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声明集研究——中国佛教梵呗的考察
2014/9/7   热度:557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中文摘要】梵呗,固然可以当作佛教艺术;音乐的层面来研究,然而梵呗不仅仅只是音乐艺术而已,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成佛做祖的方便道,“戒、定、慧”三无漏学之艺术。如果忽略了梵呗在佛教教理上的位置,那么我们怎么样也无法探得梵呗的真实面貌。而中国佛教梵呗发展史,更需要找到一个有利的视角,以方便切入中国佛教梵呗史发展上的脉络,能够作成全面性开展的考察基础。《鱼山声明集》满足了这个条件,它不仅是日本佛教现行天台宗的“声明集”,更是一本收录了隋唐风格的梵呗课诵本。它的内容正可以扮演了这个切入中国佛教梵呗研究的重要角色。因此笔者选择了本书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本研究是以“梵呗的四个重要基源问题”构成“梵呗研究模型”作为考察基础,“梵呗的四个重要基源问题”,也就是以“结构论”、“角色论”、“功能论”与“历史观”的架构作为本研究的开展,就此将本研究的章节叙述如次: 【英文摘要】Fan-bai(梵呗, the name of Chinese Buddhism ritual music) is a kind of art about Buddhist art and musicology. Yet the contents are not only the art of music but also the convenient way which can lead Buddhists to enlighten themselves as same as Buddha. So we may look it as the skill which lead people enter the three Buddhism gate(discipline,meditation,wisdom) which lead people to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 Suppose we ignore the 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about Fan-bai, then we will never get the clear image of Fan-bai. When we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an-bai''s development, we had better have a good view-point so that we conveniently understand complet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n-bai. Gyo-san-sho-myo-shu (The hymns book of Gyo-san)is the best view-point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an-bai''s development. "Gyo-san" is a place both in Chinese and Japan. And Sho-myo is the ritual music in Japanese Buddhism. But the sho-myo was come from China about 847 AD. The contents of Gyo-san-sho-myo-shu doesn''t only contain the hymns which are belonging to Buddhism Ten-tai school in Japan but used by the Buddhists in the times of Chinese Sue & Ton Dynasty (603 --907) . This is the reason why I chose the research of Gyo-san-sho-myo-shu as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目 录 -------------------------------------------------------------------------------- 第一类:本论文所根据原典: 《鱼山声明集》,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四册。 第二类:中文参考书 第一种;工具书类 第三类:韩国书籍 《释门仪范》,安震湖编,韩国:法轮社出版,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日七版发行。 第七种:外文书籍(其它国家)
【文献属性】[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鱼山声明集研究——中国佛教梵呗的考察
【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f Gyo-san-sho-myo-shu-- The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Ritual Music
【文章作者】赖信川
【指导教师】陈万鼐 ; 何广棪
【文章页数】610页
--------------------------------------------------------------------------------
【中文关键词】日本佛教|天台宗|大原三千院|梵呗|声明|鱼山
【英文关键词】Japanese Buddhism ; Ten-tai Shu ; Ohara San-Zen-In ; Fan-bai ; Shou-myou ; Gyo-san
第一篇 序论,在“序论”中下属三章,分别是:第一章 《鱼山声明集》研究的主题;第二章 前人研究成果及佛教梵呗与音乐的研究径向;第三章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篇 声明的意义与呗赞文化的发展,这一篇是用来作为了解“鱼山声明”的背景知识,下属三章二节,分别是:问题点之所在;第四章 “声明”与“梵呗”;第五章 梵呗的功能与角色思想;第六章 印度与我国自汉魏到隋唐呗赞文化的发展;小结。
第三篇 隋唐梵呗的遗风─《鱼山声明集》,这篇就是研究本文主题《鱼山声明集》的成果,下分三章二节,内容如次:问题点之所在;第七章 《鱼山声明集》的编订及其流传;第八章 《鱼山声明集》内容的特色与构造;第九章 《鱼山声明集》的保存与研究现况;小结。
第四篇 总结─《鱼山声明集》带给我们的启示,该篇不分章,直接分成四节,内容如次:第一节、礼失而求于诸野;第二节、现行台湾梵呗研究方式的省思;第三节、成立“佛教梵呗史”的条件;第四节、“鱼山声明”研究的未来展望
There are four important theories constructed the model of this research. They are: 1.Structure of the hymns; 2.Playing role in the ritual about the hymns;3.utility of the hymns;4.the development of the hymns. The approach of investigation in this thesis were based on the 4 theories and it developed the contents as follow:
Section 1. The first section contains 3 chapters. It introduces the author''s objective and motivation for this approach. This section shows the selection of the references and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studies. It also gives the method and the process, and a brief summary of the thesis.
