现了变异。 与本文起始处所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寒山子诗集》所收稍异,于凌波《醒世诗词选·罗状元醒世诗》中的文字为: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可见,异文出现于前半部分。台湾中台禅寺2《禅诗音乐组曲》(2002年典藏豪华珍藏版)光碟中,《醒世诗》词曰: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与于凌波所辑,多了“苦苦求”一处异文,却又少了“为己谋”。 佚名《罗状元醒世诗话——罗状元修行心路历程全纪录、罗洪先醒世诗23首》之六,只有3处异文: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改变最多的当是歌手张真的专辑《真爱》中所收的《醒世诗》。它是将于凌波氏所辑之第七、十二首糅在一起而成[73]: 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碌碌几时闲。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改变,贫贫苦苦有循环。将将就就谁时过,苦苦甜甜 也一般。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每每空空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求。 “也一般”,或作“命一般”。“急急忙忙苦追求”以下,有两处改动:将“闷闷昏昏”变为“每每空空”;“修”变为“求”。 至于对张真版本的改动,多随意而无序,且数量极繁,无庸一一列举。[74] 《心定和尚总歌集》中有一首《启示》诗,则更是将《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全部夹杂 于自己的诗句之中。[75]这又埋伏下了作者之争议。 -------------------------------------------------------------------------------- [1]文渊阁本。 [2]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10月第1版。 [3]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3月第1版,第816页。 [4]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下册,第1277页中栏。 [5]按,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四,依风穴延沼《风穴语录》、《天圣广灯录》等补二首(“梵志死去来”、“井底生红尘”)于寒山名下。亦未录“醒世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1版,中册,第870页。 [6] http://www.foyun.com/xinfa/yunju4.htm,2006年2月11日。 [7] 笔者2002年访问中台禅寺时,幸得寺方所赠。 [8]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20册,第6319页。 [9]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月第1版,第2册,第526页。 [1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2月第1版,第3册,第922页。 [11] 《陔余丛考》卷三十三:“螺填”条:“髹漆器用蚌蛤壳镶嵌,象人物花草,谓之螺填。吕蓝衍《言鲭》谓:牛羊 牛柯蛮国,其王号鬼王,其别帅曰罗殿,在贵州界内,世用其蛤饰器,谓之罗殿。此说非也。今贵州水西一带即罗甸鬼国,余尝官其地,皆崇山峻岭,并无江河,安得有蚌蛤之属?此器多出自广东沿海一带,……则螺填当作螺钿为是。” [12]清黄宗羲编。原涵芬楼藏钞本(现归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2月第1版。 [13]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 [14] 关于于凌波之事迹,参见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之韩廷杰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1-5页。 [15] http://www.younglook.cn/main/article.php?articleid=484,2006年2月11日拷贝。 [16]崔凡芝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月第1版,第253-4页。 [1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第24册,第7278页。 [18] 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册,第1706页。 [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中册,第1902页左。 [20] 下册,第2514页。 [21]有关罗氏信息,请参考:1、《明史》本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4册,第7278-9页。按,《[乾隆]吉安府志》卷四十六《人物志·儒林》“罗洪先”条(第二十六叶右至二十七叶左),系钞录《明史》本传;2、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罗洪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第986页左、右;4、《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第1351页C栏。5、《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罗洪先”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033页B栏。6、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罗洪先”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下册,第1493页右栏—1494页左栏;7、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2] 《卍新纂续藏经》第 72 册,No. 1442。 [23] 《佛光大辞典》“为霖道霈”条,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6月第5版,第5147页A、B栏。 [24] 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 No. 1983。T.47,p.489a。 [26]《卍新纂续藏经》第 67 册, No.1304。 [27]光绪元年(1875)刊刘荣等纂《广昌县志》卷十二。《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下册,第1645页。 [28] 原稿版本出处:罗陈湘记书局《金刚经口诀》附录。http://www.szjt.org/bgs/xush/after0406/lzyxss.htm。 [29]中国瑜伽网。http://www.chinayoga.com/www/bbs/lb5000/cgi-bin/topic.cgi?forum=38&topic=476。 [30] 其他两首为:“为官终日细沉吟,紫绶无心懒整襟。阳业案前由我造,阴司地府有谁亲。愿将官职为仙职,除却凡心即佛心。寄语贤妻休再问,从今不必问来音。”“箴书一到折开吟,读罢儿童泪满襟。烈女不堪重改适,贤夫不必再相亲。君今已悟为仙去,奴也随修舍色身。但愿西方同善会,九莲台畔礼观音。” [31]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32]1、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4册,第2135页;3、钱钟书《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社。 [33]《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又见于明郭勋编《雍熙乐府》卷二,《四部丛刊续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34] 1、《四部丛刊三编》子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2、“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5] 《卍新纂续藏经》第 79 册,No. 1559。 [36] 《卍新纂续藏经》第 80 册,No. 1565。 [37]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杂记之属。 [38] “赐祭”等数语,文字可能有阙讹,难于标点。 [39]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古迹之属。 [40] 《卍续藏经》本。《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763页下。 [41]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42] 第24册,第7278-9页。 [43]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第24册,第7279页。 [44]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第24册,第7279页。 [46]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47]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48]《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第24册,第7279页。 [49]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第24册,第7279页。 [50]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 [51]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亦载:“辟石莲洞居之,默坐半榻间,不出户者三年。” [52]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53]《念庵文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54]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55]《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56]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 [57]象简,象笏。 唐康骈《剧谈录·龙待诏相笏》:“开成中,有龙复本者,无目,善听声揣骨,每言休咎,无不必中。凡有象简、竹笏,以手捻之,必知官禄年寿。”宋文同《和张屯田雪中朝拜天庆观》:“遥望玉宸端象简,宛然身在广寒宫。” 唐代有金鱼袋,内盛金鱼符,三品以上官员方可佩带。宋代无鱼符,但袭用鱼袋而已。参见《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金史·舆服志中》。 [58]原稿版本出处:罗陈湘记书局《金刚经口诀》附录。http://www.szjt.org/bgs/xush/after0406/lzyxss.htm。 [59]此“修行”当泛称修德养性尔,并不专指出家为僧。 [6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二章〈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4页。 [61] 如佚名《罗状元醒世诗话》谓罗洪先“出生未及两月,父亲就死了”。而据《明史》本传,罗氏嘉靖八年中进士,第二年方“告归,丁父艰”。 [62] 即坊间非常流行的戒YIN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63] 其前后数句为:“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生前枉费心千计,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斗胜来莫争强,百年浑似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64]唐宗密《原人论·序》:[65]《释氏要览》卷上:“阿难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世谓之七佛通戒偈。其义虽为通诫,然七佛各各有禁戒偈。此四句偈为,第六佛迦叶如来之偈也。”参考:1、《佛光大辞典》“七佛通戒偈”条,第1册,第97页上、中栏;2、《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七佛通戒偈”条;3、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章第二项“波罗提木叉与布萨仪轨”,台湾新竹:正闻出版社,1988年修订初版,第123-124页。 [65] No. 125。T.02,p.551a。 [66] No. 210。T.04,p.567b。 [67] No. 1428。T.22,p.817b。 [69]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诸恶莫作”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一版,第1356页,第一、二栏。 [70] 如:http://bookgb.bfnn.org/article_33.htm、http://evmm.cn/Article/Class37/Class52/Index.html等,即将于凌波所辑、包含了“罗状元醒世诗”的“醒世诗词选”,列入“民间善书”。按,中国民间劝善书,主要有明代袁了凡之《了凡四训》(《阴骘录》)等。 [71]如扬州大明寺网http://www.damingsi.com/brjt/new1.asp?id=63。 [72]如笔名“破天荒”之http://pbbs.tom.com/users/userinfo.php?username=pthcaq、中国博客网http://1514.8000e.cn/book.php上笔名“横撇竖捺”之个人主页。 [73] music.yahoo.com.cn/lyric.html。 [74]如:新华报业网论坛上,媛媛专栏上之“醒世诗”,http://www.xhby.net/xhby/bbs/archiver/?tid-33800.html;西祠胡同网之“罗状元醒世诗”,http://www.xici.net/b227568/d32077091.htm。 [75]http://www.fgs.org.tw:81/gate/gb/www.fgs.org.tw/ifbase644-base20-L2hzaW5nJTIwZGluZw~~/-base8-c29uZw~~/-base16-MDkxOS03Lmh0bQ~~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福一定要把握机缘,“人生苦短,生死无常”,今天你有财富,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你要不知道修福,你的福报享尽了,你阿赖耶识里面还有许多不善的业,你死了之后随业流转,你就到三恶道去了。 你不能说你不造业,哪一个人不造业?不说别的,你吃众生肉,你以为是在享福,你不知道厉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 谚语常讲“好景不常”,无论你有多大的福报,你有多大的财富,你保不住,它会离开你。离开你的时候,苦就现前了,所以一定要觉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