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崇拜三联趣话


2014/9/7    热度:285   

弥勒崇拜三联趣话
  文 / huajian
  暇日无事,邀友人遣兴名刹古寺兴善寺。观瞻了大雄宝殿,踱步至近旁的弥勒佛殿。友人端详楹联,沉思片刻,哑然失笑。我不解其意,请道其详。他故作神秘之态,说:“这一幅弥勒联语曾经救我于危难之中呢!”言罢哈哈大笑。
  下面是友人自述。
  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吧?我们学院奉上级指示,开办了几期厂矿企业职工干部学历补习教学班。一下子拥进那么多学员,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后勤工作都捉襟见肘,难题太多了。寒冬来临,食堂餐饮,教室、宿舍的取暖等问题成堆。财力有限,连日常开水供应都难以满足需要。两个外省、市委培的教学班闹事,蹲在宿舍拒绝上课,给校方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学校及时解决校园生活问题。校办、教务处、总务处的干部几次婉言劝解协调,都碰了钉子。我作为一院之长,生怕事态扩大造成不良影响,急得团团转。没奈何,只得挥舞校规党纪这把尚方宝剑,给学生党、团支部下了死命令:党、团员不上课者全部考查处分,必要时通知罢课学员原工作单位进校领人!党、团员带头到教室听课去了,可是大部分学员仍然坚守宿舍,但阵容明显松动了。学生代表来到办公室,请我去学生宿舍谈判。我心中暗喜,赶快去了。当场作了不少承诺,也轻描淡写地批评了几句。有几位学员不无忧虑地说:“请院长郑重表态好吗?”我说:“我已经表态了呀!”学员说:“将来我们带回工作单位的鉴定,怎么写呀?”我心中全明白了,反问道:“你们去过兴善寺么?”团支部书记插话:“星期天组织游园活动,去过了。”我说:“弥勒佛殿前有一幅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难道你们还需要别的回答吗?”满宿舍一片哄然大笑。在笑声中我悄然退出了学生宿舍,一连几日紧绷的心弦,在渐去渐远的笑声中松弛下来。第二天,学员们全部到教室听老师讲课去了。
  听完友人的叙说,我心存困惑:“罢课的学生都是委培的成年人,就那么相信你引用弥勒联语所作出的承诺?”友人面露狡黠得意之色,呵呵一笑说:“我摸透了学员的心思,不过是借用弥勒联语传递了校方不追究此事的信息,消解罢课学员所谓秋后算帐的隐忧。学员们是信赖我的。当然,更令他们信赖的是,我已指令各处、室限期整改,纠正失误,举办师生联谊恳谈会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这才是我的底牌呀!至于弥勒佛的这一幅楹联嘛,也起了息事宁人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文化的力量,哈哈……”受到友人情绪的感染,我对弥勒佛的法力不禁肃然起敬。
  雅兴渐淡,顿觉游情少。意犹未足,离却古香古色,檀香味浓浓淡淡的兴善寺,乘坐出租车,又去电子城步行街“天下第一碗”的老孙家,品尝香溢古城的羊肉泡馍。四小碟清真凉菜,一杯啤酒,谈论宴殊、宴几道父子,吟哦“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的词句,唏嘘之余,在雕梁画栋之下,执手话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归书房,满脸堆笑的弥勒坐像依然在眼前晃来晃去,诱惑着我在书架之前忙活了一阵子,乱翻了几本关于弥勒佛的书及相关对联。嗬!仅联语就有200余条之多,可谓洋洋大观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当孩子尚在牙牙学语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就教会孩子背诵唐诗。诗词歌赋是炎黄子孙的特有文化修养,古老的诗歌如同古老的中国。而对联从律诗绝句衍化生出,独立门庭,形成了民族古老文化的一支细流,隐藏着深邃的民族智慧和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微言精义,伴随人们游弋生命绿野和渺茫旅程。弥勒联语就是诗歌园地中焕发异彩的一枝奇葩,象征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或民俗文化,点点滴滴凝结成弥勒崇拜。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宗教范畴,渗透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连诸如友人这样当代颇有名望的教育家也在困厄之时,借来弥勒的聪明才智化解僵持对抗的矛盾。
  其实,见怪不怪,人所共知,佛教经典富有哲理性,因为它本身就属于哲学。《见闻随笔》中有一幅弥勒联语,上联是:“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自寻烦恼”;下联是“坦荡荡,在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这一幅对联是清代学者王仙溪、齐学裘两个人凑出来的。有人说将“共乐升平”改为“皆大欢喜”更为贴切。其实,改与不改都不伤大雅,这一联语充满禅机。西安兴善寺与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殿的楹联无一字之差。原创作者不易考证。联语意境超凡脱俗,气度恢宏、胸襟宽阔,海纳百川,与《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颇有意气相通之处,也与弥勒佛灿烂的笑容,袒露的肚腹相暗合,谐谑的语调内含彻悟。王仙溪与齐学裘凑起来的对联,平实之中透空灵,尘世万象涵盖人生;一条空布袋装入大千世界,空就是有,有即是空,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全作了逢场作戏;鸡毛飞上天依然和泰山一般重,举重若轻,充满辨证思维;大有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气势,是对一无所有和无所不有的精神超脱和难以窥测的永恒满足。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弥勒佛与孔圣人门庭不同,在精神理念上却如出一辙,令人称叹不已。也许,哲人的深奥就在此处?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而已。
