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及其故事研究
2014/9/7   热度:648
《百喻经》及其故事研究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 作者: 洪梅珍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硕士班,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百喻经》及其故事研究
【文章作者】洪梅珍
【指导教师】林文钦
【文章页数】351页
--------------------------------------------------------------------------------
【中文关键词】百喻经|譬喻|寓言|佛经故事|佛教文学|佛学思想
【中文摘要】《百喻经》是一部以譬喻故事演述佛法的佛教经典,全书共编撰九十八篇譬喻故事,在这些幽默的故事中都寄寓着佛法的精妙奥义,将佛法与愚痴故事巧妙融合,寓庄严隆重于幽默谐趣之中。它的每一则寓言皆由故事与佛法教诫两部分组成:作为先导的故事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多以生活事件为题材,故事本身就寄托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智慧,值得细细咀嚼品味。就宗教的教诫而言,此部分才是经典撰集的目的所在,因此,教诫的内容涉及了佛教的思想内涵,也提示了经典所欲训示或教勉的对象。
由于《百喻经》在文学、佛学、教育上都有其作为经典的价值,因此,本论文希望能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从这三个面向从事《百喻经》专经之研究,希望透过对《百喻经》及其故事所做的全面性整理与分析,呈现出此经典较为完整的轮廓与面目,并对于其在汉译佛经中的地位与价值给予适当的品评。
本论文共有六章,各章研究的内容与重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动机、研究目的、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百喻经》析论:此章旨在论述《百喻经》的一些基本问题:经名释义、佛典类别、编撰者与汉译者的介绍、成书年代的两种说法、历代经录记载情况、现存版本概况、各版分卷与篇次、全经的组织结构,以及近世传译与发展的情形等,皆加以分析说明,以建立论文研究之基础。
第三章《百喻经》故事的文学特质:本章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切入,就作为“先导”的“故事”着手,分析《百喻经》故事所具备的文学特质有以下几点:(一)以寓言作为载体(二)形式简洁精练、结构严谨完整、文字撰写模式类近(三)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富印度当地色彩,主题单一新奇(四)以人物类形象为主,具类型化与简括性,语言质朴,个性多样(五)寓庄于谐的艺术风格与写作手法(六)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思想,针砭人性贪、瞋、痴的各种缺点。
第四章《百喻经》教诫的对象与内容:本章从佛学的角度切入,就作为“主体”的“佛法教诫”进行整理,分析《百喻经》在教诫的部分所训示的对象与内容有:(一)对外道邪见异说的批判(二)对教内四众弟子的教诫(三)对一般社会大众的宣教(四)宣说佛教义理与思想。从分析中得见,《百喻经》针对不同的对象在宣讲的内容上亦有所偏重,说法重点不尽相同;而藉由本章的统整,我们归纳出经中宣说的教理不外四圣谛、三法印、中道思想、业报轮回、伦理思想、大乘思想等,大抵符合佛陀原始说法之内容。
第五章《百喻经》的地位与价值:本章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百喻经》的地位与价值:(一)《百喻经》在汉译佛典中深具特色与代表性,它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与佛教发展的概况,展现譬喻佛典的特色与宣教的价值,在汉译佛经中有其特殊的成就与代表性。(二)《百喻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上,对中国寓言文学、小说文学、汉语词汇等方面都有其不可磨灭的的影响与价值。(三)《百喻经》在现代生活中仍为各界所青睐,尤其在教育界更是如此,故本章亦从其可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启发智慧的心灵资粮三方面来阐述它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
第六章结论:本章总结论文研究之发现与心得,针对前文各章之研究给予综合性的评述,肯定《百喻经》是寓言文学之宝、譬喻佛典之宝、生活菩提之宝,最后并以诗偈总结研究之心得。
--------------------------------------------------------------------------------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 3
第三节 文献探讨 5
第四节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百喻经》析论9
第一节 经名释义与佛典类别..9
一、 经名释义9
(一) 原名与别称 9
(二) 释“喻”义 12
(三) “百”喻之说 13
(四) 称“经”基础 15
二、 佛典类别17
(一)在十二部经中的类别 17
(二)汉译佛典中的“譬喻”21
(三)佛教譬喻文学之代表 24
第二节 编撰汉译与成书年代26
一、 编撰汉译26
(一)编撰者:僧伽斯那 26
(二)汉译者:求那毘地 29
二、 成书年代32
(一)公元二、三世纪之说 33
(二)公元四、五世纪之说 37
第三节 经录记载与版本概况39
一、 历代经录记载39
二、 现存版本概况52
(一)写本 52
(二)刻本 55
第四节 卷数篇次与全经组织59
一、 各版分卷与篇次59
二、 全经之组织结构66
(一)序分 67
(二)故事 68
(三)偈颂 69
第五节 近世传译与发展概况71
一、 学者的提倡与重视71
二、 译注与发展之概况73
第三章《百喻经》故事的文学特质a77
第一节 以寓言作为载体77
一、 寓言的义界78
二、 寓言的特质83
(一) 寓言的文体特质 83
(二) 寓言的民族特色 85
三、 寓言的功用86
第二节 形式结构之特色88
一、 以四言句为主,篇幅短小88
(一)四言为主,简洁精练 88
(二)篇幅短小,情节紧凑 90
二、 结构严谨完整,体例一致91
(一)故事结构之分析 92
(二)故事结构之举例 93
三、 各则文字撰写模式相类近99
(一)故事开端的撰写模式 99
(二)训示开端的撰写模式 100
(三) 训示结束的撰写模式 101
(四) 撰写模式的举例说明 101
第三节 故事取材之特色103
一、 取材于现实生活103
二、 富印度当地色彩106
(一)表现印度之风土特色 106
(二)反映印度之社会生活 106
(三)反映印度之风俗信仰 107
三、 主题单一且新奇108
第四节 寓言形象之特色109
一、 以人物类形象为主109
二、 具类型化与简括性111
三、 语言质朴个性多样113
四、 配角的类型与作用115
第五节 寓庄于谐之风格118
一、 构思奇诡,滑稽幽默119
二、 情节曲折,结局突兀123
三、 巧譬善喻,对比夸张126
(一)巧譬善喻 126
(二)对比鲜明 128
(三)夸张突出 129
第六节 哲理思想之丰富131
一、 针砭人性的贪吝势利132
(一)贪求妄有,求全尽失 132
(二)贪小失大,得不偿失 133
(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135
(四)好争财物,斤斤计较 136
二、 针砭人性的瞋恨怨怒138
(一) 虚荣好胜,相互憎妒 138
(二) 讳闻己过,恼羞成怒 140
(三) 迁怒怨怪,猜疑报复 141
三、 针砭人性的失识无知142
