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2014/9/7    热度:699   

《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刘荫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从今天起,文学馆将在继成功举办《新解红楼梦》、《品读水浒传》、《纵论三国演义》系列演讲之后,开始《话说西游记》。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大家的老朋友刘荫柏先生。大家欢迎。《西游记》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小孩一问大人,《西游记》是讲什么的?准会告诉你,《西游记》讲的是孙猴子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已经和佛教有关系了。《西游记》的故事主干,就是佛门取经的故事,是唐僧师徒五众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读过《西游记》或听过《西游记》故事的读者都熟悉,《西游记》里什么最多?妖魔鬼怪、和尚道士,这正说明《西游记》与宗教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西游记》的成书就和宗教艺术有关,降妖伏魔的佛经故事,神仙、真人的道教传说,书中比比皆是。而且,常常是佛道混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观音见玉帝,王母谢如来。”这自然反映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佛道的态度,以及他的宗教思想倾向。下面,我们欢迎刘荫柏先生先给我们讲讲《〈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我研究《西游记》是比较早的,当时还不到三十岁,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研究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而且我自己出过两部研究西游记的专著,一部是在十五年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研究资料》,大约五十几万字;另一本书是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发微》,有二十多万字,是专门研究西游记的各个人物、思想和它的理论的。今天有机会给大家伙儿讲《西游记》,我很高兴。我准备从九点来讲《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我们从《西游记》的整个节奏来看,它就是一个宗教故事,它的主干就是玄奘法师到西天也就是古天竺去取经,它的终极点就是到西天取经,然后返回长安,这样一个故事本身是佛教的故事,不可能跟佛教没有关系。决不像清代人所说的它是纯粹研究道教的书,这是不可能的。下面从九点来谈。
  第一点,玄奘一生传奇式经历和传奇式传说这主要见于在这样两本书中,一本是他的弟子慧立和彦悰编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的前一部分为玄奘法师口述,由慧立整理的,后一部分是由彦悰补写的,补的这部分是玄奘回国以后的那段历史。所以这两部分是截然分开的。在《法师传》里记载了玄奘法师他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即古天竺去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许。因为唐太宗当时把道教定为国教。所以玄奘第一次去,到西凉就被都督李大亮给逼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迫就采取偷渡的方式,当他到烽火台的时候遇见了两个人。一个是王祥一个是王伯陇。这两个是佛教徒,因此就帮他度过了四道烽火台,但第五道,他们说那个人不好通融,过不去,于是他准备从野马川那地方偷渡,结果他迷路了,困在一片流沙中,这时候他梦见了金甲神,这有点象《西游记》中沙和尚的原型了。后来他遇到了水,到了伊吾,这个地方属高昌国,高昌国现在也没有了。国主叫曲文泰,很佩服玄奘法师,就把他扣留了请他当国师,不让他继续西行。玄奘法师就通过绝食斗争四天之后使曲文泰被迫同意。但对玄奘提出了这样几个条件,一个是你跟我结拜为兄弟,《西游记》里说玄奘是御弟,好像是跟唐太宗结拜,现实中他是跟高昌国王曲文泰结拜的。这个国后来让侯君集给灭了。本来玄奘打算回来时要到这个国去说法,但他回来时这个国已经被灭了。灭这个国时魏徵不同意,说唐朝建国时外境第一个承认我们的就是高昌,但侯君集最终还是灭了高昌国。第二个条件就是你回来到我这儿说法。曲文泰给他四个小沙弥,作为侍者,给他二十五个人力,就是干活的,兼当护卫,给他三十匹马,给他三十具法衣,还包括鞋袜等等,给他百两黄金,三万银钱,五百匹绫罗绸缎,作为他二十年往返的费用,所以玄奘从高昌国出发到印度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古代最阔气的留学生了。因为他有这么多的钱去留学,古代人一般可是没有的。而且还给他写了二十四封书信,就是过二十四个国家,相当于二十四国的介绍信吧。所以他可以顺利通过二十四国,并且得到了当时匈奴可汗的保护,这种情况下,他用了三年时间到达了王舍城,摩揭陀国王舍城那烂陀托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学学府,戒贤法师在那儿,当时这个僧人已经九十来岁了,派了四个高僧大德迎接他,先到寺庄去迎接他,寺庄可不是普通的村,是当年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尊者出生的地方,也就中国常常说的目连僧。玄奘跟他老师学了五年,又到杖林跟他的师哥胜军居士学了三年,他对瑜珈学说有全面的了解,所以他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古天竺最高水平。他沿途看了很多佛教的古迹,和各种传说,比如龙池等等,女儿国啊狮子国等等,这些本身就有很多神话传说在里头,这些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印度当时在曲女城举行了一个大的讨论会,由于玄奘法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以致于无论大乘还是小乘,没有人敢跟他辩难,被公认为最高水平。后来又在两河之间又举行了无遮大会。回来时由戒日王,鸠摩罗王,跋吒王三个国王护送。他到了信渡大河的时候,船翻了。经书落在水里了,所以他后来又重新抄经,然后再回国的。这和那通天河老鼋很相似。他走的时候是通缉犯,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迎于东都,这个礼节特别高。唐太宗还跟他特别谈话,希望他还俗当官,被他拒绝了。于是就在长安城慈恩寺给他设立了译场。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事翻译,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经。我们知道,在玄奘法师之前,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朝那么多人几百年内翻译的也就一千多部经。而玄奘法师一人领导翻译的相当于以前翻译的总和。玄奘的梵文和中文水平都很高,他随念随译,文字极其准确,应该说在中国所有的佛学翻译家中水平最高的就是玄奘法师,这的确算是个伟人。中国佛学界有两个伟人,一个是玄奘法师,一个是禅宗的六祖慧能。他把印度的佛教变成纯粹带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玄奘法师在去那烂陀寺的三年期间,途中见到了周围的地理环境等很多东西,于是他又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帮他整理又出版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无论在地理学还是历史学上都是一部辉煌的巨著。他有个大弟子叫窥机,是尉迟恭的侄子,是御封的弟子,后来创立了慈恩派深达法相,因明之旨,也叫唯识宗,遗憾的是玄奘法师的学说比较难,后来传人比较少,太难了就不容易学,所以这一派就没有特别兴旺,反而不如慧能创立的禅宗。我们从玄奘法师传奇的一生中,《法师传》、《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那么多神奇的故事,有些就能够跟《西游记》中对上号,所以我觉得《西游记》的产生跟这些肯定也是有关的。这是我们谈他的第一点。另外再补充一点,除了佛教传说,还有在唐人传奇中也有,比如象李冗的《独异志》里就提到一个浑身长疥的老僧,传给玄奘《多心经》,而且写到玄奘离开的时候,摸着一棵松树,说我走的时候往西去,但我回来的时候这松朝东迎接我,这是“摩顶松”的传说。在刘肃的《大唐新语》,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等等唐代的笔记中有很多玄奘法师的记载。除了玄奘法师和弟子写的书,在唐人传奇中也有关于他的神奇传说。另外在正史《新唐书》,道宣的《续高僧传》,元代僧人觉岸《释氏嵇古略》,宋人志磐写的《佛祖统记》等中都有关于玄奘法师的记载。因此,关于玄奘法师的正史记载是比较多的。所以他的影响很大,后来他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也不是偶然的。