Section 2. The second section are divided into 3 chapters and 2 sub-chapters. It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sho-myo" which contains Indian ,Chinese and Japanese view. It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from India to China before 847 AD.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gives discussion about 4 theories as the bas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Buddhism Fan-bai.
Section 3: The section 3 are divided into 3 Chapters and 2 sub-chapters. The main subject of section 3 is to discuss the book, Gyo-san-sho-myo-shu. I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the author and so on as the outline of Gyo-san-sho-myo-shu. It also introduces the inside of Gyo-san-sho-myo-shu containing literature and musicology. At the end, it also shows the work of keeping the hymns in Japanese Buddhism: Institute established, performance council and record tapes and video published.
Section 4: The section 4 are divided into 4 sub-chapters. It talks about the inspiration about Gyo-san-sho-myo-shu which Japanese devoted themselves to keeping.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may got the idea that Chinese may got the lost culture from the neighbor countries and also get the new idea to improve the study of Fan-bai in Taiwan. From this research, we may get the conditions of form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an-bai. At the last, the author mentions about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of this research.
--------------------------------------------------------------------------------
【论文目次】
自序
摘要;中英文
第一篇 序论一─一三四
第一章 《鱼山声明集》研究的主题三─五八
第一节 研究佛教梵呗的意义四
第二节 我国梵呗流变之现象一九
第三节 《鱼山声明集》的学术价值三一
第四节 导归佛教梵呗史之研究基础四一
第二章 前人研究成果及佛教梵呗与音乐的研究径向五九─一一四
第一节 台湾方面相关课题的研究六一
第二节 中国大陆方面的研究成果八三
第三节 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九九
第三章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一一五─一三四
第一节 论佛教梵呗研究之理念一一五
第二节 研究方法─梵呗模型论的提出一一九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计划与章节安排一二七
第二篇 声明的意义与呗赞文化一三五·四○四
问题点之所在一三七─一四六
第四章 “声明”与“梵呗”一四七─二○○
第一节 “声明”的意义及其与“梵呗”之关系一四九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对音乐的态度一七九
第五章 梵呗的功能与角色二○一─二九○
第一节 佛塔供养与呗赞文化的兴起二○二
第二节 音声何以成为佛事─佛门的呗赞观二二三
第三节 仪式与梵呗二五七
第六章 印度与我国由汉魏到隋唐以前的呗赞文化发展二九一─四○○
第一节 梵呗“结构论”与印度佛教梵呗形式的推想二九一
第二节 汉魏三国时期初传佛教的呗赞文化三一三
第三节 六朝时期的梵呗文化发展三二九
第四节 隋唐时代会昌前后的显教梵呗三六七
小结四○一─四○四
第三篇 隋唐梵呗的遗风─《鱼山声明集》四○五─五三六
问题点的所在四○八─四一八
第七章 《鱼山声明集》的编成四一九─四五四
第一节 关于“鱼山声明”中“鱼山”得名之由来四一九
第二节 日本佛教天台声明的形成四二三
第三节 《鱼山声明集》的编成与《鱼山声明集》的版本四三九
第八章 《鱼山声明集》的内容及其音律学四五五─五○二
第一节 《鱼山声明集》内容的分类四五五
第二节 《鱼山声明集》的显教部份梵呗内容的研究四六○
第三节 《鱼山声明集》的音律学四七七
第九章 《鱼山声明集》的保存与现况五○三─五三○
第一节 《鱼山声明集》与天台宗法会五○三
第二节 关于天台宗“鱼山声明”的保存事业五二一
小结五三一─五三六
第四篇 总结─研究《鱼山声明集》的启示五三七─五五八
第一节 礼失可求诸邻邦五三九
第二节 现行台湾梵呗研究的省思五四四
第三节 成立“佛教梵呗史”研究的条件五五○
第四节 “鱼山声明”研究未来的展望五五七
本文引用文献一览五五九
附录─天台声明原谱及其五线谱三曲云何呗 散华 回向伽陀
【 参考文献】
《鱼山六卷帖》,平成元年(一九八九年)三月二九日复刻的胜林院版,日本京都大原实光院发行。页一五七。
《天台课诵》,比叡山延历寺学问所在昭和六十年(一九八六年)纪念传教大师比叡山开山一千二百年纪念发行改订之课诵本,日本京都市:芝金声堂出版,昭和六十年(一九八六年)八月改订初板。
《续天台宗全书·法仪Ⅰ》日本东京都:春秋社出版,平成八年(一九九六)三月十七日一刷发行。
《续天台宗全书·史传》日本东京都:春秋社出版,一九九○年七月二刷发行。
《佛门必备课诵本》,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经会,民国八十年四月四版。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市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民国七二年一月修订版:
第一册: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中阿含经》 (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第二册:
