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如何能得应有之佛教常识
2014/9/7   热度:301
文学家如何能得应有之佛教常识
周叔迦
佛教之典籍,可分为二大类,一者经,即佛说者是,二者论,即西土东方历代佛教宗师所撰述者是。今选定经论中之必读者,略述如下。至于疏解,虽列多家,读者可任选一二种参考也。
甲 经 类
一、《普贤行愿品》一卷
《华严经》为大乘佛经中佛最先所说,为如来一代时教大宝藏之细目也,义理纷繁综错,决非初学所能了解。晋译《华严》六十卷,唐译《华严》八十卷,其经之最末一晶,名《人法界品》,唐时般若三藏重译之为四十卷,名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此四十卷中之最末一卷,历来别行,为佛教徒朝夕课诵所必须,不唯中国如此,实自西土己然。故唐不空三藏教诫初学,恒以《普贤行愿品》为人们要径。唐释宗密有《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五卷,依贤首宗圆顿宗旨,以调整一切佛教之义理行相因果境智,为受持此品者所必读者也。
二、《四十二章经》一卷、《遣教经》一卷
《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于汉明帝时最初传人中国时所译,亦即中国佛经之第一部,乃迦叶摩腾自《阿含经》中选辑四十二则,趋译而成。《阿含经》为小乘佛经之总集,凡有四部,一、《增一阿含经》,二、《长阿含经》,三、《中阿含经》,四、《杂阿含经》,共一百八十二卷。此《四十二章经》可谓《阿含经》之菁华。《遗教经》为姚秦鸠摩罗什译,小乘经中如来将涅槃时所说,亦即如来之遗嘱也。关于此二经之注解,前经有宋真宗之《御注》一卷,清释续法之《疏钞》五卷,续法为清代传贤首宗之唯一大德。此外有宋守遂之《二经注》,及明智旭之《三经解》,即于此二经外增《八大人觉经》也,智旭为明末四大禅师之一,宗习天台者也。
三、《维摩经》三卷
《维摩经》自汉、吴、西晋、东晋皆有译本,为当世文士所尊重。顾恺之于瓦官寺绘维摩像一壁,第一日观者责钱十万,而施者填咽。陆探微有《维摩图》,袁蒨有《维摩经变》百余事。文学之士,多有一读《维摩经》而人道者。今世所传,唯鸠摩罗什译之《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及唐玄奘译之《说无垢称经》六卷,而罗什译最为通行,其注有《肇注》八卷。僧肇即由读古《维摩经》而出家,佐罗什译斯新经者。其注虽名曰肇注,实为唐人集罗什、僧肇、道融、道生四家注而成。生、肇、融皆什之门人,与僧睿称为关中四圣者也。此外尚有隋慧远之《维摩经义记》,远为地论师,慧光法上之裔派也。隋智颉之《维摩经玄义》六卷、《维摩经略疏》八卷,为天台宗之根本。又有隋吉藏之《净名玄论》八卷、《维摩义疏》六卷。吉藏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也。释玄奘译本者,有唐窥基之《说无垢称经赞》六卷,此慈恩宗之要籍也。
四、《楞严经》十卷
《楞严经》译于唐神龙中,沙门怀迪译语,房融笔受。其文字于一切经中,最为藻丽,自北宋释子璿以贤首教义作为疏释,而后大行,是故唐以前文人多喜读《维摩》,北宋以后文人多喜读《楞严》。然实则《楞严》一经,于佛教中属于密部,以陀罗尼为主要,所言现观,乃持诵真言时安心之准绳而已。其注解宋、元、明、清相承,凡有三十余家。适合于文人所需要者,则有钱谦益之《楞严经蒙钞》三十卷,禅教相资,引征宏富。言义理者,则清释续法之《楞严经灌顶疏》最为详备。天台宗之疏释,则有元惟则明传灯之《楞严经圆通疏》、明智旭之《楞严经文句》。清末杨仁山居士教人读《楞严》,多用明真鉴之《楞严经正脉疏》,亦贤首宗疏释之一,然窃以为上不及宋子璿疏之精,下不及清续法疏之博也。
五、《金刚经》一卷
是经自姚秦至唐,凡有六译,而通行以姚秦鸠摩罗什译为最著。自唐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由《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得悟,复用此经以诫门徒。禅宗遍天下。此经亦盛,不唯益慧,且增福德。持诵之者,感应灵异,唐人有《金刚经集验记》,乃至宋、明、清皆有灵验之传记。是故人人持诵,家家传习,不唯佛教奉为圭臬,即外道异宗,亦复尊重,坛批乩语,伪妄百出,此为习此经者所不可不慎也。其注解有西土四论:一、无著菩萨之《金刚经论》三卷,二、天亲菩萨之《金刚经论》三卷,三、功德施之《金刚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四、金刚仙菩萨之《金刚经论》十卷。至于中土疏释,天台宗有隋智顗之《金刚经疏》,三论宗有隋吉藏之《金刚经疏》,慈恩宗有唐窥基之《金刚经赞述》,贤首宗有唐智俨之《金刚经略疏》,禅宗有明曾凤仪之《金刚经宗通》,至于明宗泐之《金刚经注解》、德清之《金刚经决疑》、智旭之《金刚经破空论》,亦可为人门之参考。至于世传之《五十三家注》,及《僧肇注》,《六祖注》,皆为疑伪之书,不可寓目。世之传本,皆有三十二分,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科,可以为旁通世俗之助。至于正诠教理者,多依无著二十七疑之例者也。