  第二点,我们谈谈在唐传奇中提到的有些故事内容,比如《多心经》和鸟窝禅师,在《西游记》中鸟窝禅师实际上叫乌巢禅师,这个人跟白居易关系极好,《五灯会元》里有鸟窝禅师的记载,同时也有白居易的传记,在元代和明代有白居易和鸟窝禅师的宝卷。《西游记》小说中提到的鸟窝禅师,在唐代的笔记小说中 、在传闻中就已经很神奇了。小说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首先我们应看到玄奘法师他本身就有传奇的经历,第二在唐代的传奇中也记载了很多传奇故事,以及和西游记有关的一些高僧的传奇故事。这些跟西游记的形成都是有关系的。
  第三,谈谈孙悟空和神猴的传说二十到四十年代时,有一批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纯粹从佛经中来的。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俄国人钢和泰,当时在北京大学教书,他比胡适提出的还早。胡适应该是受钢和泰影响之后,再指出在印度有一部史诗,叫《摩罗衍那》,公元前三世纪的一部长诗,作者是蚁墆仙人。后来季羡林先生把诗的全文翻译了。诗中有一个猴王叫诃奴曼,也有翻译成哈奴曼。持这种观点的有胡适、许地山、郑振铎和季羡林先生。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有两个僧人吉迦夜和昙曜曾翻译过一部经书,叫《杂宝藏经》,这个经的第一卷《十奢王经》里记载了《摩罗衍那》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提要,不过都很短,不到千字。三国时一位高僧康僧会,曾见过孙权,孙权受他影响,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他翻译了《六度集经》,在《六度集经》第五卷《国王本生》记载了《摩罗衍那》后三分之二的内容提要。这两部经合起来就是整个《摩罗衍那》,也就一千多字。这就是说在古代中国人已经知道了《摩罗衍那》的故事提要。除此之外,在《须大拿经》、《楞伽经》、《摩登伽经》等等经书中也提到过《摩罗衍那》中的故事。但很短都不足百字。他们认为,既然《摩罗衍那》的故事中国人早就知道了,那么孙悟空这个形象就是从猴王诃奴曼演化来的。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孙悟空是从诃奴曼那科隆出来的。我不是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从我看到的印度佛经来说,关于猴成佛的传说太多了,在《大唐西域记》里就引了不少,特别是猴向如来献蜜,如来把蜜拿水和稀了,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喝蜜,于是猴得到启发,就坠涧身亡,然后托身为人,后来成为菩萨。释迦牟尼在现身说法的时候也说自己身前变过猴,在《杂宝藏经·善恶猕猴缘》和《百缘经》里也提到了。还有《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师子月佛本来就是个猴,因为它向阿罗汉供奉,后来就变成了罗汉,再经过修行变成了师子月佛,而且它渡脱了四万八千金色猕猴王,注意这个数字:四万八千。宋代有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孙悟空作为一个白衣秀士出现的,他跟唐僧说,我就是花果山紫云洞四万八千猕猴王。师子月佛渡脱的也正是四万八千只,数字都一样。这不能说跟佛经没有关连。佛教有一个六道轮回的观点,也叫六趣轮回。它认为人下辈子也可以变成猴,猴变好了下辈子可以变成人,在天、人、夜叉、阿修罗等的轮回中,这主要看人修道如何了。禅宗著名的慧南禅师有黄龙三问,三个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上座缘何而来?佛教观点是万物因缘和合而生,说“我手何似佛手”,我的手怎么跟佛的手一样,就是说修好了众人都能成佛,伸出脚来说“我脚何似驴脚”,人要是今生不做好事,下辈子就变成驴,都是相通的。猴变成佛在佛教的教义中是很自然的一个说法。中国人看来好像很奇怪,但按六道轮回来说没什么奇怪的。所以,我觉得猴成佛肯定也是受佛经的影响。但是否就是从诃奴曼来的倒不一定。因为翻译过来的《法句经》、《阿育王经》等中都有猴的传说。六朝时僧旻有一本《经律异相》搜集了大量的佛教中的故事,那里猴成佛的多了,所以一定非得说是诃奴曼来的,我觉得未必。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取自于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里的无支祁,是淮水的一个水神,渔夫拉铁链,最后拉上来一个猴形的水怪,金目血牙,神通变化还善于巧言应对,大禹治水时被困在水里。《西游记》的传说确实跟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因为早年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叫做《禹鼎志》,记载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吴承恩的朋友朱曰藩家藏有一本专门描写降水怪的长篇小说《大圣降水母》,宋代著名画家李龙眠还画过这样的画儿。再比如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定海神针铁,所以孙悟空还是跟中国古代的神猴传说比较接近。唐代关于这种传说也很多,比如在戴孚的《广异记﹒张铤》这篇传奇小说里提到山中有人自称叫巴西猴,虎豹狼全都怕它,薛用弱《集异记﹒汪凤》中被茅山道士鲍知远囚于地穴石柜中之神猴,搅乱六合乾坤。李复言《续玄怪录·刁俊朝》 中,他的老婆忽然脖子长了一个包,里头还有音乐之声,捅破了跳出一个猴,它说我犯错误了上天在追查我,我就变化了躲在你脖子里。我现在给你点药,吃了就好。还有一个传奇小说叫《杨叟》的,出于《张读·宣室志》,说一个姓杨的父亲得病,人说只要吃心补心就能好,他碰见一个老和尚,他就说你既然可以把身体献给虎豹吃,干脆就救我父亲一命怎么样。结果那老和尚一下子跳到树上去了,问他读过《金刚经》没有?经中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我就不能给你,化做一个猿猴走了。汉代范晔《吴越春秋》里,越处女练剑时就遇见了白猿公,其中记载猿猴能通达人意。甚至在研究《易经》的著作中都有关于神猴的传说,比如赣《焦氏易林·坤之剥》这一卦中提到南山大猿,媚我娇妻。讲他抢女人。我们知道《西游记》中没有孙悟空抢别的女人,但是在《西游记杂剧》中有,在元人的西游记评话中有,说他抢过金鼎国的公主。这部评话现在找不到了,但是我们在朝鲜的的古课本,边暹等编辑《朴通事谚解》里能看到。北图藏有这本书,叫做《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最初编写的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元朝末年,书里一边是汉文,一边是韩文,对照着学习中国话,象现在的英汉对照本。这书的注释里就明确写到孙悟空抢过别人的公主。元末明初的剧作家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一出来自报家门也提到自己曾经抢过金鼎国的公主。