《杂阿含经》 (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第三册:
《大方便佛报恩经》 (七卷,失译)
《菩萨睒子经》(一卷,失译)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吴·支谦译)
第四册:
《佛所行赞》(五卷,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
第七册:
《大般若经》之三(共六百卷,此本卷四○一︱六○○,唐·玄奘译)
第八册: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二七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小品般若波罗密多经》(十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第九册:
《妙法莲华经》(七卷或八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法华三昧经》(一卷,宋·智俨译)
《无量义经》(一卷,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昙无蜜多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第十册: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唐·般若译)
第十二册:
《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般涅盘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第十三册:
《般舟三昧经》(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
第十四册:
《贤劫经》(八卷,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佛名经》(十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第十五册: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
《阴持入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
《坐禅三昧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禅法要解》(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二卷,西晋·聂承远译)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第十七册: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三卷,唐·智严译)
第十九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唐·般剌蜜帝译)
第二十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伽梵达摩译)
第二二册:
《弥沙塞和酰五分律》(三十卷,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四分律》(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第二三册:
《十诵律》(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唐·义净译)
第二四册:
《根本萨婆多律摄》(十四卷,尊者胜友集,唐·义净译)
《解脱戒经》(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
《善见律毘婆沙》(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
《毘尼母经》(八卷,失译)
第二五册:
《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
第二六册:
《十住毘婆沙论》(十七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
第二七册: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五百大阿罗汉造,唐·玄奘译)
第三十册:
《中论》(四卷,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
《菩萨地持经》(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第三一册:
《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
《辩中边论》(三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
第三四册:
《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隋·智顗说)
《法华玄论》(十卷,隋·吉藏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二十卷,唐·窥基撰)
第四十册: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唐·道宣撰)
第四四册:
《大乘义章》(二十六卷,隋·慧远撰)
第四六册:
《摩诃止观》(二十卷,隋·智顗说)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二卷,隋·智顗说)
《法界次第初门》(六卷,隋·智顗说)
《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陈·慧思说)
《国清百录》(四卷,隋·灌顶纂)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宋·智顗说)
《法华三昧忏仪》(一卷,隋·智顗说)
《礼法华经仪式》(一卷,不著录作者)
《金光明最胜忏仪》(一卷,宋知礼集)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宋·遵式集)
第四七册:
《赞阿弥陀佛偈》(一卷,后魏·昙鸾撰)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唐·善导集记)
《往生礼赞偈》(一卷,唐·善导集记)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唐·善导撰)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唐·智升撰)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三卷,唐·法照述)
第四八册:
《敕修百丈清规》(十卷,元·德辉重编)
第四九册:
《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
