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弥勒:布袋诗偈


2014/9/7    热度:561   

布袋和弥勒:布袋诗偈
偈语是佛经中的唱辞,属于诗体,故又名诗偈。布袋和尚善作偈语,《宋高僧传》、《契此传》中记载:布袋和尚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景德传灯录》把此偈扩充为:“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成为弥勒化身的辞世偈。又补充了长达20句、140字的“只个心心心是佛”偈语和4句20字的“一钵千家饭”偈语。清康熙十年(1671年)弘赞编辑的《兜率龟镜录》又增加了两首偈语:一是“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征得六波罗”。二是“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色彩。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静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偈语流传于民间的更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插秧偈》:“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首偈语,语言通俗,含意深刻,把插秧与学佛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布袋和尚的智慧和才能。偈中的“福田”,既是民间的良田,又是带有佛教色彩的福地。偈中的“天”,既是人间的自然空间,又是佛教的理想世界。“六根”在佛教经书上是指眼、耳、鼻、舌、身、脑人体6种产生各种欲望的器官(眼嗜看,耳喜听,鼻嗜闻,舌嗜食,身嗜娱,脑嗜想),佛门要求出家人去除一切私心杂念,静心修行,才能得道升天。插秧也是每行6株,而且要求去除秧根污泥,正好与佛教“六根清静”一语双关。“稻”与“道”谐音,“成稻”与“成道”一语双关。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是边退边插,而所植的秧却是在不断向前,所以后退即为向前。这句话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插秧动作,而且包含着辩证的哲理。
有一则描写布袋和尚与一位居士对话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布袋和尚运用偈语表达思想的深厚功底:
居士:和尚有法号否?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码。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居士:和尚有行李否?
布袋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居士:弟子愚顽,如何得见佛理?
布袋和尚: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居士:和尚此去住宿何处?
布袋和尚: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慧皆安排,千古无一匠。四门因果生,十方尽供养。
居士异之,复作礼,留斋宿,布袋和尚书偈于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色彩。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静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这些回答,风趣幽默,机智含蓄,内藏玄机,生动地体现了布袋和尚的独特个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素食和斋饭是不同的。素食,什么人都可以吃,“持素”不能进食荤腥之物,也不能进食给身体或口腔带来异味的食物。吃素如不能吃动物肉(所有的动物的肉),不能吃葱蒜等让口腔或身体产生异味的蔬菜。很多不信佛教的人持素,是出于身体健康、环保和不忍心吃动物肉的人类本能的慈悲而出发的,这些人值得我们赞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