(一) 不明本质,违反规律 142
(二) 不明因果,舍本逐末 145
(三) 违机失时,后悔莫及 147
(四) 闇于自知,以愚为智 149
(五) 迷执虚妄,不察真相 151
(六) 盲目行动,目的不明 154
四、 针砭人性的固执僵化156
(一) 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156
(二) 纸上谈兵,无法活用 159
(三) 斫树取果,手段僵化 160
(四) 执一废百,玉石俱焚 161
五、 针砭人性的背信狡辩161
(一) 背信弃义,损人利己 161
(二) 谎骗狡辩,故弄玄虚 163
六、 针砭人性的软弱逃避164
七、 真心助人,不求回报167
第四章《百喻经》教诫的对象与内容169
第一节 对外道邪见异说的批判171
一、 批判外道窃取佛法173
(一) 窃取佛法,不知法相 173
(二) 为得利养,不肯实修 174
(三) 僻取佛理,不持佛戒 175
二、 批判外道不修正行176
(一) 妄修苦行,徒增烦恼 176
(二) 恣意行乐,不得解脱 178
(三) 迷于邪说,不信正教 179
三、 批判外道不当见解181
(一) 偏修分别论 181
(二) 执着于边见 183
第二节 对教内四众弟子的教诫185
一、 当精勤修敬三宝185
(一) 依佛法次第修行 186
(二) 依僧师谦虚受教 187
二、 当具修信戒定慧189
(一) 勿贪着名利五欲 189
(二) 犯戒要诚心忏悔 192
三、 二乘当兼容并蓄194
(一) 二乘勿相互攻讦 194
(二) 三乘终会归一乘 195
(三) 贬抑小乘阿罗汉 197
第三节 对一般社会大众的宣教198
一、 勉人勤行布施198
(一) 当信布施功德 198
(二) 行布施要及时 200
(三) 行布施要如法 201
(四) 以布施治贪吝 203
二、 勉人修善持戒204
(一) 要及时修善止恶 204
(二) 犯戒要诚心忏悔 206
(三) 不因贪欲而毁戒 208
(四) 不杀害有情众生 211
(五) 慎防口过不妄语 212
(六) 不讥毁三宝 214
(七) 不瞋恚怨怒 215
(八) 不憍慢贡高 216
(九) 不饮酒放逸 217
(十) 不妄行非法 217
三、 勉人修习正法219
(一) 精进行菩萨道 219
(二) 珍惜难得法缘 220
(三) 不信外道邪说 222
(四) 依良师习禅法 224
(五) 远离颠倒妄想 225
(六) 离烦恼摄六根 228
第四节 宣说佛教的义理与思想229
一、 四圣谛230
(一) 苦谛 230
(二) 集谛 231
(三) 灭谛 231
(四) 道谛 232
二、 三法印234
(一) 诸行无常 234
(二) 诸法无我 235
(三) 涅盘寂静 235
三、 中道思想236
(一) 苦乐中道 236
(二) 有无中道 237
(三) 断常中道 237
(四) 无记中道 238
四、 业报轮回239
(一) 十二因缘 239
(二) 业报轮回 240
五、 伦理思想242
(一) 平等观念 243
(二) 克己观念 243
(三) 慈悲利他 244
六、 大乘思想244
(一) 会三归一 244
(二) 对法的认知 245
(三) 涅盘的认知 246
第五节 小结247
第五章《百喻经》的地位与价值..249
第一节 在汉译佛典中深具特色与代表性249
一、 反映印度社会与佛教发展概况249
二、 展现譬喻佛典特色与宣教价值253
三、 与相关佛典比较突显汉译成就254
第二节 在中国文学发展上的影响与价值268
一、 《百喻经》与中国寓言的发展270
(一)《百喻经》与先秦时代的寓言271
(二)《百喻经》与魏晋南北朝寓言274
(三)《百喻经》与隋唐以后的寓言278
二、 《百喻经》与中国小说的发展282
(一) 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284
(二)《百喻经》于小说创作之功285
(三)《百喻经》与《阿Q正传》286
三、 《百喻经》与汉语词汇的发展288
第三节《百喻经》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291
一、 可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291
(一) 提供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 291
(二) 促进佛教儿童寓言的改写 293
(三) 促进儿童佛教文学的发展 295
(四)《百喻经》图画书之举例 296
二、 可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299
(一) 寓言教学的教育功能 299
(二) 经典在教学上的应用 300
三、 可作为启发智慧的心灵资粮..302
第六章 结论307
参考书目315
附录一:甘肃藏敦煌文献《百喻经》写卷样张 329
附录二:《百喻经》全文 330
--------------------------------------------------------------------------------
【参考文献】
一、藏经及目录类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1月修订版
(正编五十五册,以下按册数列出有参考之经名)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第一册
《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一册
《六度集经》吴·康僧会译,大正藏第三册
《菩萨本生鬘经》宋·绍德慧询译,大正藏第三册
《生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三册
《贤愚经》后汉·康孟详译,大正藏第四册
《撰集百缘经》吴·支谦译,大正藏第四册
《杂宝藏经》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大正藏第四册
《杂譬喻经》后汉·失译,大正藏第四册
《杂譬喻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四册
《众经撰杂譬喻经》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四册
《百喻经》萧齐·求那毘地译、僧伽斯那撰,大正藏第四册
《法句譬喻经》西晋·法炬共法立译,大正藏第四册
《维摩诘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四册
《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共法兰译,大正藏第十七册
《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大正藏第十九册
《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阿毘达磨俱社论》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顺正理论》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
《菩萨善戒经》刘宋·求那跋摩译,大正藏第三十册
《成唯识论》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福盖正行所集经》宋·日称等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菩提资粮论》龙树菩萨造、宋·施护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注维摩诘经》后秦·释僧肇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俱社论记》唐·普光述,大正藏第四十一册
《历代三宝纪》隋·费长房,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高僧传》梁·慧皎,大正藏第五十册
