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艳:佛音抚慰平常心——佛教与佛教音乐
2014/9/7   热度:287
什么是和谐的人生?和谐的人生,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作为一个文化专题研究,佛教音乐长期以来显然是被忽视了,至少是没有给予它应有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其实佛教音乐正是抚慰平常人心的妙音。中国佛教音乐的史料、流传的谱集为数不多,但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它的作用毋庸置疑。中国佛教音乐和中国佛教,都是中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宗教与音乐密不可分,原始社会时人们庆丰收、敬鬼神的仪式就少不了音乐和舞蹈,佛教也是如此。为使人们易于接受,达到更好的传教效果,佛教很重视把通俗的文学和音乐形式运用到佛教活动中。伴随佛教东传,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一起传入中国;同时为了适应中国国情,伴随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也与中国固有的文学和音乐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学和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作为传教弘法的方式方法,作为佛教修行的法门,它的发展过程与佛教大体相同。梁武帝萧衍是推动佛教音乐与中国音乐文化结合的重要人物。唐代思想开放,与佛教的繁荣相对应,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最终与中国化的音乐艺术融为一体。唐代佛教音乐空前大盛,无论寺院、宫庭、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韩愈的诗文生动描绘了佛教、佛曲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明清之后的佛教音乐与唐宋相比衰微趋势明显,但同时受佛教音乐影响的民间音乐却日趋繁荣,诸多地方民间歌谣、戏曲多多少少都有佛教音乐的曲调,这说明佛教音乐更深入地融进了中国文化。佛教音乐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幽远深长,特有的韵味与人们对宗教的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很吻合,使人意念净化,物我两忘,于缥缈圣音中细细体味人生之真谛。“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佛教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其宁静、淡雅、脱俗,其对情感的表达,是其它音乐所不能替代的。佛教音乐内涵丰富,来于自然,回归自然,风格纯朴,对于听者身心健康、启迪智慧益处多多。藏传佛教的“金刚念诵”,是音声世界的奇观;汉传佛教的“琴禅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琴声与禅境相得益彰。这些中华文明之精髓,我们应不遗余力地继承并弘扬。
现代社会喧嚣浮躁,人们需要佛教音乐圣灵的自然之声抚慰心灵,因此,近年来,海内外有佛教团体成立了佛乐团、合唱团,音像部门出版发行了大量佛教音乐盒带、CD、VCD等音像制品,网络上也涌现了不少佛教、佛乐网站。这是值得肯定支持的好事情。应该注意的是,在传承佛教精神、继承传统佛教音乐的同时,要更多地结合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因素,开拓现代佛教音乐,以适应现代人们的需要,让明净圣雅的梵音滋养众生心田。
今年4月份,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舟山举行,这是中国佛教、也是世界佛教的一次盛会。听闻为配合“论坛”召开,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决定专门组织一台佛教音乐会,具体由深圳交响乐团负责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这是一场值得期待的音乐会。新作品的创作原则就是“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方面充分展示佛教音乐的特殊魅力、佛教艺术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加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多民族艺术元素、交响乐艺术元素与现代文明精神,使佛教音乐与佛教一起,紧跟时代脉搏,永世教化滋养众生。“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让中国佛教、中国佛教音乐在中国现代文明社会的构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大放异彩。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的相貌会随我们修行的功夫转变。你真正有修行,修个三、五年之后,你拿没有修行之前照片对照一下,不一样!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你这修行功夫骗不了人,一看就知道。相的确是随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相就清净;心慈悲,相就慈悲,你举止言语统统都慈悲。我们身体的庄严、相貌的端好都操纵在自己手上,就看我们怎么修。真正修行人,时间愈久,他确实显出来跟我们一般人完全不一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