所以,我们看见孙悟空的原始形象中吸收的中国古代神猴的毛病是比较多的。鲁迅先生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但鲁迅过于否定了佛教的影响,我觉得这不太合适。应该说,孙悟空吸收了中国神猴的传说,同时也吸收了很多佛教的东西。郑振铎先生曾经有个观点:孙悟空怎么会叫“斗战胜佛”呢?很显然,这名字就不符合佛教的教义。其实在元代翻译地《佛说佛名经》里就记载了有斗战胜佛,这个名称不是《西游记》作者编出来的。佛教既以慈悲之心化大众,同时也强调我佛慈悲亦惩恶,对坏人一定要处理,这爱憎是分明的,所以斗战胜佛并不违背佛教教义。好多人没有看佛经,就说佛教不可能有这样的佛。关于神猴的说法我更多的同意鲁迅先生,它最骨子里的东西是中国的,不会是猴王诃奴曼那过来的。但可能是受过神猴成佛这类传说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给胡适的信中谈过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不同意胡适的看法,曾经给胡适写过两封信。在宋话本小说《陈巡检梅岭失妻》里,白申公就叫齐天大圣。元代《龙济山野猿听经》杂剧中的袁逊当年也闹过天宫,后来化装为秀才,去听经开悟了。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写孙行者谈自己家门时,说我大姐是梨山老母,妹妹是无支祁,大哥是通天大圣,小圣是齐天大圣,弟弟是耍耍三郎,这些也和鲁迅说的无支祁有关。我们看《西游记》,孙悟空有一次和青牛精斗法,结果被青牛精用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把他的兵器都收走了,于是它请国师王菩萨帮忙,也提到无支祁。《西游记》中反复都影射到无支祁,所以鲁迅先生的考证还是比较客观的。
  下面我谈一下第四点,唐代有很多高僧,都被写进了《西游记》。第一,玄奘法师,变成唐三藏,而且后来流传成故事。宋代苏东坡《艾子杂说》中载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艾子吃喝不注意,他的弟子就拿猪大肠跟他说,您看看,人有五脏,您已经少了一脏了。四脏怎么活?艾子说:唐三藏都能活,何况我四脏呢,没事。第二,悟空。唐代真有一个大师叫悟空大师。这人名叫车朝奉。他在三藏法师之后也到那烂陀寺去求法,翻译过《十力论》等经书,这个人很有名,是密宗的大师。在宋·赞宁《高僧传》中有载,见于《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篇。因此悟空这两字有地可找。第三,唐德宗时,有个清凉国师澄观,这个人号称“八戒禅师”,所以“八戒”这个词也有地可找。作者很可能是借用了悟空、八戒这些名字。关于沙僧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佛教有《深沙神仪轨》经文,深沙神是古天竺宗教中的一个神,在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里,猪八戒出来说自己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佛教中有一部经典叫《摩利支天经》,摩利支是个女的,帝释之妻,这个人三面三目八臂,手持金刚杵,坐在猪拉的车上。
  陈寅恪先生考证,可能是一个神为了救一个沙门而化装成猪,这见于《毗奈耶杂事》。“毗奈耶”意译为“律”,是律宗的经典。佛教分经、律、论三藏,这三藏有区别。经中的话如果认为是释迦牟尼说的,就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最早可能是由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在第一次集会中背出来的。律也是由释迦牟尼的弟子——一个剃头匠出身的人——优婆离背出来的,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过。从这点看来,它用了很多唐代的高僧,比如我前头说的鸟窝禅师,在《西游记》中叫乌巢禅师。宋代方勺《泊宅篇》里记载,在婺州有一个和尚,他喜欢吃猪头肉,人称叫猪头和尚,但这个人是“定化佛”的化身。《五灯会元》里记载在奉化四明山一带,有一个和尚叫契此,是大肚弥陀佛,我们现在见到的弥陀佛往往就是布袋和尚的样子,笑口常开,而且在佛像底部写有“德大自在”四字。这些有关高僧的传说也被写入《西游记》中。我觉得小说和六朝以来流传的高僧事迹有一定关系。唐代有个高僧叫僧伽,关于他的传说考证得比较多,因为僧伽有三个弟子,一个叫慧岸,一个叫木叉,一个叫慧俨。在记载中僧伽这个和尚被说成是观世音的化身,因此古代大禹降无支祁就逐渐变成了僧伽降无支祁,僧伽降龟山水母。僧伽的弟子中有叫慧岸、木叉,《西游记》中就把这两个人合为一个人,变成了李天王的第二个儿子木叉行者,法名又叫慧岸。朱熹对这个有考证。苏东坡在《濠州七绝·涂山》诗里提到,说僧伽降水母的传说在宋代很风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僧伽又是观世音,观世音降水母,后来发展到观世音来降孙悟空,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过渡。我们在元人的《西游记》平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第一次降服孙悟空都跟观音有关,而不是如来佛,也没有太上老君。这可能是从僧伽降水母发展过来的。下面我谈一下第五点,小说内容和佛经故事的关系。小说中用了些佛经故事,比如说九十三回里谈到布金寺,提到一个给孤独长者,他曾经把那寺都布上金片迎接如来,就是著名的祇园精舍。三国时候的高僧支谦翻译过这个故事,《佛说孛经抄》就是完整的这个故事。在九十三回中直接把这个故事搬用过来了。佛教传说中有罗刹、善财童子,九子鬼母、魔王等等,其中还有如来佛曾经降服过的一个水牛精及大鹏金翅鸟等。这些东西在《西游记》中也出现了。我们举金翅鸟的例子,在《佛说海龙王经》里提到金翅鸟,佛教传说中金翅鸟特别厉害,说它翅膀一扇就能把海水全部扇开,然后深入海底就把龙抓上来吃了,它每天都要吃好几百条龙,这么下去龙受不了啊,就皈依佛门,请求佛保护它们。就由文殊师利菩萨把金翅鸟说服了,于是金翅鸟就归入佛门。天龙八部里有一个迦楼罗就是金翅鸟。在《佛说三昧经》还说,因为它老吃龙,后来毒发身死,死了以后它的心脏不腐烂,最后被龙王取去了,成为至宝,能聚天下任何珍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受到佛教影响描写金翅鸟的很多,比如《说岳传》里,岳飞就是大鹏金翅鸟化身。《封神演义》里燃灯道人跟孔宣在金鸡岭大战的时候,他说,弟子,你赶快出现。于是大鹏金翅鸟就上了天空,和孔宣的法相斗了有两个多小时,被人打落于尘埃。《封神演义》里说大鹏金翅鸟被燃灯道人收降。在《西游记》里燃灯道人就是我们看到的燃灯古佛。佛教中并不认为释迦牟尼是最早的佛,实际上释迦牟尼是第七佛,释迦牟尼把世界分成三部分,一个是庄严劫,也叫久远劫,一个是现在,叫此贤劫,还有个是未来劫叫星宿劫。进佛寺常会看见三世佛,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尊佛。这叫竖三世佛,但有时能看到横三世佛,中间是如来佛,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在佛教中翻译成娑婆世界,堪忍世界,就是不堪忍受的世界,但佛为了教化众生,他能够忍受。再又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光王佛,这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时三世佛里不用燃灯古佛,用迦叶佛,注意佛经中有两个迦叶,一个是如来佛的弟子迦叶尊者,叫摩柯迦叶,也叫大迦叶,还有一个是迦叶佛,也叫饮光佛,骑着青狮子,是如来佛的老师。前七佛里第一佛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前七佛中的前三佛是过去佛,庄严劫成佛,后四佛是现在此贤劫千佛出世,此贤劫中第一佛拘留孙佛,有时候供前四佛那就由拘留孙佛开始,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顺序。西游记里有,当他给了假经的时候,燃灯古佛看见了,派白雄尊者把经打落了,悟空一翻,假的,没字,又回去找迦叶和阿难。