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滇南寻访日记


2014/9/7    热度:314   

滇西滇南寻访日记
妙华
  缘起 一九九O年十二月初我有幸随中国佛教协会南传佛教调查组去云南进行为期四十余天的寻访
  一路上所见所闻颇兴,而留给我印象最深,时刻给我以鼓励的是傣乡佛国的风土人情、佛化家庭、佛化道德。在此仅以旅途日记摘录几篇以片叶碎金权作佛国之点滴。
  一九九O年十二月十三日 晴
  经过两天云里雾里的颠簸,终于跨过横断山脉的怒江和澜沧江,翻过积雪的嗄黎员山来到一派亚热带风光的德宏州所在地芒市。时值冬季,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北国风光了,而这里却是春光融融的仲春。一眼望不到边的甘蔗林尽头是芭蕉翠竹簇拥着的村寨,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嗄比(学生披着橙色袈裟,坦露着右臂优雅地从田间小路走过,消失在浓绿之中。每当此时我心头涌起万千感慨……此情此境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仿佛是一盘有声有色的录像带播放着一曲傣乡国风情,把我的思绪牵到二千五百年前的舍卫城。小轿车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寨。黄昏时刻竹楼宁静地飘起缕缕饮烟,村村寨寨的奘相(佛寺)被夕阳度上一层金色,宝刹在夕照下熠熠闪光,在晚霞的背景下显得壮丽美好。座座玉白色的笋塔耸入蓝天,一簇簇似雨后春笋,在竹楼的怀抱中她显得如此圣洁静穆。时而有担水挑柴的傣族姑娘一行行一排排欢笑着走过,当她们看到走路或乘车的佛爷(比丘)便站在路旁含着微笑扬起右臂亲切致意,佛爷们则目不斜视神情庄重地走过。
  一九九O年十二月十四日 早·雾
  芒市的清早酣睡在晨雾中。我信步来到街上,勤劳清爽的傣族妇女,头顶缠一条洁白的白布,将发髻高高拢起,已洒扫起来。路两旁摆满饭摊,一色的木桌竹凳,桌上清清亮亮地只放着盐、味精、酱、油、醋之类。我随意在一家饭桌旁坐下来,不待言,一碗米线端了上来。青油油的菀豆苗, 白生生的米线,散发出诱人之清香。我虔诚合掌,斋毕,试探着问主人多少钱一碗,她笑而不语。我将伍元钱放在桌上,问她,这里饭店都是如此恭敬待客吗?她用傣民的汉语说,“是的,我们傣家有一句谚语: ‘待客如敬佛,你是佛爷,更应如此。”’说话时她双手交迭前怀,躬着身子聆听教诲的样子。我莫名其妙地涨红了脸,仿佛玷污了什么。回到宾馆向民委的小李一打听才知道,佛爷在饭摊吃饭给钱也可以,不给她们也不会说什么,她们以为请佛爷吃饭是做功德种福田,也是吉祥的象征。
  一九九0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午·雾
  树包塔在一所民族中学院内。据碑记,这座高三米余的笋式独塔, 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不&何年何月,也不知是风是鸟将一颗菩提树种洒落塔顶,由于德宏地区降雨充沛,且湿度很大故而生根发芽,几经风雨树越长越大,细密的气根包裹了塔身,数尺之围的菩提树竟做了高大的塔刹,枝叶繁茂的伸展开来,引来中外无数朝圣者。使我大惑不解的是,这块奇特的圣地,只有数尺高的栏栅, 门也没有上锁,塔台上铺着白沙,竟没有一个脚印,树杆塔身也没有一丝刀刻涂划的痕迹,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学生没有一个外国游客,我诧异得瞪大了眼睛。想起汉地的塔寺碑窟,我直想落泪,而此刻我只能把它饮入肚里,愿这泪是一颗菩提种,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把心地上耸立的云山塔包裹起来……我闭目、颔首、合掌,久久伫立树包塔前不愿离去。
  一九九O年十二月十六日 傣民家
  十二月十六日我们乘车去参观佛寺,拜访从泰国回来的佛爷伍阿利亚.温撒,邀傣民相劳做向导。因缘殊胜,这天正是相劳儿子结婚的日子,老波汉(老大爷)满面春风,非请我们在他家做客。上了竹楼映入我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佛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汉白玉太子佛像,供桌前香花灯烛显得圣洁庄严。他看我注目佛像便说:我们傣民每家每户都有佛堂,早饭午饭供佛及僧后我们再食。他家口很多,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客人,他们异常高兴。傣民本来就是一个好客清洁的民族,也可能是第一次见我这样着装的“佛爷”,他们显得亲热而敬畏,恭恭敬敬请我上座,小心翼翼端上糖果、斟茶,祥和问答。几位陪坐的老波汉眼帘底垂,从不直视“佛爷”。虽然同座的有州县领导及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茶清斋也是先请“佛爷”,斋间,摆在我面前的有鸡鸭鱼肉,由于传承和习惯的不同,我只吃了一盘酸菜,一碗红米饭。但是,我感到无上的满足。比起以往宾馆的盛宴,我还是将它说成“天厨妙供”,虽然它不是色味俱佳的上味,但,是妙道无穷的‘‘法味”。
