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罗汉·不平凡的妙心── 序传道上人的《妙心文集》


2014/9/7    热度:219   

平凡的罗汉·不平凡的妙心── 序传道上人的《妙心文集》
  江灿腾
  台南妙心寺的传道上人,是我多年来在教界少数能深谈并相契的师友之一,虽然平时直接相处的时间不多,但若有当面请益的机会,则两人常会酣畅纵谈而欲罢不能。而多年来,我也每每在其睿智的启发下,才能对台湾佛教界大环境的观察或了解,更为清晰及深刻。除此之外,每遇有台湾本土佛教史研究上的相关问题,例如我在台大的博士论文中便有一章关于高雄“大岗山派”的探讨,就是经常透过长途电话向其请教而获得满意解决的。因此,当他最近要编四本《妙心文集》作为庆祝印顺导师九十六岁寿诞的出版品,又不嫌弃的要我撰一篇短序时,我便毫不考虑地答应了下来。一来,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我去做,二来,我也想藉此机会和即将阅览本书的广大读者分享个人的一点读后心得,所以我是怀著喜悦和感激的心情,来写这篇短文的。
  而读者将来在读到传道上人的这本文集时,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第一种是立刻接受型,第二种则是迟缓接受型。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呢?这是由于第一种人,之前在传道上人的弘法现场已听过,或在他所办《妙心》杂志已读过其中──部分或全部的──内容者,所以此次重读,彼等便会如遇旧友,倍增亲切,立刻就能欣然接受了。可是也可能有些人,因过去一直无缘接触此类作品,所以彼等在刚接触本书时,很可能会觉得书中内容虽新鲜有趣,但和“一般的佛教著作”相比,又觉得似乎太另类或太前卫了,以致于心中一时之间还不太能适应,故彼等要经过一段挣扎或自我调适之后,才愿诚心悦纳,所以此类读者,即属第二种所谓迟缓接受型。
  不过,不论属于那一种,只要能:(一)真正了解书中内容、(二)愿意进一步加以吸收、(三)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则虽在接受的时间上有快慢早晚皆无妨,也都称得上是“人间佛教”理念的共鸣者和标准的菩萨行者。
  尽管如此,对于那些不曾亲耳听过传道上人用道地、漂亮、流畅的“台语”弘法演讲的人,由于彼等很可能只能单靠阅读来了解本书,如此一来,彼等虽也可能同样会有惊艳或意外的收获,但这就像空有人间绝顶美味,若无香气扑鼻的嗅觉感受,而只是单靠敏锐的舌尖去品尝,其将无法领会全部的绝顶佳趣则是无疑的。事实上,以我个人长期在大学讲课的观察来说,每当我在新学期播放相关的录影带给班上的学生欣赏时,其中最能让学生不打瞌睡的,就是当传道上人用磁性的“台语”说旁白之时,因我发现只要他的声音一出现,学生就会一直竖耳倾听下去,可是等到换了别人开讲,学生就纷纷打瞌睡了。──由此可以看出:传道上人的“台语”魅力,不只惊人,而且在当今台湾佛教界也应是顶尖高手,故十分珍贵和值得称许。也由于他的“台语”演讲是如此特别和罕有,故我建议将来传道上人可发行有声的光牒版,让过去从未听过的读者除了能用眼睛读文章以外,还能用耳朵倾听传道上人原味的第一流“台语”演讲,相信这时读者能体会到的“法喜充满”,将是真正的酣畅淋漓十分过瘾,而不只是像一般地平常感觉而已!
  对于本书丰富内容介绍,我不须在此详述各篇原已讲得极为清楚的内容。事实上传道上人在演讲之际,已针对一般的听众做了既条理又明白晓畅的解说。特别是他的话中还穿插了他个人所经历、所耳闻或所体会的各种生活小故事,──有些以古讽今,有些就近取譬,有些作为平素行为鉴诫之用,有些则是提供学佛者的正道启蒙,──可以说既妙趣横生,同时也在机智中带有批判的辛辣味,让在场者听了即能当下会心,获益无穷。所谓契理契机的本领,我是万万比不上传道上人的。但,我个人的专长是台湾佛教史的研究,写过很多这方面的著作,连在台大的博士学位也是关于台湾近代佛教文化发展史的课题,所以我在这篇短序中,打算从佛教文化史的观察角度,指出本书所具有的几点内容特色和思想价值:
  一、本书是精确和充分掌握了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之神髓,并将其反映在各篇的内容和诠释观点的。并且,就这一点来说,应是堪称和昭慧法师的诠释成就能互相辉映的代表性作品。所以,本书亦堪称“印顺学研究”的一大丰收,值得高度肯定。
  二、本书的独特性是视角多元,但能紧守佛教正法立场,却又不失其敏锐的时代性和具有丰富的经验性。这一句似乎有点冗长的话是说,像在本书中所畅谈的,诸如关于“尿疗法”、“幼稚园经营法”、“寺院建筑批评”、“玖公书法作品收集”、“反生态破坏”、“排斥神通及宿命论”等,都是基于知识和理性的健全观点来说,并且除了一再向广大的听众作苦口婆心地劝导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能一一亲自身体力行,而非像一般人仅只于口号式地叫叫罢了。  
  当然,就台湾当代社会的资讯传播来看,上述的观念和知识并不是传道上人首先提出或由他开始倡导的,但在台湾佛教传统的信仰范围内,传道上人的上述观念和做法,不只前卫并且冲击力极强,所以如果要在当今台湾所谓印顺导师的追随者中,列举在实践方面有开创性的代表性人物,毫无疑问地,传道上人及其所主导的妙心寺佛教文化事业,是少数可以入选的重量级人物,并且其影响力犹与日俱增,前景看好。
  可是,为何他能很出类拔萃的做到这一点呢?我想这有下列五大原因:(一)由于师门“新大岗山派”开派长老开证上人一向务实、开明和理性的作风所深刻影响;(二)是得力于传道上人幼年的坎坷际遇和青少年时期克苦自砺的奋发经验所培养出来悲悯心肠和生活睿智;(三)他已深刻吸收了和奉行了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理念及相关佛教知识;(四)他能敏锐地感受到当代台湾社会环境的剧烈变迁,并思有所回应;(五)作为佛教宗教师的一员,他有强烈的动机和大本事,愿为台湾保守的佛教界注入新活力和开创新风貌。所以近二十年,在南台湾佛教界中,与台湾学界精英(※不限佛教学者)互动最密切,以及从事文教事业和生态保护运动最勤、最有成就的,就是台南妙心寺的传道上人;而本书内容即是此一人物及其各项活动过程的最佳实录或写照!
  三、事实上,传道上人的佛教事业,并不仅止于本书所述的以上内容而已。例如成功大学已故文学家苏雪林教授的画册,即是交由妙心寺编辑和出版的,但在本书中并未提及。另外,有关台湾佛教本土文物的收藏,妙心寺一向不后人,并且相当丰富,而传道上人除对我透露多次之外,也未在本书中有所介绍。举此二例,即可知道今后能期待于传道上人或妙心寺的地方,还有很多呢。只是在本序中,我也只能就此点到为止地提一下而已。
  二十一世纪元月二十一日 序于竹北市家中
  摘自《妙心杂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比喻人失人身,还能够得人身的,“如爪上土”。世尊当年在祇树给孤独园,向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然后撒到大地,指甲上还有一点。学生们看到佛这个动作,就向佛请教这是什么意思。佛说:“人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来世不能再得人身,堕三途的,就像我撒在大地上的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