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如果真实的研究释迦牟尼,他出家其实是一种无奈,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他找不着出路,或者成为转轮王,或者成为法轮王,他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转轮王,统一印度为强大的城邦,于是他想成为法轮王,凭自己学术上的水平来保住自己的民族和家,也没有保住,释迦族几乎全部被人杀光,他出家以后,七王子出家,他的七个弟弟包括儿子都出家了。后来他养母、老婆也出家了,但都没有挽救他们民族和国家的危亡。我读佛经时感到这是很悲壮的,这么多努力都没有挽救国家,最后他的国家和民族还是遭到了灭顶之灾。小说中提到了迦叶和阿难两个人,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佛教之所以后来趋向于守旧、保守,可能跟迦叶有关,这个人比较古板,在释迦牟尼生前他两个最好的弟子,舍利佛,目犍连,都在他之前涅磐了,剩下的弟子最大的就是迦叶了,比较保守。象他原来弟子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比较少了,他那种保守遭到了个别师兄弟的反对,富楼那就出走了,没有接受他,而是按照老师生前教导的去传教,不听迦叶的。阿难这个人物后来在戏曲中还出现过,《摩登伽经》说有一个女子长得特别漂亮,想嫁给阿难,阿难没答应,后来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使那人成为了佛教的信徒,“摩登”这个词是从佛经中翻译过来的,阿难陀长得漂亮,也叫美难陀。后来阿难为了平定两国的战争,在恒河中间涅磐了,止住了两国的战争。用自己的死维持了和平,应该说是个很有道德的人。传说迦叶在他老师死的时候就进入了鸡足山,把山打开了。他披着袈裟等着未来成佛的弥勒尊佛出现把袈裟还给他,在如来佛去世,未来成佛的弥勒尊佛没有出世之前,中间负责大千世界的就是地藏王菩萨,九华山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那有副对联写得挺好:风声雨声梵呗声,无声不寂;山色水色烟霞色,有色皆空。把佛学的意境写得很漂亮。《西游记》里写到了地藏王菩萨,而且写出了十王,我们过去就认为是阎罗王。但书里写出了十个王,第五个王才是阎罗王,有时民间称阎罗王为阎老五就是这么来的。《西游记》中用的是佛经的说法:十王。孙悟空打到幽冥界时,十王都出来了。玄奘法师生前曾经翻译过《十一面神咒心经》,也叫《观音神咒经》。《西游记》里观音曾把她的咒语叫紧箍咒教给唐僧。咒经含有密宗的东西,玄奘法师到那烂陀寺修行的时候,密宗的东西已经在那烂陀寺出现了,所以他回来翻译了这方面的东西。密宗要分析地看,真正的密宗是很纯正的,别是那金刚密宗,无上密宗,那就坏了,那就变成左道旁门了。真正的密宗讲究心口意三密,学问还是很深的。最后到终极点的时候没有区别,有点近似于庄子《齐物论》中提到的“万物齐于一也”。《金刚经》里也有这思想,到了终极点没有差别。之所以人产生种种坏的念头,都是由于心的念头造成的,心有了想法,就会产生种种幻象。如果能把什么都看得没有差别,一视同仁,那就不存在什么荣辱贵贱了。那也就斩断了一切烦恼了。就可以达到常乐我净,进入到真正涅槃的境界了。在翻译的佛经里有一个《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在这《大力明王经》里提到有个大力明王,这个人有时穿着虎皮裙,头发如火,眼露金光,手拿金刚棒,而且翻译过来的名字叫孙拿利。在《一字佛顶轮经》里还有他的图像。我觉得孙悟空早期的形象中可能影射过大力明王,理由有这样两点:第一,元代人写的《西游记》平话的注释中说孙悟空的正果是大力明王菩萨,不是斗战胜佛。第二,我们在西游记车迟国斗法那一节中看到,很多和尚受到道士的欺压时,太白金星给他们托梦,说将来有一个人能救你们,把孙悟空的样子告诉他们了,那些人在痛苦的时候喊“大力明王菩萨”,喊的是孙悟空,惊动了孙悟空,这里还留着大力明王和孙悟空之间的瓜葛。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五灯会元》中提到骑青毛狮的文殊和骑白象的普贤。我们在《西游记》里看到文殊、普贤降狮怪和象怪。《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请教文殊师利菩萨,菩萨说,你可以找五十三个善知士,找到第二十八的时候是观世音,实际他找了五十五个,其中文殊找了两次,而第四十四善知识遍友童子未说法,实际应为五十三参。《西游记》中写红孩儿被观音制伏的时候,往落迦山的方向五十三拜,用的 就是佛教的这个传说。普陀山一带的县志也记载了这事,86年我曾到普陀岛开过《西游记》讨论会时,认真的找过当地的县志看过,也有这传说的记载。经常出现的文殊菩萨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和普贤一起被称为如来佛的左右护卫,这叫两肋士,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文殊的特点表现为他的智慧能断一切烦恼,普贤讲的是德行。根据《五灯会元》和一些古代印度佛经的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是古代的龙种上佛转世的,龙种上佛曾经是七佛之师,但他为了弘扬佛法,不计较名分,又化成菩萨,到如来手下帮助弘扬佛法。文殊很善于辩论,《维摩诘经》里,维摩诘这个居士神通广大,不次于如来,他假装有病,就是用一个方便的道场来传播佛法,佛让舍利佛目犍连去,目犍连不敢去,说自己辩论不过维摩诘。文殊师利菩萨去了。他既是如来的弟子,又曾经是如来的老师。佛教有这样一个观点,成佛以后一般就成一个牌位了,就在佛国里呆着,只有菩萨才能到下界修功德,观世音实际也成佛了,但他不愿以佛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菩萨的面目出现去教化大众。只要你在痛苦中呼唤他的名字,观世音——观其声音,他就来救你。《西游记》里把次序打乱了,其实观世音不是如来的弟子,他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在庄严劫过去劫就已经成佛了。如来佛是在此贤劫现在劫成佛的,比观音晚。观世音在民间的香火比如来佛还旺盛,好像他什么功能都具备,包括送子。观世音的能力特大了,而且渐渐变成女性,越来越慈悲。实际观世音是属于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的,不是属于如来佛这个体系的。但《西游记》作者不管这些东西,只根据老百姓通俗的认识随便安排次序,所以他就成了如来佛的弟子,在第八回里明显有“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由他去完成任务。如来跟他说现在有四大部洲,东胜神州,这个州人敬天敬地,都很良善。西牛贺州虽然粗俗了一点,但他们偶然杀生是为了糊餬口,为了吃饭,错误是有限的,不严重,北俱卢州的人不杀不YIN,思想很好,唯有南赡部州的人,贪YIN乐祸,多杀多争,是口舌的凶场,是非的苦海。所以你去那传经,使他们变好,普渡他们。如来把任务给观世音了,如果按体系来说,应该把任务给文殊和普贤。普贤在密宗里地位特别高,仅次于大日如来,叫秘密金刚手,密宗供的是大毗卢遮那佛,“大毗卢遮那”就是“太阳”的意思,也叫大日佛。西藏供的可能都是大日如来。佛经中还有一个普贤王佛,这个普贤王佛不是普贤菩萨,是两个人。这是西藏密宗供奉的本初佛,最早的佛,这人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没有任何不正确的思想,特别纯真。所以我们在名字上要弄清楚了,差一个字就不是一个概念了。
  (中场休息)
  接着上面的讲,再提到孙悟空的第一个老师,叫须菩提祖师,须菩提是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他的特点是解空第一,对“空”字的解释水平最高,所以他给孙悟空的法名叫“悟空”,对“空”有正确的了解,佛教讲究性空幻有。据《本缘经》中说,须菩提出生的时候突然间家里所有东西都没了,过了几天又回来了。因为他解空特别好,他能从精神上第一个迎佛,迎接了释迦牟尼。所以在小说中把他作为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佛教讲究的就是空,空和有之间的关系。它认为万事万物就其本质来讲,没有常住性,没有永远不变的实体,是无常的。就这一点来看,它是空的。所以我们必须对“空”有个理解才行。《金刚经》中明确写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叫六如,“应作如是观”,应这样来看待现实的世界。