《经律异相》梁·宝唱等集,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出三藏记集》梁·僧佑,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众经目录》隋·法经等撰,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众经目录》隋·彦悰,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众经目录》唐·静泰,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大唐内典录》唐·道宣,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古今译经图纪》唐·靖迈,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唐·明佺等撰,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开元释教录》唐·智升,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开元释教录略出》唐·智升,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唐·圆照,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大藏经索引》第二册本缘部,大藏经学术用语研究会编集,台北:新文丰出版
公司影印,1976年
《中华大藏经》第五十一册收录之《百喻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7月上海第1版1刷
《卍正藏经》第五十册收录之《百喻经》,藏经书院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1980年
《宋版碛砂大藏经》第二十八册收录之《百喻经》,延圣院大藏经局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
《法宝总目录》高楠顺次郎编辑,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新文丰发行,1983年(共三册,以下按册数列出有参考之经录)
《宫内省图书寮一切经目录》,法宝总目录第一册
《安吉州恩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目录》,法宝总目录第一册
《平江府碛砂延圣院新雕藏经律论等目录》,法宝总目录第一册
《大藏目录》〔高丽版〕,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唐本一切经目录》〔北宋版〕,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元版〕,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明版〕,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大清三藏圣教目录》〔龙藏〕,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日本武州江户东叡山宽永寺一切经新刊印行目录》〔天海版、宽用寺版〕,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大日本校订缩刻大藏经目录》〔缩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大日本校订藏经目录》〔卍字版〕,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湖州思溪圆觉禅院新雕大藏经目录》,法宝总目录第三册
《福州东禅大藏经目录》,法宝总目录第三册
《唐本一切经目录》〔福州本藏〕,法宝总目录第三册
《阅藏知津》,法宝总目录第三册
《高丽大藏经》第三十册收录之《百喻经》,高丽大藏经完刊推进委员会编,台北市:新文丰,1982年景印高丽大藏经,据佛光星云大师惠借影印
《新编缩本乾隆大藏经》第一0七册收录之《百喻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0年
《频伽大藏经》第五十七册收录之《百喻经》,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再版
二、敦煌文献
《甘肃藏敦煌文献(第一卷)》段文杰主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孟列夫主编,袁席箴、陈华平翻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1版1刷
《敦煌丛刊初集(一):英伦博物馆汉文敦煌卷子收藏目录》黄永武主编,台北:新文丰,1985年
《敦煌丛刊初集(二):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主编,台北:新文丰,1985年
《敦煌丛刊初集(十一):苏俄所劫敦煌卷子目录一》黄永武主编,台北:新文丰,1985年
三、专书及论著
(一)《百喻经》坊刻本与译注类
《凡夫俗子——百喻经里的佛教智慧》黄明城,台南:法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百个譬喻的经》释能学,高雄县:新超峰寺,1984年4月
《百喻人生:生活中的百喻经》叶子工作室,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8月5日
《百喻故事》释圣法,台北:慈光寺发行,1998年3月3刷
《百喻故事广释》释圣法,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3年3月
《百喻经(上)》僧伽斯那等撰,福智乐园系列丛书3,台南市:和裕出版社,1995年再版
《百喻经》北京社会科学研究院宗教研究所,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1版
《百喻经》吴学琴注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1版
《百喻经》屠友祥释译,台北:佛光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4刷
《百喻经》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译,台北:新文丰,1993年6月台1版
《百喻经》僧伽斯那辑、求那毘地译,北京:金陵书画社,1981年第1版(本书据1914年鲁迅施款刊印金陵刻经处藏版原寸影印)
《百喻经——从佛经故事启迪人生》郭泰,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1月初版3刷
《百喻经今译》周绍良,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3年9月1版
《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1版
《百喻经的寓言智慧》王雅慧,台中:好读出版社,2002 年10月初版
《百喻经故事》史天行,高雄:慧光文库印经会,1993年
《百喻经故事一百则》辛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1版
《百喻经故事简说》郑艳芬,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1版2刷
《百喻经浅释》刘彦灯、范又琪,香港:明窗出版社,1993年2月
《百喻经解读》潘文良,台北县: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
《百喻经选讲》融熙法师,台北市:法王学会印行,1997年1月
《百喻经译注》蓉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2刷
《佛的智慧之花:百喻经故事新编》王子宽、陈若云改编,台北:国际少年村,2001年8月初版