《历代三宝纪》(十五卷,隋·费长房撰)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宋·志盘撰)
《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元·念常集)
《三国遗事》(五卷,高丽·依然撰)
第五○册:
《马鸣菩萨传》(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一卷,隋·灌顶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唐·慧立本,彦悰笺)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
《高僧传》(十四卷,梁·慧皎撰)
《续高僧传》(三十卷,唐·道宣撰)
《海东高僧传》(二卷,高丽·觉训撰)
第五一册:
《弘赞法华传》(十卷,唐·惠详)
《华严经传记》(五卷,唐·法藏集)
《历代法宝记》(一卷,不著录作者)
《高僧法显传》(一卷,东晋·法显记)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译,辩机撰)
《洛阳伽蓝记》(五卷,元魏·杨衒之撰)
《天台山记》(一卷,唐·徐灵府撰)
第五三册:
《法苑珠林》(百卷,唐·道世撰)
第五四册:
《诸经要集》(二十卷,唐·道世撰)
《法门名义集》(一卷,唐·李师政撰)
《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唐·义净撰)
《释氏要览》(三卷,宋·道诚集)
《一切经音义》(百卷,唐·慧琳撰)
《翻译名集》(七卷,宋·法云集)
第八四册:
《悉昙藏》(八卷,日本·安然撰)
《悉昙略记》(一卷,日本·玄昭撰)
《悉昙轮略图抄》(十卷,日本·了尊撰)
《大原声明博士图》(一卷,不著录作者)
《声明源流记》(一卷,日本·凝然述)
《阿含藏︱杂阿含经·一》,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台北市: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初版七刷。
《阿含藏︱杂阿含经·三》,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台北市: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初版七刷。
《阿含藏︱长阿含经·二》,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台北市: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初版七刷。
《阿含藏︱中阿含经·一》,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台北市: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初版七刷。
《阿含藏︱中阿含经·四》,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台北市: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初版七刷。
《卍字续藏经》,台北市: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台一版三刷。
第一一一册:
《百丈清规证义记》(十卷,清·仪润说义)
第一二八册:
《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请佛仪》(一卷,不著录作者)
《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二卷,唐·一行慧觉依经录,宋·普瑞补注,明·读彻参阅,明·木增订正,明·正止治定)
《华严道场起止大略》(一卷,不著录作者)
《妙法莲华经》,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经会印行,民国八七年元月出版。
《敦煌佛学·佛事篇》,王书庆编撰 甘肃省兰州市:甘肃民族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一刷。
《中国音乐词典》,丹青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县: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一九九四年一月出版。
《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辞典编修委员会编,民国八六年五月九刷,台北市: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第二种;中国历史类
《后汉书》,收录于北京中华书局重编《二十四史》第三册,一九九八年出版。
《三国志》,收录于北京中华书局重编《二十四史》第三册,一九九八年版。
《通志·七音略》,南宋·郑樵着。收录于台北市艺文印书馆编印之《等韵五种》,民国七十八年九月三版。
《通志二十略·上》,郑樵撰,王树民点校之,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一版。
《唐会要》,收录于“历代会要”丛书,杨家骆主编,台北市:世界书局,民国七八年四月五版。
《山东通史·隋唐五代卷》安作璋主编,中国大陆山东省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刷。
第三种;印度佛教史类
《佛教史略与宗派》,台北市:木铎出版社出版,民国七七年九月初版,页二七六。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法师着,台北市: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一月修订本三版。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印顺法师着,台北市:正闻出版社出版,民国八十一年十月七版。
《初期大乘佛较之起源与开展》,印顺法师着,台北市:正闻出版社出版,民国七十八年十月六版。
第四种;中国佛教史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着,台北县:骆驼出版社,民国八五年元月一版二刷。
《新译洛阳伽蓝记》,刘九洲注译,侯乃慧校阅,台北市: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八三年三月初版。
《天台教学史》,释慧岳着,台北市: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廿四日增订六版。
《大唐西域记校着》,唐·玄奘三藏法师着,季羡林校着之,民国八三年五月一版二刷,台北市: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第五种;日本佛教史类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白化文等校注,周一良审阅。河北·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入唐求法巡礼记》潘平释译,收录于“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丛书,台北县: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二月初版。