  《西游记》第一回中,菩提祖师出现的时候有一首诗:“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就强调了佛门“空”观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特点。《西游记》中提到黄眉童子,他拿人种袋把孙悟空他们都给收进去了。这个黄眉童子的主人是谁呢?是弥勒尊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肚弥陀佛。据佛经记载,这个人最初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后来到兜率天宫去进修,最后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了释迦牟尼的衣钵,成为未来佛的第一佛。元明清时期弥勒尊佛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后来好多农民起义都打着弥陀佛的旗号。
  玄奘到那烂陀寺拜的是戒贤法师,戒贤法师这一支是瑜珈学派。瑜珈学派是无著、世友这兄弟俩创立的,最初就说他们是听弥勒传的经,所以最早这个经也有注释弥勒的,实际是这兄弟俩写的。玄奘法师这学派本身,如果从传说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弥勒这一派下来的。所以我们看《西游记》里也谈到弥勒尊佛。所以他那人种袋一扔,谁也不是对手。《西游记》里提到的须菩提和黄眉童子这两个人,一个跟孙悟空有密切关系,是他老师,另一个跟玄奘法师的师承体系有关系。
  下面谈第七个问题,小说中常常用佛教的经典和词语。首先我们看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行山不仅道教有,佛教也有。《西游记》写时老用模棱两可的概念,佛教可以解说,道教也可以解说,所以作者很显然有游戏笔墨的一种意味在里面。道教讲金木水火土五行,佛教也讲。《涅磐经》里提到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这五行。在《大乘起信论》里又提出了另一种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这也是五行。所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可以说是被金木水火土压的,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五行压的。“止观”实际上含有双意,“止”就是禅定,“观”应是般若,这是把《六度集经》里两个概念合在一起。中国有专修止观的,不止不能生慧,不定不能生慧。五行的说法含六义在里头。也就是说五行这个词本身既可以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道教的角度解释。这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写法。在提到须菩提的时候也这样的笔法,“西方妙相祖菩提”那应该是佛教的,但“大觉金仙没垢姿”又有道教的味道在里头。宋徽宗就封过如来佛为大觉金仙。从这里看出小说中两种概念有时混合在一起。
  另外,我们看小说中用了密宗的一个咒语:“唵嘛呢叭咪吽”。“唵”字在密宗的咒语中当“佛部心”的意思来讲,身、口、意这三密和佛成为一体,就能借佛之力。“嘛呢”是“宝部心”,也可以说是莲花宝,如意宝,有的说是从龙王的脑中得到了这个珠子,有的说是大鹏金翅鸟的心脏,这东西有个特点:能聚宝。“叭咪”是“莲花部心”,佛教认为纯洁的心如莲花,佛性如莲花。“吽”是“金刚部心”,能断惑断除烦恼,借用这个法力才能使你得到解脱。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一卷里考证《史记》封禅书的时候 ,引了明代成化年间姚福,这个人比吴承恩早,写的《青溪暇笔》,明代人说“唵 嘛 呢 叭咪吽”是什么呢?是“俺那里把你哄了也”。所以作者这点很游戏,用“俺那里把你哄了也”就把孙悟空骗得压在五行山下了。作者既不违背佛经,又很幽默,这是在游戏笔墨。不要把〈西游记〉看成很严肃的书,有人说它是专门传授佛经,有人说是专门传授道藏,不可能,它是小说创作。书中对道教对佛教都有讽刺挖苦。吴承恩一生是不得志的文人,最终什么也没考上,混了个副县长级别的官,还被人诬陷说有贪污的事,蹲了一次监狱,出来后给他一个补赏,他也没当,就回家了,一生很潦倒。所以他写《西游记》肯定是把他的不满情绪流露在字里行间,对什么都有挖苦讽刺。不能用严肃的佛教的观点,道教的观点,或孔子的儒家观点来看,但小说有三教合一的倾向。《西游记》第四十七回中,孙悟空在车迟国消灭了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之后,他对国王说:你应该“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保你江山永固”。这明显的是三教合一的观点。明代文人这种三教合一的观点比较浓,最初佛教道教势不两立,最早是佛教投靠道教,叫格义佛教。因为佛教最初传来怕中国人不接受,所以翻译时用的词汇都时儒家和道教的词语,后来它站稳了脚跟,它就要求证明自己的地位,就讲谁最行,连玄奘法师都参加这种无聊的争论。他向武则天进言,佛教应该第一,道教应该第二,最后他的提议通过了。唐初的时候道教为第一,儒教为第二,佛教为第三。一些佛学大师也从事政治,玄奘法师也难以避免。他跟武则天搞好关系,听说武则天生了一小孩,你说出家人管这干吗?(听众笑)他打听这孩子是庐陵王李显,就马上说这个小孩是“光王佛”现身,我收他为弟子。这都是搞政治的东西。当时不搞政治不行,甚至传弟子的时候也如此。比如传窥机唯识论的时候,把门都关了,不让别人听。圆侧是新罗王子拿出金条来,看门人偷偷让他进去了。他听了以后,第二天没等窥机讲,他先讲。后来又单讲瑜伽学,但那人又拿钱,买通看门人进去听了,看来钱就是厉害,什么关节都能打通。难怪汉代鲁褒写《钱神论》,说天下人莫不尊重我孔方兄。两次传法不成,后来认定只有窥机对“五姓宗法”有解说权。玄奘法师也难免把学术著作当做遗产,甚至死的时候那么艰难痛苦的想超脱。但真正的解脱他也没做到。下面谈小说中提到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化为《多心经》,这个简化当然不是他做的,在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和张鷟的《朝野佥载》中用的就是《多心经》的说法。按说吴承恩不会不懂这个,所以他一方面用了《多心经》,但在九十三回中,他简称为《心经》,可见他知道不应该用“多”字,甚至又称《般若心经》,这就纠正了《多心经》的说法。“般若”一词是意译,在梵文中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有的翻译成“波罗蜜”,“多”字是个后缀语,是指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即通过智慧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心经”是这种途径的精髓、核心、重点,所以简称为《心经》就可以了。这部经书很薄,一共只有259个字。《西游记》中用的《多心经》的全文和玄奘法师翻译的只相差两个字,是音同字有别的,可见用的还是玄奘法师译的那一种。就这点来说,吴承恩肯定是看过佛经的。绝不象有些人说的,《西游记》的作者不懂佛经。他只是游戏笔墨。
  《心经》的特点是让人看透般若的精华,勘破了,而且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如来藏是不会变的。只要悟道了,就可以。我们在《西游记》中老出现劫闭揭谛神,实际没有这神,“揭谛”是梵文的音译,它很复杂,在念这个音的时候包含了不可思量的福德、威德、功德,可能《西游记》把它幻化成一种神了。实际上没有,可见作者就是游戏笔墨。他并没有认真地和佛经一一对号。那就不是创作了,如果非要一一对号,那就是看得太执着了。佛教讲究不要把事物看得太执着,要在有无之间,陷入执着就会出现妄念了。