《佛经故事(第一集)》圣开法师,美国:人乘佛教世界中心,1990年11月
《快谈四书》陈文新编注,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刷
《新译百喻经》顾宝田,台北市: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初版1刷
《新读百喻经》毛文芳,台北:汉艺色研出版,1993年2月初版
《道德经 百喻经俗译》刘彦灯、范又琪,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1版
《漫话百喻经》王俊嵘,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1月
《痴华鬘》伽斯那撰,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11月第1 次印刷
(二)佛教文学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谭桂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2次印刷
《人间巧喻》依空,台北:佛光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4刷
《大千世界——佛教文学》陈引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
《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吴为山、王月清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1版
《中国佛教文学》加地哲定着、刘卫星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1刷
《水沫花鬘 佛经譬喻新解》许素兰,高雄:法喜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佛教文学短论》唐大圆、姚宝贤等着,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1月初版
《佛教式的幽默》陈明见编着,台北县:世界佛教出版社,1994年4月1版
《佛教的动物(上)(下)》全佛编辑部,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佛教寓言故事》林世敏、洪文珍,高雄:慈恩出版社,1982年再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1版2刷
《佛教与中国文学》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7月2版
《佛教与汉语词汇》梁晓虹,台北县:佛光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佛经故事一百篇》张庆年编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3月台湾初版
《佛经故事百则》罗秉芬、耿予方等选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
《佛经故事精选》刘敏杰、般若主编,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1版
《佛经故事选》陈麟辉主编,台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佛经寓言的智慧》王雅慧,台中:好读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7月初版
《佛经寓言故事(一)(二)》王邦雄,台北: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5月初版2刷
《花雨缤纷——佛教与文学艺术》罗传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1版1刷
《南朝佛教与文学》普慧,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2月1版
《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陈引驰,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1版1刷
《图说佛教故事(上)(下)》张德宝等,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1月第1次印刷
《镜花水月——佛教譬喻、故事和传说》程观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版1刷
《譬喻》性滢法师,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89年5月5版
(三)佛教知识概论类
《一切经音义》唐·释元应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65年
《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蔡运辰,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83年12月初版
《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大正大藏经解题(上)》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5,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
《中印佛教思想史》宇井伯寿、常盘大定、结城令闻合着,释印海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31,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李志夫,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年11月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二册南朝佛寺志》杜洁祥主编、高志彬解题,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1月
《中国佛教百科丛书─经典卷》陈士强,台北县: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
《月印万川——佛教平等观》唐中毛,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4月2刷
《世界佛教通史上集》释圣严,台北:东初出版社,1985年2月3版
《世界佛学名著译丛1》蓝吉富主编,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8年2月初版
《出入自在——佛教自由观》林国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4月第2次印刷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嘉义市:香光书乡,1995年8月初版
《印度之佛教》印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3版
《印度佛教史(下)——大乘与密教》A.K.Warder着、王世安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33,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印度佛教史(上)——原始与部派》A.K.Warder着、王世安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32,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着、庄昆木译,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发行,2002年10月1日初版
