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台山在市民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


2014/9/7    热度:532   

试论五台山在市民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
马书田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里即已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由于历代精心经营,五台山佛寺建筑在四山中最为雄壮宏大,造像也最为精美。五台山还是我国唯一一处显密合璧的道场,喇嘛教领袖曾在此修行多年。凡此种种,五台居四大佛山之冠,当之无愧。
在世俗心目里,诸多佛山中亦以五台山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这除了前面提到的五台众多之“最”,其本身所具有特殊重要的佛教地位之外,还与数百年尤其明清以来,市民文学对其着力渲染与推崇密不可分。
五台山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与市民文学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市民文学的作者们要借五台山的大名,来提高作品有关人物的声望和地位,使这些人物形象更有来头,更为丰满,更有影响。其中有些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文学人物;而这些文学人物出现在拥有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话本、通俗小说、各种戏曲、说唱等市民文学作品里,也进一步使五台山名声大振,远播四方。
与五台山有关的最著名的文学人物,当属《杨家将》中的杨五郎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杨家将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喜闻乐道的传统故事之一。从杨继业父子殉国后不久,即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已历千年而不衰。杨家将小说是杨家将故事的集大成者。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文人将话本、杂剧、口头传说中的各种杨家将故事加以整理改编而成。杨家将小说流行于世的主要有两种:《杨家府通俗演义》和《北宋志传》,二者内容大同小异。民间通俗的叫法则是《杨家将演义》。
小说中涉及五台山和杨五郎的情节不少,第15回、16回,宋太宗去五台山还愿,后被围太阳,杨家父子救驾,死的死,伤的伤,五郎延德冲出重围,取出五台山智聪长老赠与的小匣,内有剃刀、度牒,遂投五台山出家去了。第25回、26回,孟良奉杨六郎之命去五台山借兵,五郎率五六百僧兵下山,大败番兵。第35回一38回,孟良去五台山请五郎和尚下山协助破辽天门阵,五郎提出要得穆柯寨中降龙木作成斧柄,方可破阵。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得到此木,助六郎等大破天门阵,对众人道“佛缘未满”,又回五台山做和尚去了。第4l回,八王和十大朝官被围,五郎暗送草救援,后应孟良相请,率僧兵千余解围。
在总共50回的小说中,涉及杨五郎的故事多达十来回,出家后皆在关键时刻出场,而且十分露脸,五郎的主要活动是以五台僧人-准确地讲是五台“僧将”的身份登场,这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杨家将演义》所演故事,绝大部分史书无载,这与《三国演义》的“七真三假”不同。杨五郎虽有其人(《宋史》作杨延环,《十国春秋》作杨延瓖,与《杨家将演义》作杨延德各异),但其出家五台山事,只见于戏剧与小说中.对此一直存有争议。从另外一些史料来看,杨五郎与五台山的瓜葛确有一定历史依据。
五台山很早就有寺僧习武传统,宋代即已有众多武僧。《宋史》卷二八五、《冯行己传》:“皇佑中(宋仁宗时),五台山寺调厢兵义勇缮茸,为除和籴谷三万。”可见宋时五台山和尚很多,且有武艺。五台山曾以高超武功名扬于世。清光绪《五台县志》称:“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其次为伏牛,其次为五台。”五台的武功又以杨家枪最著。明《筹海图编》卷十一《僧兵》云:“五台之枪,.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以五台山僧善杨家枪,调征倭冠。”杨家枪即杨家三十六路花枪,又称“梨花枪”,为天下十七家枪之一,“天下盛尚之”(《小知录》)。所以五台武功与杨家密切相关,而赫赫有名的五台杨家枪,据传即杨五郎所传。
五台山在北宋末确实出现过僧众英勇抗击异族侵略之事。靖康元年(¨2E),五台山僧正司僧正真宝长老曾率僧兵救援被金兵围困的代州城,未成,后于五台山率众英勇抗击金兵,力尽被擒,大骂敌人,引颈受戮。五台僧众显示了高尚的爱国精神和气节。此事载于《宋史.僧真宝传》。《清凉山志》说,真宝乃五郎的传法弟子。
五台山的杨五郎和杨家将遗迹及有关传说也有不少,碧山寺有一明代石刻题诗,为“百岁老僧”作,其一云:
眼昏不辨天花落,口说前朝事可凭;铁棒五郎曾护驾,铜台大显五台僧。
据说五郎出家先到碧山寺,后又到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寺在宋代为五台十大寺之一,睿见主持,即杨五郎的师父。五郎成为此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百姓们叫它“五郎庙”。庙外山上高台,人称一“五郎阅兵台”。’此庙东侧曾有规模可观的五郎祠,祠内和兴国寺内都供有五郎像,可惜寺祠均已毁掉。民国时,碧山寺内尚有五郎的战袍,现只有五郎的两段半截铁棍存于显通寺。在龙泉寺西北,有一杨令公塔,传为五郎所建,葬父亲忠骨于此。龙泉寺创建于宋代,原为杨家将家庙。在五台山区有个下汇村,原名“五郎城”,村内有太平兴
国寺的下寺,这里又叫“杨五郎和尚庄”。 .