  《般若心经》虽然字少,但在中国佛教界传播很广,影响很大。有的经典字虽很少,但很关键,比如龙树的弟子提婆写的《百字经》,虽然只有百字,但那是他在遭受刺杀之后,蘸着血写出来的 ,那是他终生研究的精华,那一百个字太有水平了,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多字少去判断。《大般若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 全文,很大,有六百卷,第577卷就是抽出来的《金刚经》,玄奘的译作很多,《西游记》作者用的就是他译的《般若心经》,而且在《西游记》中也用到了般若学的东西,关于“物”、“空”等的看法。“般若”讲究“色”和“心”,“色”就是物质性的东西,“心”指精神性的东西,佛教认为这两者都是空的,最终都是空的,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要达到清静涅磐才好。释迦牟尼曾说,大海有一种味道,就是咸味。我的学说也有一种味道,就是涅磐。涅磐在佛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下面谈“二心”,小说第58回真假美猴王中说“二心搅乱大乾坤”。佛教说的二心,一个是真心,真心是真静妙乐之心,不生妄念;一个是妄心,由于念头不对,于是产生种种现象,陷入困惑。所以一旦有二心,那就出事了,如同走火入魔。因为孙悟空和唐僧之间发生了摩擦,师徒不和,让六耳猕猴钻了空子。借“二心”,既说明了佛教学说的观点,又演出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国儒家反对二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谈到,一心为忠,二心为患。在这一点上,儒家和佛教是一致的。因为二心的出现,六耳猕猴冒充了孙悟空,于是有了真假美猴王的厮杀争斗。第14回中,唐僧在两界山把“唵 嘛 呢 叭咪吽”的字条摘下来以后,孙悟空从五行山里蹦出来了,出来没多久,就遇见了六个贼人,孙悟空把这六人都杀死了。这就是用佛教概念演绎出来的。佛教讲究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六贼”,也叫“六根”,然后就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人若不能从其中解脱出来,就会出现烦恼。孙悟空一出来就把六贼给杀了,只有断了六贼,才能跟他过去错误的思想划清界限,才能死心塌地地跟唐僧去西天取经。如果六贼还在,就会受外界物欲的引诱,不能够一心奉佛了。所以,小说中看起来是杀了六个强盗,实际上是用佛教的思想告诉我们孙悟空已经断了六根,由不清静变得清静了,自然就一心求法。后来孙悟空有一次假装死,唐僧看了以后特别难过,说“自从受戒拜禅灵,护我西行恩爱深,指望同时成大道,何期今日你归阴”。这就谈到了孙悟空受戒后确实很真诚。他之所以被撵走,都是因为唐僧的错误思想,而且在唐僧的身上流露出作者对佛教古板僵死的教义的批判。凡是唐僧古板的时候,就会受骗。经过孙悟空的不断改造,最后他才有些认识,才提高了对妖魔鬼怪的警惕性。西行求法是由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保护着去的,如果象唐僧那样死守着佛教的教条,根本就到不了西天。所以到后来他再轰孙悟空的时候,观世音说没有悟空,你是不行的。很显然,作者这里对佛教的古板教义是采取奚落嘲笑和讽刺的态度。孙悟空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另一种思想。再看猪八戒,他虽名为八戒,其实哪一戒都犯。第一戒杀,可他杀的时候也是来劲,而且他仗势的时候还挺横,有一回他跟一个魔头打,打着打着就已经不行了,后来孙悟空在后面喊,八戒,别担心,我来了。猪八戒一听他大师兄来了,马上九齿钉耙挥得越发厉害,那妖怪问,你刚才都不行了,怎么现在这么厉害了?他说,我的儿,我家里来人了 。所以说他仗势的时候挺厉害,而且他杀那些小妖的时候挺凶的,尤其在妖怪现形了不能反抗的时候他一耙子就把打死了。第二戒YIN,他也没做到,高老庄招亲。不妄语,就是不胡说八道,猪八戒天天在妄语。他胡说八道多了,动则就说散伙回家了,而且他贪小便宜,攒一些私房钱,藏在他那肥大的耳朵里。猪八戒的毛病多了,好吃好喝。他这样一个对戒条不遵守的人最后也能成为净坛使者菩萨,这不是对佛教的嘲笑么!象猪八戒这样修行的人,吃人参果完了还想再吃一个,就装傻充愣说刚才你们都吃什么了?后来有一个俏皮话嘛,说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佛教不许身上涂香料,不许听音乐,不许睡在好的床上,凳子不能有靠背。八戒中是七戒加一个斋戒就是非食,在指头一指的时候阳光照着时吃饭,一天就这一次。猪八戒什么都想吃,有好的他就不放过,他对八戒简直就是一天到晚的违反,但也能成正果。所以很显然这也流露出作者对佛教的那一套东西不太喜欢。佛教有时的报复手段确实很残酷,比如象孔雀明王,象文殊师利菩萨,受到人一点儿虐待就报复,破坏人家庭,把人扔到井里三年。那慈悲之心哪儿去了!唐代的文人杜牧在一篇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记》里就对佛教的报复心理提出了批评。我对佛教的这种下地狱的报复手段也觉得太惨烈了,地狱有八种:等活地狱,人死了后风一吹又活过来了,然后再死,风一吹又活过来了;黑绳地狱,拿铁丝把人勒死,众合地狱,让人和猛兽生活在一起,一会儿把人咬死,一会儿又活过来。还有哀号地狱,大号地狱,炎热地狱,极热地狱,最后到阿鼻地狱,也叫无间地狱。那就是无间断没有停顿的痛苦。太恐怖了!这跟无间道不同。那是说修行的四种方法,一开始加行道,稍稍修行垫个底,然后进入无间道。不停顿的修行,然后进入解脱道,解脱道就斩断了一些烦恼,进入了胜进道,然后就成正果 了。无间地狱即阿鼻地狱是不堪忍受的,一般认为进了这个地狱就永世不得超脱了,就不参加轮回了 。我们看《西游记》里也写到地狱,但没有描写这么惨烈。
  再说沙僧,最后成了金身罗汉,白龙马成了八部天龙。金庸不是有一部小说叫《天龙八部》么,八种先天然后是人,由天降为人,但是这天虽然最好,天人不等于成正果,只是说可以享受好的福报,但还没有解脱,不是觉者,还要参加六趣轮回,只有觉者阿罗汉才可以受到人天供应,摆脱六趣轮回,进入永生不灭的境地。比如阿修罗就是一种神,他比较暴躁,好动,力量象天一样,但他到处跟人好斗,他长得不端正,“阿修罗”梵文还有不端正、丑陋的意思,据说他生活在第四层的海底下。在武侠小说里不是有刀法叫修罗刀么。可能就是从佛教中借用来的。我那次写武侠的时候也用这词,后来一想别人老用修罗刀、金刚掌,不行,最后我给那大侠编了套更好的功夫,叫“如来指”,这如来指当然比什么金刚都厉害了。最近写了两部长篇武侠小说,还没出版。写武侠小说也是一种玩,挺好玩的,挺愉快。有时写得想把那人点死 ,都睡不着觉,非得点了他死穴,我才安然睡觉。作为游戏来讲,这特别好玩。特别是我六十四岁了退休了,我看在座的还有比我老的。
  下面谈谈第八点,佛教中有些高等的神佛。这高等的神佛不是作者编出来的,几乎都是从佛经中抠出来的,高等神佛不好编,但在小说里有变相,比方说,我们看玄奘法师到了灵山,灵山在印度叫灵鹫山,释迦牟尼去世以后,摩柯迦叶就组织了第一次集会,口诵佛经,整理佛典。小说中在灵山有一个人划一只船,这船没底儿,唐僧不敢上去,孙悟空厉害啊,一看就知道了,这是接引祖佛,没问题就上船了,就看见从船底出来一个尸体,是唐僧的尸体,唐僧吓了一跳,然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向他祝贺,说你已经脱去了凡胎。所谓接引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几个名字,接引佛,甘露佛,无量寿佛,宝幢光王佛等。我们看僧人有时见面就说“无量寿佛”,这属于净土宗的,净土宗讲究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这些书都特别薄,好读,而且要求极简单,一天只要念阿弥陀佛。只要用般若(智慧)排除各种杂念,一天到晚念这个佛,那么到死的时候,如果你是个僧人,阿弥陀佛就亲自来迎接你到西方乐土,如果你一生做了很多好事没出家,那么他化身来迎接你。这个接引佛在民间影响特别大,玄奘法师临死就老念这个,也向往到西方获救,后来让他弟子们帮着念。听到说“来了”,终于咽气儿了。真来假来就只有他自己知道。僧人还讲究级别,比如《高僧传》说隋洪法师和唐僧怀玉临死时阿弥陀佛没来接,别的菩萨来接的,他还不去,他嫌档次太低。还有天上净土和西方净土之分,这些是禅宗反对的。他们认为净土就在你心中,他们直接批判净土宗,说如果西方极乐世界人有问题,上哪儿去找净土?只要你心净了,众生就是佛,佛心乱了,佛就是众生。只要你明心见性,你就能顿悟成佛。所以净土宗的观点和禅宗是对立的。所以他们彼此互相批判。他们在解脱的问题上观点是不一样的。这两个宗派在中国民间影响都特大,因为他们不象律宗,清规戒律特多,一般人受不了的。但也有人很怪,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他就加入律宗,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子弟,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十足的是洋人的观念,但最后在入佛教的时候选择了最难修行的最严格的律宗。他这一生干什么都特彻底,后人难及,实在令人佩服。可惜那电视剧拍得太差,我觉得那演员没那水平,演不出李叔同。