《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5版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吕澄,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7月1日初版
《印度宗教哲学百问》姚卫群,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印度思想与宗教》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97,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台北: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台湾8版3刷
《成佛之道》印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西域与佛教文史论集》许章真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2月初版
《佛典成立史》水野弘元着、刘欣如译,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初版
《佛典汉译之研究》王文颜,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2月1日初版
《佛法——解脱的原理与方法》净行,善律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佛法概论》印顺,出版者:印顺,1971年5月重版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陈柏达,台南:和裕出版社,1999年1版1刷
《佛教典籍百问》方广锠,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7月2版
《佛教征服中国》荷许理和着、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1版2刷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林世敏,高雄:财团法人文殊文教基金会,2003年8月
《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开展》玉城康四郎主编、李世杰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4月再版
《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水野弘元着、“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编译委员会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3,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
《佛教伦理学》释昭慧,板桥市:法界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2刷
《佛教哲学》方立天,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2刷
《佛教基本知识》周叔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第4次印刷
《佛教常识问答》赵朴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
《佛教经典总论》小野玄妙着、杨白衣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元月初版
《佛教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编辑室,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1月2刷
《佛教与心理治疗》黄国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蒋述卓,江西:新华书店,1993年9月2刷
《佛经概说》慈惠,台北:佛光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佛道与中道》释印顺,台北:正闻出版社,1969年7月
《佛学新视野》周庆华,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初版
《佛学概论》姚卫群,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1刷
《佛学概论》蒋维乔,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96年4月再版4刷
《和合为尚——佛教和平观》李向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1刷
《东方佛教文化》顾俊发行,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法海慈航——佛教典籍·法系宗派》止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1版1刷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印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7月7版
《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中村元原著、释见憨、陈信宪译,嘉义市:香光书乡,1995年9月30日出版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4月修订本初版
《国学举要·佛卷》洪修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现代佛学》霍韬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1版
《圆满生命的实现——布施波罗蜜》陈柏达,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9月再版
《实相本体与涅盘境界》余日昌,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0月1版1刷
《聚散因缘——佛教缘起观》曹曙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1刷
《认识佛教》净土法门法师,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11月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印顺,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年10月6版
《学佛知津》释圣严,台北:东初出版社,1988年5月3版
《学佛群疑》释圣严,台北:东初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8刷
(四)文学类
《小说面面观》佛斯特原著、李文彬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12月修订版1刷
《小说修辞研究》李建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1刷