第六种;西藏佛教史类
《如意宝树史》,松巴堪布、益西班觉着,蒲文成、才让译,中国甘肃省兰州市:甘肃民族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一版。
第七种;韩国佛教史类
《现代佛学大系》第十六册《朝鲜寺剎史料·上》,蓝吉富编。台北县:弥勒出版社,民国七二年十月出版。
《现代佛学大系》第十七册《朝鲜寺剎史料·下》,蓝吉富编。台北县:弥勒出版社,民国七二年十月出版。
第八种;中国语言史类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着。台北县板桥骆驼出版社,民七六年七月出版。
第九种;梵文与梵学相关书类
《梵语佛典导论》山田龙城着,许洋主翻译,收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七十九。台北县:华宇出版社,民国七七年四月初版。
《声明略》,吕澄着,台北市广文书局,民国八二年一月再版。
《梵学集》,饶宗颐着,中国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七月一刷。
《梵佛探》,金克木着,一版,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梵语课本》,罗世芳着,一版二刷,中国北京市: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六年出版。
《梵语初阶》释惠敏、释齑因所著,台北市: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第十种;中国音乐史专著
《中国钟磬律学》,陆云逵着,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民国七六年二月出版。
《清史乐志之研究》,陈万鼐着,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六七年六月初版。
《中国音乐史》,田边尚雄着,陈清泉译,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七年九月第七版。
《中国音乐史·乐谱篇》,薛宗明,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九年九月修订一版。
《隋唐音乐文化论集》,王昆吾着,台北市:学艺出版社出版,民国八十年十月初版。
《敦煌曲续论》,饶宗颐着,台北市:新文丰图书公司出版,民国八五年十二月一版。
《吕炳川音乐论述集》,吕炳川着。台北市:时报文化事业出版公司出版。
第十一种;佛教音乐相关专著
《佛经原始读诵法》(Sur la recitation primitive des Textes Boudhique, Journal Asiatique, 1915.)法国·烈维着,冯承钧译。收录于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四年出版之“尚志学会丛书”之《佛学研究》中。
《中国佛教仪规》,林子青等着。台北县:常春树书坊,民国七十七年七月出版。
《佛教与音乐艺术》,胡耀着,中国大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刷。
《印度传统音乐之研究》,谢俊逢着,台北市:全音谱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六月一版。
《中国宗教音乐》,田青主编,中国大陆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一刷。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袁静芳着,台湾慈济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民国八十六年六月。
第十一种;佛教相关专著
《出三藏记集》南朝梁·僧佑撰,苏晋仁、萧链子点校,中国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北京一刷。
《文镜密府论》,日本空海大师着,台北市:兰台书局,民国六二年十二月再版。
《吴都法乘》,明代·周永年编,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民国七十六年六月一版。
《我从迷信走出》,释从信着,台北县:圆明出版社,民国八二年二月出版。
《敦煌礼忏文研究》,汪娟着,收录于“中华佛学研究论丛刊第十八”台北市: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九月初版。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郝春文着,收录于“唐研究基金会丛书”中国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刷。
第十二种;其它相关专著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着,杨勇教授校订。台北市:祥生出版社,民国六二年十月出版。
《文心雕龙》,刘勰着,周振甫注,王文进等人译,台北市里仁书局,民国七三年五月出版。
第十三种;相关学位论文
《中国佛教音乐之研究》,李纯仁撰写,民国五九年,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湾佛教音乐︱早晚课主要经典的音乐研究》,林久慧撰写,民国七二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从佛教音乐文化的转变论佛教音乐在台湾的发展》,高雅俐撰写,民国七九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唐代净土赞歌之形式研究》,林仁昱撰写,民国八十三年,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湾佛教法会︱大悲忏的音乐研究》,张杏月撰写,民国八四年,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湾北部释教的仪式与音乐》,邱宜玲撰写,民国八五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普庵咒音乐之研究》,范李彬撰写,民国八七年,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第三类:中文专门论论文(论文集与期刊上)
陈寅恪着,《四声三问》,收录于《清华学报》第九卷第二期,一九三四年四月。
林培安撰《梵呗窥源与佛曲辨宗》,该文收录于《音乐艺术》第三期(总第三八期),中国上海市:上海音乐学院,一九八九年九月八日出版。页十八︱十九。
释昭慧撰《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收录于华宇出版社出版之“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九一部,高楠顺次郎等着《佛教艺术·音乐、戏剧、美术》。
片冈义道着,《佛教音乐的源流及其发展-兼论日本佛教音乐现况》,该文收录于《世界佛教名著译丛》之高楠顺次郎等着《佛教艺术︱音乐、戏剧、美术》, 台北县:华宇出版社,佛历二五三二年六月初版。