  在《法华经》里提到一个大通智圣佛,他一生有十六个儿子,其中有阿弥陀佛,有东方的阿閦佛,最小的儿子是释迦牟尼佛,在那个经典他们又成了兄弟了,佛教中这种年份辈分乱翻,比较混乱。后来大乘佛教起来以后,大乘经典认为小乘佛教化城,就是你走累了,出现一个城,你歇歇脚,但那个并没到位,小乘只是在歇脚,大乘是歇完脚继续前进,达到真正的彻悟。密宗出现后,说那俩都不是最后,他(指密宗)才是最后,真正到终结点的是密宗。他们互相排斥。印度佛教中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一个人叫龙树,后来中国的各种宗派都几乎引他为祖师爷,包括禅宗。龙树被奉为大乘佛教的创始人。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过龙树,因为他老帮助国王想长生不老,皇子就觉得父王长生不老,那自己什么时候接班?他说,法师你既然什么都可以献给别人,干脆你把生命也献出来,把他逼得自杀了。他的弟子提婆,一只眼睛,是他这派最厉害的一个,叫大乘空宗,让人恨死了,松林里修行时被人刺死了,临死前蘸血写了《百论》。龙树这一支对中国包括禅宗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提到的孔雀大明王菩萨,又称佛母。我们翻译过《孔雀大明王经》。在《西游记》中是另一种写法,释迦牟尼在灵山修法的时候被孔雀一下子吸进肚子里了,他从左肋出来后要杀孔雀,众人说你既然从它身上出来了,就如同是你母亲,所以就尊奉为孔雀大明王菩萨。但实际上《孔雀明王经》不是这样的。它因为两个小孔雀到东土受到了虐待所以才报复。孔雀明王这形象在《封神演义》里也有,孔宣兵阻金鸡岭,那个就是孔雀明王。当时姜子牙手下的所有人遇到后都不灵,什么宝贝扔出去都被它收了。最后请来准替佛把制住了,现身为孔雀大明王。《西游记》里没有展开这些,但是提到了它,而且提到了它的报复。《孔雀明王经》在大乘佛教中被称为佛母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
  最后一点,我讲一下小说中受到的大乘佛教、般若学、禅宗、瑜珈宗和净土宗的影响首先说一下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心经》。作者既然写这个经典,那就是要用般若学这个思想。但净土宗和般若宗的影响不特别厉害。我觉得影响《西游记》特别厉害的思想主要是禅宗。而且在须菩提祖师的身上明显可以看到有慧能的影子。比如第二回,孙悟空拜在须菩提祖师的门下,然后祖师给他讲学这学那,他都不学,后来祖师从法坛跳下来,拿戒尺照他脑袋打了三下,然后背着手从后门进去了。悟空没恼,他意识到老师让他夜里三更时从后门进去,传他法术。所以到晚上他就去了,祖师一看,他有这么高的悟性,于是就传给他法术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等都是由须菩提祖师传的,而传的时候先有这样的一个动作。我们看六祖慧能口授由他弟子整理的《六祖坛经》里记载,最先是神秀写出了这样一个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不识字,就口授了一个让别人写出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这是顿悟的说法。结果他老师很感兴趣。但是他老师当着人面的时候没有说他这偈语好,好像不屑一顾的样子。慧能在寺院里地位很低,是一个舂米的僧人,他老师弘忍大师去了以后,就用舂米的东西敲了三下,就走了。慧能马上就意识到老师让自己三更去。去了以后老师就传给他了,并且把法衣木棉袈裟给了他,跟他说你就是继承我衣钵的人,但传法衣到你这为止。传这个是很危险的,命如悬丝,而且别人知道了,可能就要加害你。你速去,赶快逃跑。而且亲自摆渡船送他走。慧能说老师你不用摆渡,我自己可以摆渡。老师问为什么。他说老师你已经渡我,我已经悟了,可以摆渡了。
  他跑了以后,有个师弟惠明是个四品武官,追上他了。他问,你是不是想抢这个。他师弟说,不不,把师傅跟你说的话告诉我就行了。慧能就告诉他了。后来还有追杀他的人,惠明就指了一条错路。所以这样慧能才能跑到广西的韶关曹溪,在山里呆了十几年才露相的。因为他老师说了你早露相,人家会杀掉你。
  《西游记》里也有,孙悟空有一次忍不住别的师兄说他,他就显示了自己的本领。变成松树变成这个那个的。菩提祖师说你速走,现在你会了,人家问你,你告不告诉人家?不告诉,人家就恨你,加害于你。你有性命之忧,你速去。
  这点和六祖慧能的谈经是相似的,动作敲三下都一样的。很显然作者吸收了六祖的事迹中的情节。我觉得这点挺相似。另外从有时的话里也可以看到,第一回中《苏武慢》那词中就提到“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也达不到目的。而且多次在小说中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一首诗说“灵山拜佛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便向灵山塔下修。”这就是六祖慧能的观点。他认为人哪怕是在劳作的时候,只要心头有正确的念头,那都是在修行。他把修行世俗化了。还有一首诗谈到“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这也是禅宗的观点。小说中有一次孙悟空问玄奘法师,你老念《心经》,你真的理解么?反过来玄奘法师问他:你就懂了吗?你懂吗?孙悟空说:我解得,解得。说完了,玄奘法师就不言语了,孙悟空也不言语了,猪八戒一看就问:怎么回事啊,你们都不言语了。过了一会儿,玄奘法师说:悟空真解得。这不二法门就是无文字无语言。孙悟空这沉默就说明他懂了。这就是《维摩诘经》中的情节,是维摩诘和文殊师利两人辩论什么是不二法门的时候,最后不言语了,那就是无文字无语言,所以是真解。这个情节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第九”中。被搬到《西游记》中,可见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比较大,明末国破家亡的时候好多不满于清朝的知识分子逃禅,加入禅宗的特别多。因为禅宗比较随便,不那么拘束。最初宽松得特厉害,后来因为太解放了,这宗教就涣散了。所以到了怀海的时候,又提出了禅宗的戒律百丈清规。就是开头可以批佛骂祖,什么话都可以说,甚至有的禅宗和尚嘲笑如来佛等等,都没关系,后来觉得这不行,什么都得有规矩,所以百丈山的淮海提出了他的清规戒律。宋代的官吏杨亿等人向朝廷汇报了,后来这禅宗的规矩就定下来了。但有一点是禅宗不可破的,你怎么随便都行,喝酒吃肉都行,但是不能近女色,这点绝对不行。最早古天竺的和尚是可以吃肉的, 但大概因为印度的温度特别高,古代又没有冰箱,四五十度时肉就臭了,不干净,所以和尚不太吃肉。我几年前带过一个博士生叫毛小雨,他去印度访问过两次,他跟说我那边特别热,估计不吃肉跟天气有关。
  最早寺院中反对开荤,“荤”不是指肉,指的是刺激性植物象大葱、大蒜、韭菜这些东西。中国是从梁武帝时订下来不许吃肉,后来和尚就都没有口福了。如果和尚们憎恨的话,应该憎恨梁武帝。关于吃饭的一指禅,一指的时候吃饭,是说阳光照着直的时候,正午十二点时吃饭,这个说法在佛去世不久,也有人反对这个。另外池塘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也可以吃,还有被其它动物咬死的东西,不是自己杀的,也可以吃。他们有变通之法,但中国僧人比印度僧人还规矩。其实印度现在信佛教的已经不是很多了,主要是印度教,是商羯改造的婆罗门教,其中也吸收了佛教的一些东西。
  《西游记》产生的时代是很早的。从总体思想来讲,作者创作小说过程说明并不是由明代中期才开始有这题材。故事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有几百年。唐代开始就有这方面的小说创作倾向,唐代的传奇笔记小说中已经有这方面的记载,开始向文化的角度走。然后又出现大量的绘画,据欧阳修在《于役志》中提到有一次在扬州寿宁寺里看到柴世宗时候的一个壁画,画的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事,他看了以后说“尤为绝笔,叹息久之”,感慨画得非常好,可惜画没有流传下来,详细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杭州灵隐寺旁边的龙弘洞口有两组浮雕,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但那里头有一个错误的说法,说猪八戒是朱士行。灵隐寺的和尚还给了我一小册子,这是不可能的。朱士行是中国第一个往西方求法的僧人,是一个高僧,怎么会是猪八戒呢?他那说法没什么根据,为此我当时跟他辩了会儿。