《小说创作论》罗盘,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2月初版
《中国人的寓言性格──创造与理解》黄汉耀编着,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初版5刷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民国丛书第二编;61,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中国文学美学》(全三册)吴功正,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1版1刷
《中国古代寓言大观(下卷)》王恒展等编,山东:明天出版社,1991年12月1版1刷
《中国古代寓言大观(上卷)》王恒展等编,山东:明天出版社,1991年4月1版1刷
《中国古代寓言大观(中卷)》王恒展等编,山东:明天出版社,1991年7月1版1刷
《中国古代寓言史》李富轩、李燕,新店市:汉威出版社,1998年8月
《中国古代寓言史》陈蒲清,板桥市:骆驼出版社,1987年8月
《中国民间寓言研究》谭达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8月台湾初版
《中国印度文学比较论文选》郁龙余,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1版1刷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雷侨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初版
《中国哲学寓言故事(二)》严北溟、严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初版1刷
《中国通史·秦汉史》傅乐成主编,台北:众文图书,1990年11月2版2刷
《中国寓言》邵梦兰,台北:幸达出版社,1999年5月
《中国寓言文学史》凝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1版1刷
《中国寓言史》吴秋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1版1刷
《太平广记》宋·李昉,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七编第三册,台北:新兴出版社,1977年
《文心雕龙读本》梁·刘勰着,王更生注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
《比喻、近喻与自喻》刘大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2刷
《先秦幽默文学论》郑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1刷
《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石云涛,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艾子后语》明·陆灼,收于《剪灯新话等九种》,台北:世界书局,1974年1月3版
《艾子杂说》宋·苏轼,丛书集成初编298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冷眼笑看人间世——古代寓言笑话》顾青、刘东葵,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
《吕氏春秋校释(上)》陈奇猷校释,台北:华正书局,1988年8月初版
《狂人日记》鲁迅,台北县板桥市:骆驼出版社,1999年12月
《儿童文学故事体写作论》林文宝,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
《幽默心理学》萧飒、王文钦、徐智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美学十五讲》凌继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1版1刷
《修辞学》黄庆萱,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9月
《殷芸小说》梁·殷芸,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九编;1,台北:新兴,1977年
《笑林》魏·邯郸淳,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九编,台北:新兴出版社,1977年
《笑林广记》原编佚名、龚鹏程导读,台北:金枫出版社,1991年4月再版
《笑得好》第六辑谐谑篇,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98,台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年
《庄子的寓言世界》颜昆阳,台北:尚友,1982年2月
《庄子集释》郭庆藩编、王孝渔整理,台北:万卷楼,1993年3月初版2刷
《通俗文学十五讲》范伯群、孔庆东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
《雪涛小说·催科》明·江盈科,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七编,台北:新兴出版社,1984年
《寓言:哲理的诗篇》顾建华,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1刷
《寓言文学理论·历史与应用》陈蒲清,台北:骆驼出版社,2001年9月
《寓言的密码》张远山,台中:好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
《敦煌俗文学研究》张鸿勋,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刷
《慈恩儿童文学论丛(一)》林良、郑明进等着,高雄:慈恩出版社,1985年4月
《极短篇的理论与创作》张春荣,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1月1日初版
《漫笑颜开》唐麒主编,台北县: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1月2版
《增订中国文学史初稿》王忠林、邱燮友等着,台北:福记文化图书有限公司,1985年5月修订3版
《谈幽默的说说写写》李慕如,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墨子》收于《四部丛刊初编子部》0二四,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嘉靖唐尧臣本
《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傅修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1版1刷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于大成主编,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8月初版
四、学位论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对治为中心》杨丽娟,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指导教授:王邦雄,2002年
《大乘佛教伦理思想研究》李明芳,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李志夫,1987年(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