  “在布袋中”这一句,涉及弥勒佛的出典、身世及其在中国的遭遇。佛教有五个著名的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菩萨,一般认为是大乘佛教兴起时产生的概念。早期佛教认为三世各有一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佛,未来世的弥勒佛。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的未来佛。菩萨是指佛在成佛之前拒绝成佛以帮助众生的那个阶段,释迦牟尼在悟道之后、成佛之前那个时期也是菩萨。《阿含经》里说,弥勒佛出生时,天高地阔,阳光明媚,花香浓郁,果味甘甜,国泰民安,百姓善良,人人长寿。其父名修梵摩,是朝廷重臣;其母名梵摩越,是王室公主。他出身婆罗门王公贵族,在等级森严的古印度是最尊贵的名门望族。弥勒佛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据佛经说他住在兜率天宫,《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记述了弥勒佛的许多故事。弥勒是姓,意译作慈氏菩萨,音译弥勒(他的名字意译阿逸多,音译无能胜)。从梵文译成汉语叫梅旦利耶。季羡林先生说,梵文的梅旦利耶译成吐火罗语后念弥勒,弥勒是从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而这个词又和梵文的慈悲一词音相同,所以又称作慈氏。弥勒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将在人间继释迦牟尼之后成佛,所以又称“一生补处菩萨”。
  对应中国历法,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圣诞。中国佛教寺院里的笑佛弥勒,却另有来历,他与“布袋和尚”契此有关。传说唐末五代梁朝时,浙江奉化有一位禅宗游方僧,名叫契此,自号长汀子。他身体肥胖,常以木杖挑背一条口袋,出入闹市街巷,行走化缘,什么都要,语无伦次,疯疯癫癫,自称是弥勒佛转世化身。人称“长汀布袋师”、“布袋和尚”。又因他时时笑口常开,喜欢自在,有人称“笑和尚”。契此和尚圆寂时留下了《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于是人们逐渐相信了契此就是弥勒佛化身。后来寺庙里的弥勒佛就以“布袋和尚”的形象造型。只有大肚如弥勒,才可以容天容地容万物,把欢乐和好运带给众生,所谓“大肚能容天下福,笑口常开万家春”。
  广东韶关宝林山下的著名佛寺南华寺,供奉的弥勒佛就是以“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塑像一脸笑容,专心致志等待布施。楹联的上联是“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时,将何物供养?”下联是:“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处,有什么来由”。杭州灵隐寺弥勒联语是明代余昂所题,与南华寺弥勒楹联内容字句基本相同,显然是出于同一手笔。此联不无热嘲冷讽的语气。联语以调侃的口吻,两度设问,一问檀樾,二问头陀,用语谐趣而不辱佛,告诉众人,处世要大肚宽肠,拥有慈善心和欢喜心。中国自古就有三教九流的说法,佛教在它的故乡古印度就繁衍出众多的流派。以流派而论,弥勒佛塑像出现种种不同的版本,以及百花齐放的楹联,并非咄咄怪事。人类居住的地球村丰富多彩,世界上本来就存在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此而已。即如灵隐寺和南华寺的弥勒联语,使人觉得“布袋和尚”滑稽可笑的外表,包裹着一颗晶莹明亮的智慧心。
  “布袋和尚”自称是弥勒转世不是唯一的一个。《资治通鉴》记载,中国古代史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转世化身。武则天利用佛教轮回转世的理论,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之理论基础。武则天把弥勒信仰与政治相结合,是一个历史特例。唐初,弥勒信仰盛行一时,唐玄奘开始就是虔诚的弥勒信徒,极为推崇唐玄奘的唐高宗、武则天也都是弥勒信徒。信仰弥勒的白居易还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白居易写了类似决心书的四句话: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生,一时上升。崇拜弥勒的信徒都渴望到达弥勒净土。据钱文忠教授研究考证,古印度的弥勒信仰是世界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弥勒菩萨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和尊崇,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与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并产生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弥勒信仰的衰亡,是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竞争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难,给人们带来美好愿望和希望的未来佛,早已化为民间反抗斗争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以弥勒佛的旗帜反抗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唐玄宗下令禁止弥勒信仰。唐朝开元以后,汉族之中的弥勒信徒急剧减少,渐渐默默无闻。
  弥勒崇拜的兴盛衰亡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宗教信仰又是一种历史文化。遍及山峰、寺院的弥勒塑像就是这种历史文化的宗教遗迹,而繁花似锦、琳琅满目的弥勒联语正是弥勒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本文引述的三幅弥勒联语,不失为弥勒信仰的精粹,“笑和尚”在朗朗天日之下,高堂大殿之上,以此昭示警世,借文人的妙笔,透过凡人的目光,笑面人生,从而使人生充满光明、温暖、魅力和力量。佛教禅理认为:人人可以成佛——满面春风、阳光灿烂的弥勒佛告诉凡人的,就是这一句话。
  2007、12、13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条件是什么?量要大。斤斤计较,心量很小的人,学佛很难成就;真正学佛的人一定度量很大,什么都可以包容。见到冤家对头,这个人天天想害你,你对他还是笑脸相迎,这才是学佛人真正的样子。“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我们心要平等,量要广大,要能包容,要笑脸迎人。你看弥勒菩萨把这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我们供弥勒菩萨像,不是装饰品,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膜拜,它不会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学“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