  一九九O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午 烈日
  伍阿利亚.温撒,三十余岁,独守一座佛寺,教三十个嗄比(儿童),是德宏州僧伽队伍中唯一的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留学回国的比丘。我拜过佛后,走到他面前,合掌。他说,我十二个“哇”(十二年戒腊),我向他顶礼一拜。按照上座部佛教规律比丘们相见以报戒腊分上下座,下座必须恭敬上座。我侧座他身旁,学童小心翼翼地跪上前来斟茶,又轻悄悄退下。伍阿利亚.温撒在问答时眼睛从不东张西望, 只注目眼前几米,有问必答,无问无语,跏跌而坐,俨然一个“罗汉”。此时,学童们清净佛堂完毕,悄然在佛前跪成一行,合掌闭目,很有情韵地念诵一遍,一起拜下去,如此三次之后,一行轻悄悄从我侧旁合掌而1之。瑞丽县中共统战部的萧同志说,由于附近村寨教育落后等原因,边民们愿意将孩子送给伍阿利亚佛爷教授,还有七八个是缅甸的呢。
  临别,伍阿利亚赠我一柄精致的圆扇,一把和平伞。圆伞是条绒面,平布底,后面有一条拉锁,说法时放在胸前,外出时即可以遮太阳也可以用来谈话时掩面。据翻译说扇面上是用巴利文常用戒条组成的法轮。至于和平伞还有一段伍并亚温撒长老有口皆碑的美传呢。
  一九九O年十二月十六日下午 炎热
  喊萨佛寺座落在姐东村旁,主持人是伍阿利亚.温撒长老。佛寺占地面积不大,也不像汉地寺院那样壮丽辉煌,禅院深深。从外形上看其结构和一般傣民杆栏式竹楼一样,只是显得结实高大些。佛寺前刹杆高高,幡条飘飘,两三米之围的菩提树,华盖遮天避日,占地半亩有余,三三两两的比丘们在树下纳凉,神态洒脱,举止典雅。我们一行八人,脱鞋,上楼,礼佛。伍阿利亚长老此时正和几个傣民席地围座,把茶话桑麻呢。见我们来到,慈祥含笑,他六十开外,面堂丰润,着红色袈裟,坦裸右臂,跏趺安祥而坐。从他那双圆且大的眼睛里闪射出睿智而祥和的光辉。我不仅想起“持戒比丘相庄严”的偈赞来。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云南上座部佛教德高望重的大德。文革期间曾被迫“还俗”,他在腰间系一黄带,表示未曾舍戒背叛信仰。缅共内战期间,他举伞持扇,在枪炮声中独步过江,对缅共说,你们不要驱赶难民(有成千上万难民进入中国境内),我们都是佛子, 同一地区, 同一民族, 同一信仰,打坏了佛寺佛祖会怪罪我们的,叫他们(难民)回来安居乐业……结果平息了一场灾难。虽然他立功未曾受奖还蒙受“特务”之冤,他未曾申辨。 当人民政府了解详情后,方深刻领会到“佛爷长老”在安定边境中的特殊作用,以及他们在全民信教的傣民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也深深被他的道德风范所感化。州统战部的同志讲这段发人深省的事件经过时,是自豪而激动的。我也被深深地感动着,省悟到比丘在当今世界上特殊的使命,临别,他送我一把圆扇、闪光的镜头摄下了这珍贵的一瞬,我的瞳孔摄下了持律上座大德比丘伍阿利亚长老的法相,在未来变幺?的岁月里,他将是我生命的柱石。
  一九九O年十二月八日一十二月二十七日
  从昆明至瑞八百公里,从昆明至西双版纳八百余公里。四十余天的调查、会议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蜿蜒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所行路途之长,面积之广是可想而知的,所见所闻光怪陆离,而我还记的有菩提树。菩提树,原产印度,俗称大青树,何年何月传种中国已不可考,因佛陀在树下禅观,五月月圆日夜望启明星而悟道,被称菩提树,即智慧树之意,在滇西南全民信教地区和佛脚印、佛塔组成三大圣物,而被信教民众顶礼朝拜。我参拜过广州南华寺六祖惠能亲植的两株大菩提树, 已当成幸事;也在汉地(颓败)的寺观见到过凤毛麟角的几棵,不是胸前挂牌,便是伤痕累累,且用了钢筋带尖的栏栅拦了起来,使人见后黯然神伤。而在滇西滇南之行中,我所见到的菩提树是最多的树种之一。它们一般占地半亩以上,小者树杆几尺,大者数人拥臂难抱。伞盖尽情地向四面八方伸展,叶片肥硕而腊脆。没有栏杆,也没有刻画痕迹,连家畜野象也不曾触动它们。更没有挂什么牌子。往往所经村寨,第一默默迎接你的便是枝叶繁茂的菩提树。傣家风味的饭菜,在树下一圈/乙排开,没有叫卖拉客声。老波汉们坐着小竹凳;又粗又长的竹筒水烟把日子吸得沸腾而惬意。我默默祈祷:愿汉地的菩提树也自由自在地生长,枝叶繁茂,不要挂牌,也不要铁栏栅,它给人们的是安宁和清凉,而这正是人们向往的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的义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难了。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会得人身?所以这辈子我们得到人身了,就要珍惜,利用这个人身精进修行。这辈子临终时要成功往生西方,不再在六道中轮回。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