此外,早在南宋说唱艺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杨令公》和《五郎出家》(罗烨《醉翁
谈录》甲集卷一),可惜已佚。
凡此种种,杨五郎五台山出家事,绝非无稽之谈,倒是基本上应予认定。不过,杨五郎在民间的影响,主要不是作为历史人物,而是作为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人物登场的。历史人物杨五郎语焉不详,单薄的很,而文学人物五郎和尚却极其丰满,浑身是“戏”。
至于影响更为广泛的《水浒传》中鲁智深,则完全是一个文学人物。作为《水浒》人物,鲁和尚出现很早,但他一登场就是作为文学人物出现的。鲁智深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主一,杨州评话中,就有《鲁十回》,与《林十回》、《武十回》:、《宋十回》、《卢十回》、《石十回》平分秋色,跟宋江、卢俊义、林冲、武松、石秀等同属第一等主要人物。“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故事脍灸人口,广为流传。这位花和尚也成为最受群众欢迎喜爱的英雄好汉之一,同杨五郎一样,鲁智深的主要活动也是以五台山和尚身份出现的。 .
鲁智深、杨五郎作为古代英雄特别是佛门好汉的典型形象,他们的英雄性格,鲜明地体现出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而塑造他们的典型环境,即包括避难出家的五台山。他们的“情愿”出家,完全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而出家后的人物更增加了英雄的悲壮色彩。
杨、鲁二人与五台山有关的故事,除集中在《杨家将演义》和《水浒传》里以外,还大量出现在话本、各种戏剧、说唱文学中。因篇幅关系,择要选录如下:
《五郎出家》(亦名《五台山》),南宋有此话本。京剧、湘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均有此剧目。汉剧有《大五台》(《五台会见》)。京剧、汉剧、川剧、桂剧、湘剧、滇剧、秦腔、同州梆子等均有此剧目:柳子戏有《盗骨会兄》。
《天门阵》,京剧、川剧、汉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均有此剧目。
《醉打山门》,京剧、秦腔、柳子戏、河北梆子、豫剧均有此剧目。
《醉打山门》,京剧、秦腔、柳子戏、徽剧、绍兴乱弹、婺剧、湘剧、桂剧、川剧、滇剧等有此剧目。鼓词中的子弟书、京韵大鼓、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岔曲、单弦、杂曲、莲花落等说唱中均有这一段子。
《花和尚》,宋代话本。杨州评话有《鲁十回》。粤剧有《鲁智深出家》.秦腔有《花和
尚》等。
通俗文学的普及和传播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它们拥有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拥有数量最为广大的群众。市民文学把五台山文学人物的突出代表鲁智深与杨五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典型。
杨五郎与鲁智深成为群众十分喜爱的角色,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市民文学的主要对象是市民阶层和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爱僧分明,有一定民主性。杨家将前赴后继反侵略、卫家国的英雄行为,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对民族压迫和掠夺战争的愿望,而倍受钦佩和景仰。杨五郎虽遁入空门,但从未忘记国忧,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高尚的爱国精神尤为感人。每当国家危难之际,人民群众总盼望着能有杨五郎、.六郎式的英雄好汉出世,抗击侵略,保家卫国。鲁智深则是作为另一类典型人物,即扶弱抑强,安良除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好汉受到广大市民和农民群众欢迎的。不公平的社会,无权的地位,使受迫害的小民常常处于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悲惨处境,他们迫切盼望鲁智深式的好汉出来伸张正义,帮助搭救自己。鲁智深、杨五郎二人的特殊身份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构成了五台山和尚的典型性格而深入人心,名扬海内外。
五台山与市民文学关系之密切,这在中国数以百计的佛教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构成了五台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用什么心态去学?老实、听话、真干。听谁的话?听佛的话、听祖师的话。经典上所说的都是佛的话、都是祖师的话。祖师是有修有证的大成就者,而这里面许许多多是佛菩萨再来的、圣贤再来的,不可轻慢,更不可随意去批评。随意批评,等于毁谤三宝。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