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修订版序
2014/9/7   热度:686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修订版序
◆ 释日慧
这部《宗义》,是我为从学者边讲边撰而成的。《宗义》的纲要及其架构,例言中已详述了它的根据;宗派只以内宗或佛教四部宗为限,在导论里也有明确的解释。愿读者对这部书的例言和导论,给予多一分的留意!
讲这一课程,不可能将各宗的宗义和盘托出,只能提纲洁领的述其要点,这也是先编纲要,然后据以讲释的原因。纲要虽然简单,讲释则不能太过粗略,更不能随己意狂言瞽说,要善用可靠的各宗善本译典之所说义而讲说之。如用《俱舍论》讲说毗婆沙宗义,便应谨慎,不可混入论主所许的经部义──西藏宝无畏大师撰的《宗义宝鬘》便有过这种阙失,我也犯过。宝无畏之失,乃因文献之不足,我则是疏读《顺正理论》。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讲宗义不是一件易事!
然则,我当初为什么要挑讲这个难题,自找麻烦呢?我觉得要了解佛法的整体体系,舍此,很难窥其轮廓。西藏传译过来的宝无畏《宗义》,对每一宗派的定义(性相)差别(流派)和因、道、果的叙述,都有条不紊,使读者轻易地可以分别其理路:知道小乘教义为什么只能得阿罗汉果和得阿罗汉果之因、修阿罗汉果之道;知道大乘教义,因是成佛之因,道是成佛之道,果是成佛之果。宗派之间,说理虽有不同,且有互不相容之诤,而其理所通达之路及所成就之果,则不能不同。又,佛法说缘起,我们应知各宗派对缘起的不同看法,如何修缘起?如何悟入缘起?佛法说无我,我们应知道各宗派对无我的看法,及如何修习无我?如何觉悟无我?……像这些重要问题,在各宗宗义中都有明确的叙述,本《宗义》的纲要就是依它撰写的,此外,在〈导论〉中还作了综合比较的说明。因此,我认为从四大部派的宗义中,不但可以得窥各宗大义,还可以掌握到全体佛法大义,既不至落入“望洋兴叹”的感慨,更不会被盗用佛语胡诌乱凑的骗子所骗,或被怪力乱神所惑。
读《宗义》的困难也不是没有,如果一个人连佛法的最基本认识都不够,那是不行的。至少应该读一些正确性的概论读物,读时也须好好思惟,否则,也还是不容易的!
自其大者而言,佛法总不外乎戒、定、慧之三学,《宗义》则以慧学──尤其是见──为主题,戒、定惟泛摄在其内,这自然是不想多生枝节使主题晦而不显。并不是忽视二者;盖戒是道之基,定是道所依,岂容忽视!
我国古德所立的律宗,严格讲来,不能独立成宗,因为它不能包含因、道、果的次第。禅宗是中观修般若波罗蜜的行门之一,故所谓“禅”是“般若”的异名,不是禅定之义。密宗虽有若干支派,其修道立说亦各异,但其因、道、果之见,亦不能不取大乘二部宗中之一部。持名念佛的净土宗,亦属中观系的行法之一,不过,圣龙树撰的《十住论》中说那是佛为怯懦众生说的,这话便很值得玩索了。俱舍及成实都是经部宗的支流,本《宗义》的经部宗,几乎是以这二宗为主而说的。唯识宗是四大部宗之一,自不必论。天台、三论、华严三宗,是我国天台、吉藏、贤首三大师自创,以其未依佛的三时教(即《阿含》四谛、无相《般若》、善辨《深密》三法轮),不合四部宗义的统绪,除作别论之外,是无法纳入四大部派之内的。像这种特殊问题,在这里也应当作一声明。
本书自民国八十年夏出版以来,历时逾十二寒暑。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曾不断检核及思惟各宗宗义难处之义,有无不达或谬误,如果有所不惬,必查考有关典籍,或就原典前后比较,以求正解,宁愿一修再修,不容将错就错。至若受限于个人禀赋及老病心力不足,则无可如何,作到尽心尽力而已。
修订若止于字句润色,说明补充,原无足道,若是谬误或不妥的改易与删削,则应记其原委,明确交代。
其一、毗婆沙宗有境一项的名、句、文身,藏传宝无畏《宗义》所记不确,或者说是一项他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当时疏于检点,后来越想越觉不妥,检阅《俱舍论》、《俱舍光记》及《宝疏》仍然不得其解,被卡在色法与心不相应行之间不能明辨。后来乃求之于《顺正理论》,此论读懂不易,几经揣摩,乃敢确定它是心不相应行,遂据以正之。
其二、经部宗《成实论》的“无作法”或“无作业”,我国旧传是不相应行,如此以讹传讹,沿袭了千有余岁,然我久久不能释疑,盖此论于前之〈发聚.法聚品〉立之,后之〈苦谛聚.行论.不相应行品〉破之,次后之〈集谛聚.业论.业品.无作品〉说之。后因细读《顺正理论》得知“心不相应”及“心不相应行”二者并非一事。又《智度论》举声闻论中释行蕴之行,但以业释,根本不立心不相应行,遂知“心不相应行”并非共许,同时,亦断定《成实论》的“无作法”非不相应行,因此,《成实》此说,不得不改弦易辙。
其三、中观宗的十六空论,在《智度论》和《入中论》的比较下,又作了些取舍的工作。
其四、《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所提出的应成派八种不共见中,第一是“破离意识之异体阿赖耶识”,旧版从之。今细读《入中论》却不是此意。彼论一则依破除执持业功能的阿赖耶识,再则说彼识是说空性,这是根本不许阿赖耶识的论议。《论疏》说虽必有所本,今本书还是舍而转从本论之义。
其五、贡噶《宗义》中观宗中,“真正中观见从五门建立”之说,实是出自随瑜伽行自续师莲华戒所立的中观五大因,贡噶所述与原说异,原说的定义,虽从《藏汉大辞典》所载的中观五大因各条查知,但仍不能明其立论意趣及用途,既然如此,宁愿从阙,遂删削之,以待来者。
其六、中观应成的菩萨地说,旧版用《般若经》三乘共十地与《华严经》但菩萨十地合释,用意在介绍二者的密切关系,和菩萨应学一切道之义,结果,发觉《大智度论.释深奥品》讹伪颇多,应别为文辨之。这里受篇幅所限,不能畅述其义,故只能单用《华严经.十地品》亦即《入中论》所依的菩萨十地以说之,这样的改作,只算是回到菩萨本所行地之道,不旁及《般若经》的三乘十地义,非别立异说。
本宗义还能在我有生之年作再次的修订,是意想不到的。然斯学匪易,谅必还有阙失,惟愿教界诸贤,勿吝教正是幸!v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众生受报有两种业力,一种叫“引业”,另一种叫“满业”。我们这一生当中到人道来投生,人道的引业是什么?是五戒十善。我们过去生中修过五戒十善,不定是哪一生,也许是过去久远劫中,我们修了这个因,这一生当中缘成熟,就到人间来投胎得人身。父母是缘,“引业”才是亲因。得到人身之后,我们知道社会上人很多,每个人的相貌、体质、一生的际遇都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满业”。我们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是“满业”。“满业”是过去生中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是这样的一个果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