六、《法华经)七卷
《法华经》者,如来大宝藏之总纲也,若能明解《法华》,则于佛法教理行果之大要,可以嘹于指掌。此经先后凡有六译,三存三阙,存者为西晋竺护护译《正法华经》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隋阁那崛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而通行皆用罗什译本。至于疏解,有东晋竺道生之《法华经疏》,文字虽略,义颇精深。次则为梁法云之《法华经义疏》,法云最擅此经,当时称为“云法华”,梁、陈之际习此经者皆所宗奉。至天台宗之二祖南岳慧思禅师,证《法华》三昧,教人恒以此经安乐行为规矩,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于是天台宗以此经为根本。传至三祖智顗禅师,有《法华玄义》二十本、《法华文句》二十卷。唐释湛然作《法华玄义释签》及《法华文句记》,与《止观辅行传弘决》,世称为天台三大部,渊博宏广,非初学所能尽解。若欲知天台诠释《法华》之纲宗,可先读明智旭之《法华纶贯》及《妙玄节要》,然后者读《玄义》及《文句》也。
七、《净土十要》十卷
净土为佛教之极则,行之甚易,理观实深,是故不能了解净土之宗致,而疑惑不信者,即不可谓之了解佛教。此书为明智旭所选辑。一、智旭之《阿弥陀经要解》,二、宋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及《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三、隋智颉之《净土十疑论》,四、唐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五、明天如之《净土或问》,六、明妙叶之《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七、明梵琦之《西齐净土诗》,八、明传灯之《净土生无生论》,九、明传灯之《净土法要》,十、明袁宏道之《西方合论》。后智旭之弟子成时重刻时,合传灯二作为一要,以自所作《观经初门》、《弥陀经行仪》二种合为第三要。凡此诸书,皆净土宗典籍之尽善尽美者也,而以《弥陀要解》为第一,故列于经类中焉。
乙 论 类
研究佛教之方法,当然先经而后论,以经为佛所亲宣,而论则后人引申也。或以为论易解而经难明,往往以论为人门者,非予所敢知也,前列七经,已于佛教宗旨可以提纲挈领,若为示各宗理事之不同,择其最简而要者,各举一二种,庶可知其梗概焉尔。
一、《肇论》一卷
昔者鸠摩罗什幼时,学小乘教,后读龙树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始回小向大。及入姚秦,大传经论,宏敷教义,亦以此三论为宗,此三论宗之由来也。僧肇为从罗什最久。故所得独深,所作论凡四篇,总名曰《肇论》,一、《物不迁论》,二、《不真空论》,三、《般若无知论》,四、《涅槃无名论》。其文章之秀美,两汉而后,无此佳构,信所谓有德者必有言者也。以义理之深邃难解,世鲜读者,今有陈慧达之《肇论疏》三卷、唐元康之《肇论疏》三卷、宋净源之《中吴集解》三卷、遵式之《肇疏论》六卷、下至元文才之《肇论新疏游刃》、明德清之《肇论略解》,皆可为研究此论之助,而以陈唐二疏为尤要焉。
二、《隋自意三昧》一卷
天台宗以观心为宗,须与一切事相义理,观解无碍,触境不迷,方为成就,故摩诃止观为天台之义海。然如斯大部,非初学所能窥,而摩诃止观之初,前述行大行之要,是中劝修四种三昧,《隋自意三昧》为其一。此书乃南岳慧思禅师所作,举凡天台一切止观法则,无不从斯流出。可以为始行之阶渐,可以为大部之纲目,善能充之,无远不达。智颤之《觉意三昧》,亦与此书相类,可参考也。
三、《百法明门论》一卷
四、《唯识三十论》一卷
自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是为法相宗在东土之初萌;元魏佛陀扇多、菩提留支译《无著世亲诸论》,而法相宗始苗;陈真谛译《摄论》《俱舍》,而法相宗始秀;至唐玄奘至西土归,是为法相宗之成实矣。法相宗之根本典籍,所设一本十支,一本者,《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是也,十支之中,《百法明门论》略陈法数,《唯识三十论》高建法幢,最为简要,皆世亲所作,玄奘所译。《百法论》有唐窥基之《注》二卷,普光之《疏》二卷,昙旷之《义记》四卷,《唯识三十论》有唐失名之《要释》一卷。明解此二论,可以知法相之体义矣。
五、《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