  在敦煌榆林窟普贤变的通俗画里,有玄奘法师取经的图,那里头出现的孙悟空的样子就已经是猴了,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不一样。《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头是一个白衣秀士。实际《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国内早就没有了,是后来在日本发现了拿回来的,罗振玉和王国维都写过序跋。罗振玉这个人因为加入过满洲国在政治上弄得声名狼藉,但他本人是研究甲骨文最早,也是有成就的一个人。说到有成就,他是最早的一个,但研究甲骨文在他之前还有其它人,包括写《老残游记》的刘鹗铁云藏龟嘛。但作为成就高的人中应该有罗振玉,被称为“甲骨文四堂”,罗振玉罗雪堂,王国维王观堂,董作宾董研堂,郭沫若郭鼎堂。罗振玉同时还是敦煌学的开启者,从学术上来讲的确是一代宗师。绝不象有些人诬蔑的那样,说他的书是抄袭王国维的。王国维研究比他晚,还是他引导的。在敦煌的画里,取经的图像很清晰,我出那本书时托人照过一张相,那猴的样子和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截然不同。
  宋末或元初的时候,在河北瓷州窑发现过一个瓷枕,上边有《西游记》的通俗画,唐僧骑在马上,沙僧举着宝伞,猪八戒扛着钉耙,孙悟空穿着虎皮裙,在前面带路。从这可以看出《西游记》的故事在元代基本定型了。三个人都接近小说《西游记》里头的样子,只不过沙僧没有拿降魔宝杖,猪八戒没有扛行李。至于元人的《西游记》平话就更是了。在《永乐大典》中发现有《西游记》平话的残篇,叫《魏徵梦斩泾河龙》。鲁迅先生因为早年没有看过这些东西,所以他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西游记》是抄杨志和的《四游记》。后来郑振铎先生看到了《永乐大典》的残篇,就纠正了鲁迅先生的说法。所以后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在日本出版的时候 ,鲁迅先生在序言中提到,郑振铎教授在《佝偻集》里纠正了我的偏颇。我在这点上特别佩服鲁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作为学者,这种风格确实值得学习。学术上不能文过饰非,要有科学的态度。
  从这些资料上看,再加上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元初吴昌龄的《西天取经》杂剧,就是说《西游记》这个题材从宋代开始出现了诗话、话本,从元代出现了平话、剧本,这些大量的资料很显然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重要的蓝本。有些写作是有传承的,不是说作者一个人突然创造出来的,包括歌德写《浮士德》也有传承,在他之前,英国马洛写过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可见《浮士德》也不是从他开始的,是个古老的传说,到歌德手里成了集大成者。《西游记 》也是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说是吴承恩个人完成的,应该说吴承恩在吸收了历史中各种传承的基础上,使传统的故事发生了质的飞跃,创造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精品。
  我们从《西游记》的成因,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它肯定受到了中国的高僧大德,甚至包括天竺的高僧大德翻译过来的佛经经典和故事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的高僧大德自己编写的佛教经典甚至自己留下来的传说的影响。但是这些应该说不是“源”,而只是“流”。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期间,中国的学者因为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特别又受到“文艺西来说”——说中国受印度影响,印度受西方影响,倒来去中国受西方的影响。把佛教经典对《西游记》的影响看得过重,甚至有诃奴曼直接变成了孙悟空这个说法。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时,又有些人看淡了佛教对《西游记》的影响,我觉得也不太科学。应该比较正确的评价,《西游记》确实受佛教的影响。尽管每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别的民族或国家外来文化交流的影响,但这影响都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不可能改变这个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本质的东西改变不了,只能说外来的东西被本土文化加以利用和改造使其为己用,而根基上、骨子里应该是这民族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 《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形象虽然它受到佛教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最终的成型还是受中国传统古代神猴的影响,还是具有中国人这种特征的。因此,《西游记》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斗战胜佛,不是古天竺的斗战胜佛。而唐僧、沙僧、猪八戒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正因为他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所以他们才能够雅俗共赏,家喻户晓,受到各个阶层人的喜欢,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谢谢大家!(鼓掌声)
  主持人:听了刘先生的演讲,大家该能觉得,他特别会讲故事吧?去年,我还给5岁的女儿买了一套磁带,是已故的故事大王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故事。像什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可爱听了,百听不厌。听的次数多了,自己都会讲了。我想,如果给刘先生出一套带子,除了讲孩子们爱听的这些吴承恩用“游戏笔墨”写成的故事,更多的是讲故事背后的大学问、大思想,肯定特棒。这说明,一般读者所接受的可能更多的也是那些有趣的故事,而不太在意刘先生讲到的那些降妖伏魔的佛教传说、高僧大德的佛教经典及相关的佛经故事,与《西游记》之间有多么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反映出作者对于佛教的态度和思想,也是使《西游记》成为文学名著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鉴赏者,还得在读了“游戏笔墨”的好听好玩的故事之后,领悟那潜隐在故事背后的思想意义。看看等大家听完《话说〈西游记〉》的系列演讲以后,我们能否开天目?最后,让我们感谢刘先生的演讲,并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见识他正在写的武侠小说里的真功夫——如来指。最后,让我们感谢刘先生的演讲。谢谢大家,再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执着是见思烦恼。见,你看错了;思,你想错了。什么东西看错了?头一个,把身体当作我。为什么身体不是我?我不生不灭,身体有生灭。就像衣服是我的,又不是我,脏了可以换一件。你就想到身体是我的又不是我的,用几十年不太好使用了,就换一个。你能够这样看法的时候,生死就看破了,就不会怕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