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抢救比发展更重要


2014/9/7    热度:21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佛教进入我国的同时,佛教音乐也随之而来。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佛教音乐必然本土化。本土化了的佛教音乐在一开始是丰富的,除了有“梵呗”、“转读”、“唱导”等多种诵经形式外,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曲调和流派。但是,从近20多年来专家学者对佛教音乐的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来看,我国佛教音乐整体上萎缩了。基于此,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中的有关佛教音乐文化的研讨应运而生,众多专家学者在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的共识中,共同探讨“为防止佛教音乐文化的日渐失传,应大力收集、梳理佛教音乐历史文献,抢救、保护佛教音乐文化遗产”这一重大课题。

  智化寺、五台山:昔日多少风采

  2006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和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体系中。

  “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界本身和社会各界佛教音乐保护意识的觉醒。佛教音乐在近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中国的佛教音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潘怀素以及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先后造访了位于北京东城区的智化寺,之后,他们的学生辈的学者又掀起了对该寺院新的关注热潮。智化寺虽然从规模上来讲并不算大,其声望在北京的寺院中也不算高,但却能够引起音乐学界的不断关注,关键在于这里的僧人们传承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曲。

  智化寺建于1444年,为明朝宦官王振的家庙。权倾一时的王振在1446年将紫禁城的皇家乐谱偷出来在自己的家庙演奏,皇家音乐因此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智化寺佛教音乐,称之为京音乐。上世纪80年代是智化寺京音乐的鼎盛时期,十几位艺僧曾经到欧洲演出,引起欧洲音乐界的关注,并获得很高的声誉。

  “与智化寺一样,五台山音乐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从元、明时期乐器进入佛事起,五台山音乐就自成一派,被佛教界尊为‘北方派’的代表。”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副所长韩军研究五台山音乐多年,他告诉记者,民国前五台山的青庙(汉传佛教寺庙)就有大型的十寺大法会。在法会上,五台山十大寺庙每庙要出一人组成乐队,参加仪式的伴奏或念诵。另外,在1986年发现的五台山《吉祥会解》的抄本中,有40首左右演唱和演奏的曲牌。从这里可以看出五台山佛教音乐曾有过的规模和丰富程度。

  据了解,“北方佛事”和“南方佛事”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乐器伴奏诵经。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无论北方的五台山、南方的潮州寺庙,还是西边的峨眉山,在佛教佛事中都还使用着乐器,这些乐器既为诵经伴奏,又演奏乐曲,听起来各有风韵,是非常艺术化的。但是现在,除五台山还有少量残缺的佛教音乐保存外,其它地方恐怕已经“变化”了,最起码这些地方已经不使用乐器了。

  曾经的传统只是今天舞台上的表演

  据韩军介绍,最早将乐器引入佛事并自成一派的五台山音乐,经历了初始、成型、完善以及衰微的过程,衰微是从民国初开始的,其后更是每况愈下,这个转变也可以折射出我国佛事音乐的变化。如今,无论是十寺大法会,还是吉祥会解法会,都早已不作,而且连知道这种法会的僧人也几乎没有了。在2007年的调查中,五台山的青庙只有两座寺庙可以做传统的“北方佛事”,而且乐曲也少了许多;在黄庙(藏传佛教寺庙),也只有一两个庙的僧人凑在一起才能做起带乐器的佛事来。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智化寺。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老艺僧们陆续圆寂,智化寺的音乐已经难以为继,到90年代甚至无法组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智化寺音乐演奏会。1999年曾经以智化寺的名义在北京音乐厅进行的京音乐演奏,其曲目多半是禅音乐,残存的京音乐曲目被按照翻译后的简谱演奏,听起来韵味全无,让那些想听真正京音乐的人们大失所望。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音乐从表面上似乎有重新恢复的迹象,但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把曾经的传统搬到了舞台上的表演,而在佛教佛事的本身并无多大的改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发出这样的感叹。

  抢救和保护,让音乐回归佛事

  “我认为中国佛教音乐亟待保护,而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抢救。”韩军认为,传播和发展是重要的,但不认识传统、不了解规律的发展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近20多年来,学界曾对佛教音乐做了一些事情,如学术交流、组织演出或是创作新曲目,但似乎对佛教音乐本身来说却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佛教音乐要发展,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保护和抢救更是非常重要、当务之急的事情。

  抢救的第一步是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佛教音乐。目前有必要对佛教音乐做一次彻底的普查。通过普查,在佛教音乐中发现我国传统音乐中仍然“活”着的遗产。同时,深入研究、总结佛教音乐的流派、风格以及风格流派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规律,使更多学者对佛教音乐有理性的认识,这也是为我国音乐的历史填补空白。

  项阳认为,对于民间礼俗文化遗产应进行整体保护,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尽可能不去干涉与改变其生存空间、生态环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2007年,为庆祝智化寺京音乐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智化寺曾举办过第一届音乐节,一些与之相关的音乐会社也前来助兴,诸如廊坊落垡音乐会等。至于当下在智化寺奏乐的几位乐人,他们所在的村庄也有相同乐曲的存在,而且是在相关礼俗中所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关抢救和保护的建议,学者们各有所见。但记者在研讨会现场也听到了这样的共识:音乐最终应回归于佛事之中,使当前的佛教音乐更加丰富、法事更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使佛教音乐真正在它生存的环境中“原生态”地存活下去,使法事成为艺术,从而达到弘扬佛教文化的目的。(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每一个人,绝对不是只有这一生,人有过去,既然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相信三世因果,都相信六道轮回,这个是事实。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于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件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即使我们物质生活很艰难、很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我们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命运,首先第一个条件,“不怨天,不尤人”,这是改造命运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如果你有“怨天尤人”这个念头,你的命运就改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