华严宗肇始于唐杜顺禅师,开发于智俨法师,大备于法藏国师。此书乃智俨承杜顺和尚说而撰,阐扬华严教义,一切典籍,此为鼻祖。贤首一宗以六相十玄为总纲,明事事无碍,主伴无尽之旨,穷诸法之体相,彰果德之圆备,唯此为极。惜无疏解,可用贤首之《金师子章》、《华严指归》、《华严教义分齐章》及澄观之《华严悬谈》以为参考也。
六、《六祖坛经》一卷
自魏达磨西来,传佛心印,以《楞伽经》为宗,五叶相承,或讲或释,其时与天台、贤首,尚无俨然隔绝之畛畦。至六祖教人离文字修,直指心性,于是宗、教二途,不相融通。六祖初不识文字,此为六祖在广州所说,而弟子所记。在唐时,各弟子所传即互有不同,至宋时更有附益,实所难免,然其大旨、主要辞句则未尝或易,欲知禅宗安心之法,则此书为最明显。然禅宗之要,在于离心意识而真参,是故以心意名言测度者,往往流于伪妄。儒、道之末流,多引用禅理以为证明,然自禅宗观之,彼皆似是而实非。其主要关键,在于佛教以人法二无我而宗,而儒、道处处执我故也,至于大珠《语录》,黄蘖《传心法要》,亦可以为参考。
七、《心赋注》四卷
禅宗自五祖下分为南北二宗,南宗慧能,世称六祖,北宗神秀,再传而绝。六祖之后,渐分为五家,一临济,二曹洞,三沩仰,四法眼,五云门也。而法眼一家,以六相为宗,故兼本《华严》,是以传至永明延寿禅师,集百部经论,述《宗镜录》一百卷,为教海之提纲。又有《万善同归集》、《心赋注》等诸作,是故欲借文字因缘于禅门得人处者,唯有依于永明矣。此赋诠释心性,最为善巧,禅宗以明心见性为主者,能于此赋精思深研,庶几近之。
八、《弘法大师杂注》八卷
密宗自东晋昙无兰等传东土,下至唐金刚智善无畏西来,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不空三藏得之而大盛,不三世而衰歇。独日本空海大师入唐,从不空弟子惠果受五部灌顶,返于东瀛,立真言宗于高野山,传授至今不衰。是故欲知密宗教义之梗概,唯有从空海之著述得之。所著作凡数十种,总名曰《弘法大师全集》,今选其简要者八种:一《秘密三昧耶佛戒仪》,二《即身成佛义》,三《声宗实相义》,四《畔字义》,五《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六《十八契印》,七《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八《遗诫》。若欲广知密宗一切教相事仪之根本,则可读唐一行大师之《大日经义释》十四卷也。
九、《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二卷
密宗传人中华,有三时期,初为东晋,次为唐代,末为元代,即喇嘛教是也。喇嘛教义,虽于明时宗喀巴祖师广为阐发,立为黄教,而其典籍,中土译者至鲜,间有二三册,亦限于仪轨。此书为辽道殿所作,以密宗与贤首相比而论,由此可知喇嘛教义之心要也。
十、《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佛教律宗,自限于比丘之研究出家戒律,而佛之嘱付:一切在家信奉佛教者,不得读出家律。故大乘律宗,对于在家律仪,以忏悔为主,如《文殊悔过》、《五悔法门经》等。此忏乃梁武帝集诸经论而成,当时颁行各寺,每年终时,一度修建,诚可为佛教灭罪生善之津梁,而中土大乘律宗之唯一佳作也。近代释谛闲法师有《随闻记》十卷,解释此忏甚为明显,可以参致。至于末世,专以此忏为修福荐亡之用,实以其内容之精神,在古时自有真实之用意也。
十一、《三昧水忏》三卷
此忏宗唐懿宗时,悟玄国法师身婴疾病,得愈之后,撰此忏法,以为灭恶生善解怨除结之本,与《慈悲忏法》,同为大乘律宗之要籍,而佛教克己复礼之功夫也。近代释谛闲有《水忏申义疏》,可以参考。
以上共凡十八种六十七卷,而疏释不计焉。至于关于名相之索引,则有《法界次第初门》、《教乘法数》、《佛教小辞典》、《佛教大辞典》等。关于史迹之考证,则《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补续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等,及近人所作《佛说概论》、《佛教史》,皆可涉猎,不复具列矣。
(载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北京佛教会月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古人教我们隐恶扬善,看到众生好的这一面,我们要赞叹他、鼓励他;见到他恶的那一面,不说他,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去忏悔,这是养我们自己的厚道。“隐恶扬善”,扬就是赞扬,人家有好的地方要赞叹,见到人家有过失的地方一字不提。我们都能够这样去做,社会的风气必定慢慢会淳厚。作恶的人,有时候也会做一点好事!好事你就赞叹,恶事不提,到后来他会生惭愧心,“你看看这些人对我多好,我做了小小的好事就赞叹,我做那么多坏事,你看他们都不说”,他慢慢会反省,会改过自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