《小小说教学研究》林心晖,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指导教授:何淑贞,2002年
《中国古代寓言型笑话研究》赖旬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曾永义,1998年
《中国古代童话研究》朱莉美,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朱凤玉,1991年
《中学寓言教学研究》蔡雅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潘清芳,2003年
《本生蜜经的起源及其开展》依淳,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星云大师,1984年(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年9月2版1刷)
《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释永祥,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黄永武,1986年(佛光文选丛书5511,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丁敏,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指导教授:罗宗涛,1990年(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8,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妙法莲华经譬喻文学之研究》谭惠文,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儿童图画故事书翻译原则之探讨与应用》陈宏淑,私立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郑雪玫,2003年
《明代诙谐寓言与高中国文教学研究》郭素贞,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邱燮友,2002年
《原始佛教之生命观》李宗兴,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李志夫,2000年
《唐代传奇与譬喻类佛典之关系研究》王昭仁,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陈兆南,1999年
《晚明诙谐寓言研究》陈宝玉,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指导教授:康义勇,2003年
《庄子寓言及其美学义涵研究》林秀香,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林文钦,2000年
《齐谐记、续齐谐记研究》黄碧琪,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指导教授:王忠林,1994年
《撰集百缘经及其故事研究》李昀瑾,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郑阿财,2003年
《贤愚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梁丽玲,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指导教授:谢海平、郑阿财,2001年
《隐藏与揭露──寓言的写作技巧研究》洪志明,国立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林文宝,2000年
《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梁丽玲,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郑阿财,1994年(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15,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苏轼寓言研究》于学玉,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指导教授:康义勇,1999年
五、期刊论文
《〈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蒋绍愚,语言研究,1= 42,73-78,2001年
《〈世说新语〉所表现之幽默现象及其意义之探究——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尤雅姿,文史学报,26,49-70,1996年6月
《〈百喻经〉“得”字用例浅说》尤慎,零陵师专学报,4,49-51,1994年
《〈百喻经〉中的佛学思想》蔡宏,香港佛教,470,6-10,1999年7月
《〈百喻经〉析论》陈清俊,台北师院语文集刊,4,103-140,1999年6月
《〈百喻经〉的文学价值》林崇智,屏中学报,4,55-62,1994年12月
《〈百喻经〉述要》杨宝玉,五台山研究,2,9-15,2000年
《“不妄语戒”与人间佛教的实践》觉启,普门学报,20,229-256,2004年3月
《“自我”与“无我”》觉培,普门学报,12,233-250,2002年11月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吴洲,普门学报,18,1-31,2003年11月
《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蒲长春,普门学报,11,1-21,2002年9月
《大乘佛教思想教理》传道法师讲、蔡雅珍记,慧炬,335,27-32,1992年5月
《大藏经的成立与其种类》明浚,中国佛教,19:1/2,25-26,1974年11月
《大藏经概说》蓝吉富,天然,1:1,45-46,1980年1月
《中国古代笑话研究》陈清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30,921-1047,1986年6月
《中国笑话研究暨编整概述》罗秀美,元培学报,6,275-290,1999年12月
《中国寓言文学特色》吴春山,兰阳学报,3,121-129,2004年7月1日
《六朝僧家吟咏佛理的诗作》罗文玲,中华佛学研究,7,61-76,2003年3月
《文章辞采艺术探微》冯永敏,国立编译馆馆刊,26:1,263-289,1997年6月
《文学意象本质初探》葛中义,河北学刊,59-63,1995年5月
《文学意象的象征性》李明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53,80-84,1994年
《古印度佛教的不杀生思想》萨罗着、心伦译,普门学报,13,页(1)-(33),2003年1月
《台湾当代儿童佛教文学初探》陈奕恺,儿童文学学刊,1,27-54,1998年3月
《用故事启迪智慧─试谈寓言教学》陈蒲清,国文天地,16:12=192,4-12,2001年5月
《印度原始佛学思想--了解中国佛学的一个关键》赵雅博,中山学术文化集刊,27 ,181-264,1981年11月
《各版大藏经雕版简史》智铭,内明,67,39-40,1977年10月
《如何改写佛典成为儿童寓言故事》林世敏,菩提树,31:9=369,47-79,1983年8月
《有关佛教文学》晓云法师,文讯月刊,175,43-44,2000年5月
《佛教东渐发展沿革及中国大藏经刊刻之概说》连文宗,辅大图书馆学刊,2,39-48,1973年6月
《佛教思想对学生辅导的启示》郭秋勋,教育实习辅导,1:3,43-47,1995年6月
《佛教经典故事的主题特色及创作技巧》丁敏,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23,265-282,1992年
《佛经故事的一些文学特色》刘淑尔,国文天地,5:9=57,92-95,1990年2月