释法藏撰《梵呗略考》,该文存于《僧伽杂志》,民国八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台中市僧伽杂志社发行。
明青撰《中国佛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收录于《佛教·音乐·艺术》一书中,台北县:世界佛教出版社,民国八十四年六月一版一刷。
高雅俐撰《佛教音乐传统与佛教音乐》,该文收录于《一九九八年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论文集》中,民国八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南华管理学院举行。
陈慧珊撰《佛光山梵呗源流与中国佛教音乐的关系》,该文发表于民国八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南华管理学院主办之“一九九八年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收录于《一九九八年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与论文集》中。
林谷芳撰《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化-台湾佛教音乐的发展与检讨》,收录于《一九九八年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论文集》,页一二八。
《韩国佛教礼仪的研究》,洪润植着,日本国东京都:隆文馆出版,昭和五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第一刷发行。(该书以日文写成,作者是韩国人,介绍韩国佛教礼仪)
第五类:日本书籍
《元亨释书》,日本济北沙门·师炼撰写,收录于黑板胜美所编“国史大系”。日本东京都︰吉川弘文馆,昭和四十年六月三十日发行。
《古事类苑》之《宗教部四·佛教四·经》,日本·神宫司厅藏版,日本东京都:吉川弘文馆出版。
《天台声明大成》多纪忍道与吉田恒三合着,日本京都市:芝金声堂出版, 昭和四三年(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版,页五。
《佛教音乐与声明》大山公淳着,日本大阪府:东方出版株式会社,一九九二年九月二一日一版二刷出版。
《天台净土教史》,日本京都:法臧馆出版,昭和五三年九月十五日三刷。
《日本人的秘密》(中、日、英)对译,日人·长谷川胜行着,台北市汉思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五年二月二十日初版一刷。
《佛教音乐与声明》,大山公淳着,日本大阪府:东方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二刷。
《天台声明概说》,天纳传中着,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叡山学院:昭和六十三年八月一日发行。
《日本音乐丛书︱三·声明(一)》,由日本东京国立剧场协力,木户敏郎编集,日本东京都音乐之友社,一九九○年八月十日一刷发行。
《清澈宗教音乐寄》,岩田宗一着,平成九年三月发行。
《佛教音乐辞典》,天纳传中、天纳传中、岩田宗一、播磨照浩与飞鸟宽栗四人合编,日本京都市:法藏馆出版,一九九五年五月二○日初版一刷。
《鱼山曹植墓》,中国大陆刘玉新、张方文着,日本山口康子译。日本京都市:鱼山大原寺实光院,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八日发行。
《昭和现存天台书籍综合目录·下卷》,涩谷亮泰编,日本京都法藏馆出版,平成五年(一九九四年)五月十日二刷。
Harold G. Coward & K. Kunjunni Raja, Encyclop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 ,Princeton, New Jersey in U. S. and Oxford, U. 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Edit by Sibajiban Bhattacharyya, The Mah?h?ya of Pata鐱ali,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 First Published, 1991.
A. K. Warder,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Introduction to Pali, Published by The Pali Text Society in Oxford, UK, in 1991.
Lewis Rowell, Music and Musical Thought in Early India , 1933-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
Compiled by the yeshe De Research Project and Edited by Elizabeth Cook, Light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 Crystal mirror series: V8, Berkeley,CA :Dharma Publishing , 1992.
Schopen: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Hana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By L. Subramaniam, An Anthology of South Indian Classical Music, (France, Paris :Radio france , Collection dirigee par Pierre Toureille, 1990.12),C590001, No.4.
Macdonell, Arthur Anthony,1854-1930,A Sanskrit Grammar for Students, reprinted in 1997. Published by D.K. Printworld (P) Ltd. ,New Delhi, India.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念经时,你念得懂的,很好!念得不懂的,也好。不懂,那是因为你有障碍;不要去想懂,因为你一想又落在妄念上,这打妄想了。如果你障碍没有了,一念自然明白,不要去想就明白,这叫悟。所以悟,天天都有悟处,你没想,这个事情明白了,这就是悟处。怎样才会开悟呢?心越清净越会开悟,越清净悟的范围就越广大。凡是不能开悟,都是妄念太多,烦恼太重了。烦恼跟妄想都是假的,真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真心是不生不灭,真心是本来清净,与妄想烦恼不相干。妄念与烦恼是从无明生起的,无明就是迷惑,从迷惑里面变现出来的。迷,本身就不是真的,就是虚妄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