《佛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高玉美,中国佛教,27:10,31-33,1983年10月
《佛经譬喻之广泛性与通俗性》陈丽珊,大仁学报,17,397-417,1999年5月
《作为一种人生哲学的原始佛教》董平,宗教哲学季刊,7:1,139-149,2001年3月
《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发展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骆崇贤,明道文艺,141,69-75,1987年12月
《初期佛教之“我”论》王开府,中华佛学学报,16,1-22,2003年7月
《故事的糖衣——谈“寓言写作”》陈智弘,国文天地,17:3,106-111,2001年8月
《柳子厚寓言文学探微》段醒民,台北市立商专学报,15,157-333,1980年10月
《柳宗元的寓言与佛经》道元,内明,191,35-37,1988年2月
《修辞心理与美感之探析——以夸饰、譬喻为例》赖玫怡,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45,925-1087,2001年6月
《修辞技巧之五:寓言的玄机》罗肇锦,国文天地,3:11=35,69-73,1988年4月
《笑话中幽默因子的讯息整合历程研究》陈学志、郑昭明、卓淑玲,中华心理学刊,43:2,137-153,2001年
《笑话研究》林文宝,台东师专学报,13,57-121,1985年4月
《送〈百喻经〉图画书到德国》杨布荣,普门,198,64-66,1996年3月
《国中生幽默感对于生活压力、身心健康之调节作用》何茉如、林世华,教育心理学报,32:1,123-156,2000年?
《国中国文寓言教学探讨》颜瑞芳,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8:3,15-24,1997年10月
《从佛学思想谈立身处世之道》赵鹏飞,慧炬,211,12-19,1982年1月
《寓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林锺隆,中国语文,51:5,13-18,1982年11月
《寓言和寓言的儿童教育功能》苏尚耀,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讯,5,24-29,1991年7月
《寓言与国文教学》吴福相,国文天地,16:12=192,20-27,2001年5月
《试论〈百喻经〉》李李,中国佛教,34,21-23,1990年11月
《漫谈中国的笑话文学》陈纪实,今日中国,83,146-162,1978年3月
《缘起说的地位何在?》罗摩克里希那·普利甘德拉着、赵成文译,张祥龙校,普门学报,17,页(1)-(20),2003年9月
《谈寓言》洪志明,语文教育通讯,16,89-92,1998年6月
《论轮回观在佛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莫寄石,鹅湖月刊,22:4=256,16-22,?
《战国时代的寓言与隐语》郑均,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2,45-46,1986年2月
《譬喻法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蔡秀汾,师友,417,71-74,2002年3月
《譬喻师的源流》蔡惠明,香港佛教,350,20-22,1989年7月
《譬喻与教学》刘美华,研习信息,12:2,44-49,1995年4月
六、工具书类
《中文大辞典》林尹、高明主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0年9月8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9月2版1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比丘明复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1月1版1刷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主编,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元月出版
《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张芳杰主编,台北:东华书局,1986年4月4版
《正字通》明·张自烈,续修四库全书二三五·经部·小学类,《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佛光大辞典》慈怡主编,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2月3版
《佛学常见词汇》竺摩法师鉴定、陈义孝居士编,净心印经会,1991年12月恭印
七、网页资料
《〈百喻经〉与鲁迅》顾关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3月20日第七版
参考网页: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18/14/class001800001/hwz104316.htm
《百喻经》案例选载,南平易缘网站:http://www.yynp.com/fjfxue/fjao1_3.htm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方融,香港佛教,501期,2002年2月
参考网页: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
《佛光山澎湖分院/心灵良药/譬喻故事》:http://dharma.fgs.org.tw/shrine/fgsastw3k/譬喻故事.htm
《般若文海/百喻故事广释》:http://bookgb.bfnn.org/article2/1518.htm
《从〈阿Q正传〉看大众文学的严肃性与通俗性》张梦阳,原文出处:《章回小说》,原刊地:哈尔滨,原刊页号:106-109,原刊期号:2000年10月
参考网页: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26436.html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王青,刊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3期,89-110,2004年6月
参考网页: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3/531.html
《譬喻中的智慧灵光──〈百喻经〉漫谈》王小明,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杂志,第5期,总第161期,1998年
参考网页:http://member.netease.com/~nmamtf/fjxx/pyzdzhlg.html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所犯的种种过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见,他不就变成白痴。那为什么叫不见?见如不见,绝不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修行人总比不修行人聪明,怎么可能修成白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你要见到别人的过失,你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挂在口上,常常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你已经堕落、已经下降。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